《明医指掌》
书名:明医指掌朝代:明作者:皇甫中时间:公元1368年—1644年

[卷十 小儿科] 吐泻六

    【歌】吐泻须知热与寒,泻黄吐乳热邪干;泻青吐逆为寒候,更把天时月日参。 【论】经云∶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不和阴阳不顺,清浊相干,则吐泻兼作。钱孔纯云∶小儿吐泻, 有湿、有热、有寒、有惊,宜详察而分治之。如夏月中暑发渴引饮,霍乱吐泻,脸赤唇红,去后黄沫色,小便 赤涩者,为热,可用香薷、五苓等药治之。冬时中寒腹痛厥逆,吐泻白色,不渴,面微青色,唇紫,大便如 冻汁,或米谷不化,先战栗而小便去者,为寒,可用香附砂仁煨姜木香等药治之。面微黑黄,眼亦黄, 手、足及肾囊稍肿,腹胀脐凸,小便短少,善呕而无食,痰多,唇白气促,爱坐畏眠者,为湿,可用苍术、浓 朴、薏苡木瓜等药治之。面赤身热,睡卧不宁,目睛斜定,颈仰身摇,不时悸动,舌碎唇疮,乳便青者, 为惊,可用天麻川芎茯苓肉果等药治之。吐泻乳食不化,因伤粘腻难消之物,滞于中脘,不上不下,但 食即吐,面色青白,发热四肢逆冷,不可便投止吐泻药,当先取积消导,宽利胸膈,次用调脾和胃之剂,此 皆合而言之也。愚谓有吐无泻者,胃必热,然亦有寒而吐者;有泻无吐者,胃必寒,然亦有热而泻者。何以辨 之?盖吐清凉,顺而易出者为寒;吐苦酸,逆而难出者为热;泻青白,小便 利者为寒;泻黄赤,肛门如烧者为热。又,泻利发哕者为虚,只吐不泻者为逆,各随其所属治之可也。 和中清热饮 治热吐。 黄连(姜炒,一钱)半夏(姜制,一钱)茯苓(一钱五分)陈皮藿香砂仁(各七分) 水煎徐徐服。 温中止吐汤 治寒吐 白豆蔻茯苓(各一钱)半夏(五分)生姜(五片) 水煎,磨沉香四分,热服清热止泻汤热泻白茯苓滑石(各一钱)白术(六钱)泽泻(七分)川黄连(姜炒,四分) 加生姜,煎服。 温脾止泻汤寒泻。 白术(土炒)白茯苓(各一钱)桂(三分)肉果(五分)甘草(二分) 加生姜,煎服。 安胃醒脾汤 治吐泻兼作,脾胃俱受病者。 白术白茯(各一钱)滑石(水飞)砂仁(炒,各七分)木香(煨,五分) 姜、枣,煎服。 停食加枳实山楂、曲;挟惊加胆星、天麻;风加防风、干葛;暑加香薷、扁豆;虚加人参;内有热加黄连; 口渴乌梅肉;吐不止加藿香;泻不止加升麻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