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宝鉴》
书名:卫生宝鉴朝代:元作者:罗天益时间:公元1343年

[卷五] 劳倦所伤虚中有寒

    
    【理中丸
    心肺在膈上为阳。肾肝在膈下为阴。此上下脏也。脾胃属土。处在中州。在五 脏曰孤脏。在三焦中焦。因中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主。故名曰理中丸。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 缓。急食甘以 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 必以甘为 助。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 必须甘剂。 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 热。散寒温 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脾胃居中。病则邪气上下左右。无所不之。故有诸加减焉。○ 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气壅而不泻。则筑然动也。白术味甘补气。去白术则气易散 。桂辛热。肾气动者 欲作奔豚也。必服辛热以散之。故加桂以散肾气。经曰。以辛入肾。能泄奔豚气故也。○吐多 者。去白术 加生姜气上逆者则吐多。术甘而壅。非气逆者之所宜。千金方曰。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家 圣药。生姜 辛散。于是吐多者加之。○下多者还用白术。气泄而不收则下多。术甘壅补。使正气收而不下 泄也。或 曰湿胜则濡泄。术专除湿。于是下多者加之。○悸者加茯苓。饮聚则悸。茯苓味甘渗泄。伏水 是所宜也。 ○渴欲得水者。倍加术。津液不足则渴。术甘以补津液。故加之○腹中痛者加人参。虚则痛。 内经曰。补 可以去弱。即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寒多者。加干姜。以辛热能散寒也。○腹满者去白术、加附 子。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术甘壅补。于腹中满者则去之。附子味辛热。气壅郁。腹为之满。以 热胜寒。以辛散满。故加附子。内经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此之谓也。 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研碎。温服之。日三二服。
    【建中汤
    内经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位在上。肾处在下。左右上下。四脏居焉。 脾者土也。应中为中央。处四脏之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 此汤温中益脾。是以建中名之焉。胶饴味甘温。甘草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 胶饴为君。而甘草为臣。桂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 泄也。津液不逮。收而 行之。是以桂芍药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黄帝针经云。荣出 中焦。卫 出上焦是也。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是 以姜枣为使也。或谓桂枝汤解表。而芍药数少。建中汤温里而芍药数多。殊不知二者远近之制。皮肤 之邪为近。则制小其服也。故桂枝汤、芍药相佐桂枝以发散。非与建中同体。心腹之邪为远。则制大其 服也。故建中汤芍药佐胶饴。以建脾。非与桂枝同用尔。内经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 大其 服。此之谓也。呕家不用此汤。以味甜故也。 芍药(六两)桂枝甘草(炙。各二两)大枣(七个去子)生姜(三两切片)胶饴(一 升) 上六味。咀、以水七升。煎至三升。去渣。入胶饴。更上微火。令消。温服一升。日三升。
    【育气汤
    通流百脉。调畅脾元。补中脘益气海。祛阴寒。止腹痛。进饮食。大益脏虚 疼痛木香丁香藿香人参白术白茯苓缩砂白豆蔻荜澄茄炙甘草(各半两)干 山药(一两)陈橘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二钱半)白檀香(半两) 上十四味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用木瓜汤调下。空心食前。盐汤亦得。
    【养胃进食丸
    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面色痿黄肌肉消瘦。怠惰嗜卧。全不思食。常 服滋养脾胃。进美饮食。消痰逐饮。避风寒湿冷邪气。 苍术(五两。泔浸去皮)神曲(二两半。炒)白茯苓(去皮)浓朴(姜制。各二两) 大麦(炒)陈皮(去白。各一两半)白术(二两)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 上九味为末。水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前温姜汤送下。粥饮亦得。
    【宽中进食丸
    滋形气。喜饮食。 猪苓(去皮)半夏(各七钱)草豆蔻仁(五钱)神曲(炒半两) 枳实(四钱)橘红白术泽泻 白茯苓(去皮各三钱)缩砂甘草(炙)大麦(炒,各一钱半) 人参青皮干生姜(炮。各一钱)木香(半钱) 一方有槟榔一钱半。合用。 上十六味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汤送下。食前。
    【和中丸
    治久病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秘或结或溏。此皆胃虚之所致也。常服和中理气 。消痰去湿。浓肠胃。进饮食。 白术(二两四钱)浓朴(姜制。二两)陈皮(去白。一两六钱)半夏(汤泡一两)槟 榔枳实(各五钱)甘草(炙。四钱)木香(二钱) 上八味为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饼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食远服。
    【安胃丸
    治寒邪伤胃温中补气安胃进食。 白术(五钱)干姜(炮。三钱)大麦(炒。五钱)陈皮(三钱) 青皮(二钱)白茯苓(去皮。二钱)缩砂(二钱)木香(一钱半) 上八味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食远。忌冷物。
    【补中丸
    补脾虚。调胃弱。止泻痢。进饮食。定痛。 浓朴(姜制一两)甘草(炙。一两)白茯苓(去皮。一两)陈皮(去白。一两) 干姜(半两。炮) 上五味为末。炼蜜丸樱桃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细嚼亦得。空心食前。
    【加减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 苍术(八两)浓朴陈皮(各五两)甘草(三两) 人参茯苓(各五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姜二片。枣子二个。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 前。或入盐沸汤点服亦得。
    【嘉禾散
    补脾胃治五噎五膈枇杷叶去毛炙)薏苡仁(炒)白茯苓人参 缩砂(各一两)大腹子随风子杜仲 石斛藿香叶木香沉香 丁香陈皮(冬三钱)谷槟榔 五味子白豆蔻青皮桑白皮(各半两) 白术(二两)神曲半夏曲(各一钱)甘草(炙。一两半) 上二十四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三个。同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
    【白术散
    治诸病烦渴。津液内耗。不问阴阳。皆可服之。大能止烦渴。生津液。 干葛(二两)白术人参茯苓(去皮) 甘草(炙)藿香木香(各一两) 上七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
    【缓中丸
    治脾胃虚弱。六脉拘急。而指下虚。食少而渴不止。心下痞。腹中或痛。或腹 中窄狭如绳束之急。小便不利而急。大便不调。精神短少。此药专治大渴不止。腹中急束。而食减 少。神妙。 自晒生姜白茯苓(去皮)陈皮(各一两。去白)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白汤送下。细嚼亦得空心食前。○如脉弦急。或腹中急 甚。加人参、甘草各三钱。
    【沉香鳖甲散
    治一切劳伤诸虚百损。 干蝎(二钱半)沉香人参木香 巴戟牛膝柴胡 白茯苓荆芥半夏当归 秦艽(各半两)附子官桂鳖甲(各一两) 羌活熟地黄(各七钱半)肉豆蔻(四个) 上十九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葱白二寸。姜三片。枣二个。同煎至七分。去姜、葱、 枣。空心食前服。
    【十华散
    补暖元气。调理脾胃风劳。解二毒伤寒。除腰膝疼痛。疗酒色衰惫。霍乱吐利偏风顽脉脾痛。香港脚注肿。行步不得等证。神效不可俱述。 附子(炮。去皮脐)桂心人参白术(炒) 黄干姜(炮)青皮(去白。炒)羌活(各一两) 甘草(半两炙) 五加皮(一两。吴茱萸一两。以水一碗同煮。至水尽为度。去茱萸不用。出五加皮切片焙) 上十味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中盏。姜三片。枣二个。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沉香温脾汤
    治脾胃虚冷。心腹疼痛。呕吐恶心。腹胁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或泄 泻吐利。 沉香木香丁香附子(炮。去皮脐) 官桂人参缩砂川姜(炮) 白豆蔻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上十一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个。煎至七分。去滓热服。空心食前。作粗 末亦可。
    【浓朴温中汤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或戌火已衰。不能 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浓朴(姜制)橘皮(去白。各一两)干姜(七钱)甘草(炙) 草豆蔻茯苓(去皮)木香(各半两) 上七味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双和汤
    治虚劳气血白芍药(七两半)当归(四两)黄熟地黄 川芎(各三两)甘草官桂(各二两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一个。煎至六分。空心食前服。
    【小沉香丸
    和中顺气。嗜食消痰。又治痰及酒后干呕痰涎。气噎痞闷。 甘草(炙。二两八钱)益智仁(一两八钱)舶上丁香皮(三两四钱)甘松(一两八钱。 去土)广术(炮)缩砂(各四钱)沉香(六钱)香附子(一两八钱。去毛) 上八味为末。汤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食后姜汤送下。或嚼亦得。
    【木香分气丸
    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胀满。胁肋膨胀。胸膈注闷。痰嗽喘息。干呕醋心咽喉不利。饮食不化。 气不宣畅。并皆治之。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 姜黄干生姜当归白术玄胡索广术(炮) 三棱(炮)赤茯苓(去皮) 肉豆蔻(各等分) 上十三味为末。白曲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日三服。忌马齿苋、生茄子。 ○秋冬加丁香
    【木香饼子
    快气消食。利胸膈。化痰涎。止宿酒痰呕。吐哕恶心。 木香官桂(去皮)姜黄香附(炒。去毛) 香白芷甘松(去土)川芎缩砂仁(以上各二两) 甘草(炙。半两) 上九味为末。水和捻成饼子。每服十数饼。细嚼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法制陈皮
    消食化气。宽利胸膈。美进饮食。 茴香(炒)青盐(炒)甘草(各二两。炙)干生姜 乌梅肉(各半两)白檀(二钱半) 上六味为末。外以陈皮半斤。汤浸去白。净四两。切作细条子。用水一大碗。煎药末三两同陈 皮条子一处。慢火煮。候陈皮极软。控干。少时用干药末拌匀焙干。每服不拘多少。细嚼。温姜汤 下。不拘时。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