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书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朝代:明作者:戴思恭时间:公元1368-1644年

[卷之二·诸伤门] 伤风寒

    (附感冒凡看病不令染用雄黄末涂鼻孔及须知避忌行从客位边入男子病秽气 出于口。女子病秽气出于阴坐立对语间宜识得向背)。 伤风伤寒。俗呼为伤寒。传经三阳三阴三阳。是太阳阳明少阳经也。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经也。经之阴阳脏腑言。腑为阳膀胱胃胆是也。脏为阴脾肾肝是也。病之阴 阳。乃是外邪之阴阳。阴气阳气是也。阴阳二气。皆能犯脏腑。故阳气犯太阳。则为伤风。 恶风有汗阴气犯太阳。则为伤寒。恶寒无汗在太阳未得解。转入阳明、少阳二经。则纯 乎阳。不如太阳易其治。若阳气未能罢。以次传阴经。则为阴中之阳。盖缘阳经之阳气。 来入阴经。虽有自利、欲寝、唇青手足厥冷舌卷囊缩等证。不可妄投热药宜泻其阳之 在阴经也。 若阳病下之太过。阳气已脱。遂变为阴。所谓害热未已。寒病复起。或初得病。便是阴 此是阴中之阴。盖缘阴气攻阴经。阴自得传。非自传诸阳经来只当以温药回其阳。故阳入阴 者。变阳以救阴。阴入阳者。用阳以救阳。二者不可不辨。 伤风伤寒。初得病时。俱见发热头疼体痛。属太阳经。但伤风恶风有汗伤寒恶寒无汗。并宜 和解散芎芷香苏散。或养胃汤加草芎各半钱。热服温覆。若的是伤风。有前自汗恶风等证 可用桂枝汤。令其热服温覆。喘加杏仁一钱。咳加五味子一钱。渴加参半钱。外热未止者 败毒散。热而有汗者。败毒散加桂枝半钱。或阳旦汤。呕者不宜用桂枝汤。合于本方加半 夏一钱添姜煎。此非合病之呕。系伤寒杂病。即非正伤寒。故可用也。风寒二证。理当发汗 而其人虚不可汗者。宜桂枝汤加黄半钱。若的是伤寒。有前恶寒无汗等证。可用五积散 热服。浓被覆之取汗。喘嗽者。杏子汤麻黄半钱。欲汗而不得汗者。再进。已汗而身热不 退者。参苏饮。或败毒散加桂枝半钱。呕者。养胃汤。此非治合病之呕。若风寒俱伤。或恶 风而无汗。或恶寒而无汗。疑似之间。只宜五积散半帖和败毒散半帖。名交加散。喘嗽 者。小青龙汤。有初得病太阳证具但寒而未即为热。至一二日后方热。此伤于寒。若伤风即 有热矣。但寒未有热者。五积散发汗。有已服解表药。不恶风。不恶寒。诸表证已罢于里又 未躁未渴小便亦未赤大便如常。独身热未除者。宜香苏饮败毒散。小柴胡汤加桂枝半钱有 已服解表药。证已罢又无里证。其人体痛不减者。恐是发汗多。荣卫不和所致。宜小建中汤 用半浓半薄之桂。 若风寒二证。传经后、身热烦渴。小便赤。大便不通。言语不得。睡不宁。鼻干头目疼。日 晡增剧。不恶寒。反恶热。舌上白胎。中有断文。或黑胎方为极热。甚则昏不知人。此属阳 明经。宜大柴胡汤小承气汤下之。若具诸证。而大便自调者。宜白虎汤少加小柴胡汤。 若胸胁俱痛头疼。耳聋口苦。或渴或呕。大小便或利或不利。往来寒热如疟。此属少 阳证 宜小柴胡汤嗽加北五味子半钱。渴甚加栝蒌根半钱。不渴而外有热者。加桂枝半钱。自汗而 尚恶风者。以小柴胡汤半帖。加桂枝汤半帖。 如妇人病中。经水适来。或经水失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寒热往来如疟。昼 则明了。夜则谵语。宜小柴胡汤。或加生地黄半钱。 若胸膈不快。手足自温。或自利而渴。或腹满时痛。此属太阴经或自利不渴。宜理中汤 重 则加附子四逆汤。此阴中之阴也。腹满而痛。当得通壅。宜桂枝汤加芍药。即是小建中汤。 但易浓桂为桂枝耳。不愈。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一钱。或枳芍各半钱。腹痛甚、大便不 利者。桂枝汤加大黄钱临熟入。或大柴胡汤。以诸实各痛当下。此阴中之阳也。 若兀兀欲吐。心烦喜寐。或自利口燥而渴。或口中和背恶寒。此属少阴经但少阴用药 有阴 阳之分。自利而渴者宜猪苓汤。盖阳热传入肾。少阴经肾系舌本。故自利口燥而渴。以猪苓 汤利肾中之热。不愈。则当自大便去之。古法合用大承气汤若难用大承气汤。则用小承气汤 或且进白头翁汤。上项诸药。为阴中极阳者也。 泄利下重。其人四逆。先以水盏半。葱白二根。煎一盏去葱。煎四逆散至七分。咳加北 五味子、干姜各半钱。悸加桂枝一钱。小便不利茯苓一钱。腹痛加熟附半钱。 若审是下利清谷。手足四逆。其人面带赤。或腹痛。或干呕咽痛四逆汤倍干姜。面赤 者。加葱一根。腹痛加芍药一钱半。呕加生姜。咽病加桔梗一钱。 若口中和而背恶寒。宜正方四逆汤不必加减。四逆散四逆汤。俱治少阴下利四肢逆冷 泄 利下重者。与下利清谷者。一凉一温。又自有阴有阳之别。(四逆散是治四逆阳证。四逆汤 是治四逆阴证。) 若初得病。便见少阴证。其人发热恶寒。身疼头不痛者。宜麻黄细辛附子汤微汗之。或 五积 散加熟附半钱。或五积散加以顺元散。若烦闷厥逆。或舌卷囊缩。或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此属厥阴经下利清谷者。阴中之阴。宜进通脉四逆汤。或当归四逆汤。加生姜茱萸。舌卷囊 缩。不特阴中之阴 有之。阳明之热。陷入厥阴亦有之。盖阳明主宗筋。宗筋为热毒风所致。故弗荣而急引舌与 卵风以舌卷囊缩。当泻阳以救阴宜大承气汤。阳传太阴而利故用小建中汤。及小柴胡汤去黄 芩 加芍药。此一药治太阴泄利。肠鸣而痛。已利而痛为虚。虚则肠鸣。盖为传阴之阳气渐微。 不敢过用冷剂。但以芍药通壅耳。 南阳谓伤寒手足必微冷。若手足自温者。系太阴也。说欠分晓。若阳明手足安得微冷。 少阳 厥阴而大冷。安得言微冷。但当言三阴经。少阴厥阴手足厥冷。惟有太阴手足自温耳。 凡渴。问其所饮。欲冷欲热。欲多欲少。若饮多而欲冷者阳渴也。更须审其有何证在经 也。 其太阳证小便不利而渴者。五苓散。其阳明证。大便不利而渴者。宜于前本经求之。已利犹 渴。宜白虎汤。其少阳证。寒热往来而渴者。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括蒌根如其数。阴亦有自 利而渴。各已见本经。但阴有渴。古人多有冷剂。以其皆挟阳气耳。经虽阴而病则阳也。然 亦有下利清谷不系热利。纯是阴证。而反见渴者。此是阴在下隔阳于上。兼因泄泻津液既 去。枯燥而渴。其人虽引饮。所饮自少而常喜温。不可投冷剂。宜理中汤。或四逆汤加人参 一钱。渴甚连理汤。 有阳证不渴。阴证反渴者。阳明不甚渴。太阴乃大渴。不可不知。治渴一也。有坚肾水 而 渴止者。有利小便而渴愈者。坚肾水则用天花粉之属。利小便则用茯苓猪苓之类。盖太阴以 利小便为先。阳明以利小便为戒少阳以胆经半表半里未可下之。其人或大渴不止当以小柴 胡汤加天花粉之属。坚其肾水。肾水既坚。自还渗入大肠。大便微通。热去而渴解。若病在 太阳。太阳在膀胱肾经非利小便。则热无从去。渴何由愈。外有非阳一证。烦躁发渴。此乃 阴盛隔阳。不当顺其渴。惟当治其阴。 烦躁、阴阳经皆有之。阳明经胃有热屎故烦。此当下之。太阳经已得汗而烦者、五苓散 少 阳亦或有烦。宜小柴胡汤。阴烦少阴为多。由阳气传入阴经。阴得阳而烦。自利而渴。烦不 眠者、辰砂五苓散。若非是阳气传阴。阴气犯阴经。吐利手足厥冷而烦。经云。阳虚阴乘之 故烦。又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吴茱萸汤。甚者四逆汤加葱白二根。 外有虚烦一证。乃是病愈后。阴阳未复。时发烦热竹叶石膏汤。痰多睡不宁者。温胆 汤。 呕者。橘皮汤。详见寒热门。潮热虚烦证。若误用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 自利须辨阴阳。三阳自利。各已本经见之。太经与阳明合病。下利头痛腰疼肌热目疼鼻 干。 宜葛根汤。阳明与少阳合病。下利身热胸胁痞满而呕或往来寒热目疼鼻干。宜大柴胡汤。大 抵阳热之利。与阴热之利。与阴寒之利。自不同。阳利粪色必焦黄热臭。出作声。脐下必热 得凉药则止。得热药愈增。阴利必洞下清谷。粪色或白或淡黄。脐下多寒。宜温中止泻之 剂 此之谓阴利阳利。指阴阳二气而言。非曰阴阳二经也。缘阴中亦自有阳利。不可因下利便 以为阴也。 外有太阳证。医反下之。遂下利清谷。身体又自疼痛者。急用四逆汤救其里。后得大便 已调。身上疼痛。却用桂枝汤解其表。(先救里解表。恐洞下阳脱变生不测。) 又有内不太满。犹生寒热。未可下而便下之。内虚热入。挟热自利。脐下必热。大便赤 黄色。及下肠间津汁垢腻。名曰利肠。宜白头翁汤。黄芩汤。 要知均自为利。身不热手足自温者。太阴身体四逆者。少阴厥阴其余身热下利。皆属阳 经。 然阴利有反发热。或初病无热。利后却热。或初得病即身热。继而自利。此阴利。非阳传阴 经之利。详见后段发热证。 又有大便秘五六日。以药利之。利遂不止。用极热剂方瘥。阳有利。阳有秘。当更以他 证别之。 外热内烦。下利上渴。或痞或痛或呕。常法多用黄芩汤。半夏泻心汤亦可。不若生姜泻 心汤之当。或温胆汤加入黄连。其中枳壳去取在人。 诸阳发热。已见前三阳经。阴不发热。惟少阴能发热。然少阴发热。有二证初得病即见 少阴 证。发热恶寒头不疼。宜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者。多在表。宜此汤。) 若下利清谷。身热躁扰。里寒外热。仲景谓之反发热。此乃阴盛隔阳。宜四逆汤。附子 理中 汤。盖阳气传阴经而下利者。乃是热利。阳陷入里。外所以无热。阴气入阴经而下利者。乃 是里寒自利。寒既在里为主。则阳气必客于外。所以外反热。要知阴阳二证。发热自是不同 发于阳而发热者头必疼发于阴而发热者头不痛。此为验矣。 汗下后发寒热。又发汗后只恶寒者为虚。虚乃表虚。发汗后只恶热者为实。实乃里实只 恶寒 者。是发其汗汗出太过。所谓阳微则恶寒。宜芍药甘草附子汤。只发热者。是表已解而里不 消。所谓阴微则发热宜大柴胡汤。或小承气汤。 又有汗下后。阴阳不相入。水火不相济。致余热未退。不可更用冷药内外俱未可攻。宜 小建 中汤。若其人已虚。虚能生热。宜小建中汤加当归一钱。或四君子汤加黄半钱。或十全大 补汤调其荣卫。虚者。四桂汤真武汤。审之是邪热未解。虽经汗下。却不畏虚汤养病。宜竹 叶石膏汤。 又有潮热一证。经云。潮热者。胃家实也。属阳明经。当下。此之潮热。乃独热往来。 多于日晡时发。如潮之期长落。非若先寒后热。寒往即热来此也。 外有病瘥后。多食发热。名曰食复。作劳发热。名曰劳复。复者。愈而复作之义。食复 宜小 柴胡加大黄一钱。劳复宜枳实栀子汤。或小柴胡汤。今人有澡心浣衣沐发易床之戒。遂以幽 冥鬼神之说。盖虑患者初愈。以垢秽为嫌。作劳太过。致成劳复耳。 呕吐。有寒热二证。无物为呕。有物为吐。何以为吐有物。古语只闻有干呕。不闻干吐 太 阳与阳明合病。身热头疼项强烦热鼻干目疼而呕。宜葛根汤加半夏一钱。太阳与少阳合病。 头疼腰疼往来寒热胸胁疼痛而呕。宜黄芩汤加半夏一钱半。入生姜五片煎。若少阳证俱不系 合病。呕而热者。宜小柴胡汤。若阳明证具虽显然有可下之者。兼之呕多。犹属上焦。未可 遽下。宜小柴胡汤。若太阳不与少阳阳明合病。而独见太阳证。或吐泻者。恐病患膈间素有 痰饮停饮伤滞 且以二陈汤定之。候呕吐定。徐进解太阳经药。若先呕却渴者。宜猪苓汤。先渴却呕者。 宜治膈间有水。小半夏茯苓汤。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吐已复渴。名曰水逆。由心经受 热。 而小肠不利也。宜五苓散。若少阴不渴而吐。或干呕者。理中汤去白术。加生姜。呕而吐涎 沫者。吴茱萸汤。太阴厥阴间有呕吐。太阴宜理中汤。厥阴宜四逆汤。并加生姜煎。以上阴 证。乃阴中之阴。宜用热剂。阳入阴者。能为利而不为呕。呕属上而近于外也。阳之所入者 深故利也。又有阳证病新瘥后见呕。别无所因。此余热在胃脘也。宜竹叶石膏汤。或橘皮竹 茹汤。 大凡得之太阳而呕者必是合病。呕乃病渐入内。非正太阳也。曾记有人。初得病。太阳 证在 呕吐不止。药投暖剂。莫能治之。知太阳已汗解。固当用冷剂。是太阳见呕。非合阳明。 则合少阳。其呕为热。用暖剂非矣。(曾见太阳证大呕。因呕吐药只解表自除。) 又记人有初病具太阳证而呕。一家少长。患状悉类。进养胃汤八服。无不立效。此时行 之气。适然如此。是为伤寒杂病。又非可以正经伤寒律之。 面赤。分阴阳毒。太阳不解。阳气怫郁。令人面赤。宜败毒散。下虚、故面戴阳而赤。 此阴证。更审有何病。在何经用药施治。 仲景谓咳逆为哕。有阴阳二证。阴证乃胃寒所生。亦有初本是热。因大发汗后。复吐下 之。 攻热太过。以致胃寒。因寒而咳逆者。橘皮干姜汤。或半夏生姜汤。咳逆就桔梗枳壳汤中加 半夏陈皮等分。生姜十片煎。亦治阴咳逆。阳证咳逆。乃胃家热。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 阳咳逆而又兼腹痛者。问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前部猪苓汤。后部调胃承气汤发黄有阴阳二证。阳证发黄。留热蓄在脾胃。瘀热与宿谷相搏。蒸郁而黄。凡病患身体 发热 头面汗出。颈以下都无汗。渴饮水浆。小便不利。通身头目悉黄。身干无汗。溺又不利。 则热不外越。必蕴蓄而成黄证。宜五苓散 用茵陈煎汤调。或栀子汤调服。 又有瘀血一证。遍身亦黄。但瘀血则发狂。大便必黑。小腹按之急痛。而大便却自利以 蓄血不利小便也。宜桃核承气汤阴黄。乃太阳经中湿。体痛发热。身如熏黄。终不如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当叩其小便 之利与不利。小便自利。术附汤。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 、有刚。柔。又有阴。阳。有汗。为柔。无汗为刚。缘先因伤风。又感寒 湿致 然。外证俱能发热恶寒。头颈强急。腰背反张。或螈口噤。状如发痫。又如产后角弓反张 风。小续命汤。皆可用。审是柔。有汗者。桂枝汤加葛根一钱。重则附子防风散。 审是刚无汗。宜葛根汤若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切牙。不恶寒者。大承气汤。 发狂。阳证有二。阴证有一。阳证蓄血如狂。已见发黄条中。阳毒发狂。躁而狂走。妄 言叫 骂。如见鬼状。面赤咽痛。鼻如烟煤。或身斑如锦。或下利赤黄。宜阳毒升麻汤。阴证。乃 是病发于少阴。不当正发汗。医见其恶寒。遂强发之。汗因漏不止。其人亡阳。故狂。大略 与阴极发躁同。南阳云、亦无此一证。当用阴躁之药。加以收汗之剂。玉屏风散。入熟附子 一钱。仍外以温粉敷之。或冷汗自出。手足逆冷。其人狂不止者。宜四逆汤冷进。(阴发狂 亡阳证。多死。) 医治伤寒。多问其小便利不利。赤不赤。以别其阴阳。亦有小便自利。遍数多。所出自 少。 色不甚清。不可因其利而遽谓之阴。必是小便如常。清而不赤。又无诸阳证。方信里之无 热。若病在太阳。身体热。太阳属膀胱未有小便不赤者。不可因其赤。遽谓之实热。必是小 便如灰汁。或如陈酒。或如血色。无诸表证。方见其热已入里。又有因发汗过多。津液 枯竭。以致小便不利。或涩而赤。医者往往利之。重竭其泽液。又阳明病。不大便。而小便 赤涩。或误利其小便。则津液愈无。胃愈干燥。此又利小便之戒。 不得眠。阴阳皆有之。正病于不得眠者。阳明也。若少阴当病于欲寐。今乃不得眠。缘 阳气 入少阴经。非少阴正病也。仲景云。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者。阳明也。于前 阳明证中求药。少阴下利而渴。六七日。咳而呕。心烦不得眠。宜猪苓汤。若少阴病得之三 二日以上。心中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外有因发汗大过。胸中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 少少与之。其人发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若因吐下后。心烦气乏。昼夜不得眠。宜酸枣 汤。若下后复汗。昼夜烦躁。不得眠夜则安静、不呕不渴。身无大热者。是汗太过。阳气衰 遂成阴证。干姜附子汤。外有伤寒已解。或因饮食复剧。烦闷、干呕、口噪、呻吟、错语 、不得 眠。宜黄连解毒汤。又有病瘥后。自不得眠。宜温胆汤。或眠而精魂散乱。异梦惊悸者。温 胆汤尤宜。 古论鼻衄。属太阳经。风寒皆有之。既衄而表证仍在。于寒当用麻黄汤。于风当再用桂 枝汤 且谓发烦目瞑。极者必衄。既发烦目瞑。岂纯是太阳经。兼阳明之脉循鼻。是太阳侵入阳 明。汗下俱难。若衄已而热不退者。惟升麻葛根汤。败毒散。阳旦汤为稳。衄而烦渴。饮则 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叶石膏汤。大衄不止宜茅花汤。或黄芩芍药汤。加茅花一撮。 若少阴初得病。医误以正发汗之法。致迫血动经。妄行而衄。其血非独出于鼻。或从口 中。 或从耳目。又有阳陷入阴。四肢厥逆。医见其厥。谓寒邪在表。从而汗之。当下反汗。以致 动血。是谓下厥上竭。为难治。先哲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正以此也要知汗不出彻。为 阳之衄。误发其汗。为阴之衄。二者大不同也。又云阳盛阴虚。汗之则死。 恶寒。阴阳皆有之。太阳经伤寒。病在表。故恶寒。少阳半在表半在里。亦微恶寒。阳 明在里。本不恶寒。阳明或恶寒者。与太阳合病。未可下。宜小柴胡汤。 三阴。惟少阴经有恶寒之证。太阴厥阴皆不恶寒然少阴恶寒。又有二证。发于少阴者。 无热 而恶寒。宜温之属。理中汤、四逆汤。少阴无热恶寒。似与前太阳经未即热一条相似。所谓 寒未即热者。为太阳证具而未热耳。此之无热恶寒。盖无太阳头痛等证知为少阴也。阳气传 入少阴者。或恶寒而倦。时时自烦。不欲浓衣。属大柴胡汤。 若太阳得汗后。大恶寒者。表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表虚恶寒。而筋惕肉者。真武 汤。外有太阴自利不渴。厥阴下利厥逆。俱或恶寒。太阴宜理中汤 厥阴宜四逆汤 前既言二阴不恶寒。今又言或恶寒。要知太阴厥阴。皆不恶寒者。此阳传阴者也。三阴皆 能恶寒者。阴入阴者也。特在少阴为多耳。皆恶寒有二证。三阳合病。皆恶寒者。必口中不 仁。口燥舌干也。少阴病皆恶寒者。必口中和也。以此别之。合病白虎汤。少阴附子汤。( 仲景云。有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与此理同。) 身体痛。阳证病在太阳。阴证病在少阴厥阴。在太阳宜汗。于前本经求药。自利而身体 痛。 无热证者。为阴病也。急当救里。宜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去芍药加干姜。或加官桂。如 其 数。若发汗后身大痛不止。宜小建中汤。和其荣卫。加以筋惕肉者。真武汤。外有阴毒身 疼。如被杖。与中湿风湿等证。皆能身体痛重。活人书载之。以详兹不复述。 自汗九证。备见活人书。但少阴不得有汗。而或反自汗出以阳气衰少。无以固阴液。故 汗不 当出而出。宜真武汤。阳明病法多汗而或反无汗。如虫行皮中状者。以病患久虚。津液竭不 能为汗。宜用黄建中汤。得津液既和。而阳明证仍在。徐用小柴胡汤。若太阳发汗多。遂 漏不止。其人恶风。宜桂枝汤。加熟附子一钱。漏汗而筋惕肉。身欲振振擗地者。真武汤 外有头汗数证。引饮。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已见前发黄证。胸胁微痛。但头汗出、往来 寒热心烦者。小柴胡汤。心下紧满。无大热。但头有汗。此名为水结胸。以头汗别水结证。 小半夏茯苓汤。内加苓倍半夏。 白胎。舌上微白者。未可便为热证。必胎白而浓。其上如刺焦裂破纹。摸之略无小润 甚 成黑胎。方为热极。加以下证。悉具。无表里证。方可用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亦有病属阴 证。下利清谷。阳气客于上焦。烦躁引饮。舌胎如前证。或鼻烟煤。欲去衣被。不可误以为 阳。附子理中汤。四逆汤。冷服。 阴阳之病。皆能发厥。故有阳厥。有阴厥。皆病之深也。二厥惟阳厥易误。当问其初得 病如 何。若初得病。头不痛。四肢逆冷。足多挛卧。而恶寒或汗。自引衣盖覆。或不渴。或利清 谷。或小便自调。人多惺惺而静此寒厥也。是为阴中之阴。宜四逆汤附子理中汤。若初得病 头痛身热。外别有阳证。至五六日方发厥。其人虽厥。或畏热或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 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多昏愦者此热厥也是为阴中之阳宜白虎汤。或大承气汤。热厥。虽手足冷 而指甲暖不若寒厥。并指甲俱冷此辨阴阳要法也。 近有阳病。自腰以上极热。两脚常冷。盖三阴脉。上不至头、故头不疼。三阳脉。下不 至足故足冷也。 咽喉痛。有阴阳二证。面赤。身发斑如锦。睡脓血而咽喉痛者。此阳毒证。宜阳毒升麻 汤。手足厥冷。或吐利而咽喉痛者。此少阴证。宜通脉四逆汤。于中加桔梗一钱。 又有非是暴寒中人。伏气于少阴。经旬月方发。先咽痛而次下利。宜半夏桂甘汤。谓之 肾伤 寒(此证人罕知。)亦有初得病。头痛发热。无阳毒少阴诸证。而咽喉自痛者。此因感冒后。 顿浓衣被。或用蛮法。服生姜热酒即卧。遂成上壅。或先有壅热。欲取凉快。致为外邪所袭 既有风寒又有热壅。宜参苏饮倍桔梗加木香半钱。或消风百解散。或败毒散。或五积散。 败毒散。各半帖。名交加散。 腹肚满痛。有阴阳之别。腹痛属里。正太阳经腹不痛。少阳有胸胁痛而无腹痛。若有阳 明腹 满急而痛此为里实。宜大柴胡汤。小承气汤。此总论三阳经。阳中之阴。三阴下利清谷。而 又腹痛者。里寒故也。四逆汤。附子理中汤。阳气传太阴经。腹满而痛。其证有二。有实痛。 有虚痛。肠鸣泄利而痛者。虚痛也。此独论太阴经。阴中之阳。小建中汤即桂枝加芍药汤。 但桂有浓薄耳。不瘥则小柴胡汤。去芩加芍药如数。腹满大便秘。按之痛者。实痛也。桂枝 汤加大黄一钱。此之虚痛实痛。乃是以阳邪渐消为虚。阳气正大为实。又阳气传少阴。六七 日。腹胀满。不大便者当下。宜大承气汤。痞结胸。皆误下所致。按之胸膈石硬而痛。小结 胸也不按自痛者。大结胸也。心下满而不痛者。痞也。恶寒身热。病发于阳。未有下证而反 下之。则为结胸。恶寒无热病发于阴。不当下而反下之。则为痞。二证之中。又各分阴阳。 痞结胸皆应下。表未解尚恶寒者。且宜解表。用桔梗枳壳汤。和桂枝汤各半帖煎。如表已解 则可用小陷胸汤。以攻小结胸大陷胸汤以攻大结胸。或先宜用桔梗枳壳汤。不效则用大 小陷胸汤。此大小结胸。乃为热结。其人必烦躁渴。心中懊。(仲景云结胸证。脉尚浮。 未全结也。宜桂枝汤。) 又有寒实结胸。虽痛而无烦躁等证。此因下后虚逆。寒气独结。宜理中汤加枳实半钱茯 苓一钱。或枳实理中丸。(寒实结胸。仲景用三白散。) 又有水结胸。无大热证。头微汗出。宜小半夏茯苓汤。如寒痞。则用理中汤加枳实半钱 茯苓 一钱。或枳实理中丸。阳痞时有热证者。先用桔梗枳壳汤。次用黄连泻心汤。虽有热而复恶 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 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痞而有阴阳杂证。半夏泻心汤。痞而渴。饮水即吐者。五苓散。亦 有不因误下而自痞者。审在何经。且当治本经病痞。甚则攻其痞。 大结胸为阳。然亦有阴结。用理中热剂。痞则为阴。亦有阳痞。用三黄凉剂。此盖随阴 阳变 通。不可执也。喘嗽有阴阳。太阳经喘嗽。略于前本经言之。详见嗽门。少阳有嗽无喘。有 喘非少阳也。其见少阳证而嗽者。宜小柴胡汤。加北五味六分。干姜四分。阳明有喘。无嗽 有 嗽非正阳明也。其阳明证喘有潮热者。宜大承气汤。阴证喘。惟少阴有之。若四肢沉重疼痛 小便如常。大便自利而嗽者。真武汤去芍药。加北五味干姜各半钱、细辛三钱。此阴中之 阴。若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而咳。四逆汤加北五味干姜各半钱。下利呕渴。身烦不 得眠而咳嗽者。猪苓汤。此阴中之阳。诸阴喘促。最为危证。反阴丹。 谵语属阳。郑声属阴。经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者。颠倒错乱。言出无伦。常对 空独 语。如见鬼状。郑声者。郑重频繁、语虽谬而谆谆重复不自已。年老之人、遇事则谇语不休 以阳气虚故也。此谵语郑声。虚实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难辨。但阳盛里实。与阴盛隔 阳。皆能错语。须以他证别之。大便秘。小便赤身热烦渴而妄言者。乃里实之谵语也。小便 如 常。大便洞下。或发躁。或反发热而妄言者。乃阴隔阳之谵语也。里实宜下。调胃承气汤。 热躁甚而妄言不休大渴喜冷。宜理中汤。阴隔阳。宜温胆汤。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又有不 系正阳明。似困非困。间时有一二声谵语者。当随证施治。 外有已得汗。身和而言妄者。此是汗出后。津液不和。慎不可下。乃非阳非阴者宜小柴 胡汤 和建中汤各半帖。和荣卫。通津液。若阳传入阴。自利。手足厥逆。语或错乱。此虽已自 利。其中必燥屎。犹当下之。阴中之阳。宜调胃承气汤。瘀血在里。大便黑。小便利。小腹 痛。其人如狂。谵语者。桃核承气汤。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隔断。此热入血室。其血必结。 亦能谵语。宜小柴胡汤。病后血气未复。精神未全多于梦寐中。不觉失声如魇。此不系谵语 郑声。宜温胆汤。去竹茹、入人参半钱。或用六君子汤多寐四证。风湿多寐。见活人书。不可更发汗。宜败毒散。属阳经。 久不得寐。一旦欲寐。别无余病。此为阴阳和而愈也。若少阴得病。但欲寝者。急投四 逆汤。外有狐惑。忽忽喜寐。当于活人书求之。 小便难。须别阴阳。经云。阴虚则小便难。然阴虚则阳必凑之。于小便故难。而其色 赤黄者。为阳所凑。中有热也。是阴血虚。不足以胜阳气。则阳盛而便难。宜五苓散加滑石 末。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而小便难 者。是阳气虚。不足以固阴液。则液干而便难。宜桂枝汤。加熟附子一钱。或更加茯苓。又 有阳明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身黄。小便难。潮热而哕者。小柴胡汤。 加茯苓一钱。经云。日晡所发潮热者。胃家实也。此属阳明当下证。然亦有每 至脯时发热。五更复退。而大便自利。用姜附辛热剂而愈。岂可以日晡潮热。遽谓之阳遽谓 之实。要须以他证参之。愚曾治患人沈其姓之子。乃所亲见而亲试者也。 三阳有头痛。三阴无头痛。此论古矣。然阴间有头痛。厥阴循喉咙之后。与督脉会于颠 阳 间不头痛。似非正法。曾治邻叟范家。身热、头略不痛。进小柴胡汤八服才愈。亦不可不知 诸病已解。无别证。但头疼者。连须葱白生姜煎汤。若发汗太过。致头疼甚者。宜小建中 汤加芎一钱。 阳病能食。阴病不能食。热则消谷善饥。阴证能食。为欲愈以阳气复也。然犹不可多与 之食 恐脾气尚怯。不能消化。阳病不节食。则增病。愈后多食。则病复生。古谓之食复。今谓 之发哺。以谷气多。则助阳气。稼穑作甘。辛甘辛发散为阳也。所以病后虚寒一证。先贤以 为慎谷则愈。 伤寒治法。阳有此证。阴亦有此证。似阳而阴。似阴而阳。最难分别。毫厘之差。千里 之谬 前之所述虑。正及此。故逐条辨论。其如阴毒、阳毒、风温湿温温疫温疟吐血吐蛔、发斑、两感百合、狐惑、阴阳易、毒心气包络、当并遵南阳活人书。用药何在。具 陈况治伤寒大纲。不出阴阳。举其纲。则虽节目纤悉。有未能尽。不妨于活人书参考。胃中 冷必吐蛔。吐蛔人能皆知为阴也。然亦有阳证吐蛔者。盖胃中空虚。既无谷气。故蛔上而求 食。至咽而吐。又看别证如何。不可专以胃冷为说。曾记一人。阳黄吐蛔。又大发斑。阳毒 证。口疮咽痛。吐蛔。皆以冷剂取效。非亦有阳证矣。伤寒先犯太阳。以次而传。此特言其 概耳。然耳中变证不一。有发于阳。既少阴受之者。有夹食伤寒。食动脾。脾太阴之经。初 得病。即腹满痛者亦有不循经而入。如初得病。径犯阳明之类不皆始于太阳也。亦有首尾止 在一经。不传他经。亦有止传一二经而止者。不必尽传诸经也。至如病之逾越。不可泥于次 序。当随证施治。所以伤寒得外证为多。仲景云。日数虽多。有表证者。犹宜汗日数虽少。 有里证者。即宜下。 上论。少阳居阳明之次。此以五行生克论。若谓阳主生。则水生木太阳膀胱阳水合传之 少 阳胆木。兼太阳在表。少阳表里之间。阳明在里。自外渐入内。次第正当如此。果如伤寒论 中所 说。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岂可第二日病在里。而第三日方半表半里者乎。愚固 不能辄反其说。然于心终所未安。 伤寒六日。或七日。若一手有脉。若两手俱无此欲成候也。宜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 汤。此合病之剂。 阳明下证已具。其人喘嗽。或微恶寒。为太阳阳明。或往来寒热。为少阳阳明。于阳明 证中而有太阳少阳证未罢。此非正阳明也。慎未可遽下。所以古注阳明有三。常须识此。 有伤寒杂病。有伤寒正病。伤寒杂病者。难以正病治。如病患证状不一。有冷有热。阴 阳显 在目前。当就其中大节先治。徐治其余证。然亦不可用独热独寒之剂。又如呕渴烦热。进小 柴胡汤。呕渴烦热者止。而下利不休。以小柴胡汤为非。则呕渴烦热不应止。以为是。则下 利不应见。吐利厥逆。进附姜汤。吐利厥逆止者。而热渴谵语。昏不知人。以姜附为非。则 吐利厥逆不应止。以为是。则热渴谵语不应见。此亦伤寒杂病。虽无前项冷热二证。显然并 见之迹。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潜伏其间。未即发见。用药一偏。此衰彼盛。医者当病有 可疑之处。能反复体认。无致举一废一则尽善矣。 伤寒有坏病者。缘已发汗吐下。仍不解。为坏病。如或病中、又感寒热异气。若重感于 寒。 则先热后寒。而为温疟。重感于风。则四肢不收。头疼身热。常自汗出而为风温。重感温热 则身发斑。为病最重。而为温毒。至此则经候传变。无复纪纲。皆名坏伤寒。当活人书中 本病而治之。 伤寒要紧处。在分表里。而为汗下。有病患自汗自下者。有医用药汗之下之者。中间节 目颇 多。汗药宜早下药宜迟。此亦大纲之论耳。且如失血家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如此等类 岂宜遽用表剂。当徐徐解散。 苟或不当汗而强汗。则津液耗竭。变生百病。因兹夭伤。岂可一以汗药宜早为说。阳 明汗 出而多。宜急下少阴下利而渴。宜急下。厥阴舌卷囊缩。宜急下。如此等证。当速用利下之 剂。苟或当下而不下。则热毒转深。遂致失下。不可救疗。岂可一以下药宜迟为说。 又发汗法。但欲遍身不欲如淋漓。下之法。进一服后。如人行十里许未通。方进次 服。 已通之后。服不必尽剂。伤寒用药。不可轻易解表。虽当用麻黄桂枝。亦且先用芎芷朴术。 如和解散。芎芷香苏饮苍术之类。攻里虽当用大承气。大柴胡。且先用小承气。小柴胡。 又阴证虽合用四逆汤。且用理中汤。欲用真武汤。且用三白汤。庶不失古人重敌之意。若证 候已危。不可失机。勿拘此说。 伤寒有阴证而头或疼。未有正阳证而头略不疼者。有阴证而反发热。未有正阳证而身不 热者。有阴证而或小便自赤。未有正阳证而小便不赤者。此当正法也。 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感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若入里而重。 则是 正伤寒。初感用药。与前项太阳证亦同。今病患往往恶言伤寒。不知轻则为感。重则为伤。 又重则为中。有其病而讳其名。甚为无义。特以俗呼为大病。故讳言之耳。 曾人发热畏寒。身疼头痛。医谓太阳证。以五积散表之。六日后。发渴谵语。大便自得 病 竟不通。用小柴胡汤。继以大柴胡汤。得利后。忽四肢逆冷。舌卷囊缩。气息喘急。面里睡 卧。用真武汤。利不止。而病如故。遂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方得利止。手足稍温。当夜 帖然。次日忽又发热。谵语口渴。小便赤痛。又经六七日。大便仍复不通。再用润肠丸。通 得大便。而诸证不减。后来只用温胆汤。加人参及减桂五苓散。久而渐愈。此病用凉药则阴 胜。随手辄变。皆是用之过也。若四逆之后。阳证仍复。医苟不审。再用大柴胡承气之属。 必又复为阴。所以终收功于温胆汤五苓散。以平稳故也。故出为用药太过之戒。 春病曰温。夏病曰热。不出此诸证。但因时而异其名耳。其时有不正之气。感袭于人。 因得 时气之名。今俗总呼为伤寒。只是天气尚热。古人有用热远热之戒。桂枝汤宜加黄芩。名阳 旦汤。五积散宜加石膏升麻知母。其真武汤。乃阴证之先剂。或未敢遽用熟附。则不若生附 为 稳。或半生半熟。若其人多痰。附子尤宜生用。寻常感冒。和解散、香苏饮。或可加苍术 不换金正气散。普贤正气散对金散子。养胃汤。皆是面手表散之剂。解肌热。及上焦热 参苏饮。败毒散。百解散十神汤。□□□太阳有风与寒之不同。三阳有正证合病之不同 不可不别。 北人初得病。以苍术麻黄。并用相半。为发汗第一义。才觉壮热。便用防风通圣散。南 北殊俗。其禀受素实故也。 曾记一老成人言。感冒服发汗药。得汗证候尽除。只身热未退。再用熟药。而热仍在。 表里都无别病。温凉汗下。俱所不可者。宜进养正丹四五十粒。 病愈后。别无他证。只微热未尽除。其人脾气久虚。欠调理。脾主肌肉。故生余热。燥 补不可。宜用理中汤。加蜜一匙头许煎。 元是阳证。因汗下大过。遂变成阴。盒饭作阴证治。却不可。谓其先初是阳。拘拘于阳 传阴之说。乃是三阳坏证。转为阴也。此为阳之反。而非阳之传。 有虚人感冒发热。才得一日。热不为久。又不为重。便见谵语。此乃虚不禁热。不可遽 用十分冷剂。 三阴头痛。非是正病。然阴盛隔阳者。亦有头疼。以其病本在阴。而阳又为阴所病。故 亦见阳证也。 有元是阳证。因冷剂太骤。遂见下利不止。而诸阳证仍在。略不少衰。此当以暖药固其 下洞 稍定。又宜随证治之。不可用热。初病是阳经见头疼。以次阳传入阴。头略不疼。不可便 谓不疼为阴证。须问其得病之初。头疼与否。 有汗下而热不退。多用凉肌药。而又不退。动至半月。或兼旬者。乃是阳气离经。不能 复还 客于皮肉之间。病此甚众。此当调补收敛之。不可用辛热重剂药。又病六七日。候至寒热 作汗之顷。反太躁扰。复得汗而解。盖缘候至之时。汗已成而未彻。或者当其躁扰。误用冷 剂。为害非轻。不可不审也。 有微恶风。微发热。起居饮食自如常。但不甚清快。又不可过用表剂。若投以和解、养 胃、 清金之类不效者。宜神术散。有阳证下后。热退脉平。而神思恍惚。昏昏不知痛痒处。不省 人事。如痴如喑。不可谓其为虚。妄投补剂、只一味参汤。或不药自愈。 阳证身热。而胸膈痞塞者。减桔梗枳壳之半。前胡柴胡足其数。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