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书名:诸病源候论朝代:隋作者:巢元方时间:公元614年

[卷之三 虚劳病诸候上(凡三十九论)] 一、虚劳候

    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 劳,五曰瘦劳。又,肺劳者,短气面肿,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 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脾劳 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阴 湿,囊生疮,小腹满急。 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令人 无颜色,眉发堕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 曰胃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五曰肌极,令人羸瘦, 无润泽,饮食不为肌肤。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吸吸然,内虚,五脏气不足,发毛落 ,悲伤喜忘。 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 ,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又,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气逆 伤肝,肝伤少血目暗。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 四曰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惊,喜忘善怒。 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枯夭。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 瘥,阴寒精自出,酸。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 则荣气竭。脉直上者,迟逆虚也。脉涩无阳,是肾气少;寸关涩,无血气,逆冷,是大虚。 脉浮微缓,皆为虚;缓而大者,劳也。脉微濡相搏。为五劳;微弱相搏,虚损为七伤。其汤熨 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唯欲嘿气养神,闭气使极,吐气使微。又不得多言语、大呼唤,令神劳 损。亦云∶不可泣泪,及多唾涕。此皆为损液漏津,使喉涩大渴。 又云∶鸡鸣时,叩齿三十六通讫,舐唇漱口,舌聊上齿表,咽之三过。杀虫,补虚劳, 令人强壮。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拓两颊,手不动,搂肘使急,腰内亦然,住定。放两肘头 向外,肘膊腰气散,尽势,大闷始起,来去七通,去肘臂劳。 又云∶两手抱两乳,急努,前后振摇,极势二七。手不动,摇两肘头上下来去三七。去 两肘内劳损,散心向下,众血脉遍身流布,无有壅滞。 又云∶两足跟相对,坐上,两足指向外扒;两膝头拄席,两向外扒使急;始长舒两手, 两向取势,一一绵急三七。去五劳、腰脊膝疼、伤冷脾痹。 又云∶跪一足,坐上,两手髀内卷足,努向下。身外扒,一时取势,向心来去二 七。左右亦然。去五劳、足臂疼闷、膝冷阴冷。 又云∶坐抱两膝,下去三里二寸,急抱向身极势,足两向身,起,欲似胡床,住势,还 坐。上下来去三七。去腰足臂内虚劳、膀胱冷。 又云∶外转两脚,平踏而坐,意努动膝节,令骨中鼓,挽向外十度,非转也。 又云∶两足相踏,向阴端急蹙,将两手捧膝头,两向极势,捺之二七,竟;身侧两 向取势二七,前后劭腰七。去心劳、痔病、膝冷。调和未损尽时,须言语不喜,偏跏,两 手抱膝头,两向极势,挽之三七,左右亦然。头须左右仰扒。去背急臂 劳。 又云∶两足相踏,令足掌合也;蹙足极势,两手长舒,掌相向脑项之后,兼至膊 ,相挽向头膊,手向席,来去七;仰手,合手七。始两手角上极势,腰正,足不动 。去五劳。七伤,齐下冷暖不和。数用之,常和调适。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两手抱犊鼻下,急挽向身极势。左右换易四七。去五 劳、三里气不下。 又云∶蛇行气,曲卧以,正身复起,踞,闭目随气所在,不息,少食裁通肠,服气为食 ,以舐为浆,春出冬藏,不财不养。以治五劳七伤。 又云∶虾蟆行气,正坐,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劳、七伤、水肿之病也。 又云∶外转两足,十遍引。去心腹诸劳。内转两足,十遍引,去心五息止。去身一切诸 劳疾疹。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