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书名:医宗金鉴朝代:清作者:吴谦时间:公元1742年

[卷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调胃承气汤方

    见阳明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 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 太阳病,发汗后,或大汗出,皆令人津液内竭,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当 少少与之,以滋胃燥,令胃气和,则可愈也。倘与之饮,胃仍不和,若脉浮,小便不 利,微热消渴者,则是太阳表邪未罢,膀胱里饮已成也。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 气化则能出矣。今邪热熏灼,燥其现有之津,饮水不化,绝其未生之液,津液告匮, 求水自救,所以水入即消,渴而不止也。用五苓散者,以其能外解表热,内输水府, 则气化津生,热渴止、而小便利矣。 【集注】 张兼善曰:白虎治表证已解,邪传里而烦渴者。今脉浮身有微热而渴,乃表邪未得全 解,故用五苓,借桂枝辛散,和肌表以解微热也。术、泽二苓之淡渗,化水生津以 止燥渴也。 喻昌曰:脉浮当用桂枝,何以变用五苓耶?盖热邪得水,虽不全解,势必衰其大半, 所以热微兼小便不利,证成消渴,则蓄饮证具,故不从单解而从两解也。凡饮水多而 小便少,谓之消渴。里热饮盛,不可单用桂枝解肌,故兼以利水,惟五苓有全功耳! 程应旄曰:微热字,对下条发热字看,彼以发热在表,则知犯本未深,故邪热蓄而拒 水。此曰微热,则表热犯本已深,故热邪结而耗液。所以不惟与水与五苓主治有别, 而前五苓、后五苓主治亦俱有别也。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 苓散主之。 【注】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是有表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是有里证也 。若渴欲饮水,水入即消,如前条之胃干,少少与饮,令胃和则愈。今渴欲饮水,水 入不消,上逆而吐,故名曰水逆。原其所以吐之之由,则因邪热入里,与饮相传,三 焦失其蒸化,而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饮热相格于上,水无去路于下,故水 入则吐,小便必不利也,宜五苓散辛甘淡渗之品,外解内利,多服暖水,令其汗出尿 通,则表里两解矣。 【集注】 方有执曰:中风发热,必自汗出,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汗出过多,亡津液,而内燥也 。表以外证未罢言,里以烦渴属府言。欲饮水者,燥甚而渴,希救故也。水入则吐者 ,伏饮内作,故外水不得入也。盖饮亦水也,以水得水,涌溢而为格拒,所以谓之水 逆,与五苓散两解表里,汗出而愈也。 喻昌曰:伤风证,原有汗,以其有汗也,延至日久,不行解肌之法,汗出虽多,徒伤 津液,表终不解,转增烦渴,邪入于府,饮水则吐,名曰水逆。乃热邪挟积饮上逆, 故外水格而不入也。服五苓,饮热汤,得汗则表里俱解,是一举而两得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