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书名:医宗金鉴朝代:清作者:吴谦时间:公元1742年

[卷二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注】 肾中风寒之邪,若见浮之极坚,按之乱动有如转丸,及下入尺中,通然乱动,皆肾死 真藏之脉也。 【集注】 程林曰:肾藏死,浮之坚,与『内经辟辟弹石曰肾死同意,皆坚之象也。按之则 乱如转丸,下入尺中者,此阴阳离决之状也,故死。以上真藏与『内经』互有异同。 总之脉无胃气,现于三部中,脉象形容不一也。 @@@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 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注】 三焦竭部者,谓三焦因虚竭而不各归其部,不相为用也。上焦受气于中焦,下焦生气 于中焦,互相为用则为和也。若中焦虚竭,不能消化水谷,谷气不受,则上焦不相为 用而失和也,失和则谷气郁而不宣,故善噫也。下焦虚竭,不能供升生之气于中焦, 则失和也。失和则肾气独沉,自不能禁,故前遗溺而后失便也。不须治,久则愈,在 善噫可也。若遗溺失便,未有不治能愈者,恐是错简。 【集注】 程林曰:竭虚也。『本经』云: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 ,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上焦胃上口也,中焦脾也,脾善噫,脾不和 ,则食息迫逆于胃口而为噫也。经云,膀胱不约为遗溺,因气不和则溲便不约。故遗 失而不能自禁制也。 @@@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 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 热者必痔。 【注】 热在上焦者,篇中所谓肺痿吐涎沫也;热在中焦者,篇中所谓腹满坚痛也;热在下焦 者,篇中所谓小便淋沥也。其外大肠有寒者,多清澈鹜溏,即下利溏泻也。有热者, 便稠粘肠垢,即下利脓血也。小肠有寒者,下重便血,即结阴便血也。有热者,热流 于大肠,蓄于肛门必病痔也。 【集注】 徐彬曰:小肠为受盛之官,与心为表里。丙,小肠也。挟火以济阴,而阴不滞,挟气 以化血,而血归经,有寒则气不上通而下重,血无主气而妄行矣。直肠者,大肠之头 也,门为肛,小肠有热,则大肠传导其热,而气结于肛门故痔。痔者,滞其丙小肠之 热于此也。 @@@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 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气者,□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气。诸积 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 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 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作漀解见首篇) 【注】 病有积、有聚、有漀气,当别之也。积者藏病,无时不有,不移其处也。聚者府病, 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也。为可治,谓府病易治也。漀深者,饮积□下痛也,按之则止 ,不按复痛。以水气得按暂散,故痛暂止也,此即其证而言之。然诸积大法,尤当以 诊候之也,脉来沉伏附骨而细者,乃诸积之诊也。若见两寸,积在胸中也;微出近鱼 际,积在喉中也;两关,积在脐傍也;上关近寸,积在心下也;微下近尺,积在少腹 也;尺中,积在气冲也;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谓左右俱见, 积在中央也。各以其部之处,而诊积之所在也。 【集注】 徐彬曰:积者迹也,病气之属阴者也。藏属阴,两阴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专痛 之处,而无迁改也。聚则如市井之物,偶聚而已,病气之属阳者也。府属阳,两阳相 比,则非如阴之凝,故寒气感则发,否则已。所谓有时也,既无定□,则痛无常处, 故展转痛移,其根不深,故比积为可治也。 李□曰:积为藏病,深入在里,故脉细而附骨也。寸、关、尺、上下、左右,别积病 之所在,皆指细而附骨之部分,即『内经』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 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