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国小》
书名:医经国小朝代:作者:时间:

[卷之四 病机第四] 病机略一首(集次见凡例)

    病本十形。风寒燥湿。暑火二分。 春温君火之气。夏热。相火之气。 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六气四因。病机以明。 内伤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谓留饮。辟食。饥饱。劳伤宿食霍乱。非恐。喜怒。 想慕 。忧结之类。外伤者。不因气动而疾生于外。谓瘴气。贼寇虫蛇。蛊毒。蜚食。鬼击。冲薄 。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扑之类。内积者。因气动而内成。谓积聚。瘕。瘤 气。瘿起。癫痫之类。外积者。因气动而外成。谓痈疽。疮疡之类。六气为见病之下。 气固形实。形虚中风风中府者。面加五色。有表证脉浮而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 或中 身之侧。皆易治。中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眼昏大小便闭 结。皆难治。经云。风中腑脏之俞为偏风风气风府而上为脑风。入系头为目风。饮酒中 风为漏风。入房汗出中之为首风。久风入中为腹风餐泄。外在腠理泄风之类。久干于荣卫 。则肌肉不仁。手足战掉。 或为寒热。或为热中。(证多目黄)或为寒中。(目自泣下)或为厉风。(皮肤疡溃为病) 或为偏枯半身不遂。(左瘫右痪)此率多痰。或属血虚。 血虚少。则血不养筋。筋不束骨。 在左死血。在右属痰。痰壅盛者。口眼斜。不能言语。皆用吐法治法以发散顺气。祛痰清热。疏风吐下之类。更以伤中感三证别辨为治乃妙。 气虚卒倒。降痰益气。火热而甚。燥热潮热。随经治之。阴虚补虚。 阴虚火动亦发热。 勿骤凉治。 虚热勿用凉寒药为治。 轻可降散。实则可泻。重者难疗。从治可施。 此治热之例。如寒凉药正治。热不退。加热剂从而治之。 中寒感寒。阴毒阴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 经云。痛有不可按者。有按之无益者。乃寒气经脉之中。与正气相搏。则脉满。故痛 而不 可按。寒气客于侠脊之脉。深按不能及。故按之无益。重中于寒。则痛久不能止。寒气客于 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而痛止。寒气客于 冲脉。则脉不通气因之故喘动应乎。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泣则血虚。虚则痛。其 俞注于心。故相引心背而痛。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少腹相引而痛。厥 气客于阴股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 泣不得注于大经。气稽留不得行。故久而成积。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 入。故卒然痛如死状。不知人。气复反则生。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寒气客 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寒气正少腹。故痛而不得大小便。病亦名曰疝中。谓 不因气动。偶然当而为病。感因形动。虚而感入。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而手足逆 冷是也。 退阴正阳。急可温中。 治例见阴证要略。 伤寒所致。病有二。发热恶寒。头颈项强。腰脊反张。口噤面赤。螈如痫。有汗柔 。无汗名刚。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肝气乘脾。故泄利。 夏伤于暑。秋必痢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时中寒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者。 热极 重于温也。亦先夏至曰为病温。后夏至曰为病暑。温暑之病。皆本于伤寒也。古人言四时 乖戾之气通谓之伤寒。 夏月身热。汗出恶寒。身重脉微。渴乃中。 伤寒论中证者三无治法。唯东垣清暑益气之法至允。宜扩充之。 春时病温。温疫温毒温疟风温。脉证分异。五种疾因。 温疫病。如传染一家尽病是也。 温毒或发斑致痉。为病至重。有寒热往来者为温疟。风温多头疼身热常自汗之类。 中湿风湿。暑成湿温。三种可别。湿热可分。 以上三证。皆自表而之里。中湿或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风湿则一身尽痛。或热。湿温 则发 热头痛如伤寒状。湿热有自里而之表。发黄是也。亦有寒湿病。则肌肤不仁。或痛为痹也。 寒痰香港脚。食积劳烦。要知四证。乃似伤寒。 此四形证。类似伤寒。诊视宜分别。 伤寒之病。见中风脉。中风之病。得伤寒脉。大小青龙。治例必识。调卫调荣。斯须两 得。 桂枝汤则发卫之邪。麻黄汤者。并荣卫而治之。至于青龙汤。治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 脉。仲景云。汗出恶风者服之。则筋惕肉。故此证尤难用。必须形证谛当。方可行之。 疟本伤暑。或痰有食。老疟疟母。 有风暑为病。或食致。或痰病。久疟有癖块者为疟母。 久则羸疲。 谓病如凌虐人之状。久不已。令人瘦也。 三日一发。病经一岁。间日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新病所以。连二日发。住一日 者。气血俱病。或用截法。或随经治。 五脏六腑疟。有图在后治例中。如但热而不寒为瘅疟。先热而后寒为温疟。先寒而后热 为寒疟。夏暑汗不出。秋成风疟连岁不已。胁下有积。是为疟。犹老疟也。 嗽多感寒。当分六气。 经云。风嗽者。日夜无度。汗出头痛。涎痰不利。甚则喘。热嗽者。急喘而嗽。面赤潮 热 。手足寒火嗽者。咳喘上气。壅唾出血。甚者七窍血溢燥嗽则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 面 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枯。细疮燥痒。大便涩。唾稠粘。寒嗽者。因形寒饮冷。坐卧湿地 。或胃冷风寒感之。喘急而嗽。湿嗽者。胫重。或肿。或腹大。或喘。饮发于中。喘咳有声 也。亦有五脏之咳。久不已。乃移于六腑。又有气嗽痰嗽劳嗽之类。 六本一标。病机所秘。风热与寒。随证治之。暑燥清金。湿则利水。有声无痰。有痰咳 少。痰可降蠲。咳随本治。 有声无痰为咳。当治其本。 喘有气虚。或因痰壅。或因气逆或倚息使。 亦有热甚而喘。腹胀而喘。咳甚而喘。水乘肺而喘之类。 痢本湿热。 或暑郁于下焦。或热甚而不食。欲云噤口痢。或因食致。腹痛下血。 或如豆汁。鱼脑。浊水。黄脓。血沫之类。 后重不利。 里急后重也。治可通散。 或发散。或下。 勿便涩住。湿热未消。成休息痢。 因涩药之过。病少减则不能止。成休息痢。 泻泄多湿。热食气虚。(此四证例)如本脾泄。胀而呕吐洞泄不禁。肠泄则疼。瘕泄不 便 。(小便不利)后重茎痛。胃泄色黄。食饮不化。太素分五。(五等泄)溏泄泄飧濡滑泄。 溏则便尚稠如鸭粪溏也。飧则米谷不化。濡或粪若水。滑则大便不禁。 渗秘阑门。涩实对证。 阑门为分水之道。在小肠下口也。如以上证候分治。 疸乃湿热。曲相似。 有食积。亦发黄胆病也。因湿热相出黄。 消渴热因。 渴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消中。渴而饮 水不绝。腿消瘦小便有脂液者。名肾消。其燥热一也。 水肿气致。 水肿治之。利小便者谓洁净府。顺气而发散其表。谓开鬼门。木气郁为病。或阴虚或湿 热。或湿胜。皆宜分治。 自汗阳亏。盗汗阴虚。东垣有法。对证可施。头风头痛。有痰者多。血虚与热。分经治 可。 有气虚头痛心烦头痛。湿热风动头痛。足少阳经少壅为偏头痛。有真头痛者。甚则脑 尽痛 。犯大寒则厥逆头痛。风凑于上成巅顶痛。或痰厥头痛六经头痛者。太阳经则恶风。少阳往来寒热阳明自汗发热恶寒。太阴则痰盛体重。或腹痛。或痰癖少阴则经不流行。而 足寒气逆为寒厥厥阴则项亦痛。或痰唾涎沫厥冷也。有大寒犯脑齿亦痛。名曰脑风。有眉 骨痛。亦曰眉棱痛。 头眩眩运。火积其痰。或本气虚。治痰为先。要痛湿热。本或肾虚。或兼瘀血腰痛有 寒湿 痛者多。风热痛者少。大抵腰者肾之府肾气虚。则邪气客之为痛矣。经云。诸经腰痛。太 阳则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少阳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反顾。阳明腰痛 。不可 以顾。如有见者善悲。足少阳腰痛引脊内廉。厥阴则腰中如张弓弦。其病令人言。默默不慧 。有 太阳散行之解脉。腰痛者。带脉腰痛。同阴之脉足少阳之别络为腰痛。阳维之脉腰痛。衡 络之脉。乃太阳之外络为腰痛。足太阳会阴之腰痛。阴维飞 阳之脉腰痛。阴跷昌阳之脉腰痛。太阴别脉散脉为腰痛。少阳肉里之脉为腰痛。其本各不同 也。如闪挫实痛。又不同论。以上湿热肾虚瘀血。皆当求本。 胁痛多气。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 或感寒气郁。病多不同。必察其本。 劳瘵阴虚。 阴虚则阳无所附。火炽血涸。成劳瘵之类。 癫狂阳炽。 心热极则病癫。肝热极则病狂。 呕吐咯衄。 谓口吐。或呕或咯唾血也。衄。谓鼻中出血。 气虚脉洪。火载血上。错经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梦遗精滑。湿热之乘。或肾气 虚脱便浊本热。 小便混浊也。 有痰或虚。 痰结气郁。或肾气不足。膀胱热甚而浊。 白浊属卫。赤浊属荣。 白者气热。赤血热也。 热极成淋。气滞不通。 谓小便淋沥。有淋下痛甚者。成沙石淋也。 血虚惊悸气虚耳聋。 经云。邪气盛则实。精夺则虚。血不足则心虚而惊悸。气不足则耳无精荣。故聋。 哕因胃病。 呕吐哕俱属胃。胃者。总司物盛满而上溢也。吐或有物无声。为血病。有声无物。为气 病。 有声有物。血气俱病也。如膈噎皆本于热。经云。三阳结则为膈。或有伤酒食。或因气郁。 或胃感风寒。皆为病吐。故有十膈五噎之分。但十膈例不能以尽病情。如血逆干槁之类。学 者自宜推格。 疝本肝经。 经云。厥阴脉滑为狐疝少阳脉滑为肺风疝。太阴脉滑为脾风疝阳明脉滑为心风疝。 太阳脉滑为肾风疝少阴脉滑为肝风疝。虽他脉中皆言风疝者。本足肝经之 气也。亦有疝瘕厥疝。疝。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之类。皆厥阴发病。所谓本 一标诸也。 痿唯湿热。气弱少荣。 经云。痿者多主于肺。肺气热叶焦也。大经空虚为脉痿。思想无穷。入房太甚。宗筋纵 而为 筋痿。或伤于湿。发痹不仁为肉痿。劳役而大渴。渴则阳气内伐。热舍于肾则髓空。为骨痿 之类。 厥多痰气。虚热所乘。 经云。阳气衰于下为寒厥。阴气衰于下为热厥。或令人腹满。或暴厥不知人。或至半日 远一 日。乃醒而知人也。如六经厥者。太阳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仆。阳明之厥。则癫 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太阴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 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茎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内热之类是 也。 手麻气虚。手木湿痰。或死血病。 有感风湿。手膊或痛或木者。 霍乱吐泻。感风湿。 病则挥霍撩乱而吐泻。或风甚则转筋。或有干霍乱者不吐泻也。 心痛脾疼。阴寒之设。 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头汗出。有大实心痛者。因气而实。卒然 发痛 也。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而不渴。有寒厥而暴痛者。其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者 即死。中脘痛者。亦属脾疼之类。气热烦劳。令人煎厥。 煎厥则气逆。目盲耳闭。 气逆大甚。使人薄厥。 因大怒伤肝。肝气逆。胸中不和。甚则呕血衄血也。 浊气在上。则生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不降。清气不升为病。 阴火之动。发为喉痹心主三焦气热一也。一阴一阳。内结为喉痹。 阳水变病。飧泄乃是。 即清气在下生泻痢也。 三阳病结。乃发寒热。下生痈肿。及为痿厥。 大小肠膀胱之脉为三阳结。谓之隔也。 二阳之病。病发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手足阳明之脉为二阳结。则为消。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一阳发病。 少气嗽泄。 三焦之脉不利。乃上为咳。下为泄利。 心火不宁。其动若掣。 心掣不定。胸中刺气痞壅。上若咳。下若泄利也。 三阴俱寒。结气化水。痿易不足。四肢不举。 脾肺肝脉为病。 二阴一阳。胀满善气。 心肾胆脉俱逆。故下虚上盛为病。 二阳一阴。病发风厥。 肝胆心主之脉变病。 结阳肢肿。 诸阳脉不行。阴府留结成热。为四肢肿满。 结阴便血。 阴气内结。不得通行。血气无宗。渗入肠。则下血也。 荣虚卫寒。病乃肉苛。肾虚身冷。名为骨痹。肉苛不仁。骨痹腰痛。 血虚则气实。肌肉不仁。致乃重。肾虚。风寒湿客之。则节挛腰痛。如人身寒。汤火 浓衣不能热。是肾脂枯不长。虚而身冷。 寒客在上。胃寒肠热。水谷不化。痞胀而泄。热气居上。肠寒胃热消谷善饥。腹胀便 涩。蕴热怫郁。乃生诸风。风寒与湿。合而成痹。 经云。风寒湿合疾为行痹。独阳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在血脉之中。乃周于身为 周痹。 小腹上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者为胞痹。如多饮不得溲。时胀痛飧泄。 食不消。或气喘者。为肠痹。阳气多。阴气少。肌内热。上如鼠行。然而闷为热痹。阳气 少。阴气多。与病相益为寒痹。湿胜则痹多汗筋挛节痛不可行为筋痹。 骨痛不可举而酸疼者为骨痹。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 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肝。痹者。夜卧则惊。数小便。肾痹则善胀。行踵不前。头不举。 脾 痹者。四肢怠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寒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 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此五者。则又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屈。逢热则纵 也。膏粱之变。饶生大疔。 言饮食膏粱浓味之人。脏腑积热毒。或服金石之药。毒瓦斯伤血。血结成诸疮肿也。如 疔疮有 发蛇眼疔者。则有两个。麻子疔。则如麻子。脐疔。多生脐上者是。刀镰疔者。因受伤成 疮 。茱萸疔。内凹外起。水泡疔。极痒透骨。搔则快然。红丝疔者。疮边有红络直上如线。火 疔极红。三日大发肿。墨疔者。如黑泡。樱桃疔。如樱桃之状。浮沤疔。半低半高。胁疔。 生胁上者是。烂疔。则疮水流到处便成疮。雌疔者。或又有一个在他处。以水之则见 。有石疔。色黑如豆而硬。又每日添生三疔六疔之类。 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诸恶毒肿生疮。大而浅者为痈。小而根深者为疽也。有发脑者。生头上。初如黍米。四 畔 赤肿硬。遍耳项。或发成痈也。如脑疽者。初如黄枳实。破后如盏底。深寸许。发背者。发 于背俞。亦搭背之类。热毒内聚。血气不行。结而成胃脘雍。或生肺痈。或肠痛。或有着骨 上生者为 附骨痈。贴骨痈也。或诸恶疮。有面露疮。作脓窠如香瓣类。髭须疮则有脓窠。金腮疮能蚀 透腮颊。初生如米豆大。鬈毛疮在头中。初生如葡萄。痛不能止。发际疮初生如黄米大。或 痒或痛。咽漏疮者。生结喉上。如痈肿。破后有眼子。绿唇疮。彻耳疮鼻疳疮。能侵蚀鼻 柱也。睛漏疮。生目大。必出脓汁。有孔子。颐颏疮。又名独骨疮。生腮后者是也。玉枕 疮。生枕骨上。如痈。破后有筋头。粉铃疮绕项赤烂。多汁。天柱疮。生脊大椎上。如钱大 。赤色。出黄汁不止。妇人为小儿吮乳所吹肿者。为吹乳。或热毒而成。乳头烈有乳痈。乳 崖。乳核。亦名乳。有乳汁不出。蓄积内结成痈名妒也。有鱼眼疮。疮。透掌漏疮 。反 花疮。破则肉反于外。浸淫疮生于身。初生微痒。后有水出。下注疮生于脚膝间。脓水不绝 。连年不愈。水毒肿。因伤于湿。肌肉不仁成疮也。冷疮者。因经年不愈而成。热疮初发 。赤根白头瘭汁出。甚者腐为脓血。或痛或痒。月蚀疮小儿生于两耳上。及窍旁者是。或云 小儿指月而生。此未必然。盖风湿热毒也。冻烂肿疮者。因寒。气血凝聚不流。则皮肉不温 。成聚赤肿痛而成疮也。俗谓之冻烂疮者。赤根白头。相对并生。如小豆。或如茱萸子 。 浸淫痒痛。抓之汁出。有漆疮者。中漆毒也。有灸疮。因为火艾过多。毒不根据六俞。及 食毒 不慎房室。肿痛久不瘥者。疮者。疮久脓溃不止。内经陷脉为也。有热肿。毒肿。气 肿。风肿。疮肿。小而出脓血者为疖。受风湿而肌肤中生中浸淫。或搔之汁者。或白屑起者 。为癣为疥。热毒莞于四肢而肿为结阳。筋骨热甚。爪甲成疮而脱落。名伐指丹毒者。热 毒 之气。暴发于皮肤。其色如涂丹之赤。流移不定。晕入腹即死。痱疮者。经谓汗出见湿。乃 生痤痱。俗谓之痱子。有恶脉者。其状赤络 忽起。茏苁而聚。若死之状。有留气上结如核。多生于耳旁。此留气结核及为瘰。有马 刀挟瘿疮。蝼蛄疮。则走串。樱桃疮者。有如颗粒高起。红赤。若其状若下垂疮。便毒天 疮。无名恶肿之类。故经云。营逆则血郁。血郁则热聚为脓。以上疮论治例。并出圣济总录 。 疮疡恁脉。治乃不惑。身重脉缓。湿胜除湿。身热脉大。躁热发肿。退热凉荣。眩运动 摇。 痛而脉弦。降痰去风。气涩卫滞。燥渴脉涩。补血泻气。食少恶寒。脉紧细者。宜泻寒水。 辨经部分。详审为治。 以上治疮脉诀也。 湿热生虫。 厥阴风水生虫。三焦阳火热甚。而肺多受克。金被火克。不能制木。木甚。兼脾胃湿热 。是以生虫如寸白长蛔血鳖之类。 水积痰饮。 如人素壮今瘦。水走肠间。历历有声。谓之痰饮。有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 悬饮 。水流于四肢。当汗出而不出汗。身体重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又有留饮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胁下痛缺盆咳则转甚 。则伏饮者。膈满呕吐喘咳。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注出。其人振振恶寒。身惕。痰证如风 痰。热痰湿痰。酒痰。食痰。寒痰之类。 目痛赤肿。精散荣热。 目之五轮。乃脏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人属肺金肉轮脾土赤脉属心火。黑 水神 光属肾水。兼属肝木。如白人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 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有雀目病。则不能夜视及内障。乃暴怒大忧所致。暴赤肿 痛。羞明隐涩。肿痛不已。眼匡红烂。生眵泪下。拳毛倒睫。视物昏花。翳膜遮睛。皆精荣 失守。 风热盛及血热也。 牙痛龈宣。寒热亦别。 牙有恶寒作痛者。有恶热作痛。有恶寒又恶热而作痛者。有恶寒饮少热饮多而作痛。有 恶热饮 少寒饮多而作痛。有牙齿动摇作痛。有齿袒而为痛。有齿龈为疳所蚀缺血出为痛。有齿龈肿 起为痛。有腺胃中有风邪。但觉风雨作痛。又有牙上多为虫所蚀。其齿缺少而色变为虫牙。齿 缝中 有血出不止为牙宣。有胃气少不能于寒。袒露其齿作痛。有痛而秽臭不可近者。盖手阳明之 脉。贯络下龈。恶寒饮而喜热。足阳明之脉。贯络上龈。喜寒饮而恶热。牙者肾之余。亦喜 寒。寒者坚牢。为病不一。热甚则齿动。龈龈相脱作臭。痛不已。有风热内甚而痛。有风寒 客之为痛。大寒犯脑赤连牙痛之类。 五脏本病。热争重HT(音捏) 经云。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烦赤身热。热争则狂。胁下满而痛。烦躁不安 。心 热病。则心不乐乃热。热争心痛而烦闷善呕。头痛面赤。热而无汗。脾热则头重颊痛。颜青 欲呕。身热烦心。腹满泄泻。热争则腰痛。肺热则洒洒然恶寒。舌黄而身热。热争喘咳。痛 走胸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恶寒。肾热病。则腰痛酸。渴而身热。热争项强。 寒且酸。足热而言懒。头痛然。如五气所病。心为意。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 为欠。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小腹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之类。 六腑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腑脏相移。传变为病。不可胜纪。经云。 心移 寒于肺。则为肺消证。心移热于肺。则胸满烦心。烦躁引饮短气。鬲热为鬲消证。肝移寒于 心则狂。肝移热于心心病谓之生阳。不过四日死。脾寒移肝。痈肿而筋挛。肺寒移肾。其证 如囊裹浆。或遍身肿满。按腹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或咳不定。为涌水证。脾热移肝。则 血溢为惊衄证。胆受胃热。鼻中血妄行为衄。或血污不止。胆移热于脑。脑热渗下。则浊涕 不止。久而不已。成衄血疾。肾热移脾。则传为虚肠。死不治。膀胱本热则为癃。病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縻证。大肠移热于胃。则善食而瘦。胃热移胆。俱为 食证。肾寒移脾。则痈肿少气。肠有积热。则津液壅滞腹痛而便涩。为瘕证。病几治例 。见宣明论。间藏者存。传其所生。 经云。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传其所生。故有病虽重必 生。 七传者死。传其所制。 如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火受水之传一也。肺金复受火之传再 也。 自心而始。以次相传。至肺之再。是七传也。故七传者死。一脏不受再伤也。是传其所胜尔 。 五脏有积。肝曰肥气。在左胁下。大如覆杯。或有头足。久则变病。咳逆疟。 连岁不已。心积伏粱。病起脐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如久不愈。令人烦心。脾积痞 气。 其在胃脘。覆大如盘。久而不愈。四肢不举。乃发黄胆。虽食而瘦。肺积息贲。在右胁下。 覆大如杯。如久不已。令人寒热。喘发肺痈。肾积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乃若豚状。 下上无时。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经云。积者。一脏因受胜己之邪。而传干己之 所胜。适当旺时。拒而不受。复还于胜己者不肯受。因结为积也。有食积。则酸心腹满。酒 积。目黄口干。气积噫气痞寒。涎积。咽如拽锯。痰积。涕唾稠粘。癖积两胁刺痛。水 积。足胫胀满。血积。打扑肭瘀。及肉面一切物食所积之类。在六腑为聚。鼓胀发蛊。 有腹胀。寒胀热胀气胀。大热胀。水肿而胀。甚则为蛊。夫胀者。由脾胃之气虚弱。不 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也。有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致胃逆不散者名 鼓胀。有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亦名为蛊病。中满郁痞。 经云。脏寒生满病。如太阴所至为中满。为蓄满。湿土之化。脾湿有余。腹满食不消。 无阳则不能生化也。如胀之类郁。如气不能消散升降为结聚而痞闷也。心下满而不痛为虚痞。积 饮隔滞为实痞也。 开提其气。升降是宜。 此治郁闭痞满之大法。 人身之本。脾胃为主。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胀胃所生。胃气之虚。虚极变病。五乱互 作。 五脏五行之气不和。更相传变为病也。 东垣所论。王道之学。 东垣李明之先生。述脾胃盛衰论。一虚一实。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不和。故一虚一实。乃气血之并也。见素问调经论。五实 五虚。 五实者。脉盛为心。皮热为肺。腹胀为脾。前后不通为肾。闷瞀为肝也。五虚者。脉细 为心。皮寒为肺。气少为肝。前后泄利为肾。饮食不入为脾也。谓一病五者悉具。 五劳七伤六极乃HT。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又志思忧心与疲劳为五劳也。肝伤 善梦。心伤善忘。脾伤善饮。肺伤善痿。肾伤善唾。骨伤善饥。脉伤善嗽。为七伤也。伤劳 为六极。气血筋骨髓精病也。 五郁七情九气所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 泄。 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为九气)忧愁思虑。甚则伤心。形寒饮冷。过则伤脾。 恚怒气逆。过则伤肝。饮食劳倦。甚乃伤脾。坐卧湿地。强力入水。故乃伤肾。(次为七情) 此因气动。形神自病。喜怒不节。劳形厥气。气血偏盛阴阳相乘。阴胜阳病。阳胜阴病。阳 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则伤形。热则伤气。气伤则痛。形伤则肿。先 痛后肿。气伤形也。先肿后痛。形伤气也。阴阳变病。标本寒热。如大寒甚。热之不热。谓 以热药治寒不退。 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见。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心虚则 热收于内。故外热不常。 如热而甚。寒之不寒。 谓以寒凉药治热病。而热不能退。 是无水也。寒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 肾虚则寒动于中。故外寒不常。 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 谓食入良久乃吐。 是无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有火也。溏泄而久。止发无常。是无水也。心盛生 热。肾盛生寒。 此心火极而发热。肾水盛而生寒。非虚热虚寒比。 又热不寒。是无火也。寒不得热则无水也。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 。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 又热不寒者。或因寒胜格阳在外。本非热也。寒不得热者。或因阳极似阴。火盛拒寒在 外。 而不得热。本非寒也。寒之不寒。乃水之源衰。火之胜也。热之不热。火不源衰。水之胜也。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纪于水火。余气可知。妇室病多。带下赤白。瘕疝。妇人有 病。 六气四因。皆同男子。余胎产经水之疾。不可枚举。如带下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 肠。若痢下也。若经水不调。血聚为瘕。小腹下肿硬。为疝之疾。 气血为病。经闭不行。 妇人有胃热。善食瘦而津液不生。血海竭而名血枯。或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 致经水不行者。非以上之病。经成孕乃不行也。 或漏不止。 湿热太迫。则经漏不止。或心气不足。火热大炽。旺于血脉中。或身体困热。心烦不得 眠卧。而致经水漏下。阴虚阳搏为崩。 经过作痛。虚中有热。 经水行过而腹中作痛者。血虚有热也。 行而痛者。血实之设。 将行而作痛乃血实。 如不及期。血热乃结。过期血少。闭或血枯。淡者痰多。紫者热故。热极则黑。调荣降 火。 妇人经水。如行不根据期。非有妊娠。皆以上之病。治须调血养血。清阳降火。有寒者温 之。 调理妊娠。清热养血。 妊娠有正气不足。寒热不调。阴阳不得升降。故病有发风痹。忽闷不识人而眩倒者。为 子痫证。有胎气上逼而胀满或疼者为子悬。身忽如水肿多于足肿者为子肿。小便涩者为子淋 。烦闷者为子烦。腹大甚者胎有水气。或发寒热。或胎漏下血。或动为转胞及不能言语之类 。皆胎气不足。治须顺气清热养血也。 一当产后。如无恶阻。大补气血。 恶阻者。如恶露不尽。血上抢心腹痛之类。治可下去其败血。如虚汗不止。遍身疼痛。 或虚烦小便不禁玉门不闭蓐劳血虚而晕之类。皆虚甚也。皆当大补血益气。 虽有杂证。以末治之。 产后如中风伤寒六气为病之类。虽正治。亦须兼补其气血。经言切不可犯禁。谓汗下利 小便也。 大凡小儿。过暖生热。热极生风风痰积热。随病为治。生有胎恶。月里生惊。生赤生 呕。生黄不便。脐风撮口。 受胎毒甚者。则发惊搐。生赤则如丹涂肌肉。邪气上而呕吐。母受湿热。传胎而发黄。 有生下日久不得大便者。脐风多在生下半月内有此证。盖受胎恶之甚也。 变蒸发热。 小儿变蒸。乃长经脉及腑脏智意也。 风痫癫痫。 钱氏分五痫。有犬痫羊痫牛痫鸡痫猪痫。其状各不同。 急慢惊风。 如身热面赤。即发搐搦。目睛上视。牙关紧急者。阳证为有余。如因吐利。或吐不泻。 日渐困而色黄。脾虚冷发惊。不甚搐搦。目微上视。手足动者。阴证为不足也。 螈惊愕。 惊风热甚。则手足战掉。挛惊恐愕然也。 惊悸昏冒。 惊则心悸不宁。热甚则昏昧。 暴喘吐。 有喘甚者。俗言马脾风。吐乳食为。 腹胀鼻嗽。 胀有寒胀。热胀。脾胀之类。伤风寒为嗽者多。或为乳食盐物所伤而发喘。 中恶天吊。 有中恶气卒然而病。如目直上视。搦身直强宫瞪之类为天吊。 鹅口重舌。 白屑满舌为鹅口。舌下附肿如舌而短为重舌。心脾热甚也。 木舌弄舌舌胀大为木舌。脾热甚。舌络紧。乃弄舌也。 客忤夜啼。 心气不足。遇人客或物。则忤而惊。脾脏冷而痛。多夜啼脓耳鼻疳。 耳内生疮。脓耳汁出。三焦气热病也。鼻内有疮生疳。 眉炼丹流。 眉骨上生疮。太阳经风热也。丹流者。俗云火焰丹。肌肉上若涂丹。血热甚也。 阴肿便浊。 睾丸发肿。肝经热胜也。小便或白浊亦浊。 舌烂口臭。 心热下陷。风自盛也。胃热则口臭。 龈蚀牙疳。 风热所胜。蚀牙龈至快。俗言走马牙疳虫痛吐蛔。 小儿哭而坐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或青或黄。唇慢。目无精光。虫痛也。 疳瘦解颅。 钱氏分五脏疳。筋疳骨疳之类。肾虚解颅也。 便青颊赤。 惊气内感。脾气不和。故泻。色青。心热上攻。故颊赤。 食土饮水。 食土者。胃气不足也。身热饮水。病在内。不饮水。热在外也。 吐泻青白。 泻利青白色。谷不化者胃寒。乳不化者伤食。泻黄红赤黑者。脾胃热毒故也。 昏睡露睛。 睡而露睛者胃虚热。不露睛者胃实热。睡而嚏悸者。将发疮疹也。 呵欠面黄。 呵欠而面赤者风热。青者惊风。黄者脾虚。惊而睡者内热。呵欠气热者。 伤风也。 呷牙咬齿。 手足阳明内热为病。 泻痢脱肛。 泻痢久则肛门纵下。湿热甚而缓纵也。 痈疡瘾疹。疮痘发斑。 钱氏论。小儿受胎恶。发疮疹。初欲发时。有五脏现证。呵欠顿闷者。肝也时发惊悸。 心也 。乍凉乍热。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颊赤。喷嚏。肺也。惟肾在腑之下。不能食秽。胎毒 不受。无候也。毒出归一证。肝水泡。肺脓泡。心斑。脾疹也。 惊疳诸积。 如食积乳积之类。 大率为病。肝与脾经。 此二经病多。 脉治凭允。 小儿虎口色脉。如紫。伤风。红伤寒。青惊。白色疳。黑即中恶。黄脾病也。 钱氏方论。男女病情。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先富后贫。病日失 精。 先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身体日减。气虚无精。良工勿失。脉病证治。 知微可已。举腹痛经。阴证治例。海藏所云。玄机之秘。中脘痛者属脾土。脐腹痛者属少阴 。少腹小腹厥阴分。三部殊涂细酌斟。太阴中土主理中。少阴四逆真武同 。厥阴宜当归四逆。重则回阳霹雳攻。当汗不汗即生黄。当汗汗多因致。不当汗而若汗之 。蓄血定应无改易。汗多或有变亡阳。阴证脉候须仔细。(并出此事难知) 伤寒咳逆脉散死。仲景之言不虚伪。大抵源流失下生。咳逆喉中阴不内。便唯宜用泻 心。便硬尤宜大承气。二药神功作者谁。东垣洁古为良制。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