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
书名:医学纲目朝代:明作者:楼英时间:公元1565年

[卷之三十·伤寒部 太阳病] 表里发热

    发热恶寒,脉浮者,属表,即太阳症也。(方论见前太阳病条。)发热汗出,不恶寒恶热者,属里,即 阳明症也。(方论见阳明自汗。)发热脉弦细,头痛者,属半表半里,即少阳症也。(论见口苦咽干。)发热 而呕者,小柴胡汤。(论见呕。)发热咳嗽,表不解者,小青龙汤。兼胁痛喜呕者,小柴胡干姜五味子汤。 (方论见效。)发热而喘,表不解者,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汤。兼胸满者,麻黄汤。(方论见喘。)发热口渴, 有属表者,有属里者,治法方论甚众。(并见渴门。) 发热汗解,半日许复烦躁,脉浮数大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论见烦,(方见上。) 发汗后恶风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 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海藏云∶大黄泄实,芒硝软坚,甘草和中,必燥实坚三症全者可 用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一两。海藏云∶宜酒浸,盖邪气居高,非酒不到,譬如物在高巅,人迹所不及,则射而取之,故用酒浸引而 上之。 若生用苦泄峻下,则遗高分之邪热,所以愈后或目赤喉闭或头肿,膈上反生热症矣)甘草(半两,炙。 海藏云∶甘以缓之)芒硝(九钱。海藏云∶辛以润之,咸以软之) 上咀,水一盏,煮大黄、甘草至七分,去渣,入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温服。 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利者,大柴胡汤。(论见痞。)发汗后,身灼热,脉浮,汗出,身重多眠,鼻 鼾者,风温。(论见风热。)发汗后,仍发热,心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宜真武汤。(论见下利。)汗出热不去, 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恶寒者,宜四逆汤。(论见下利。)大汗出,脉阴阳俱盛不解者,死。(论见大法。 《内经》云∶温病汗彻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谓之阴阳交者,必死也。)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 外则愈,桂枝汤主之。汗下后,仍头痛发热,心下满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论见结胸。)大下后, 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主之。(论见心痛。)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方论见烦。)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论见烦。) 太阳病当恶寒,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 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为小逆。 瘥后更热者,小柴胡汤。脉浮者以汗解,脉沉者以下解。(论见劳复。)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三两)甘草(一两,炙)粳米三合石膏(八两,捶碎) 上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论见下利。)下利厥逆,汗出热不去者,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清谷,厥逆,里寒外热者,通脉四逆汤。(方论见下利。)身热,手足逆冷而脉虚, 当夏月发者,为中 暑。(论见中暑。) 伤寒表不解,干呕发热而咳,下利者,小青龙去麻黄芫花汤。(论见咳。)太阳与阳明合病, 必下利,其症头痛腰疼,身热鼻干,脉浮大而长者,宜葛根汤。(论见合病。)发热下利,脉微迟厥逆者, 通脉四逆汤。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其症头痛胸满,往来寒热,脉浮大而弦者,宜黄芩汤。 (论见合病。) 下利清谷,脉沉迟,其人面赤微热而厥者,必郁冒,汗出自解。 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发热而利,汗不止者死。(二论俱见下利。) 发热吐利,心下痞硬者,大柴胡汤,渴者五苓散,不渴者理中汤。(论并见痞及吐利门。) 发热,经水适来适断,小柴胡汤,刺期门。(论见谵语疟状。)发热脉数,消谷,不大便者,有瘀血, 宜抵当汤。(论见蓄血。) 〔《素》〕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穴见温病门。)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