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
书名:医学正传朝代:明作者:虞传时间:公元1515年

[卷之三] 噎膈

    
    论
     《内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子和云∶三阳者,大小膀胱也。结,谓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 不能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此阳火不下 降而上行也,故经又曰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此理明矣。又先哲论膈噎反胃,大率以血液干槁。其或咽喉窒塞, 食不能下,其槁在吸门;或食下则胃脘当心而痛,须臾吐出,食出痛止,其槁在贲门,此皆上焦之膈噎也。其或食物可 不,良久复出,其槁在幽门,此中焦之膈噎也。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槁在阑门,大小肠之间,此下焦之膈噎也。 虽然,亦有斯须轻病而为医所误者,丹溪论之详矣。谓夫气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些少饮食不谨,或外胃风雨,内伤 七情,或食味过浓,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或性急易怒,相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清浊相干, 惟气之为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吞酸,或嘈杂痞闷。医者不求其本,便认为寒,遽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时 暂得快,以为神方。浓味仍前不节,七情反复相侵,旧病被劫暂开,浊液易于聚,或半月,或一月,前证复作。如此 蔓延,自气成积,自积成痰,此为痰为饮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谬药又行,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此为痞为痛为呕 吐膈噎反胃之次第也。医者犹谓虚而积寒,非寻常草木可疗,竟以乌、附助佐丹剂,专意服饵。积而久也,血液俱耗, 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食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 可下,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虽不同,病出一体。又曰∶噎病生于血干, 血阴也,阴主静,内外两静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脏有养,阴血自生,肠胃津传化合宜,何噎之有。医者当知此 意,不可妄以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则何以异刺人而杀之也,慎之慎之!
    脉法
     《脉经》曰∶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误言未止者,此为反胃,故尺为微涩也。 (误一作设。) 寸口脉紧而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关上脉数,其人则吐。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 难治。 脉涩而小,血不足;脉大而弱,气不足
    方法
     丹溪曰∶大率属血虚气虚、有痰。 戴氏曰∶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痰者,寸关脉必沉,或伏而大。有气滞结者,寸关沉而 涩。 张鸡峰曰∶噎当是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可安。此言深中病情。 屎如羊屎者,不治。(大肠无血故也。)年高者,不治。(年五十余,则不可治矣。) 戴氏曰∶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不治。 治法,用童便、韭汁、竹沥姜汁、牛羊乳(一本有驴屎),气虚入四君子汤,血虚入四物汤。切不可用香燥药,宜 薄滋味。 一法,用黄连三钱(姜汁炒),山楂肉二钱,保和丸二钱,同为末,糊丸麻子大,胭脂胚子为衣,人参汤入竹沥,下 五十丸。 一方,用马匏儿烧存性陈米汤调服。(即野田瓜,北方多有。原本书马剥儿,误也。) 一云,马匏儿烧存性一钱,好枣肉四枚,平胃散二钱,温酒调服,食即可下,然后随病源调理。 一方,用吴茱萸、黄连、贝母、栝蒌子、牛转草,丸服。 一方,用韭汁二两,牛乳一盏,生姜半两捣汁,和匀顿服,效。 有气结者,用开导之剂。有阴火上炎者,作阴虚治。有积血者,当消息去之,韭汁能下膈上瘀血。 古方人参以补肺,御米以解毒,竹沥以清痰,干姜以养血,粟米以实胃,蜜以润燥,姜以去秽。有治寒者,必为 当时有实因于寒者用之也,挟寒者间或有之。今人悉因痰气,久误于医,传变而成,其无寒也明矣。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一条)
    栝蒌实丸
    (局方)治膈噎,胸膈痞,痛彻背胁,喘急妨闷。 栝蒌实(去壳别研)枳壳(去穣麸炒半夏(汤泡七次)桔梗(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送下。
    宽中进食丸
    (东垣)滋形气,喜饮食。(方见内伤门。)
    人参利膈丸
    (东垣)治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结燥,痰嗽喘满,脾胃壅滞。推陈致新,治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槟榔(各七钱五分)人参当归藿香甘草枳实(麸炒黄,各一两)大黄(酒湿蒸熟)浓朴(姜 制,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丹溪活套)云∶凡膈噎反胃,悉用二陈汤加姜汁、竹沥、童便、韭汁之类为主治。如胸中觉有热闷,本方加土炒 黄连、黄芩、栝蒌仁、桔梗之类。如血虚瘦弱之人,本方合四物汤,少加杏仁泥、红花,童便、韭汁之类仍不可缺。如 饮酒人,本方加砂糖、驴屎入内服。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须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传送也,或大小 肠秘结不通,食返而上奔也,本方加酒蒸大黄、桃仁之类以润之。脾不磨者,本方多加麦面、神曲之类以助化之。如 气虚肥白人膈噎者,本方合四君子汤,亦加竹沥、姜汁为要药也。有因七情郁结成气噎者,本方加香附、抚芎、木香、 槟榔、栝蒌仁、砂仁之类。凡膈噎,大便燥结,用大黄,乃急则治其标之剂也。仍用四物汤加童便、韭汁,多饮牛羊乳 为上策也。但不可以人乳代之,盖人乳内有饮食烹饪之火及七情之火存于中,故不可代服也。 (祖传方)
    润肠膏
    治膈噎,大便燥结,饮食良久复出,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其功甚捷。 新取葳灵仙(四两,捣汁,四、五月开花者)生姜(四两,捣汁)真麻油(二两)白砂蜜(四两,煎沸,掠 出上沫) 上四味,同入银石器内搅匀,慢火煎,候如,时时以箸挑食之。一料未愈,再服一料决效。
    大力夺命丸
    治膈噎不下食及翻胃等证。 杵头糠牛转草(各半斤)糯米(一斤) 上为细末,取黄母牛口中涎沫为丸,如龙眼大,入锅中,慢火煮熟食之,加沙糖二、三两入内丸尤佳。 一方治噎膈久不纳谷者。 隔年炊饭干(不拘多少) 上一味,以急流顺水煎糜烂,取浓汁时时与之。待能食后,以调脾进食、生血顺气之药调治而安。 (医案) 苏溪金贤九里,年五十三,夏秋间得噎证,胃脘痛,食不下,或食下良久复出,大便燥结,人黑瘦殊甚,求予治。 诊其脉,右手关前弦滑而洪,关后略沉小,左三部俱沉弦,尺带芤。予曰∶此中气不足,木来侮土,上焦湿热郁结成痰, 下焦血少,故大便燥结。阴火上冲吸门,故食不下。用四物以生血,用四君子以补气,用二陈以祛痰三合成剂,加姜 炒黄连、炒枳实、栝蒌仁,少加砂仁。又间服润肠丸,或服丹溪坠痰丸。半年,服前药百余帖,病全安。 梅林骆氏妇,予妻婶也,年四十九,身材略瘦小,勤于女工,得膈噎证半年矣,饮食绝不进,而大便结燥不行者十 数日,小腹隐隐然疼痛,求予治。诊之,六脉皆沉伏。予以生桃仁七个令细嚼,杵生韭汁一盏送下。片时许,病者云∶ 胸中略见宽舒。以四物汤六钱,加栝蒌仁一钱,桃仁泥半钱,酒蒸大黄一钱,酒红花一分,煎成正药一盏,取新温羊乳 汁一盏,合而服之。半日后,下宿粪若干。明日腹中痛渐止,渐可进稀粥而少安。后以四物汤出入加减,合羊乳汁,服 五、六十帖而安。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