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淋闭
(附∶
关格)
论
《
内经》曰∶饮食入胃,游溢
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
膀胱。夫膀胱者,主
足太阳
寒水之化,其体有下口而无上口者也。
长生在申,是故西方
肺金以
为之母而资其化也。肺金清肃,则
水道通调而渗营于
下耳。然肺金又借
脾土健旺,以资化原,而
清气得以上升,而归于肺以营运也。故经又曰∶
清阳出
上窍,
浊阴出
下窍。
故
清阳不升,则
浊阴不降,而成
淋闭之患矣。先哲以滴水之器譬之,上窍闭则下窍不出,此理甚明。故东垣使灸
百会
穴,丹溪使吐以提其气之
横格,是皆开上窍之法也。原其为病之由,皆膏粱之味,
湿热之物,或烧
酒炙肉之类,郁遏成
痰,以致脾土受害
乏力,不能运化
精微,
清浊相混,故使肺金无助,而水道不清,渐成淋闭之候。或谓用心太过,
房劳
无节,以致
心肾不交,
水火无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皆先哲之法言也。
古方有
五淋之别,气、
砂、血、膏、劳是也。若夫
气淋为病,
小便涩滞,常有余沥不尽。
砂淋为病,
阴茎中有砂石而痛,溺不得卒出,砂出痛
止。
膏淋为病,溺浊如膏。
劳淋为病,遇房劳即发,痛
引气冲。
血淋为病,遇热则发,甚则
溺血。候其
鼻准色黄者,知
其为
小便难也。东垣分在气、在血而治之,以渴与不渴而辨之耳。如渴而
小便不利者,热在
上焦气分,肺金主之,宜用
淡渗之药,
茯苓、
泽泻、
琥珀、
灯心、
通草、
车前子、
瞿麦、蓄之类,以清肺金之气,泻其火以滋水之上源也。不渴
而小便不利者,热在
下焦血分,肾与膀胱主之,宜用
气味俱阴之药,
知母、
黄柏之类,
滋肾丸是也。除其热,泄其闭塞,
以滋膀胱
肾水之
下元也。治淋之法,无越于此,学人不可不知。
脉法
《
脉经》曰∶
少阴脉数,妇人则
阴中生疮,男子则为气淋,脉细而数。脉盛大而实者生,虚细而涩者死。
方法
丹溪曰∶淋虽有五,皆属于热,宜解热利
小水,
山栀子之类。不可
发汗,汗之必
便血。
老
人气虚淋闭,参、术中带
木通、
栀子之属。
有
肾虚极而淋者,当补
肾精而利小便,不可独用利水药。
有死血作淋者,用
牛膝膏。(一云∶牛膝膏能损胃
不食,宜斟酌用之。)
一方
治淋,用
益元散加栀子仁、木通。或用栀子
一合炒为末,
白汤调下。夏月以
茴香煎汤调益元散服效。
痰热隔滞
中焦,淋涩不通,
二陈汤煎大碗
顿服,
探吐之以提其气。
淋涩有血因火燥,下焦无血,气不得降,而渗泄之令不行也,宜
补阴降火,以
四物汤加知母、黄柏,或用四物汤煎
下滋肾丸。
阴茎痛,乃
厥阴气滞兼热,用
甘草梢,盖欲缓其气耳。
小便因
热郁成淋不通,用
赤茯苓、
黄芩、泽泻、车前子、
麦门冬、
肉桂、
滑石、木通、甘草梢。
气虚者,加黄、
木香。淋痛,加黄柏、
生地黄。夏月煎调益元散。
(以
上丹溪方法凡九条)
参苓琥珀汤 治小便淋涩,茎中痛,相引
胁下痛,不可忍者。
人参茯苓(各五分)
川楝子(
去核)生甘草梢
玄胡索(各七分)琥珀
柴胡川归尾泽泻(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加灯心十数茎,煎至一盏服。
琥珀散 (济生)治五种淋涩
疼痛,小便有脓血出证。
琥珀
没药海金砂蒲黄(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煎
萱草汤调下。
伤寒后
脱阳,
小便不通,用
生姜自然汁,调茴香末,
敷贴小腹上。又服
益智茴香丸,调益元散送下。(丹溪)
老人气虚而小便不通,四物汤加黄、人参,吞滋肾丸,下焦血气干者死。(丹溪)
小便黄,用黄柏。如涩数,加泽泻。若湿热
流注下焦而
小便黄赤涩数,用栀子、泽泻切当。湿多者,宜用滑石利之。
下焦无血,小便涩数而黄者,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
牛膝、甘草梢。
通关丸 (即滋肾丸,东垣)治不渴而
小便闭,热在下焦血分。
黄柏(酒洗焙干)知母(酒洗焙干,各一两)肉桂(五分)
上为细末,熟
水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服后须顿两足,令药易下行也。如小便已利,茎中如刀
刺痛,当有恶物下为验。
清肺饮子 (东垣)治渴而小便闭涩不利,
邪热在上焦气分。
灯心(一分)通草(二分)泽泻瞿麦琥珀(各五分)蓄木通(各七分)车前子(炒另研)茯苓
(去皮)
猪苓(去皮,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空心稍
热服。
导气除燥汤 (东垣)治小便闭塞不通,乃血涩致气不运而窍涩也。
茯苓(去皮)滑石(各一钱)知母(
去毛,酒浸炒)泽泻(各一钱五分)黄柏(二钱,酒炒)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稍热服。
肾疸汤 (东垣)治
肾疸目黄,甚至浑身黄,小便赤。
羌活防风本
独活柴胡(各五分)
升麻(一钱,以上治目黄浑身黄)
白茯苓(二分)泽泻(三分)猪
苓(四分)
白术(五分)
苍术(一钱,以上治
小便赤涩)黄柏(二分)人参(三分)
葛根(五分)
神曲(六
分)
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稍热服。
小蓟汤 (东垣)治下焦
热结血淋。
生地黄
小蓟根通草滑石栀子仁蒲黄(炒)
淡竹叶当归梢生
藕节甘草梢(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
水煎,空心服。
八正散 (局方)治
大小便俱闭。
大黄瞿麦木通滑石蓄车前子栀子仁甘草(各
等分)
上细切,每服五钱重,入灯心七茎,水煎服。
牛膝膏
用
川牛膝一合细切,以新汲水
五大盏煎耗其四,入
麝香少许,空心服。或单以酒煮,亦可。
茯苓汤 (东垣)治
胃疸,
阳明积热,食已辄饥,
面色黄瘦,
胸满胁胀,小便闭涩。
赤茯苓
陈皮(去白)泽泻
桑白皮(各三分)
赤芍药白术人参官桂(各二分)
石膏(八分)
病甚者,加大黄、
朴硝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
温服。
倒换散 (河间)治无问久新
癃闭,大小便不通,小腹
急痛,
肛门肿痛。
大黄(小便不通减半)
荆芥穗(
大便不通减半,各等分)
上各别研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
葵子散 (河间)治小便不通。
黄蜀葵子(研细)赤茯苓(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一盏,煎二、三沸,食前服。
葵子汤 (济生)治
膀胱实热,小便不通。(方见
疝气门。)
琥珀散
(河间)治五淋。
滑石(二钱)木通当归木香
郁金蓄(各一钱)琥珀(五分,研)
上作一服为末,用芦苇叶同煎,水一盏半,煎数沸,食前温服。
铁服丸
(河间)治大小便不通神效。
大皂角(
烧存性)
上一味,不拘多少,细研,炼
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下。
广济
鸡苏饮子 (外台)治小便不通。
鸡苏(二握)生地黄通草(各四两)滑石
杏仁(去皮尖,各二两)
冬葵子(一两五钱)石苇(炙,去
毛,一两)
上七味细切,以水六升,煎至二升半,去渣分三服,空心进一服,如人行四、
五里,又进一服,
必通。
又方
(外台)治小便不通。
冬葵子滑石(各三两)通草赤茯苓(各一两)
茅根(二两五钱)
芒硝(一两五钱)
上细切,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渣纳芒硝,分作三服,连进即通。
集
验方 (外台)治
小便淋沥不通。
滑石(半斤)石苇(三两)通草(四两)榆荚冬葵子(各一斤)一方加黄芩(三两)
上细切,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作三服,顿饮。
石苇散 (河间)治小便不利,茎中作痛。
石苇(去毛,二两)瞿麦(一两)滑石(五两)车前子(三两)冬葵子(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
方寸匕,日三服。
(祖传方)
治小便淋闭,茎中作痛神效。
石苇(去毛)滑石瞿麦蓄冬葵子木通
王不留行地肤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又方
治小便溺血立效。
金陵草(一名
旱莲草,一名墨斗草)车前子(俗云
虾蟆衣)
上二物各等分,杵自然汁,每服半茶盏,
空腹服。
又方
治前证。
用壮年无病患头发,不拘多少,烧灰存性,以
侧柏叶捣汁,入
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汤下,或
四物汤下尤妙。
又方
治沙淋,乃茎中有砂作痛。
石首鱼脑骨(五对,火,出
火毒。即白鲞脑中骨也)滑石(五钱)
上共研为细末,分作二服,煎
木通汤调下。未愈,再服数剂,必待砂出尽乃安。
又方
治孕妇
转胞,小便不通,及男子小便不通,皆效。
冬葵子(五钱)山栀子(五钱,炒研)木通(三钱)滑石(五钱,研)
上作一服,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外以冬葵子、滑石、栀子为末,
田螺肉捣膏,或生
葱汁调膏,贴
脐中,立通。
又方
治血淋。
侧柏叶藕节
车前草(各等分)
上三味,同捣取其汁,调益元散,神效。
附∶关格证
《
难经》曰∶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脉两寸俱盛曰关格。其证
呕逆而小便不通者是也。按《
素问》谓
人迎大四
倍于
气口名曰格,气口大四倍于人迎名曰关,乃二证也。盖有格而不关者,亦有关而不格者,又或有人迎气口俱盛而吐
逆不便者,故丹溪总而言之曰关格者,是也。
丹溪曰∶寒在上而热在下,故多死,法当吐以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用二陈汤探而吐之,吐中便有降。
有气虚不运者,
补气药中升降,用
补中益气汤加
槟榔,使清气升而
浊气降也。
治关格证吐逆而小便不利,急宜先灸
气海、
天枢等穴各
三七壮,其吐必止,
然后以益元散等药以利小便。
(祖传方)
治关格吐逆,小便不通。
用
藿香平胃散合
五苓散,加姜
枣煎服,立效。
(
医案)
予长兄修德翁,年七十,秋间患小便不通,二十余日,百方不效,后得一方,取地肤草捣自然汁服之遂通。虽至微
之物,而有回生起死之功,故录于此,以为济利之一助云。(地肤草,一云白地芎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