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岐救正论》
书名:轩岐救正论朝代:明作者:萧京时间:公元1644年

[卷之一 医论] 五气图说

    卫气者升由元气。为皮毛腠理之司而护卫于身体之外。主包罗一身者也卫气不固则病汗 泄。 汗即气也。畏冒风寒。卫气不能外御也。暴病久病而汗大泄。或泄不至足者主亡阳。此乃元 气外脱。命尽无期。又有盗汗。虽属阴虚亦为阳不御阴所致。故六黄汤君以黄义可见矣。 其有形寒饮冷伤肺哮喘咳逆。皆卫气之疏也。宗气者亦升由元气。居膻中。与卫气皆主于肺 。 乃一身上下内外诸气之宗。其左乳下动应衣者。为宗气泄。此阴虚之病气不归原也。营气者 。亦升由元气。主于脾。脾为气血之本。故营气者营运血气。而宣灌于经络脏腑肌肉俞穴关 节筋骸之内者也。胃气者亦升由元气。主中焦中气。气即胃气。胃气充则劳不解饮食多 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输纳运化。无失常度。故特借外之谷气以滋养元气。元气既受滋养诸 藏真气皆无不足六脉便见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徐不疾。无太过不及之诊。和缓有神。是有胃 气。非惟关于脉实为元气之征也。设使元气既虚。胃气安能自盛。元气者其体地天交于地。 地中有天阳主于阴。阴中生阳为胃气。营气宗气卫气之根动则充塞于三焦静则仍藏于命门。 命门为三焦之本。三焦为命门之标。门以命称在父母生我。为生命之本。而我生男女为立命 之原。故人从胞胎中虽禀于精血。便有此点真阳蕴蓄其间。必在父母先天精血坚浓。生我则 元 气充实便见胃气强盛。营气灌濡宗气升健卫气固密内而脉气外而形气无一非实也。真阳真阴 。交济于中。生化不穷。神气且昌虽有六气不能侵害。过劳过饥亦可耐受。若我后天。勤加 修摄。不妄作劳。非惟身心康泰。足臻上寿。而诞育后胤。亦无倾危夭扎之患。如先天元气 本虚。童孩之时。每多羸疾。及长精血不荣。少年如同老态。饮食少进。腥荤餍饫。胃气馁 矣。肢体虚瘦。精彩匪扬。营气衰矣。头倾视深。稍劳汗泄。少动喘生。虚胀填膺。宗气陷 矣。未寒思温。未热图凉。六气频仍。患即留连。错投寒剂。生死反掌。卫气疏矣。多愁少 喜。健忘惊忡。心气消矣。阳痿精薄。筋柔骨脆。肝肾之气惫矣。少有不慎。大命殉之。倘 知坚持修谨。佐以善剂。亦可支持。偷生岁月。幸致下寿。纵由天命。亦兼人事耳。今之医 者不管元气虚实。并察诸气衰旺。只循病气重轻。而特见病治病。如是热者固宜投以寒剂。 而假热治法穷矣。寒者固宜投以热剂。而假寒之见理昧矣。同一热也。而脉之属阴属阳为 异。同一寒也。而脉之有力。无力不同病之。寒热由乎脉。脉之虚实。由乎气气之盛衰由 先天之元气阴阳水火皆统御。于元气而元气为阴阳水火之根。则寒热之所从生也。而寒热又 为百病之根。百病之蜂起叵测。即寒热之变幻无穷耳。惟能察寒热之真假。便识元气之虚实 。顾何虑治道之不精详乎。倘元气不一加察虽根深者固错治无妨。至中亏者而妄攻何忍乎。 明医王应震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 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行医不识气治法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此真知本达 原之言也。学人省之。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