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摘粹》
书名:医学摘粹朝代:作者:时间:

[伤寒十六证类方 伤寒十六证类方] 里寒证

    服大青龙后,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太 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 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 ,或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脉浮而 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瘥,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 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 之,宜四逆汤。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 寒者,四逆汤主之。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 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微沉。 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 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下利便 脓血,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按以上诸证,或汗后亡阳,或呕吐,或腹痛,或泄利,或身体疼痛,或手足厥逆,或烦躁欲死,或脉微 欲绝,或吐涎沫,或便脓血,总属阴邪在里所致,故以里寒证统之。
    真武汤
     茯苓(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白术(二钱)附子 (一钱炮)水煎服。若嗽者,加五味子一钱,干姜细辛各五分。时法,去生姜。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钱。若呕者,去附子倍加生姜。按真武汤证,皆缘水气之阻隔, 故用苓术泄水而燥土,生姜止呕而降浊,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也。
    四逆汤
     甘草(二钱)干姜(一钱五分)附子(一钱生用)水一杯半,煎八分服。按四逆汤 证,总属阴寒在里,故用甘草以培其土,干姜以温其中,附子以温其下也。
    茯苓四逆汤
     茯苓(六钱)人参(一钱)附子(一钱)甘草(二钱)干姜(一钱五分) 水煎服。按汗下亡阳,阳虚足生烦躁,故用茯苓参甘,泄水而补土;干姜附子,温脾而暖肾也。
    干姜附子汤
     干姜(三钱)附子(三钱)水煎服。按汗下亡阳,阳根已拔,是以烦躁不得眠, 故用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温下以复肝肾之阳也。
    白通汤
     葱白(二茎,每茎寸半)干姜(三钱)附子(三钱)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按下利气虚阳陷,脉绝不出,故用姜附回阳,葱白达郁,阳回气达,则利止而脉出矣。
    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二茎)干姜(三钱)附子(三钱)水煎成,入人尿十五茶匙,猪胆 汁七茶匙,令相得温服。按阴盛格阳、姜附不得下达,愈增上热,故加人尿、猪胆清君相之火,而除上热也。
    吴茱萸汤
     人参(二钱)吴茱萸(二钱)生姜(四钱)大枣(三枚)水煎服。按吴茱萸证, 总属中气颓败,阳虚已极,故用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吴茱萸、生姜温胃而回阳也。
    桃花汤
     赤石脂(一两六钱)干姜(一钱)粳米(四钱)留赤石脂(一半),筛末,水四 杯,煎二杯,入赤石脂方寸匕,分两服。若 一服愈,余勿服。按桃花汤证,系水寒土湿,故用粳米补土而泄湿,干姜温中而驱寒,石脂敛肠而 固脱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