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碥》
书名:医碥朝代:清作者:何梦瑶时间:公元1751年

[卷之一·杂症] 气

    气无形而血有质,气为阳,主护卫于外,故名之曰卫;血为阴,主营运于中, 故名之曰营。血阴有质,故其行也必次第循经,而入于脉道之中,充于内而后达于 外。气阳无形,故其行也疾,不循经而出于脉道之外,实于表而后返于里。观(《内经》 谓饮酒者,气先行皮肤,先充在外之络脉,而后满于在内之经脉。可见矣。)此二者之行, 所以有不同也。(《经》谓营气之行,寅时起,由肺经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 肾、心包三焦、胆、肝诸经,复返于肺,如是者每日五十周。卫气之行,每日早至暮, 行阳分二十五周,每周由太阳少阳阳明足少阴,复返于太阳。暮至晓,行阴分二十 五周,每周由肾而心、肺、肝、脾,复返于肾。二者之行不同如此。按《经》言营气,是言 血中之气,非单言血,盖血中之气,既负血而行,则亦不及卫气之疾也。)《经》言卫气, 昼行阳二十五度,(度,即遍也。)夜行阴二十五度,大概如此。盖昼则阳动,而气行于表者多,夜 则阴静,而气敛于内者多,非昼全不行于内,夜全不行于外也。至谓一昼夜必行五 十周,则凿矣。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 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气与血并根柢于先天,而长养于后天。 《经》谓营气出于中焦。又谓心生血。不过以胃受谷气,蒸化成血,血色之赤,禀于心火 为言耳。要之血即天一之水,(观血味咸可知。)气为坎中之阳,同根于肾,无岐出也。气 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气不归元,则喘咳不得卧。)肺司呼吸,气之 出入,于是乎主之。且气上升,至肺而极,升极则降,由肺而降,故曰肺为气主。 肾主纳气,故丹田下气海;肺为气主,故胸中上气海肾水为坎中之阳所蒸, 则成气,上腾至肺,所谓精化为气,地气上为云也。气归于肺,复化为水,肺布水 精,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水之精者行于经永。)所谓水出高源,天气下为雨也。阴阳互根, 于此可悟矣。肾以闭藏为职,虽子半阳生,而气发渊泉,机犹未畅,故气之升发, 不属肾而属肝也。藏属肾,泄属肝,(升则泄矣。)此肝肾之分也。肝主升,肺主降,此 肺肝之分也。心主动,(志壹则动气也。)肾主静,此心肾之分也。而静藏不致于枯寂, 动泄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致于沉陷,则属之脾,中和之德之所主 也。然则升降动静,苟失其中,虽为肝、肺、心、肾之不职,亦即脾之不职。而但 知气之不升,或有升无降,为肝木脾土者,陋也。知各脏之病,皆关乎脾, 则知脾气调和,即各脏俱调和矣。故补脾不如补肾,不过举要之词,故不若补肾不 如补脾之论,为得其全也。老人、小儿尤以脾胃为主。《经》言阳之气,以天地之疾 风名之。又曰风气通于肝,故气病往往称风,如肝风肠风胃风之类,(饮食在胃,则胃 实肠虚,气下于肠,饮食在肠,则肠实胃虚,气上于胃,往来鼓动有声,所谓肠风、胃风即此。)皆气之往来, 鼓动若风耳,非必外来之风也。以上明气之理,至其病证脉治,详下。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