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书名:张氏医通朝代:清·康熙三十四年作者:张璐时间:公元1695年

[卷二 诸伤门] 伤饮食

    内经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 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 于气口。 经言。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 乃伤。此乃混言之也。分之为二。饮也。食也。饮者水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 肺病则为喘咳。为肿满。为水泻。轻则发汗小便上下分消其湿。如重而蓄积为满者利下之。 食者物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又饱食劳力。伤太阴厥阴。则气口滑大于人迎两倍 三倍。或呕吐痞满。或下利肠。当分寒热轻重治之。轻则内消。重则除下。亦有宜吐者。所谓 在上者因而越之也。然不可过剂。过则反伤脾胃。盖先饮食自伤。加之药过。脾胃复伤而气不能 化。食愈难消也。 赵养葵云。今方家治伤饮食者。以平胃散为主。出入增减。以为脾胃之准绳。平胃者。胃中 有高阜。则使平之。一平即止。不可过剂。过剂则平地反成坎矣。而枳术丸尤胜。今人以此丸为 补脾药。朝服暮饵。更有益之橘、半、香、砂者。则又甚矣。至若山楂神曲麦芽三味。举世 所常用者。盖山楂能化肉积产妇儿枕痛者。用炒黑山楂。砂糖水煎服。儿枕立化。其性消积破 血。岂可轻用。曲者。以米与水在瓷缸中。心藉曲以酿成酒。必藉以酿成糖。脾胃在人身。 非瓷缸比。原有化食之能。今食不化者。其所能者病也。只补助其能而食自化。何必用此消克之 药哉。大凡元气完固之人。多食不伤。过时不饥。若人先因本气不足。致令饮食有伤。前药一用。 饮食虽消。但脾胃既已受伤。而复经此一番消化。愈虚其虚矣。明后日食复不化。犹谓前药已效。 药力欠多。汤丸并进。展转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哉。 东垣论饮食劳倦。为内伤不足之证。而王安道又分饮食伤为有余。法当消导。东垣自有枳术 丸等方。劳倦伤为不足。专立补中益气汤主治。其伤食之证。胸膈痞闷。吐逆咽酸。噫败卵臭。 畏食头疼发热恶寒。病似伤寒。但气口脉大 于人迎。身不痛耳。宜豁痰运脾。二陈加枳、术、曲、、山楂、香附之类。挟气脉沉。加木香青皮。停食感冒芎苏散加消导一二味。食滞中宫。胸膈痞闷嗳气发热头痛。有类外感藿香 正气散。若七八日不大便口干烦躁。脐上硬痛。枳实导滞丸。因忧气食湿粘结于中脘。发热。 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化。常常痞气木香化滞汤食积痞满。消瘦发热。 保和丸。虚。加白术二两。名大安丸。调理之。食滞心下。初起不可骤用苦寒。必兼辛散。二陈、 平胃消导之。及枳实、白术、青皮、陈皮、山楂、曲、之类。以食得寒则凝。得热则腐也。日 久成积发热者。加姜汁川连连翘之属清利之。若已成糟粕。日久生热。燥结不行。方可用承 气辈攻下之。如冷物停滞作吐。二陈加炮姜白豆蔻苍术、浓朴、神曲、藿香之类。甚则广术巴豆之属。若冷食停蓄。心腹暴痛作胀。当用红丸子备急丸温下之。痰饮结聚。谷不得入。冷 痰宿食上脘者。用白散涌吐之。痰食已消。中焦未和。不思饮食。或吐或泻。倦怠面黄。按之 心下软。脾胃受伤也。六君子加木香、砂仁。燥渴。用七味白术散。老人虚人。易于伤食。或膨 胀痞闷。或腹满作泻。当消补兼施。宜九味资生丸常常服之。若口淡思食。而见食不甘。食过则 厌。兼恶心胸膈不快。胃虚挟痰饮也。六君子加枳实、香、砂。若不思饮食。食不克化。食后反 饱。脾虚不能健运也。枳实理中丸。病后饮食不调。中脘隐隐作痛。有时得食则已。有时得食转 加。此胃中火燎作痛。得食以压其势。故痛少安。若饮食稍过。气不能运转其食。故痛转加。连 理汤加沉香灵枢云。夫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其气乃居。若醉饱过度。或感风 寒。或着气恼。以致填塞胸中胃气不行。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此名食厥。若 误作中风中气治之。必死。宜煎姜盐汤探吐之。风寒者。藿香正气散气滞者。八味顺气散。吐 后别无他证。只以苍术、白术、陈皮、浓朴、甘草之类调之。如遇此卒暴之病。必须审问明 白。或方食醉饱。或饮食过伤。但觉胸膈痞闷。痰涎壅塞。气口脉紧盛者。宜作食滞治之。 伤诸肉食。用草果、山楂。挟外感风寒。山楂须用姜汁炒黑。则不酸寒收敛。兼能破血和伤。 消导食积更速。伤面食。炒莱菔子。伤麸筋粽子等物。诸药不能消化。俱用本物拌绿矾烧灰。砂 糖酒下。二三服效。伤糯米粉食。炒酒药。或酒曲。砂糖调。淡姜汤服。伤索粉。用杏仁炒黑。 研如脂。砂糖拌。姜汤服。伤生冷果菜。宜木香、砂仁、炮姜、肉桂伤蟹腹痛者。丁香紫苏生姜伤蛋满闷。姜汁、蒜泥。伤肉生鱼。必用生姜、草果、炮黑山楂。积久生热。口干噫气。 二陈加姜汁炒川连及消导药伤酒经曰。因而大饮则气逆。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溺赤也。东 垣云。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其次莫如利 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今之病酒者。或以雄黄、巴豆、蝎梢大热之药下之。或用牵牛、大黄甘遂大寒之药下之。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则真水愈弱。阳毒太旺。反增阴火。是以 元气消烁。折人长命。患此者。不得已用葛花解酲汤。或五苓散人参草豆蔻。伤酒食积发热。 者曲丸。腹满虚胀。合塌气丸。不应。神保丸酒症丸。并加酒炒黄连胃气虚者。上法俱不 可用。惟独参汤助其胃气立苏。神验。 喻嘉言曰。夫酒者。清洌之物。不随浊秽下行。惟喜渗入者也。渗入之区。先从胃入胆。胆 为清净之府同气相求。然胆之摄受无几。其次从胃入肠。膀胱渗之。化溺为多。逮至化溺。则 所存者。酒之余质。其烈性惟胆独当之。每见善饮者。 必浅斟缓酌。以俟腹中之渗。若连飞数觥。则倾囊而出耳。灵枢云。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 其气悍。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同比于勇士。气衰则悔。 名曰酒悖。盖胆之府。原无输泻。善饮者。胆之热恒移于脑。则为鼻渊。或头间多汗脑热大泄。 或注于肠。则大便时溏。湿热下泄。俱不为大患也。如胆之热汁满而溢出于外。以渐渗于经络。 则身目皆黄。为酒瘅之病。以渗而出也。转驱而纳诸膀胱。从溺道而消也。 〔诊〕气口脉浮大。按之反涩者。有宿食也。脉数而滑者。有宿食也。脉迟而滑者。宿食作胀 也。气口脉紧。寒食停滞胃中。温消而下之。气口脉沉紧而细。冷食伤脾。温补兼消之。两手脉 皆模糊不清。此宿食结滞。胃气不行。急下夺之。伤食脉有滑涩之异。脾虚不能鼓运。胃虚不能 熟腐。故其脉不滑而涩。涩甚则模糊不清矣。若人迎紧盛而气口滑者。停食感冒也。 许叔微治一酒客。感冒风寒。倦怠不思饮食。已半月矣。睡后发热。遍身疼如被杖。微恶寒六脉浮大。按之豁然。作极虚受寒治之。用六君子加黄、当归葛根。大剂与之。五服后遍身 汗出如雨。得睡。诸证悉平。 江南仲治一人。冬月覆舟。尽力救货。忍饥行五十里。遇族人纵饮青楼。遂发热四肢如火。 左胁一点疼痛小便赤涩。五日不更衣。医作伤食治。不效。脉弦数无力。气口倍于人迎。此醉 饱竭力伤肝所致。内经所谓数醉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 热遍于身。内热故溺赤。酒气悍。肾气日衰。阳气胜故手足为之热也。与四君子加神曲、枳壳白芥子。二服热退。调理而愈。 石顽治幼科汪五符。夏月伤食。呕吐发热颅胀。自利黄水。遍体肌肉扪之如刺。六脉模糊。 指下寻之似有如无。足 胫不温。自认阴寒而服五积散。一服其热愈炽。昏卧不省。第三日自利不止。而时常谵语。至夜 尤甚。乃舅叶阳生以为伤暑。而与香薷饮。遂头面汗出如蒸。喘促不宁。足冷下逆。歙医程郊倩 以其证大热而脉息模糊。按之殊不可得。以为阳欲脱亡之候。欲猛进人参、附子。云间沈明生以 为阴证无汗出如蒸之理。脉虽虚而证大热。当用人参白虎。争持未决。取证于石顽。诊其六脉 虽皆涩弱模糊。而心下按之大痛。舌上灰刺如芒。乃食填中宫。不能鼓运其脉。往往多此。当与 凉膈散下之。诸医正欲藉此脱手。听余用药。一下而神思大清。脉息顿起。当知伤食之脉。虽当 气口滑盛。若屡伤不已。每致涩数模糊。乃脾不消运之兆也。此证设非下夺而与参、附助其壮热。 顷刻立毙。可不详慎。而妄为施治乎。 又诊叶新宇停食感冒。而两寸关皆涩数模糊。两尺皆沉弦。而按之益坚。虽其人尚能行走。 而脉少冲和。此必向有陈气少腹。询之果患寒疝数年。因缓辞不便用药。是夜即腹暴满而逝。 门人问曰。叶子偶抱小恙。何以知其必死而辞之。曰。凡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 其气乃居。今胸有嘏而腹有积。上下俱困。能保其不交攻为患乎。当知厥疝入腹。香港脚冲心等疾。 皆是阴邪搏结。郁积既久。则挟阴火之势而上升。若胸中阳气有权。则阴邪仍归阴位而止。今胸 中先为宿食填塞。腹中陈气不逆则已。逆则上下俱满。正气无容身之地。往往有暴绝之虞。所以 不便用药。实未知其即死也。故凡诊六部中病脉有不相应处。即当审其有无宿病。不可轻忽。以 招诽谤也。 癸卯元夕。周徐二子。过石顽斋头纵饮。次日皆病酒不能起。欲得葛花汤解酲。余曰。东垣 葛花解酲汤。虽为伤酒 专剂。然人禀气各有不同。周子纵饮。则面热多渴。此酒气皆行阳明肌肉之分。多渴知热伤胃气。 岂可重令开泄以耗津液。与四君子汤去甘草加藿香、木香、煨葛根、泽泻。下咽即苏。徐子久患 精滑。饮则面色愈青。此素常肝胆用事。肾气并伤。酒气皆行筋骨。所以不上潮于面。葛花胃药。 用之何益。与五苓散加人参倍肉桂。服后食顷。溲便如皂角汁而安。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