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书名:张氏医通朝代:清·康熙三十四年作者:张璐时间:公元1695年

[卷六 诸风门] 破伤风

    破伤风证。因击破皮肉。风邪袭入。而发热肿胀。治法感冒不异。又诸疮溃后。风邪乘虚 内袭。其候最急。往往视为寻常。致变种种。多有不可救疗者。亦有疮热郁结。多着白痂。疮口 闭塞。气难宣通。而热甚生风者。或有用汤淋洗。湿气从疮口中入。其人昏迷沉重者。或有用艾 灸火烘。火气逼入而烦躁发热者。但须辨疮口平无汁者。破伤风也。疮口边出黄水者。破伤湿也。 疮口肿赤色。破伤火也。其汤火之毒。亦与破伤风无异。其为证也。皆能传播经络。燔烁真气。 是以寒热间作。甚则口噤目斜。身体强直。如角弓反张之状。死在旦夕。当同伤寒处治。有在表 在里。半表半里之不同。河间曰。太阳在表者汗之。阳明在里者下之。少阳表里之半者和解之。 但患处复加肿赤。神昏少食。不分经络者。穿山甲一钱匙。蜈蚣末半钱匙。麝香一字。浓煎葱白 香豉汤服之。患上用葱涕调炒飞面涂之。其但言三阳而不及三阴者。意谓风邪在三阳之经。便宜 按法早治而愈。若待传入三阴。其证已危。惟天灵盖一钱匙。穿山甲半钱匙。麝香一字为散。 浓煎葱白香豉汤服之。或腹满自利。或口燥咽干舌卷囊缩额上汗珠不流。身上汗出如油。 眼小目瞪。肢体痛剧而不在伤处者。皆死证也。破伤风邪在表者。九味羌活汤。半表半里者。小 柴胡汤大汗不止。筋挛搐搦升麻汤加黄。若服蜈蚣等风药过多。有自汗者。白术、黄、 防风、生甘草作汤温服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或用热药自汗不休。宜速下之。先用芎黄汤二三 服。后以大芎黄汤下之。若不愈。反作痉状。用羌独活、防风、杏仁地榆水频服。名蠲痉汤大便闭者。用胆导蜜导法。病久衰弱。当养血。以四物加本、防风、细辛白芷疮疡破伤风 邪。身体疼痛。风邪攻注挛急皮肤搔痒。麻木不仁头昏牙紧。以防风、本、羌活地骨皮荆芥穗为末。酒调服疮痂壅塞。内热生风者。九味羌活汤。伤湿而疮口常有稀脓者。先服除湿 汤二三剂。后用一味白术膏。或浸酒亦可。伤火肿赤色。时头病发热。甚则烦躁者。芎黄汤加 薄荷、荆、防。不应。加酒黄连四五分。黑山栀二钱。兼小便不利。合导赤散牙关紧急不开。 用蜈蚣一条。焙干研细末。擦牙。吐涎立苏。或服左龙丸亦得。破伤肿不能透脓。用朱砂、南 星、独活、穿山甲、人指甲。炒研为末。酒调服二三次。外用南星、防风为末。姜汁调敷患处。 石顽曰。破伤一证。金疮跌扑。与溃疡迥殊。金疮跌扑受伤。则寒热头痛。面目浮肿。胸膈痞闷。 六脉浮弦。或模糊不清。其传经与伤寒不异。其势较伤寒更剧。故可用疏表之法。然亦不可峻用 风药。以其经中之血。先以受伤。所谓夺血者无汗是也。若溃疡破伤。则患处忽复肿胀。按之不 知疼痛。周身肌肉不仁。缓急引痛。胸膈痞满。神思不清。六脉弦细。或虚大模糊。虽风引毒瓦斯 攻注周身。切不可用攻表药。汗之必肉筋惕。甚则发痉。所谓疮家不可发汗。发汗必致痉也。 轻者。葱白香豉汤加鲮鲤甲、白芷、蜈蚣之属。重则葱白香豉汤加黄、肉桂远志、防风、鲮 鲤甲、犀角之类。甚则万灵丹。葱豉煎汤调服。呕逆不食者。此风引邪毒攻心也。急与护心散。 外用葱熨法分解其邪。如大便不通者。切 不可用芎黄汤。惟宜蜜煎导之。其势稍退。盒饭用保元。仍加远志、肉桂、犀角、鲮鲤甲等解散 余毒。兼使参、无壅滞之患。其间泻补。各随其人所禀之偏以为权衡。贵在临证之活法耳。 〔诊〕脉浮而无力太阳也。脉长有力阳明也。浮而弦者少阳也。洪数者伤火也。沉细者伤湿也。 虚细脉涩皆不治。虞恒德治一人。因劝斗殴。眉棱骨被打破。得破伤风。头面大肿发热。以九味 羌活汤取汗。外用杏仁研烂。入白面少许。新汲水调敷疮上。肿消热退而愈。后屡试屡验。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