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书名:张氏医通朝代:清·康熙三十四年作者:张璐时间:公元1695年

[卷八 七窍门上] 目赤

    目赤有三。一曰风助火郁于上。二曰火盛。三曰燥邪伤肝。戴复庵云。赤眼有三。有气毒。 有热壅。有时眼。无非血壅肝经所致。属表者。羌活胜风汤。属里者。泻肝散等药。赤久生翳膜 者。春雪膏蕤仁膏选用。并用碧云散吹鼻。目赤肿。足寒者。必用时时温洗其足。并详赤脉处 属何经治之。王节斋云。眼赤肿痛。古方用药。内外不同。在内汤散。用苦寒辛凉之药以泻火。 在外点洗。用辛热辛凉之药以散邪。故点药莫要于冰片。而冰片大辛大热。因其性辛甚。故 借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热气。世俗不知冰片为劫药。误认为寒。常用点药。遂致积热入目。昏暗障 翳。又不知忌寒凉而妄将寒凉冷药挹洗。常致昏暗者。比比皆是。赤眼肿痛。脾虚不能饮食。肝 脉盛。脾脉弱。用凉药治肝则脾愈虚。暖药暖脾则肝益甚。惟于平和药中。倍加肉桂杀肝而益脾。 一举两得。经云。木得桂而枯。更以芍药制之。散热存阴之捷法也。人乳点眼。久病昏暗极效。 以乳与血液同源。目得血而能视也。凡赤而肿痛者。当散湿热。赤而干痛者。当散火毒。赤而多 泪者。当散风邪。赤而不痛者。当利小便。先左赤而传右者。为风热挟火。散风为主。勿兼凉药。凉 能郁火也。先右赤而传左者。痰湿挟热。泻火药中。必兼风药风能胜湿也。凡赤甚肿痛。于上 睥开出恶血。则不伤珠。 瘀血灌睛证此证为病最毒。若人偏执己见。不用开镰者。其目必坏。初起不过红赤。次后 紫胀。及后则白珠皆胀起。在睥则肿胀如杯。在珠则白轮涌起。失治必有青黄牒出HT凸之祸。 凡见白珠赤紫。睥肿虬筋紫胀。传点不退。必有瘀滞在内。可翻睥内视之。若睥内色晕。泛浮椒 疮。或粟疮者。皆用导之。导后服宣明丸血灌瞳神证因毒血灌入金井瞳神水内也。清浊相混。时痛涩。红光满目。如隔绢。看 物若烟雾中。此证有三。者肝肾血热灌入瞳神者。多一眼先患。后相牵俱损。最难得退。有撞损 血灌入者。虽甚而退速。有针内障。失手拨着黄仁瘀血灌入者。三证治法颇同。用大黄当归散。 有翳退翳。活法治之。 赤脉贯睛证不论粗细多少。但贯到风轮。经过瞳外接连气轮者。最不易治。细者稍轻。粗 者尤重。贯过者有变证。丝粗及有傍丝虬乱者有变证。凡各障外有此等脉罩者。虽在易退之证。 亦退迟也。贯虽未连。而侵入风轮。皆不易退。起于大者。心之实火也。宜洗心散筋脉大者。 用小锋针挑拨。起于小者。心之虚火也。宜导赤散。不必挑。又 有暴横嗜酒之人。赤脉灌睛。乃生相也。不在此例。 赤丝乱脉证病生在气轮白珠上。有丝脉纵横。或稀密粗细不等。有痛不痛。有泪无泪。羞 明不羞明。但常常如是。久而不愈也。非若天行客风暴壅。赤脉贯睛之比。当验其大脉从何部分 而来。或穿连其位。即别其所患在何经络以治之。治外者。细脉易退。大脉虬紫者。退迟。必须 耐久去尽。庶无再来之患。不然。他日犯禁。其病复发。凡丝脉沿到风轮上者。病最重而能变。 凡见丝脉虬紫。内服外点。点时细缩。不点即胀。久久亦然。及因而激动病变者。珠虽不紫。睥 虽不肿。亦有积滞在络中幽深之处。揭开上睥深处看之。其内必有不平之色在焉。略略导之。不 可过。过则有伤真血。水亏膏涩。目力昏弱之患。点以石燕丹。服用大黄当归散、酒煎散之类。 白睛黄赤证人有白睛渐渐黄赤者。皆为酒毒。脾经湿伤。肝胆邪火上溢肺经故也。五苓散茵陈。甚则黄连解毒山栀胆草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