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书名:伤寒论纲目朝代:清作者:沈金鳌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三] 身疼

    【纲】仲景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 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 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脉浮紧者。法当身疼 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目】朱肱曰。尺脉迟者。先以小建中汤以养之。 王肯堂曰。体痛。乃六经俱有之症。有表有里。有寒有热。有风有湿。如太阳伤寒。荣血不利 身疼者。宜发汗。若汗后脉沉迟体痛者。又宜温之。中身疼者。白虎汤解之。里寒外热身疼者。先 与救里。而后攻表。寒在三阴。则脉沉身疼。寒在三阳。则一身支节烦疼四逆柴胡。可不辨欤。 太阳身痛。但拘急耳中湿。身痛不可转侧。阴毒身痛。体势沉重。宛 如被杖。以此别之。发热恶寒身体痛者。属太阳。麻黄汤、大青龙汤是也。若兼心下支结。柴胡加 桂枝汤。若兼下利清谷腹胀。先以四逆温里。后以桂枝发表。若尺迟血少。营气不足也。活人先以 小建中汤养血。俟尺脉回。却用柴胡等汤剂解之。按热多寒少。尺脉沉迟者。荣血不足。黄建中 汤。夫血不足而用黄者。黄味甘。加以甘草。大能生血。此仲景妙法。盖稼穑作甘。甘能补胃。 胃为气血之海。血所从以生。又经云。无阳则阴无以生。以甘益胃而生血。旨哉。今人但知参、 为气药。故表而出之。 柯琴曰。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盖寒邪凝不遽发。非若风邪易于发热也。然不论已未发热。 而恶寒体痛呕逆之症。阴阳俱紧之脉。先见即可断为太阳之伤寒。而非中风矣。寒邪外束。故体痛。 寒邪内侵。故呕逆。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束。阳气不伸。故一身尽疼。此麻黄八症头痛发热 恶风。同桂枝症。无汗身疼。同大青龙症。本症重在发热身疼无汗而喘。 鳌按。法者。脉法也。以浮紧之脉法言。当身痛。宜发汗。然必三部浮紧。乃可发汗。今浮紧 之脉。虽见寸口。而尺中迟。则不得主发汗之法矣。且尺主血。血少而尺迟。虽发汗亦不能作汗。 不但身疼不除。必至有亡血亡津之变。 【纲】仲景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汗后身痛。邪气未尽也。脉沉迟。营血不足也。经云。其脉沉者。营血微也。 又云迟者。营气不足。血少故也。与桂枝以解未尽之邪。加参、芍、姜以益不足之血。 朱肱曰。小建中汤。兼治汗后身疼。脉沉而迟者。若霍乱吐泻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少与桂枝 汤即愈。金匮要略云。疮家虽身体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张元素曰。经言表邪盛。脉浮而紧。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况身疼皆系表邪未尽。此又加 人参、芍药、生姜以益血。 何也。予曰。表邪盛则身疼。血虚则身亦疼。其脉浮紧者。邪盛也。其脉沉迟者。血虚也。盛者损 之则安。虚者益之则愈。仲景凡言发汗后。以外无表症。里无热症。止余身疼一事而已。若脉稍浮 盛。则为表邪未尽解。今言脉沉迟。此血虚致然也。故加三味以益血。 【纲】仲景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清便自调。身体痛 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目】柯琴曰。寒邪在表而妄下之。移寒于脾。下利完谷。胃阳已亡。身疼未除。是表里皆困。 身疼犹有表邪也。然当舍表而救里。里症既瘥。表症仍在。救表亦不容缓。身疼本麻黄症。而下 利清谷腠理之疏可知。必桂枝汤和营卫而痛自解。故不曰攻而仍曰救。救表仍合和中也。温中之 后。仍可用桂枝汤。其神乎。下利而腹尚胀满。即伏清谷之机。先温其里。不待其急而始救也。里 和而表不解。可专治其表。故不曰救而曰攻。吐利是脏腑不和。非桂枝汤所治。止后而身痛不休。是营卫不和。非麻黄 汤所宜和解其外。惟 有桂枝之法消息其宜。更有小与之法也。 【纲】仲景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寒 冷所致也。 问曰。值天阴雨不止。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解者。 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风湿俱去也。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面色如熏黄。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伤寒与中风家。至七八日再经之时。则邪气都在里。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数 多。复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也。烦者。风也。疼者。湿也。经曰。风则浮虚。脉 经曰。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不呕渴。里无邪也。脉得浮 虚而涩。身疼烦。知风湿俱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 李杲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者。补中益气汤羌活防风升麻、本、苍术治之。如病去。 勿再服。以诸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也。麻黄复煎汤。治阴室中汗出。懒语。四肢困倦乏力。 走注疼痛。乃下焦伏火。不得升浮。而躁热汗出。一身疼痛。盖风湿相搏也。以麻黄发汗。渐渐发之。 在经者。亦宜发汗。况值季春之月。脉缓而迟。尤宜发之。令风湿去而阳气升。困倦乃退。血气 俱得生旺也。 王好古曰。神术汤。治风湿恶寒脉紧无汗。白术汤。治风湿恶寒脉缓有汗。上二术汤治风湿。 又当随症加减。其法。详在二汤之后。 闵芝庆曰。汗出当风寒。则汗不得越。久留骨节。故一身尽痛。元府反闭。故发热。日晡为阳 明之时。太阴湿土。郁而不伸。故剧。此虽伤于湿。而实因于风寒也。金匮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凡湿不得泄。热不得越。则身黄。若伤寒发黄时。身疼已解。此湿流关节。故不解也。须用五 苓散以除其湿。 鳌按。风湿身疼。与伤寒身疼。各不同。盖伤寒身疼无止时。风湿身疼。多在日晡时发。若更 遇阴雨。与天气相合。则疼更甚。亦不必拘于日晡时矣。 【纲】仲景曰。太阳中暑者。身热疼重而恶寒。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暑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 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下之。则淋。 【目】柯琴曰。中暑者。与伤寒迥别。而亦有因于伤寒者。太阳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冬之伤寒。伤于天之寒风。夏之伤寒。伤于地之寒水。脉微亡阳。脉弱发热。此身热脉微。本是暑 伤于气。而疼重恶寒。实由于寒水沐浴。留在皮肤 而然。亦是伤寒所致耳。宜五苓散藿香饮之类。弦细芤迟。不得连读。言中暑夹寒之脉。或微弱。 或弦细。或芤迟。皆是虚脉。以此等而见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等症。虽当炎夏。而虚寒可知。东垣 用补中益气汤。深合仲景心也。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 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目】方中行曰。末以真武汤救之六字。黄氏正之。以原文为传写之误。甚是。当从之。盖既 曰不可服。服之为逆。则安得又复有大青汤主之之文。故黄氏正以真武汤是也。 魏荔彤曰。既曰中风。又曰脉浮紧。浮为在表。紧为寒邪。则是合中风与寒邪在表为一症也。更 见发热恶寒。身疼。不汗出烦躁诸症。大率伤寒之症多。然言太阳中风。而中风诸症亦在矣。主以 大青龙。仍伤寒麻黄发汗之义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他条脉浮紧发热无汗而自衄愈。纯是寒邪伤营。犹轻微也。此竟身疼痛。则 寒伤者重矣。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因以麻黄汤发汗。微除而不全除。其人发烦目瞑者。非麻 黄治寒邪不效。必少带中风之阳邪。故用麻黄辛热。至于发烦目瞑。剧者更必衄血也。设预审之。 知其寒重风轻。斟酌青龙用之。不至是矣。然寒虽发汗未尽除。风因衄已悉去。乃解者。风邪解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