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书名:伤寒论纲目朝代:清作者:沈金鳌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四] 咳嗽

    【纲】仲景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 者。此病去欲解也。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者。真武汤五味细辛干姜主之。 【目】朱震亨曰。伤寒太阳咳嗽小青龙、小柴胡也。大抵热在上焦。其人必饮水。水停心 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而微喘。少阳少阴。俱有咳症。 韩祗和曰。前二条。是由停饮而咳者也。虽皆为停饮所作。而小青龙所主。为水饮与表寒相合 而咳者。真武汤所主。为水饮与里寒相合而咳者。不可不知也。夫或表寒。或里寒。协水饮则必动 肺。以形寒寒饮则伤肺故也。 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冲击膈咽。令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梗。 是令咳也。甚者续而不已。连连不止。坐卧不安。语言不竟。动引百骸。声闻四近矣。 龚信曰。水气太阳寒水之气也。咳者。水气射肺也。皮毛者肺之合。表寒不解。寒水已留其合 矣。心下之水气。又上至于肺。则肺寒。内外合邪。故咳也。水气在心下。则咳为必然。喘为或然。 亦如柴胡汤症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 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 柴胡汤主之。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四逆散主之。 【目】赵嗣真曰。此二条。是邪气自表传里而咳者也。虽皆为邪气传里。而小柴胡所主。为阳 邪传里动肺而咳。四逆散所主。为阴邪传里动肺而咳。又不可不识也。夫或阳邪。或阴邪。自表传 里。则必动肺。以脏真高于肺故也。停饮而咳。表邪传里而咳。固已。又有肺寒而咳者。内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皮毛者。肺 之合也。皮毛先受寒气。寒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 邪。因而客之。则为咳嗽者。是肺寒而咳也。 陶华曰。咳者。謦咳。俗谓之嗽。肺主气。肺为邪所乘。气逆而不下。故令咳也。有肺寒而咳 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在半表半里而咳者。治各不同。其水咳三症。不可不辨。小青龙治太阳之 表水也。十枣汤治太阳之里水也。真武汤治水症之水气也。盖水与表寒合。用小青龙汗之。水与里 寒合。用真武汤温之。里癖合水动肺而咳。用十枣汤下之。太阳病身热咳嗽干呕。喘而利。小青 龙汤。恶寒身痛。只根据本方。身凉咳嗽。干呕微利。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十枣汤。四肢沉重。腹 痛下利。咳嗽或呕。真武汤。 【纲】仲景曰。咳而小便利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四肢厥逆冷。 【目】成无己曰。咳为肺疾。治之必发散方可。然必不可发汗。如本条是也。 吴绶曰。凡表寒咳嗽。脉浮恶寒。身疼拘急无汗也。麻黄汤。或三拗汤汗之。痰唾如胶者。 金沸草散汗之。若有热者。参苏饮木香人参。加麻黄、桑皮、杏仁汗之。若虚弱人感冒风寒而 咳嗽有痰。或恶风头疼干呕者。人参杏仁汤。伤寒二三日传少阳经。脉弦口苦。发热而咳嗽者。小 柴胡汤去人参、姜、枣。加五味、干姜。若发热胸中烦满而咳。加炒栝蒌。若胸胁痞满发热而咳。加枳壳桔梗。凡阴 症手足冷。脉沉细而咳嗽。四逆汤加五味。大抵伤寒咳嗽。非比杂症。按仲景治例有嗽者。不分阴阳二症。俱用五味、 干姜也。若五味收肺气而止嗽。干姜入肺经而散逆气也。凡初秋豪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热喜伏于内。咳嗽。曲折不可 得气息。喉哑失声干嗽。喉中如梗者。射干汤李中梓曰。有声无痰曰咳。有声有痰曰嗽。 朱曰。夫咳嗽之疾一也。或曰。咳者有声而无痰。嗽者有痰而无声。又曰。咳为阳。嗽为阴。皆无考据。咳嗽非 独寒也。六气皆能为嗽焉。风嗽者。头目眩晕。痰涎不利。宜通圣散汗之。搜风丸清之。火嗽者。口燥舌干喘逆唾血。 宜凉膈散当归、桔梗治之。大金花丸解之。暑嗽者。面赤手冷。头有自汗。宜白虎汤除之。湿嗽者。面肿上喘。宜大 橘皮汤止之。甚者三花神丸下之。燥嗽者。往来寒热。涕唾稠粘。宜柴胡饮子治之。寒嗽者。手足厥逆。宜宁肺散收 之。彼谬医不分六气。执以为寒。骤用枯矾、粟壳。虽老亦无悟矣。 鳌按。朱氏六气为嗽之论。乃统杂病言之。而伤寒咳嗽。其原亦有由六气者。治法固可参考。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