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书名:伤寒论纲目朝代:清作者:沈金鳌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五] 如疟

    【纲】仲景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桂枝麻黄合半汤。 【目】杨士瀛曰。疟状作止有时。非若寒热往来或疏或数。而作止无定时也。凡感冒之人。忽 觉毛寒股栗。筋节拘挛百骸鼓撼。呕不欲食。其寒不可御。未几即转而发热者。此即温疟。不必 谓如疟。脉自弦。或洪数。或紧实。或虚缓。或刮涩。皆为疟状。但以外症别之。用药固有本条小 柴胡汤。如加减法。亦是活法。然血虚能生寒热败血亦作寒热。阴阳相胜。一症虽各有一方。皆 当以川芎为佐。 柯琴曰。寒热如疟。是虚实互有之症。太阳以阳为主。热多寒少。是主胜客负。有将解之兆 矣。不呕。胃无邪。圊便。胃不实。脉微缓。有胃气。应不转属阳明。一日二三度发。是邪无可容 之地。正胜邪却。可勿药也。 【纲】仲景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 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目】魏荔彤曰。与桂枝汤如前法者。仍是太阳风伤卫所用之桂枝汤。如前法者。仍是服桂枝 汤。啜热粥。勿令大汗出如水流漓之法。何必另求深文耶。盖初为风多寒少之症。而脉见微弱。故 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今寒去风留。而脉见洪大。类于浮缓之象。故独用桂枝汤。桂枝升阳固卫而解 肌。既无碍于脉之浮大。且能护救阳之虚浮。岂非恰合之剂。仍自始终不悖哉。然病机不一。或者 其人服桂枝二越婢一汤。而大汗不出。但形如疟。日再发者。此即上条如疟状之谓也。方喻俱言少 有之寒邪。持多有之风邪。欲出不能出者是也。又变一法。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倍桂枝以治风多。 少麻黄以治寒少。又一方两治。而不失轻重之分者也。 陶华曰。妇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亦如疟状。小柴胡汤。 【纲】仲景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 脉虚浮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目】王肯堂曰。虽得阳明症。未可便为里实。审看脉候。以别内外。其脉实者。热已入腑。 故可下。其脉浮虚者。是热未入腑。犹在于表也。可发汗。 柯琴曰。烦热自汗。似桂枝症。寒热如疟。似柴胡症。然日晡潮热。则属阳明。而脉已沉实。 确为可下。是承气主症主脉也。 【纲】仲景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 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目】庞安常曰。经水适断于寒热时。是不当止而止也。必其月事下而血室虚。热邪乘虚而入。 其余血之未下者。干结于内。故适断耳。用小柴胡和之。使结血散。则其寒热自除而愈矣。 鳌按。上条。本阳明症。此条。又少阳症。下条。又厥阴症。以其如疟。故类书于此。若少阳 乘阴。热多寒少而尺脉迟者。亦往往作如疟状。先以黄建中汤养其营卫。待脉不迟。却以小柴胡 和之。凡少阳症中。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者。多半是如疟之状。仲景虽未言。学人以意会之可耳。 【纲】仲景曰。厥阴病。脉浮缓。囊不缩。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桂枝麻黄合半汤。 【目】楼全善曰。病虽厥阴。而脉见浮缓。则邪有欲出之势。故寒热交作如疟而愈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