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书名:伤寒论纲目朝代:清作者:沈金鳌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厥逆

    【纲】仲景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目】朱震亨曰。凡手足六经之脉。皆自阴传阳。自阳传阴。阴气胜。则阳不达于四肢。故为 寒厥热厥可下。寒厥惟有温补。 【纲】仲景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 耳目。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目】成无己曰。厥者。冷也。甚于四逆也。阴阳气不相接。谓阳气内陷热气逆伏。故手足 冷也。夫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是知内陷者。手足为厥矣。 强发汗而动血。亦是发动其热。先热而后厥者。热伏于内也。先厥而后热者。阴退而阳气得复也。 若始得之便厥。则是阳气不足而阴气胜矣。大抵厥逆为阴所主。寒者多矣。 【纲】仲景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 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目】危亦林曰。阴阳二厥脉皆沉。所以使人疑之。然阴厥脉沉迟而弱。阳厥脉沉伏而滑。阳厥 指甲时一温。阴厥指甲常冷。足蜷不渴。清便如常。外症则自惺惺也。若未辨阴阳。宜用理中汤试之。阳厥则便热。阴 厥则不热。 柯琴曰。大汗亡阳。大下亡阴。阴阳俱虚。故厥冷。但利非清谷。急温之。阳回而生可望也。二 条。治之失宜。虽大汗出而热不去。恶寒不止。表未除也。内拘急而下利。里寒已发。四肢疼而厥 冷。表寒又见矣。可知表热里寒者。即表寒亡阳者矣。 【纲】仲景曰。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目】张云岐曰。里无热。故小便利。表虚寒。故见厥。伤寒以阳为主。今则阳消阴长。故难 治。 【纲】仲景曰。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大抵下利之人。见厥复利。厥者复为热。为阳气得复。而利必自止。热者便 为厥。是阴气远胜也。故复下利。 龚信曰。此条吐利。不言清谷。汗出不言大。脉不言微弱。幸有此表阳。再以四逆温其里。可 望其生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 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 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 汁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 为难治。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目】鳌按。首条厥逆。因寒盛于外也。二条厥逆。因下虚也。然比首条脉症皆轻。三条厥逆。 因阴盛格阳也。故加猪胆汁为反佐。四条厥逆。因六腑气绝于外也。五条厥逆。因于亡血也。何 以知之。其脉空虚也。六条厥逆。因结胸也。与五 条合看。当知结胸症有热厥者也。 【纲】仲景曰。伤寒脉促。手足厥者。可灸之。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 脉不还者死。 【目】陈士铎曰。伤寒阴症发厥。灸其厥阴之经。亦不得已之法。原不及汤药之神也。然苟以 参药救之。未有不生者。方名还厥汤。白术四两。附子干姜各三钱。水煎。一帖而苏。凡具有厥 逆等症。即以此方投之。神效如响。盖白术最利腰脐。阴寒初入。原从脐始。利其腰脐。则肾宫有 生气。佐以姜附。则无微不达。而邪又安留乎。 鳌按。此二条。皆属阴虚。故皆用灸法。盖脉之促者。虽为阳脉。亦有阳虚而促者。亦有阴盛 而促者。此则阴盛而促者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目】柯琴曰。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胫而言。此手足。是言指掌也。四肢之阳犹在。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 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 反微喘者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目】陈士铎曰。二条脉症。当急灸关元之脉。以寒极而脉伏。非灸则脉不能出也。今灸之而 脉仍不还。反为微喘。此气逆而不下。乃奔于上而欲绝也。本是死症。而吾以为可生者。正以其无脉 也。夫人死而后无脉。今未死而无脉。非无也。乃伏也。灸之不还。岂真无脉可还乎。无脉。应死 矣。而仍未死。止作微喘。是脉欲还而不能遽还也。方用人参一两。熟地五钱。牛膝三钱。甘草、 附子各一钱。名还脉汤。一帖而脉骤出者死。苟得渐出。可望生矣。三条。时脉还。亦用灸法而 还者也。然亦必手足温者可生。正见阳气之尚留耳。倘脉不还。则手足终无温热之时。是阳不可返。 而死不 可生矣。不知脉之不返。因灸法而不能返也。灸之力微。终不及药之力浓。吾以人参三两灌之。则 脉自欲生矣。 鳌按。首条。下利厥逆。服白通汤。恶脉之骤出。二三条。下利。厥逆无脉。用灸法。欲脉之 猝还。一死一生者。何也。一用灸而一用药也。可见用药之能速出脉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 逆散主之。 【目】柯琴曰。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达于四肢。因而厥逆。故四肢多属于阴。此则泄利下 重。阳邪下陷阴中。阳内而阴反外。以致阴阳脉气不相顺接也。可知以手足厥冷为热厥。手足厥 逆为寒厥者。亦凿矣。条中无主症。而皆是或然症。故小便不利。同小青龙症。厥悸。同茯苓甘草 症。咳利腹痛。小便不利。同真武症。种种是水气为患。不用利水者。泄利下重故也。泄利下重。 又不用白头翁汤者。四逆故也。此少阴之枢无主。故多或然症。因取四物以散四逆之热邪。随症加 减。以治或然症。此少阴气分之下剂也。所谓厥因下之者此方矣。 【纲】仲景曰。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 【目】成无己曰。诸阳受气于胸中。邪气客胸。郁郁留结。则阳气不得敷布。而手足为之厥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目】柯琴曰。利而手足温。是阳回。故可治。利不止而手足逆冷。是纯阴无阳。所谓六腑气 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矣。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吐利。烦躁。四 逆者死。 【目】成无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伤寒之始。邪在皮肤。当太阳阳明受邪。则一身 尽热。太阴少阴受邪。则手足自温。是表邪渐缓而欲传里也。伤寒四五日。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 汤。是太阳邪传少阳也。脉浮。手足温。为系在 太阴。是少阳邪传太阴也。是知邪在半表里。则手足不热而自温。至邪传少阴。为里症已深。虽未 至厥。而手足已不温。是四逆也。若至厥阴。则厥冷矣。四逆散枳实、柴胡、白芍、甘草皆寒凉。 而专主四逆之疾。是知四逆。非尽虚寒症也。四逆汤干姜、附子。皆热药。亦治四逆手足寒。旨哉。 若手足自热而至温。从四逆而至厥者。传经之邪也。用四逆散。若始得手足厥而不温者。是阴经受 邪。阳气不足。用四逆汤温之。毋令误也。 陈士铎曰。少阴症。上吐下利。且兼烦躁。则阴阳扰乱拂抑。而无生气可知。况手足逆冷。是 脾胃之气又将绝也。自是死症。然而治之于早。未尝不可救。急以人参、白术各二两。肉桂丁香 各二钱。灌之。尚可救耳。方名止逆奠安汤。人参救元阳之绝。白术救脾胃之崩。丁香止呕。肉桂温 中。又能止泻。救中土之危亡。奠上下之变乱。转生机于顷刻。岂能舍此方哉。 少阴症。四逆。恶寒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亦是死症。而吾以为可救者。全在脉不至。不 烦而躁。夫病至四肢之逆。阴阳之将绝可知。脉之不至。未必非寒极而伏也。不然。阳绝则心宜烦。 乃不烦。但嫌其烦而不躁。则阳未绝而将绝。为可畏耳。阳既欲绝。则阴亦随绝。故一补阳。阳 回而阴亦回也。急用生生汤可活。人参三两。枣仁炒五钱。附子三钱。水煎。人参以回阴阳。附子 祛寒。枣仁安心。则心定而躁可去。脉可出矣。死中求活。其在此方乎。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