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释谜》
书名:幼科释谜朝代:清作者:沈金鳌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四 感冒] 春温风温夏热秋燥冬寒症治

    王履曰。小儿春日温病。未满三日。先用惺惺散二帖。后四五日不解。烦渴呕吐白术散自汗口燥。用制白虎汤。 六七日。大便燥结四顺饮子下之。心腹大实大满。牛黄通肠丸下之。初起。疑是疮疹。只用葛根升麻汤解肌叶桂曰。春温伏气症也。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 昔人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知温邪忌散。不与暴感门同法。若因外邪先受。 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况热乃无形之气。幼医用消滞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阴液劫 尽者多矣。拟春温备用方。黄芩汤、凉膈散清心凉膈散。若新邪引动伏邪葱豉汤。春温。为冬季伏邪。幼科亦有之。 治从大方。然暴感为多。如头痛恶寒发热喘促鼻塞身重。脉浮无汗。原可表散。春令温舒。辛温宜少用。阳经表药。 最忌混乱。至若身热咳嗽。有痰之症。只宜肺药辛解。泻白散前胡牛蒡薄荷之属。消食药。只宜一二味。风温。 乃肺先受邪。遂逆传心包。治在上焦。不与清胃攻下同法。幼科不明手经之病。多致危殆。若寒痰阻闭。亦有喘急胸高。 不可与前法。用三白吐之。春季温暖。风温极多。温变热最速。若发散风寒消食。劫伤津液。变症尤速。拟风温备用方。 凉膈散、清心凉膈散、泻白散、白虎汤、至宝丹清心牛黄丸、喻氏清燥救肺汤。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热。热者。 暑热也。暑必兼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胃汁大受劫烁。病变由此甚多。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 继用甘寒。再用酸泄收敛。不必用下。可称要言不烦。夏令受热。昏迷若惊。此为暑厥。即热气闭塞孔窍所致。其邪入 络与中络同法。牛黄丸、至宝丹。芳香利窍。可效。苏后用清凉血分。如连翘心、竹叶心元参、细生地、鲜生地、二 冬之属。此症初起。大忌风药。初病暑热伤气。竹叶石膏汤。或清肺轻剂。大凡热深厥深四肢逆冷。但看面垢齿燥。 二便不通。或泻不爽为是。大忌误认伤寒。秋深初凉。稚年发热咳嗽。与春月风温相似。而温自上受。燥自 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世人误认暴感风寒。混投三阳发散津劫燥甚。喘急告危。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 只宜葱豉汤。或苏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属。仅一二帖亦可。更有粗工。亦知热病与泻白散加芩连之属。不知愈苦助 燥。 必增他变。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液秋燥一症。气分先受。治肺为急。若延数十日。 病必入血分。又非轻浮肺药可治。须审体症端。深秋入冬。暴冷折阳。外感发热。头疼身痛。呕恶。必从太阳。若渴能 饮水者。里热见症。即非纯以表散。伤寒每以风伤卫用桂枝法。寒伤营用麻黄法。小儿肌疏易汗。难任麻桂。辛温表邪。 太阳治法。轻则紫苏防风一二味。身痛用羌活。然不过一剂。伤风症亦肺病为多。前、杏、枳、桔之属。辛胜即是汗 药。葱豉汤乃通用要方。若肢冷寒战。呕吐自利。或身无热。即从中寒里症。三阴须分。但小儿太阴中寒最多。厥阴间 有。若冬令应寒。气候温暖。当藏反泄。即能病。名曰冬温。温为欲热之渐。非寒症得汗即解。若涉表邪一二。里热必 兼七八。是瘾疹丹痧。非徒风寒。或外受之邪。与里邪相搏。亦令郁于经络。或饮醇浓味。里热炽烈。而卫气不与营气 相和。或不正直入内侵。即有腹痛下痢诸症。其治法必以里症为主。稍兼清散。设用辛温。祸不旋踵。至于痧痘时疠。 须分四气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