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
书名:古今医彻朝代:清作者:怀远时间: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卷之三 杂症] 胁痛

    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盖左属阴而右属阳也。阴为血而阳为气也。左者肝也。肝藏血。 性浮。喜条达而 上升。有以抑之。则不特木郁而火亦郁。故为痛。治之宜疏肝清火理血。左金兼桃仁红花、钩 藤、青皮之属。虚人及季胁下疼者。六味汤滋其水以润之。乙癸同源之意。亦由房劳所致也。右 者肺也。肺主气。性沉。喜清肃而下降。有以逆之。则肺苦气上逆而为痛。治之宜降气消痰。前、 桔、枳壳陈皮之属。虚人归脾汤去、术加延胡主之。以补其母。若香燥破血之药。非其治也。 且于中州无碍。不可克代。与外感无涉。不可发散。犯之则汗出发喘。促其毙矣。余每怪时流。 一遇胁痛。不分左右阴阳。不别气血痰火虚实闪挫之因。动称肝经受病。及用药。又以外感法治 之。致死不悟。深可悲悯。殊不知胁痛之候。治之一逆。贻祸甚速。即有知者。亦守痛无补法。 害亦相等。幸临症者慎焉。 王宇泰先生治一人。患左胁痛。外发红丹数十颗。有投以龙胆泻肝等汤。竟不效。先生曰。 肝性燥苦急。宜甘以缓之。用单味栝蒌二两。研霜煎饮。取其甘缓润下。红丹可一洗而愈也。果 如先生言。余凡遇左胁疼。烦躁面赤。脉数痰色绿者。每加之辄验。若无痰而阴亏脉虚数。汗出 无气以动。六味汤加钩藤。屡获奇效。若血凝气滞。以桃仁、红花、枳壳、醋制青皮、香附、延 胡等。或加生地、芍药、钩藤佐之。实火左金丸亦可选用。 一友右胁痛。以自知医。用发散药。痛愈甚。气息难布。余诊其脉则微弱。特虑其不受补。 以单味贝母一两。 研细煎汤饮之。保其肺气。使清肃下行。痛即如失。盖栝蒌色绿入肝。有解毒之功。贝母色白入 肺。有保残之力。故治各不同也。夫贝母亦能解毒。用之以平肝则无济。栝蒌亦能润肺。用之于 误汗则太寒。学人不可不知。 一人患右胁痛。凡旬日。医者误用香燥。致不得坐卧。又延一友。不能治。反曰胸中有滞。 止宜消导。若痛止。必不可救。及服其药。果愈甚。病者求死。比余适止。见其苦。慰之曰。不 难疗。可一剂而愈。病者喜。伊芳兄云。痛未可止。余怪问其故。则曰。顷医者有是言。故云。余 笑曰。令弟苦痛不止欲死。医者又苦痛止不治。何大相背也。检其药。仍用消导加半夏燥剂。 余即取素所历效自制推气散。加延胡索。命煎饮之。又适友人杨子武修至。余告其故。欣然同意。 少顷。病者数日不解带。不转动。忽下榻曰。痛愈大半。欲解衣而睡矣。当晚遂安卧。越三日。 痛虽愈。但因前久坐。气不归原。不能安枕。余以六味汤加杜仲引气下行。二剂知。四剂已。继 六味丸调理而康。盖右胁痛者。肺气之逆也。以其真阴亏损。肺不能归藏于肾水之中。故理肺之 后。继以滋阴。亦一法耳。 一人患右胁前岐骨下软肉处痛。医者用破气血药加酒煎。投三四剂。遂叫号不绝。余亦以推 气散加延胡饮之。瘥缓。但面赤脉数口干。加入生地、茯苓。去前、桔。痛稍止。又因劳心。后 加远志当归、钩藤、杜仲。去 枳壳。乃愈。或问之曰。病名为何。余曰。此名闪肭痛。肭在脐之旁。季胁之前。曰何以知之。 曰。腽肭脐海狗肾之别称。则肭之命名。当在脐与肾之间也。若劳倦不节。色欲不谨。气血有 阻。则软胁前痛。宜补而调之。勿投燥剂可也。
    疏肝饮
    治左胁痛。 柴胡当归黄连(各七分茱制)青皮(醋炒)枳壳(麸炒白芍(各一钱酒炒) 川芎红花(各五分)桃仁(九粒研如泥) 姜一片。水煎。如兼痰喘者。不用此药。
    推气散
    治右胁痛。神应胜原方。 枳壳(麸炒)前胡山楂(各钱半)钩藤(二钱)甘草(三分)广皮葛根桔梗(各一钱)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