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己任编》
书名:医宗己任编朝代:清作者:高鼓峰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凡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泄泻。俗言漏底伤寒是也。有协热。有协寒。俱宜详辨。原病式曰。 泻白为寒。青黄 红黑皆为热。大抵泻利完谷不化。色不变。有如溏。或吐利腥臭。小便澄彻清冷。口无燥渴。 其脉或沉细。或微迟无力。或身虽热手足逆冷恶寒蜷卧(蜷卧。身弯不能直睡也。)此为寒也 。凡热症则口中燥渴。(若渴而不燥。则亦有协寒者。勿泥看)。小便黄赤。或涩而不利。或所 下如垢腻之状。其脉多数。或浮或滑或弦或大或洪。(皆兼数而有力。方是热症。)或有邪热不 杀谷。其物不消化者。当以脉症别之。寒毒入胃者。脐下必寒。宜理中汤。(寒甚者宜附子理中) 白通加附子汤协热利者。脐下必热。宜黄芩汤白头翁汤。(有内热大结。注泄不止者。须以 寒药下之。结散而利自止。正所谓通因通用也。)凡胃虚内热。烦渴泻利。脉微弱者。七味人参 白术散。若发热者。人参三白汤。加炒黄连。如腹满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合理中汤。若呕者。加 藿香半夏陈皮生姜。如湿多而泻不止者。加苍术白术。如腹胀者。加浓朴。腹痛不止。加炒白芍 肉桂木香温之。(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此条诸法。西塘盖推展之。以尽其变耳。若非审 有是症。则不得概用温燥之剂。)凡伤寒作利。脉浮表未解者。仲景以小青龙汤麻黄。加芫花 二钱。炒令赤色。盖散表邪。兼治水也。(故知凡症皆不可执一说以概其余也。试由此推之。) 湿毒瓦斯盛者。下利腹痛。大便如脓血。或如烂肉汁。宜地榆散黄连阿胶汤(此条当入痢疾条中 看)有内不大满。犹生寒热。未可下而便下之。内虚热入。挟热自利。脐下必热。大便赤黄色。 及下肠间津液垢腻。名曰利肠。宜白头翁汤。黄芩汤。又有不大便五六日。以药利之。利遂不 止。用极热剂乃止。(上条因失表以致利。此则因误下而得利者。而下后之利。又有寒热不同。 法当分治。如此可见辨症宜精晰也。)外热内烦。下利上渴。或痞或痛或呕。常法多用黄芩汤。 不若生姜泻心汤之当。(症兼痞痛呕等。则黄芩汤自非对症矣。)凡下利不可发汗。盖利下由内虚。若发汗 则内外皆虚。变症蜂起矣。(先哲格言。不易多得。)
    理中汤
     人参(君)白术(臣)干姜(佐)甘草(使)
    白通汤
     葱白(使)干姜(臣)附子(君)
    黄芩汤
     黄芩(君)芍药(臣)甘草(佐)大枣(使)
    白头翁汤
     白头翁(君)秦皮(臣)黄柏(佐)黄连(使)
    人参三白汤
     人参(君)白芍(佐)茯苓(臣)白术(臣)生姜(使)大枣(使)
    五苓散
     猪苓(佐)泽泻(佐)茯苓(臣)肉桂(使)白术(君)
    小青龙汤
     麻黄(佐)细辛(使)干姜(佐)芍药(臣)桂枝(君)甘草(臣) 五味(使)半夏(君)
    地榆散
     治伤寒热毒不解。日晚即壮热。腹痛。便利脓血。 地榆(君)犀角屑(使)黄连(臣)葛根(臣)黄芩(佐)栀子(佐) 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入韭白五寸。(薤白尤妙)同煎温服
    黄连阿胶汤
     黄连(君)阿胶(臣)黄柏(佐)山栀(使)每服四钱。
    生姜泻心汤
     生姜(君)人参(臣)甘草(佐)黄芩(使)半夏(臣)黄连(佐) 干姜(使)大枣(引) 按口渴语自利。本阳明太阴之症。缘六经只列阳病。而不及阴症。又无救败之方。今此 阴阳坏症俱具。则正所谓变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