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己任编》
书名:医宗己任编朝代:清作者:高鼓峰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伤寒热湿伤脾。则身发黄。黄如橘皮而明者。热多。脉必数。(一身不痛。)解热为主。黄 如熏黄而暗者。湿多。脉必沉缓。(一身尽痛)渗湿为主。初起脉有力。能食不大便茵陈大黄 汤微利之。(或仲景茵陈蒿汤)次用茵陈五苓散。以渗湿解热。稍久宜固脾胃。本方倍白术气虚。脉缓弱体倦。加人参。或参术健脾汤。伤寒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 愈。食不减者。用茵陈栀子各三分(二钱五分为一分)升麻秦艽各四钱。共末。水煎服三钱。以 知为度。(秦艽退黄极妙。以性能退阳明湿热邪气也。无湿热者。恐伤燥。宜慎之。)水湿伤 脾。脾寒。色见于外。为阴黄。脉沉身冷是。四苓散。(即五苓去桂)加炮姜茵陈。重者加附子 。从阴症治。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阴黄。理中汤加茵陈服之。海藏云。伤寒病。遇太阳太 阴司天。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一则寒水太过。水来侮土。一则土气不足。水来侵之。(方 治如下)发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汤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韩氏名茵陈茯苓 汤)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汤。加 陈皮白术生姜半夏茯苓主之。(韩氏名茵陈陈皮汤)发黄。四支遍身冷者。茵陈附子甘草主之。 (韩氏名茵陈附子汤)发黄。支体逆冷。腰上自汗。茵陈汤加附子甘草干姜主之。(韩氏名茵陈 四逆汤。)发黄。冷汗不止者。茵陈汤加附子干姜主之。(韩氏名茵陈姜附汤)发黄。服前姜附 诸药未已。脉尚迟者。茵陈汤加吴茱萸附子干姜木通当归主之。(韩氏名茵陈茱萸汤。)赵宗颜 因下之太过。生黄。脉沉细迟无力。次第用药。至茵陈附子汤大效。(次第用药者。谓先投茵陈 茯苓汤。次茵陈陈皮汤。又次茵陈附子也。后赵秀才下早病黄。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至茵陈四 逆汤。)有瘀血发黄。脉必微而沉。或沉结。不若瘀热之脉。浮滑紧数也。又外症必有如狂。腹 满。小便自利等候。宜于蓄血条求之。
    茵陈大黄汤
     治伤寒发黄。面目俱黄。小便赤。 茵陈(君)栀子(臣)柴胡(佐)黄柏(佐)胆草(使)大黄(炒使) 升麻(使)黄芩(使) 上咀。水煎。早晚食后温服
    茵陈五苓散
     上以茵陈浓煎汤。调五苓散二钱服。日三四次。黄从小便下。以小便清为度。
    茵陈蒿汤
     茵陈(君)大黄(臣)栀子(佐)
    参术健脾汤
     人参(君)白芍(臣)茯苓(佐)陈皮(使)当归(臣)白术(君) 甘草(佐)大枣(使) 食前服。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