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传灯》
书名:医学传灯朝代:清作者:陈歧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下] 疟疾

    虚人产妇。病后痨怯。俱有寒热似疟。必须辨明。方不误治。似疟脉来虚濡而数。不甚弦急。疟脉弦实。 自可辨也。戴氏曰。寒热发作。有期者疟也。无期者非也。此亦辨之甚明。最宜体认。盖少阳乃东 方甲木之象。故其脉主弦。不但初病如此。即久疟正虚。脉不鼓指。而弦象亦隐然在内。东垣云。夏伤 于暑。秋必疟。夫暑为热邪。热则流通。何至伏藏于秋。必其人汗出遇风。或用冷水灌汗暑邪藏于肌肉。半 在于表。半在于里。正当少阳部分。至秋金气下降。暑欲入而阴据之。则激而生寒。暑欲出而阳据之。则激而发热。 邪正相争。有残虐之意。故名曰疟。初起头疼身痛。寒多无汗者。宜用人参败毒散。加干葛半夏之类。热多汗出 者。宜用芎苏柴陈汤。发散之后。热多寒少。胸膈不宽。脉来弦滑者。痰与食积也。痰食在胃。荣卫从出之原闭塞 不舒。所以肌表之中。郁而生热。宜用柴陈化滞汤。若口中作渴者。由少阳而入膀胱之腑。热入膀胱。必伤津液。宜用 柴苓汤。导暑从小便而出。然柴苓汤一方。原为小便短少而设。如小便自利。渴欲饮水者。邪传阳明胃经。 宜用柴胡芍药汤。仲景云。脉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谓弦数之脉。热极生风。必侮土而伤其津液。 由少阳而入阳明。两经合邪。其热倍炽。当以食物速止其热。不可徒求之于药也。梨汁蔗浆。正食中生津者。内 经所谓风淫于内。治以甘寒者是也。若不用此。则热之移于胃者。势必上传于肺。而为单热无寒之瘅疟。或 传心包。而为寒多热少之牡疟。可不慎乎。至于发利之后。脉细无力者。宜用二母补中汤。若有痰食未净。宜用六 君健脾汤。或资生丸之类。补而不愈。方可用截。所截之药。当分气血两途。热多脉数者。不受温补。宜用柴胡 四物汤。如乌梅何首乌极验。寒多脉缓者。宜用六君子汤。加人参五钱。此不截之截也。大抵截疟之法。无非收敛 气血。在壮盛之体。三五发后疟势少衰。犹可用截。若虚弱之人。气道错乱。虚不归元。截之涩于他歧。屡成腹胀。 不可不察也。虽然。疟疾属热者多。而属寒者亦有。不可泥定是热。凡当风露卧。冷水浴澡。阴邪客于荣卫。令人 寒多热少。脉来洪弦无力。(着眼在无力二字)仲景柴胡姜桂汤。真良方也。若胸中作冷畏寒减食。脉沉弦细者。 其病在里。宜用香砂理中汤。总而言之。一日一发者易治。间日三日者难痊。以其正气虚弱。涩而行迟。与邪会 之时缓也。其有住一日。连发二日。或一日数发者。正气大虚。散而错乱。多至不起。发于午后。移于午前者。 欲愈之兆。发于午前。移于午后者。羁迟难愈。服药宜在未发之前。发时诸经气乱。服之无效。至于饮食。俟其 热退身凉一两时许。方可量与。若带热饮食。多成疟母。肥甘浓味。尤宜禁之。(调摄要言) 又有疟母者。老痰食积留于胁下。按之有形。多成疟。连岁不已。此症脉来弦细无力。甚难别其虚实。 大法积形坚大。外无怯弱诸症。脉虽沉细气滞。不能送之外出。宜用柴陈拈痛汤。若困倦喜卧。声音低小。 饮食减少者。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大补元气。不可误用攻伐伤损胃气。极宜辨别。瘅疟者。热疟也。 单热而无寒也。脉滑有滞者。宜消食。小便短少者。宜分利。弦数口渴者。宜生津。不可概用大寒之剂。 (辨症确用药自验)惟大渴引饮。汗多脉来洪大者。不用竹叶石膏汤。断不愈也。此即少阳阳明两经合邪。上传于肺 者也。 牡疟者。寒疟也。寒多而热微也。如七分。寒三分热之类。诸书俱言纯寒无热。言之误矣。(发前人所未发)此即 少阳阳明两经合邪。上传于心者。邪入心包。都城震动。周身津液协力内援。重重裹撷胞内之邪。为外所拒。 故令寒多热少。表间虽有微冷。膻中全是邪热。内真热而外假寒也。宜用柴陈汤。加杏仁石菖蒲最妙。
    加减败毒散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干葛川芎半夏枳壳桔梗甘草
    芎苏柴陈汤
     川芎紫苏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 汗出而热不解。邪未散也。故用此方从轻解之。若困倦无神。胸不宽畅。脉细无力。竟用六君健脾汤
    柴陈化滞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枳壳浓朴山楂赤芍
    二母柴苓汤
     知母贝母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赤茯泽泻赤芍
    柴胡芍药汤
     柴胡黄芩花粉甘草白芍麦冬知母
    二母补中汤
     知母贝母人参白术黄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资生丸
    方见痢门。
    加味柴物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何首乌知母麦冬乌梅(三阴疟用此不截而截)
    柴胡姜桂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干姜桂枝浓朴山楂陈皮
    柴陈拈痛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枳壳浓朴玄明粉香附鳖甲归尾赤芍
    香砂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白茯甘草半夏陈皮藿香香附砂仁 寒甚者。宜加姜桂。
    竹叶石膏汤
     麦冬知母石膏人参粳米灯心生姜竹叶小柴胡汤。用之更妙。(按治瘅疟其效尤捷)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