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杂证门下] 滞下
(男女痢治无异,已详《
杂病准绳》,此特摭遗耳。)
〔大〕
夫
赤白痢疾者,古人名之
滞下是也。究疾之原,皆因
外感五邪之气,
内伤生
硬冷热之食。其证不一,有赤有白,有赤白相杂,有冷有热,有虚有实。大抵
四时皆以
胃气为本,未有不因外感
寒暑燥湿风之气而伤于脾胃,脾胃既亏,而又内伤饮食,饮食
不能克化,致令
积滞而成滞下。古人云∶无积不成痢者此也。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
泄。盖风
喜伤肝,然春时
肝木正旺而不受邪,反
移气克于
脾土。然脾既受克,又不能忌慎
口腹,恣食生冷粘硬之物,致令脾胃不能克化,因此积滞。又夏秋之间,或再感
暑湿风
冷之气,发动而成痢也。其证必先
脐腹痛,
洞泄水泻,
里急后重,或有或无,或赤或白,
或赤白相杂,日夜无度,如有此证,不问冷热虚湿,但当先服
神术散,可以发散风冷寒
湿之气,次服
五苓散分利水谷,兼用加巴
感应丸,
温脾胃去积滞,或
六神丸,未有不安
者也。或曰∶虽古人有言无积不成痢,亦不专以去积为先,岂有一岁之内,独于夏秋之
间,人皆有积而春冬无之。盖
风邪入胃,木来胜土,不为暴下则为
痢疾,其神术散要药
也。又有一方一郡之内,上下
传染,疾状
相似,或只有一家长幼皆然,或上下邻里间相
传染,或有病同而证异,亦有证异而治同,或用温剂而安,或用凉药而愈,有如此等是毒
疫痢也。治
疫毒痢者,虽当察
五运六气之相胜,亦不可狎泥此说,且如
运气相胜,岂独
偏于一方一郡,而偏于一家一巷者乎?如有此证,当先察其
虚实冷热,首以
败毒散多加
人参、
甘草、陈米、姜、
枣煎服,及
三黄熟艾汤、
黄连阿胶丸,五苓散、
驻车丸,可选
而用之。如下痢赤多,或纯下鲜血,里急后重,
大便不通,身体
壮热,
手足心热,
心烦
躁渴,腹胁
胀痛,
小便赤涩,
六脉洪大,或紧而数,或沉而实,此
热痢也。宜
白头翁汤
及三黄熟艾汤、五苓散,可选而用之。若
风痢下血太过,宜用
胃风汤加
木香、
黑豆煎服。
若夏秋之间,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脐腹痛,里急后重,憎寒
发热,心胸烦闷,躁
渴引饮,
呕逆恶心,
小便不利,及
五心烦热,六脉虚弱,此等脉证,正因
伏暑而得此疾,宜
服
香薷散加
黄连、甘草、
当归,酒水浓煎,沉
冷(杂病
伤暑。)
顿服,仍急服
酒蒸黄连丸,或
小柴胡汤加
人参煎服必愈。(沈内翰云∶治痢之药极
多,然无如此药之妙,盖小柴胡汤能治暑毒。)如杂证一退,而痢尚未止,则以
四物汤加胶,艾
煎服,以调
阴阳,未有不安者也。如水谷不分,小便不利,宜用五苓散,
淡竹叶煎汤调
服。如烦渴甚者,亦宜服之。若不明伏暑之证,但以脉虚而妄投硫、附、姜、桂、丹石
之药而杀之,深可叹息。若下痢纯白,状如鱼脑,
脐腹冷痛,日夜无度,
手足逆冷,或
有呕逆,全不入食,饮食欲温而恶冷,六脉微细,此由
脏腑虚冷之极,宜
木香散加服四
味
理中汤及
钟乳健脾丸,甚者
四肢逆冷,六脉沉绝,当一味
峻补,兼灸
气海、
丹田二穴,
更以助胃之药,此守而不攻之意也。宜
四顺附子汤、
三建丹、
白丹、
加味参附汤、姜附
汤,皆可选用。如年尊虚弱之人,或素来禀受怯弱,亦宜以此法详酌调理。然大宜
开胃
进食为先,食可得入,则脾胃运化,
糟粕便聚,糟粕既成垢腻,鲜
血瘀滞,不患其不陨
矣。如
久痢不瘥,肠滑不禁,
溏泄不止,诸药无效,方可施之涩肠止痢之剂,亦宜先以
龙骨、
肉豆蔻、
诃子、钟乳、胡粉之药。近人多用
罂粟壳、
地榆之属,然此物性太紧涩,
能损胃气,如少壮之人,
壮健者服之,间奏奇效。若是
疫毒受暑受湿之证,及年尊之人,
或禀受怯弱,服此莫不受其大害。若以固秘涩肠为先,则
风寒暑湿之邪,非惟涩而不去,
而
胃管闭而不通,禁口
不食。日见羸瘦,糟粕不入肠中,所患无由可除矣。若有此证,宜
以
参苓白术散、
四君子汤,及以
石莲、
山药之剂治之必愈。治痢欲投补药,必须有温通
之意在焉。如四君子汤、理中汤、
十全汤加木香、
白豆蔻、
茯苓、官桂、浓朴之属,可
以散风邪,可以
分水道,可以开胃管,可以治缠扰,可以通秘涩,此攻守之意两全也。大
抵治痢之法,
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滑者涩之,闭者通之,有积者推之,风则散之,暑
则涤之,湿则燥之,热则凉之,冷则温之,冷热者调之,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
祭酒林谦之说医人刘从周
治病有功,议论殊不凡,且有验。云∶大凡痢疾,不问赤
白而为冷热之证,若手足和暖则为阳,只须服五苓散,用
粟米饮调下,次服感应丸二十
丸即愈。若觉
手足厥冷,则为阴,当服暖药,如
已寒丸、
附子之类。如此治痢,无不效。此
方亲曾用有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两服止。
〔薛〕
东垣云∶
太阴经受湿,水泻变脓血,脾传于肾者,谓之
贼邪,难愈。先痢而
后泻者,谓之微邪,易痊。若
厥阴经下痢,脉沉迟,
手足厥逆,用
麻黄小续命汤汗之。若
身冷
自汗,
小便自利,脉微
呕吐,用
浆水散温之。若脉疾身动,
下迫声响,用
白术芍药
汤。脉沉身静,饮食不入,用
姜附汤。身体沉重,
四肢不举,用
术附汤。窃谓前证若饮
食停滞,用
六君子汤以
补脾胃,消饮食。若胃气下流,用
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胃,升
元气。
若风伤肠胃,宜用神术散以补脾胃,解
外邪。若
痰积中焦,宜用六神丸以补脾胃,
化痰滞。
大凡
脾胃虚弱,宜补
中气,调饮食。一老妇食后因怒患痢,里急后重,
肛门脱下,此
脾气下陷,用大剂六君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钱,吴茱五分,骨脂、
五味各一钱五
分,二剂诸证悉退。惟
小腹胀闷,此
肝气滞于脾也,与调中
益气加附子、木香五分,四
剂而愈。后口内觉咸,此
肾虚水泛,与
六味地黄丸二剂顿愈。又以饮食失宜,
大便不实,
四肢逆冷,此脾胃复伤,与六君加附子五分及
八味丸而愈。先太宜人仲夏患痢,
腹痛
去后无度,烦渴饮汤,手按腹痛稍止,脉鼓指而有力,此
真气虚而
邪气实也,急用人参
五钱,白术、茯苓各三钱,
陈皮、炙草、
升麻、附子各一钱,服之即睡,觉而索食,脉
证顿退,再剂而安。此取证不取脉也。其时同患是证,服痢药者俱致不起,惜哉。
〔陈〕
曾有一妇人病痢疾,阅四十日,服诸药不愈。召予诊之,六脉沉弱。大凡下
痢之脉宜沉宜弱,但以
十全大补汤、姜枣煎成,加
白蜜半匙,再煎数沸,服之愈。
甲子
夏秋间,赵经略侄孙病痢甚重,召
小方脉未至,命予诊之,六脉平细,以证观之,云是
血痢,其实非也,只是血水而已。予记
调中汤治状,云治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
热,结入
四肢,则壮热
头痛,寒伤于胃,则
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壮热冥困脉数,宜
服此。遂合之,去
大黄,服之而愈。又有一妇女
泄泻不止,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其
色如浊酒。召予诊之,则六脉沉绝,众用热药及丹药服之,则发烦闷。仆先用败毒散数
服,加陈米煎,次用胃风汤加粟米煎服愈。又调中汤去大黄,亦疗此证。
〔大〕白头翁汤
治热痢下血,连月不瘥。
白头翁(二两)黄连
黄柏皮
秦皮(各三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无时
温服。
神术散
治春伤于风,夏生
飧泄。大治
伤风头痛,
项背拘急,
鼻流清涕。
苍术(一斤)本
川芎(各六两)
羌活(四两)粉草(二两六钱)
细辛(一两六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要
出汗加葱,去滓稍
热服,无时候。
六神丸
治赤白痢疾。
神曲(别为末,留作糊)
麦芽茯苓
枳壳木香(煨,
白痢倍之)黄连(
赤痢倍之,各
等分)
为末,用神曲末作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赤痢
甘草汤下,白痢
干姜汤下,赤白痢
干姜甘草汤下。东山尧殿讲云∶是京城医官见传。予详此方有黄连可以解暑毒,和脏腑,浓肠胃。有
木香能温脾胃,逐邪气,止下利。有枳壳能宽肠胃。有茯苓能利
水道,有神曲、麦芽,可以消滞。真痢门
之要药也。
三黄熟艾汤
治
伤寒四五日大下,热痢时作,
白通汤诸药多不止,宜服此汤除热止痢。
亦有人作丸子,熟水吞下四五十丸,治
时行毒痢良验。
黄芩黄连黄柏(各二分)
熟艾(半个,
鸡子大)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无时。
四顺附子汤
生附子(去皮脐)
白姜(炮)甘草人参(各一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吐泻腹痛,加桂半两。小便不
利者,加茯苓半两。大凡痢疾虽体寒手足逆冷,
冷汗自出,六脉沉伏,不宜轻用附子。多
因伏暑而得此疾,亦有冷汗自出,四肢逆冷,六脉虚弱,但背寒
面垢,或面如涂油,齿干
烦冤,躁渴引饮,此伏暑证也。小柴胡汤、五苓散、酒蒸黄连丸必能奏效,学人宜精思耳。
三建丹
阳起石(飞,半两)
钟乳粉(一两)大附子(炮,取末半两,入药一半,作糊一半)
上用附子
糊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空心温酒下。如渴,参汤下。
加味参附汤
大附子(二两半,炮)大人参(五两)
上二味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片,
丁香十五粒,米一撮,煎至七分,空心
温服。
香茸丸 治下痢危困。
麝香(半钱,别研,临时入)
鹿茸(一两,火燎
去毛,酥炙黄为末,入麝令匀)
上以
灯心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缪立夫云∶有医者每
料入滴
乳香半两尤有效。绍兴中,患痢疾多往往而死,凡平时所用治痢如罂粟壳之类,不
可向口,惟服此药及
没石子丸愈。
调中汤
葛根黄芩芍药
桔梗本
赤茯苓白术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
去滓温服,移时再服。
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客于肠胃,以致水谷不化,泄泻
注下,或肠胃
湿毒,下如豆汁,
或下
瘀血。
人参
白茯苓芎
肉桂当归
白芍药(炒)白术(炒,各等分)
上每服三二钱,入粟米数粒,
水煎空心食前热服。
水煮木香丸 治久痢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罂粟壳(去穣,三两)
青皮(去白)甘草(炒,各二两四钱)诃子(炮,
去核,八两)
当归木香(各六两)
上为末,炼
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煎化空心服。
戊己丸 治
胃经受热,
泄痢不止,或饮食不入,腹痛不止。
黄连(炒)
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
上为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
米饮下。
升阳除湿防风汤 如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脓,或兼下
血,此郁结而不通也。以此汤举其阳,则
阴气自降矣,慎勿利之。
苍术(米泔浸,四钱)
防风(二钱)白术(炒)白茯苓白芍药(炒,各一钱)
先将苍术用水一盅半,煎至一盅,纳诸药同煎至八分,食前热服。夫饮食入胃,其
气上升,输精心肺,
然后下降。若脾胃有伤,不能上升,下流肝肾而成
泄利,法宜升补中
气,不可疏下。此东垣发前人所未论也。
三黄丸 治热痢腹痛,或口舌生疮,
咽喉齿痛,及一切
实火之证。
黄芩黄连黄柏(各等分)
上各另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
白汤下。
芍药汤 治热痢
便血后重。经曰∶溲而
便脓血,此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
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炒,一两)当归黄连(炒,各半两)
槟榔木香甘草(炙,各二钱)
桂(二钱五分)黄芩(炒,三钱)
上每服半两,水煎。如不减,加大黄。此证外有因中气虚弱,
脾气郁结者。治当审察。
酒蒸黄连丸姜附汤小柴胡汤参苓白术散
蓣莲饮香薷散败毒散
理中丸黄连阿胶丸驻车丸
真人养脏汤五苓散感应丸(亦有用
苏合香丸
和丸服,名
苏感丸。亦有外加
黄蜡丸桐子大,十粒兼服。)
以上
诸方,并见《证治类方》泄痢各门,不复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