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书名:景岳全书朝代:明作者:张介宾时间:公元1640年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 疟疾] 述古(共八条)

    仲景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机要》曰∶疟有中三阳者,有中三阴者,其证各殊也。在太阳经谓之寒疟,治多汗之 ;在阳明经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少阳经谓之风疟,治多和之。此三阳受病,谓之暴疟, 发在夏至后,处暑前,乃伤之浅者。在阴经则不分三经,总谓之湿疟,当从太阴经论之。发 在处暑后,冬至前,此乃伤之重者。 一、古法云∶以清脾饮治秋时正疟,随证加减,大效。若胃中有伏痰郁结者,以草果饮 ,一服可愈。 丹溪曰∶邪气深入阴分、血分,而成久疟者,必当用升发药,自脏而出之于腑,然后自 表作汗而解。若用下药,则邪气愈陷而难出矣。 傅氏曰∶疟系外邪,当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郁而成痰,宜养胃化痰发汗,邪气得 出,自然和也。 刘宗浓曰∶或问∶俗以疟为脾寒,何也?曰∶此亦有理。盖暑盛阳极,人以伏阴在内,脾 困体倦,腠理开发;或因纳凉于水阁木阴,及泉水澡浴,而微寒客于肌肉之间,经所谓遇夏 气凄沧之水寒迫之是也;或劳役饥饱内伤而即病作,故指肌肉属脾,发则恶寒战栗,乃谓之 脾寒耳。实由风寒暑湿之邪,郁于腠理,夏时毛窍疏通而不为病,至秋气收敛之际,表邪不 能发越,故往来寒热,进退不已,病势如凌疟人之状,所以名疟。即如四时伤寒,十二经皆 能为病。古方治法,多兼内伤取效,脾胃和而精气通,则阴阳和解,此实非脾病也。然古人 称疟不得为脾寒者,正恐人专于温脾之说,不明造化之源,而失病机气宜之要故也。 立斋曰∶大凡疟证,皆因先伤于暑,次感于风,客于营卫之间,腠理不密,复遇风寒, 闭而不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营卫并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并则病作,离则病止。并于 阳则热,并于阴则寒。浅则日作,深则间日。在气则早,在血则晏。其病热多寒少,心烦少 睡者,属心,名曰瘟疟,用柴苓汤。但寒少热,腰疼足冷者,属肾,名曰寒疟,用桂附二陈 汤。先寒而后大热,咳嗽者,属肺,名曰瘅疟,用参苏饮。热长寒短,筋脉揪缩者,属肝, 名曰风疟,宜小柴胡乌药香附寒热相停,呕吐痰沫者,属脾,名曰食疟,宜清脾饮。 若中气虚而间日发者,用补中益气汤。若寒热大作,不论先后,此太阳阳明合病。寒热作则 必战,经曰∶热胜则动也。发热则必汗泄。又曰∶汗出不愈,知内热也。 又曰∶凡日久虚疟,寒热不多,或无寒而微热者,若内因胃气虚,用四君加升麻当归 。若脾血虚,用四君加川芎、当归。若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茯苓半夏。大凡久疟,多 属元气虚寒,盖气虚则寒,血虚则热,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阴火下流,则寒热交作。 或吐涎不食,战栗泄泻手足逆冷,皆脾胃虚弱,但补益中气,则诸证悉愈。凡人久疟,诸 药不效,以补中益气汤内加半夏,用人参一两,煨姜五钱,此不截之截也,一服即愈。若病 久者,须大补元气为主,盖养正邪自除也。 徐东皋曰∶疟疾多因风寒暑湿而得之,乃天之邪气所伤,当以汗解。故仲景、河间悉用 发表之药,但以寒热多少,分经络而治。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