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书名:景岳全书朝代:明作者:张介宾时间:公元1640年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 三消干渴] 论证(共二条)

    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津液枯涸。 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 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 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此三消 者,古人悉认为火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不足也。使治消证 而不辨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 一、消证有阴阳,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膏者曰肾 消,凡此者,多由于火,火甚则阴虚,是皆阳消之证也。至于阴消之义,则未有知之者。盖 消者,消烁也,亦消耗也,凡阴阳血气之属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言 。何以见之?如《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此正以元气之衰 ,而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气,而气悉化水,岂非阳虚阴证乎?又如《邪气脏腑病形篇》言 五脏之脉细小者,皆为消瘅,岂以微小之脉而为有余之阳证乎?此《内经》阴消之义固已显 然言之,而但人所未察耳。故凡治三消证者,必当察其脉气病气形气,但见本元亏竭及 假火等证,必当速救根本,以资化源。若但知为火而专务清理,未有不阴阳俱败者矣。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