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寒热门] 恶寒
经曰∶
恶寒战栗,皆属于热。又曰∶战栗
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恶寒者,虽当
炎月,若遇风霜,重绵在身,如觉凛凛战栗,如丧神守,恶寒之甚也。《原病式》
曰∶病
热证而反觉自冷,此为病热,实非寒也。或曰往往见有服热药而愈者何也?
曰∶病热之人,其气炎上,郁为
痰饮,抑遏清道,
阴气不升,
病势尤甚。积痰得热,
亦为暂退,热势助邪,其病益深。或曰寒势如此,谁敢以寒凉药与之,非杀而何。
曰∶古人遇战栗之证,有以
大承气汤下燥粪而愈者。恶寒战栗,明是热证,但有虚
实之分耳。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分也。夜则恶寒,是
阴血自旺于阴分也。有
卫气虚衰,不能实表,温
分肉而恶寒者,丹溪用参、之类,甚者加
附子少许,以
行参之气是也。有
上焦之邪隔绝荣卫,不能升发出表而恶寒者,丹溪治一女子,
用
苦参、
赤小豆为末,水吐后,用
川芎、
苍术、南星、
黄芩、酒曲
糊丸是也。有酒
热
内郁,不得泄而恶寒者,丹溪治一人形瘦色黑,平生喜饮酒,年近半百,且有别
馆,一日大恶寒战,且自言渴,却不能饮,其脉大而弱,唯
右关稍实,略类弦,重
取则涩,以黄一物,与干葛同煎与之,尽黄二两,干葛一两,脉得小,次日安。
六月大热之气,反得
大寒之病,气难布息,身凉脉迟,何以治之?曰∶病有
标本,
病热为本,大寒为标,用凉则顺时而失本,用热则顺本而失时,故不从标本,而从
乎中治。中治者何?用温是已。然既曰温,则不能治大寒之病。治大寒者,非姜附
不可,若用姜附,又似非温治之例。然衰其大半乃止,脉得四至,余病便无令治之
足矣。虽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温而何。经曰∶
用热远热,虽用之不当,然胜至
可犯,亦其理也。丹溪治色目妇人,年近六十,六月内常觉恶寒战栗,喜炎火御绵,
多汗如雨,其形肥肌浓,已服附子十余帖,浑
身痒甚,两手脉沉涩,重取稍大,知
其热甚而
血虚也。以四物去川芎,倍
地黄,加
白术、黄、炒
黄柏、生
甘草、
人参,
每服一两重。方与一帖,腹大泄,目无视,口无言,知其病势深,而药无反佐之过
也。仍用前药,热炒与之。盖借火力为向导,一帖利止,四帖
精神回,十帖全安。
又治
蒋氏年三十余,形瘦
面黑,六月喜热恶寒,两手脉沉而涩,重取似数。以三黄
丸下之,以姜汤每服三十粒,二十帖,微汗而安。妇人先病恶寒,手足冷,全不发
热,脉八至,两胁微痛,治者便作
少阳治之。阳在内伏于
骨髓,阴在外致使发寒,
治当不从
内外,从乎中治也。宜以小
柴胡调之,倍加姜枣。脾胃之虚,怠惰
嗜卧,
四肢不收,时值
秋燥令行,
湿热少退,
体重节痛,口
舌干,食无味,
大便不调,小
便频数,
不嗜食,食不消,兼见
肺病,洒淅恶寒,气惨惨不乐,
面色恶而不和,乃
阳气不伸故也。
升阳益胃汤主之。
背恶寒是痰饮。仲景云∶
心下有
留饮,其人背恶
寒,冷如冰。
治法,
茯苓丸之类是也。身前寒属胃。经云∶
胃足阳明之脉气虚,则身
以前皆
寒栗。治法宜针,补
三里穴是也。
手足寒者,厥也。
掌中寒者,腹
中寒。鱼
上
白肉有青
血脉者,胃中有寒。
理中之类治之。黄
补胃汤,治
表虚恶
贼风。上焦
不通,则阳气抑遏,而
皮肤分肉无以温之,故寒栗。东垣升阳益胃汤,用升发之
剂开发上焦,以伸
阳明出外温之也。丹溪吐出
湿痰,亦开发上焦,使阳气随吐升发
出外温之也,故寒栗皆愈。
【
振寒】
谓寒而
颤振也。经云∶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
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此当泻阳者也。又云∶
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
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此当
补阳者也。又云∶
厥阴在泉,
风淫所胜,病洒洒振寒,
治以辛凉。又云∶阳明
司天之政,清热之气,持于
气交,民病振寒。
四之气,寒雨
降,病
振栗。治视
寒热轻重,多少其制。
六脉中之下得弦细而涩,按之无力,腹中
时痛,心胃相
控睾隐隐而痛,或大便
溏泄,鼻
不闻香臭,
清浊涕不止,目中泪出,
喘喝痰嗽,唾
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项背
胸胁时作痛,目中
流火,口鼻恶寒,时时
头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呕或哕,则发躁蒸蒸而热,如坐甑中,必得
去衣居寒处,或饮寒水则便如故。其振寒复至,或
气短促,
胸中满闷而痛,如有膈
咽不通,欲绝之状。甚则口开目瞪,声闻于外,而泪涕痰涎大作,其发躁方过,而
振寒复至。或
面白而不泽者,
脱血也。悲愁不乐,情惨意悲,
健忘,或善嚏,此风
热大损寒水,燥金之复也。如六脉细弦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证也,亦伤
精气,
以辛甘
温热润之剂,
大泻西北二方则愈。
【
寒痹】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
痹气也,
阳气
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帝曰∶人
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
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
肾气胜,以水为事,
太阳气衰,
肾脂枯
不长,
一水不能胜
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
不能冻栗者,肝
一阳也,心
二阳也,肾
孤脏也,一水不能胜
二火,故不能冻栗,名
曰
骨痹,是人当
挛节也。治法当求之痹门。
【
气分寒】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
芍药、人参新加汤。
【
血分寒】
巴戟丸、
神珠丸。
【
三焦寒】
上焦寒∶
陈皮、浓朴、
藿香、
胡椒,
理中丸、
铁刷汤、
桂附丸。
中焦寒,白术、
干姜、
丁香,
大建中汤、
二气丹、
附子理中丸。
下焦寒,
肉桂、附子、
沉香,
八味丸、
还少丹、
天真丹。海藏云∶下焦寒,四
逆例。干姜味苦,能止而不行,附子味卒,能行而不守,泄
小便不通。二药皆阳,气
化能作
小便。若姜、附、术三味,内加
茯苓以分利之为佳。附生用而不炮,则无火
力,热则行而不止,兼以水多煎少,则热直入下焦。
【
五脏寒】
五脏寒方∶
肝寒,
双和汤。
心寒,
定志丸、
菖蒲丸。
脾寒,
益黄散。肺寒,小
青龙汤。肾寒,八味丸。通治大寒,
四逆汤、
大已寒丸、
沉香桂附丸。
王太仆云∶
小寒之气,温以和之。大寒之气,热以取之。甚寒之气,则下夺之。
夺之不已,则逆折之。折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东垣云∶治寒以热,
凉而行之
有三,北方之人,为大寒所伤,其足胫胀,乃寒胜则浮,理之然也。若火灸汤浴,必
脱毛见骨,须先以新汲水浴之,则时见完复矣。更有大寒冻其面或耳,若近火汤,
必脱皮成疮,须先于凉房处浴之,少时以温手熨烙,必能完复。此凉而行之,除其
大寒之理一也。大寒之气,必令母实,乃地道左迁入肺,逆行于天,以凉药投之,使
天道右迁而顺天令,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寒在外,其大热伏于地下者,
乃三焦
包络天真之气所居之根蒂也。热伏于中,
元气必伤,在人之身乃胃也,以凉
药和之,则元气充盛而不伤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