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寒热门] 疟
《
内经》论病诸篇,唯疟论最详,语邪则
风寒暑湿四气,皆得留着而病疟。论邪入
客处所,则有肠胃之外,
荣气之舍,
脊骨之间,
五脏募原,与入客于
脏腑浅深不同。
语其病状,则分
寒热先后,遇寒热之多寡,则因反时而病,以应令气
生长化收藏之
变,此皆
外邪所致者也。及乎语
温疟在脏者,止以风寒中于肾。语
瘅疟者,止以肺
素有热。然冬令之寒,既得以中于肾,则其余四脏令气之邪,又宁无入客于所属之
脏者乎。既肺本气之热为疟,则四脏之
气郁而为热者,又宁不似肺之为疟乎。此殆
举一隅,可以三隅反也。故陈无择谓
内伤七情,饥饱
房劳,皆得郁而蕴积痰涎,其
病气与
卫气并则作疟者,岂非用此例以推之欤。夫如是
内外所伤之邪,皆因其客在
荣气之舍,故疟有止发之定期。荣气有舍,犹行人之有传舍也。故疟荣卫之气,日
行
一周,历五脏
六腑十二经络之界分,每有一界分,必有其舍,舍有随
经络沉内薄
之
疟邪,故与日行之卫气相集则病作,离则病休。其作也,不惟脉外之卫虚并入于
阴,《
灵枢》所谓
足阳明与荣俱行者,亦虚以从之。
阳明之
气虚,则天真因水谷而充
大者亦暂衰。所以疟作之际,禁勿治刺,
恐伤胃气与天真也。必待
阴阳并极而退,
其荣卫天真胃气离而复集,过此邪留所客之地,
然后治之。或当其病未作之先,迎
而夺之。丹溪谓疟邪得于四气之初,弱者即病,胃气强者,伏而不得动,至于再感,
胃气重伤,其病乃作。此谓外邪必用汗解,虚者先以参术实胃,加药取汗,唯足厥
阴最难得汗,其汗至足方佳。大率取汗,非用
麻黄辈,但
开郁通经,其
邪热即散为
汗矣。又云∶疟发于子半之后、午之前,是阳分受病,其病易愈。发于午之后、寅
之前,阴分受病,其病难愈。必分受病阴阳,
气血药以佐之,观形察色以别之。盖
尝从是法,而治形壮
色泽者,病在
气分,则通经开郁以取汗。色稍夭者,则补虚取
汗。挟痰者,先实其胃一二日,方服劫剂。形弱色枯者,则
不用取汗,亦不可劫,
但补养以通经调之。其形壮而色紫黑者,病在
血分,则开其阻滞。色枯者,
补血调
气。夫如是者,犹为寻常之用。至于取汗不得汗,
理血而汗不足,若非更求药之切
中病情,直造
邪所着处,何能愈之乎。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疟。暑者、季夏也,
季夏者、湿土也,
君火持权,不与之子,暑湿之令不行也。湿令不行,则土亏矣。
所胜妄行,木气太过,
少阳旺也。所生者受病,则
肺金不足。
所不胜者侮之,故水
得以乘之土分。土者、坤也,坤土、申之分,申为
相火,水入于土,则
水火相干,
阴阳交争,故为寒热。兼木气终见
三焦,是二少阳相合也。少阳在湿土之分,故为
寒热。肺金不足,洒淅寒热。此皆往来未定之气也,故为疟久而不愈。疟不发于
夏,而发于秋者,以
湿热在酉之分,方得其权,故发于
大暑以后也。在气则发早,
在血则发晏,浅则日作,深则间日。或在头项,或在背中,或在
腰脊,虽上下
远近
之不同,在
太阳一也。或在
四肢者,
风淫之所及,随所伤而作,不必尽当
风府也。
先寒而后热者,谓之
寒疟。先热而后寒者,谓之温疟。二者不当治水火,当从乎中
治,中治者,少阳也。渴者,燥胜也。不渴者,湿胜也。疟虽
伤暑,遇秋而发,其
不应也。秋病寒甚,太阳多也。冬寒不甚,阳不争也。春病则
恶风,夏病则
多汗,
汗者、皆少阳虚也。其病随
四时而作,异形如此。又有得之于冬,而发之于暑,邪
客于肾、
足少阴也。有藏之于心,
内热熏于肺,
手太阴也。至于
少气烦冤,手足热
而呕,但热而不寒,谓之瘅疟,足阳明也。治之奈何?方其盛也,勿敢必毁,因其
衰也,
治法易
老疟论备矣。易老云∶夏伤于暑,湿热
闭藏而不能
发泄于外,
邪气内
行,至秋而发为疟也。初不知何经受病,随其受而取之。有中
三阳者,有中
三阴者,
经中邪气,其证各殊,同
伤寒论之也。五脏皆有疟,其治各异。
肺疟,令人
心寒,
寒甚热,热间
善惊,如有所见者,
桂枝加芍药汤。
心疟,令人
烦心甚,欲得
清水,
反寒多不甚热,
桂枝黄芩汤。
肝疟,令人色苍苍然,
太息,其状若死者,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脾疟,令人寒,
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
小建中汤、
芍药甘
草汤。
肾疟,令人洒洒然,
腰脊痛宛转,
大便难,目然,
手足寒,
桂枝加
当归
芍药汤。
足太阳之疟,令人
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然,热止汗
出,难已,
羌活加
生地黄汤、
小柴胡加桂汤。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寒不甚,
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
惕惕然,热多汗出甚,
小柴胡汤。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
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
日月光
火气乃快然,桂枝
二白虎一,
黄芩
芍药加桂汤。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
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
呕已乃衰,小建中汤、
异功散。足少阴之疟,令人
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
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小
柴胡加
半夏汤。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
少腹满,小
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噫,
恐惧,
气不足,腹中
悒悒,四物柴胡苦练附
子汤。在太阳经者,谓之
风疟,治多汗之。在阳明经者,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
少阳经者,谓之
风热疟,治多和之。此三阳受病,皆谓
暴疟也。发在
夏至后
处暑前
者,此乃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在
阴经者,则不分三经,皆谓之温疟,宜以
太阴经
论之。其发处暑后
冬至前者,此乃伤之重者,远而深也。疟者、老疟也,故谓之
久疟。
疟疾处暑前发,
头痛项强,脉浮恶风
有汗,
桂枝羌活汤。疟疾头痛项强,脉
浮
恶寒无汗,
麻黄羌活汤。发疟如前证而夜发者,
麻黄黄芩汤。(
桃仁散血缓肝,夜发
乃阴经有邪,此汤散血
中风寒也。)疟疾
身热目痛,热多寒少,脉长,睡
卧不安,先以大柴
胡汤下之,微利为度。如下过微邪未尽者,宜
白芷汤以尽其邪。疟无他证,隔日发,先寒后热,
寒少热多,宜
桂枝石膏汤。疟寒热大作,不论先后,此
太阳阳明合病也,谓之大争。
寒作则必战动,经曰热胜则动也。
发热则必汗泄,经曰汗出不愈,知为热也。
阳盛
阴虚之证,当实
内治外,不治,恐久而传入阴经也。
桂枝芍药汤主之。如前药服之,
寒热转大者,知太阳、阳明、少阳、
三阳合病也。宜桂枝黄芩汤和之。服药已,如
外邪已罢,内邪未已,再诠下药。从卯至午时发者,宜
大柴胡汤下之。从午至酉发
者,知邪在内也,宜
大承气汤下之。从酉至子发者,或至寅时发者,知邪在血也,
宜
桃仁承气汤下之。
前项下药,微利为度,更以小柴胡汤彻其微邪之气。大法先热
后寒者,小柴胡汤。先寒后热者,小柴胡加
桂枝汤。多热、但热者,
白虎加桂枝汤。
多寒、但寒者,
柴胡桂姜汤。此以疟之寒热多少定治法也。若多寒而但有寒者,其
脉或洪实,或滑,当作
实热治之,若便用桂枝误也。如或多热而但有热者,其脉或
空虚,或微弱,当作
虚寒治之,若便用白虎亦误也。所以欲学人,必先问其寒热多
少,又
诊脉以参之,百无一失矣。仲景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
发汗及
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
风疾发也,以饮食
消息止之。
阴气孤绝,
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
呕,名曰痹疟。若
但热不寒者,邪气五内于心肺,外舍于
分肉之间,令人消烁
脱肉。
又云∶温疟者,其
脉如平,身无寒但热,
骨节疼烦,时时
呕逆,以白虎加桂枝汤主
之。疟多寒者,名曰
牝疟,
蜀漆散主之。《外台》
牡蛎汤亦主之。予弱冠游乡校时,
校师蒋先生之内,患牝疟
身痛,逾月不瘥,困甚。时予初知医,延予延医,告以医
欲用姜附温之,予曰
溽暑未衰,明系
热邪,安得寒而温之。经云∶阳并于阴则阴实
而
阳虚,阳明虚则
寒栗鼓颔也。
巨阳虚则腰背头
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
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
中外皆寒,此所云寒,乃阴阳交争互作之寒,非真寒也,
岂得用桂、附温之。乃处一方,以柴胡、
升麻、
葛根、羌活、
防风补三阳之虚,
(升之也,何曰补,曰虚亦非真虚,以陷入阴分而谓之虚,故升之即补矣。)以
桃仁、红
花引入阴分,而取阳以
出还于阳分,以
猪苓分隔之,使不复
下陷,一剂而病良已。
疟病发渴,小柴胡去半
夏加栝蒌根汤。亦治
劳疟。
张子和法∶
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汤、
五苓散、神丸。
服前三服未动,次与之
承气汤,
甘露饮调之,
人参柴胡饮子补之。在上者,
常山饮
吐之。
刘立之法∶先当
化痰下气,调理荣卫。
草果平胃散、
理中汤加
半夏、
藿香正
气散、
不换金正气散、
对金饮子,皆要药也。俟荣卫正,方进疟药。杨仁斋法∶风
疟自感风而得,恶风
自汗,
烦躁头疼,转而为疟。风、阳气也,故先热后寒,可与
解散风邪,如
川芎、
白芷、
青皮、
紫苏之类,或
细辛、
槟榔佐之。温疟一证,亦先
热后寒,此为
伤寒坏病,与风疟大略则同,热多寒少,小柴胡汤。热少寒多,小柴
胡汤内加官桂。寒疟自感寒而得,无汗恶寒,挛痛面惨,转而为疟。寒、阴气也,
故先寒后热,可与发散
寒邪,
生料五积散、增桂
养胃汤、或良姜、
干姜、官桂、草
果之类,甚则
姜附汤,
附子理中汤。
暑疟者,暑胜热多得之,一名瘅疟。阴气独微,
阳气独发,但热不寒,
里实不泄,烦渴且呕,
肌肉消铄,用小柴胡汤、
香薷散,呕
者
缩脾饮加
生姜温服,
下消暑丸。热多燥甚者,少与
竹叶汤、
常山、柴胡,于暑证
最便。
湿疟者,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得之,身体痛重,
肢节烦疼,呕逆胀满,用五
苓散
除湿汤加
苍术、
茯苓辈。寒多者,
术附汤最良。牝疟者,久受阴湿,
阴盛阳虚,
阳不能制阴,所以寒多不热,气虚而泄,凄惨振振,柴胡桂姜汤,减半黄芩,加半
夏。
食疟一名
胃疟,饮食无节,饥饱有伤致然也。凡食啖生冷。咸藏,鱼盐肥腻,中
脘生痰,皆为食疟。其状苦饥而
不能食,食则
中满,呕逆
腹痛,青皮、
陈皮、半夏、
草果、缩砂、
白豆蔻作剂,或四兽汤下
红丸子。
瘴疟,挟岚瘴溪源蒸毒之气致然也。
自岭以南,
地毒苦炎,
燥湿不常,人多瘴疟。其状∶血乘
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
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不能言者。皆由
败血瘀于心,
毒涎聚于脾,坡仙指为脾
胃实热所致,又有甚于伤暑之疟耳。治之须用凉膈,疏通
大肠;小柴胡加
大黄,治
瘴
木香丸,
观音丸,皆为要药。戴复法∶不
问寒热多少,且用
清脾饮,
草果饮,
二陈汤加草果,
生料平胃散加草果、
前胡。初发之际,风寒在表,虽寒热过后而身
体常自疼,常自畏风,宜草果饮,或养胃汤,每服加川芎、草果各半钱。热少者进
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汤,或养胃汤,每服更加草果半钱。服药后寒仍多者,养胃汤,
每服加熟附、官桂各半钱。独寒者尤宜。不效则
七枣汤。热多者,宜
驱疟饮,或参
苏饮,每服加草果半钱。大热不除,宜小柴胡汤,渴甚则佐以五苓散,入辰砂少许。
独热无寒,宜小柴胡汤。热虽剧不甚渴者,于本方加桂四分。热多而
脾气怯者,柴
朴汤。寒热俱等者,常服宜如上项二陈汤、
平胃散加料之法。发日进,柴胡桂姜汤,
候可截则截之。有独热用清脾饮效者,
内烦增参作一钱。食疟,乃是饮食伤脾得之,
或疟已成而犹不
忌口,或寒热正作时吃食,其人
噫气吞酸,
胸膈不利。宜生料平胃
散,每服加草果、
砂仁各半钱,仍佐以红丸子、
七香丸。暑疟,其人
面垢口渴,虽
热已过后,无事之时,亦常有汗,宜养胃汤一帖,
香薷饮一帖,和匀作二服。渴甚
汗出多者,
加味香薷饮,间进
辰砂五苓散。不问已发未发,其人呕吐,痰食俱出,
宜多服二陈汤,加草果半钱。又恐
伏暑蕴结为痰,宜
消暑丸。按戴院使处元末国初
大乱之后,草昧之初,故其用药多主
温热,医者当更斟酌于天
时方土物情之间,而
得其宜,以为取舍可也。仲景、易老治疟法晰矣,然用之
外因暑邪,病在盛热之时
为宜,若深秋凄清之候,与七情痰食
诸伤,未可泥也,故又备诸治法。然暑月之疟,
必脉浮有
表证,始可用麻、桂、羌活等表药。脉洪数长实有
热证,始可用白虎等药。
脉沉实有
里证,始可用大柴胡、承气等药。若弦细芤迟,
四肢倦怠,饮食少进,口
干,
小便赤,虽得之伤暑,当以
清暑益气汤,
十味香薷饮投之,虽
人参白虎非其治
也。至于内外俱热,烦渴引饮,自汗出而不衰,虽热退后脉长实自如,即处暑后进
白虎何害,是又不可泥矣。澹寮云∶用药多一冷一热,半熟
半生,分利阴阳。按《局
方》
交解饮子,即半熟半生之例也。东垣云∶秋暮
暑气衰,病热疟,知其寒也,《局
方》用
双解饮子是已。治瘴疟尤妙。邑令刘蓉川先生,深秋患疟而
洞泄不止,问予
以先去其一为快,予以此方投之,一服而二病俱愈。外祖母虞太孺人,年八十余,
夏患疟,诸舅以年高不堪,惧其再发,议欲截之。予曰欲一剂而已亦甚易,何必截
乎。乃用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之甘辛气清以升阳气,使离于阴而寒自已,
以
知母、
石膏、黄芩之苦甘寒引阴气下降,使离于阳而热自已,以猪苓之淡渗分利
阴阳,使不得交并,以
穿山甲引之,以
甘草和之,果一剂而止。故赵以德云∶尝究
本草,知母、草果、常山、甘草、
乌梅、槟榔、穿山甲,皆言治疟。集以
成方者,
为知母性寒,入足阳明药,将用治阳明独盛之火热,使其退就太阴也。草果性温
燥,治足太阴独盛之寒,使其退就阳明也。二经合和,则无阴阳交错之变,是为君
药也。常山主寒热疟,吐
胸中痰结,是为
臣药也。甘草和诸药,乌梅去痰,槟榔除
痰癖、破
滞气,是
佐药也。穿山甲者,以其穴山而居,遇水而入,则是出阴入阳,
穿其经络于荣分,以破暑结之邪,
为之使药也。然则此方,乃脾胃有
郁痰伏涎者,
用之收效。若无痰,止于暑结荣分,独应是太阴
血证而热者,当发
唇疮而愈,于此
方则无功矣。(柴升等药,外因为宜。知母等药,
内因为宜。)东南濒海,海风无常,所食鱼
盐,人多
停饮,故风疟、食疟所由以盛,
乌头、草果、陈皮、半夏施得其宜。西北高旷,
隆冬则水冰地裂,盛夏则烁石流金,人多
中寒伏暑,故多暑疟、寒疟,柴胡、
恒山
故应合用。东南西北往来其间,病在未分之际,可与
藿香正气散、草果饮,是犹养
胃汤也。治北方疟,以
马鞭草茎叶煎一盏,露一宿,早服。寒多加
姜汁。戴云∶近
世因寒热发作,见其
指甲青黑,遂名曰沙,或戛或挑,或灌以
油茶,且禁其服药,
此病即是南方
瘴气。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槟榔,正其所宜,岂有病而无药者哉。按
南人不以患疟为意,北人则畏之,北人而在南方发者尤畏之。以此见治者,当知方
土之宜也,上三条姑引其端耳。《
洁古家珍》治久疟不能食,胸中郁郁欲吐而不能吐
者,以
雄黄散吐之。按此必上部脉浮滑有力,确知胸中有而后可用,不然能无
虚虚之祸。杨仁斋云∶有
中年人脏腑久虚,
大便尝滑,忽得疟疾,呕吐异常,唯专
用人参,为能
止呕,其他疟剂,并不可施,遂以
茯苓二陈汤加人参、缩砂,而倍用
白豆蔻,进一二服,病患自觉气脉顿平,于是寒热不作。盖白豆蔻能消能磨,流行
三焦,荣卫一转,寒热自平。继今遇有呕吐发疟之症,或其人素呕而发疟,谨勿用
常山,惟以生
莱菔、生姜各碾
自然汁半盏,入蜜三四匙,乌梅二枚同煎,吞《局方》
雄黄丸三四粒,候其利下
恶血痰水,即以人参、川芎、茯苓、半夏、砂仁、甘草调
之。万一呕不止,热不退,却用真料小柴胡汤,多加生姜主治。其或呕吐大作而又
发热,且先与治疟
生熟饮,呕定以小柴胡汤继之。按仁斋论治虽悉,而用药不甚中
肯綮,若审知胸中有而吐,不若以逆流
水煎橘皮汤导而吐之。若吐不出,便
可定
之,抑之使下,于随证药中加
枇杷叶、
芦根之属。大抵当审其所以吐之故,从其本
而药之,难以言尽也。仁斋又云∶疟家多蓄痰涎
黄水,常山为能吐之利之,是固然
矣。其有纯热发疟,或蕴热
内实之证,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不泄,须用
北大黄为佐,大泄数下,然后获愈。又云∶凡疟皆因腹中停蓄黄水,惟水不行,所
以寒热不歇,此疟家受病之处也。治法,暑疟纯热,以香薷饮加青皮、北大黄、两
个乌梅同煎,侵晨温服。寒疟多寒,以二陈汤加青皮、良姜,多用姜同煎,侵晨吞
神保丸五粒,并欲取下
毒水,则去其病根,寒热自解。又云∶疟有水有血,水即水
饮也,血即
瘀血也。唯水饮所以作寒热,唯瘀血所以憎寒热。常山
逐水利饮固也,
苟无行血药品佐助其间,何以收十全之效耶。继自今疟家,或
衄血,或大便血丝,
或
月候适来适去,皆是血证,当于疟药中加
五灵脂、桃仁为佐,入生姜、蜜同煎以
治之。又云∶疟之经久而不歇,其故何耶?有根在也,根者何?曰饮、曰水、曰败
血是耳。惟癖为疟之母,惟败血为
暑热之毒,惟饮与水皆生寒热,故暑之脉虚,水
饮之脉沉,癖之脉结。挟水饮者,为之逐水消饮;结癖者,胁必痛,为之攻癖;败
血暑毒,随证而疏利之。寒热不除,吾未之信。按仁斋之论固是矣,其于治未也。
大黄止能去有形之积,不能去水,其取瘀血,亦必
醋制,及以桃仁之属引之而后行,
不然不行也。常山治疟,是其本性,虽善吐人,亦有
蒸制得法而不吐者,疟更易愈,
其功不在吐痰明矣。亦非
吐水之剂,但能败胃耳。内弟于中甫多
留饮,善患疟,尝
一用常山截之,大吐,疟亦不止,反益重。今谈及之,犹兀兀欲呕也。甲午以多饮
茶过醉,且感时事愤懑于中,饮大积腹中,常辘辘有声。夏秋之交,
病大发,始作
寒热,寒热已而病不衰。予见其呕恶,用
瓜蒂散、
人参芦煎汤导吐之,不得吐,因念
积饮非
十枣汤不能取,乃用三药以
黑豆煮制,
晒干研为末,枣肉和丸如
芥子大,
而以
枣汤下之,初服五分后,见其不动,复加五分,无何腹痛甚,以枣汤饮之,大
便五六行,皆溏粪无水,时盖晡时也,
夜半乃大下
积水数斗而疾平。然当其下时,
瞑眩特甚,
手足厥冷,绝而复苏,举家号泣,咸咎予之孟浪,嗟乎!药可轻试哉。
王海藏云∶水者,肺肾脾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而头,中而四肢,
下而腰脚,外而
皮毛,中而肌肉,内而筋骨。脉有
尺寸之殊,
浮沉之别,不可轻
泻药。
当知病在何经何脏,方可用之,若误投之则害深矣。况仁斋所用,尤非治水之药,
其诛罚无过,不为小害。故愚谓病患果有积水瘀血,其实者,可用小胃丸
行水,抵
当汤行血。其虚者,不若且以淡渗之剂加
竹沥、姜汁以治痰,而于随证药中加桃仁、
韭汁之属以活血,疾亦当以渐而平。慎无急旦夕之功,而贻后悔也。疟发已多遍,
诸药未效,度无外邪及虚人患疟者,以人参、生姜各一两煎汤,于发前二时,或发
日五更,连进二服,无不愈者。愈后亦易
康复,不烦调将。近因人参价高,难用济
贫,以
白术代之,夜发则用当归,亦莫不应手而愈。《金匮》问曰∶疟以月一日发,
当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日解也。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瘕,
名曰
疟母。急宜治之,可用
鳖甲煎丸。
疟母丸,
鳖甲醋炙二两,
三棱、
莪术各
醋煮
一两,
香附醋制二两,
阿魏醋化二钱,醋糊为丸服之,积消及半即止。诸久疟及处
暑后冬至
前后疟,及非时之
间日疟,并当用疟母法治之,以鳖甲为君。疟之间日而
作者,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
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故间日而
作也。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
故休数日乃作也。丹溪曰∶三日一作者,邪入于三阴经也。作于
子午卯酉日者,少
阴疟也。作于寅申巳亥日者,
厥阴疟也。作于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当更参之
证与脉,而后决其经以立治法。
【淹疾疟病】
肝病面青,脉弦
皮急,多青则痛,形盛,
胸胁痛,
耳聋口苦舌干,
往来寒热而呕,以上是形盛,当和之以小柴胡汤也。如形衰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此
乃膝筋,治之以
羌活汤。本草云∶羌活为君也。疟证取以少阳,如久者发为瘅疟,
宜以针刺
绝骨穴,复以小柴胡汤治之。
心病面赤,脉洪身热,赤多则热,
暴病壮
热恶寒,麻黄加知母、石膏、
黄芩汤主之。此证如不发汗,久不愈为疟也。淹疾
肿,面赤身热,脉洪紧而
消瘦,妇人则
亡血,男子则
失精。
脾病面黄,脉缓,
皮肤
亦缓,黄多则热,形盛,根据伤寒说是为
湿温,其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
湿温自汗,
白虎汤加苍术主之。如久不愈为温疟重,白虎加桂枝主之。淹疾肉消,
食少无力,故曰热
消肌肉,宜以养血凉药。《内经》曰∶血生肉。
肺病面白,皮涩,
脉亦涩,多白则寒,暴病涩痒,气虚,麻黄加桂枝,令少汗出也。《伤寒论》云∶夏伤
于暑,汗不得出为痒。若久不痊为风疟,形衰面白脉涩,皮肤亦涩,形羸气弱,
形淹卫气不足。
肾病面黑,身凉,脉沉而滑,多黑则痹,暴病形冷恶寒,三焦伤也,
治之以姜附汤,或四逆汤。久不愈为疟,
暴气冲上吐食,夜发,俗呼谓之
夜疟。太
阳经桂枝证,形衰淹疾,黑瘅羸瘦,
风痹痿厥,不能行也。外有伤寒,往来寒热如
疟,劳病往来寒热亦
如疟,谓之如疟,非真疟也。然伤寒
寒热如疟,初必恶风寒,
发热头痛体疼,自太阳经而来。劳病寒热如疟,初必
五心烦热,倦怠
咳嗽,久乃成
寒热,与
正疟自不同。诸病皆有寒热,如
失血痰饮,瘕
积聚,
小肠疝,风寒暑
湿,食伤发劳,
劳瘵、香港脚、疮毒,已各见本门,其余不能尽举,应有发寒热者,
须问其元有何病而生寒热,则随病施治。凡寒热发作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