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杂病》
书名:证治准绳·杂病朝代:明作者:王肯堂时间:公元1368-1644年

[第二册 诸气门] 诸气

    经云∶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 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也。按子 和云∶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而况人禀天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外,七情交战 于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此轩岐所以论诸痛皆因于气, 百病皆生于气,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怒、喜、悲、恐、 寒、热、惊、思、劳也。盖怒气逆甚则呕血餐泄,故气逆上矣。怒则阳气逆上 而肝木乘脾,故甚则呕血及餐泄也。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 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 则上焦闭,闭则气逆,逆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 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尝考其为病之详,变化多端,如怒气所至为呕血,为餐泄, 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瘅, 为肥气,为目暴盲,耳暴闭,筋缓,发于外为痈疽。喜气所至,为笑不休,为毛革 焦,为内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悲气所至,为阴缩,为筋挛,为肌痹,为脉 痿,男为数溲血,女为血崩,为酸鼻辛,为目昏,为少气不能报息,为泣则臂麻。 恐气所至,为破脱肉,为骨酸痿厥,为暴下绿水,为面热肤急,为阴痿,为惧而 脱颐。惊气所至,为潮涎,为目HT,为口,为痴痫,为不省人,为僵仆,久则为 痹。劳气所至,为嗌噎病,为喘促,为嗽血,为腰痛骨痿,为肺鸣,为高骨坏, 为阴痿,为唾血,为冥目视,为耳闭,男为少精,女为不月,衰甚则溃溃乎若坏都, 汨汨乎不可止。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嗌 不利,为胆瘅呕苦,为筋痿,为白淫,为得后与气,快然如衰,为不嗜食寒气所 至,为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下利清白(云云)。热气所至,为喘呕吐酸,暴注下 迫(云云)。窃又稽之《内经治法,但以五行相胜之理,互相为治。如怒伤肝,肝属 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喜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 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 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 则肾亦自病。思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亦自病。 寒伤形,形属阴。寒胜热则阳受病。寒太过则阴亦自病。热伤气,气属阳。热胜寒 则阴受病。热太过则阳亦自病。凡此数者,更相为治。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 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 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胸中无才器之人,亦不敢 用此法也。热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热,逸可以治劳,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 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如丹溪先生治一女子,许婚后,夫 经商二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他无所病,但向里床坐,此思想气结也,药难独 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怒则木气升发 而冲开脾气矣。)因激之大怒而哭至二时许,令解之,与药一帖,即求食矣。然其病 虽愈,必得喜方已,乃以夫回,既而果然病不举。又如子和治一妇人,久思而不眠,令触 其怒,妇果怒,是夕困睡,捷于影响。惟劳而气耗,恐而气夺者为难治。喜者少病,百脉舒 和故也。又闻庄先生治喜劳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 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后即愈矣。《素问》曰∶惧胜喜,可谓得玄关者也。凡此 之类,《内经》自有治法,庸工废而不行,亦已久矣。幸河间、子和、丹溪数先生 出,而其理始明,后之学人,宜知所从事。丹溪云∶冷气滞气逆气,皆是 肺受火邪,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道,甚而转成剧病,《局方》类 用辛香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咎将谁执。气无补法,世俗之言也。以其为病,痞闷 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营运,邪滞着而不出,所以为病。经曰∶壮者 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气属阳,无寒之理。 上升之气觉恶寒者,亢则害,承乃制也。气有余,便是火。冷生气者,高阳生之谬 言也。自觉冷气自下而上者,非真冷也。盖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 而上,其热为甚,火极似水阳亢阴微也。(按河间论气为阳而主轻微,诸所动乱劳伤。 乃阳火之化,神狂气乱而病热矣。又云∶五志过极,皆为火也。而其治法,独得言外之意。 凡见喜、怒、悲、恐、思之证,皆以平心火为主。至于劳者伤于动,动便属阳,惊者骇于心, 心便属火,二者必以平心火为主。俗医不达此者,遂有寒凉之谤。)气郁,用香附苍术、抚芎。 调气木香,然味辛,气能上升,如气郁而不达,固宜用之。若阴火冲上而用之,则反助火邪矣。 故必用黄柏知母,而少用木香佐之。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刺痛,皆属火。当降火药中 加枳壳。破滞气用枳壳,枳壳能损至高之气,二三服即止,恐伤真气,气实者可服。实热在内, 相火上冲,有如气滞,用知母、黄柏、芩、连。阴虚气滞,用四物以补血。因事气郁不舒伸而痛 者,木香调达之。忧而痰气,香附五钱,栝蒌一两,贝母山楂各三钱,半夏一两。禀受 素壮而气刺痛,用枳壳、乌药。因死血而痛者,桃仁红花、归头。解五脏结气, 益少阴经血,用栀子炒黑为末,入汤同煎,饮之甚效。河间云∶妇人性执,故气疾 为多,宜正气天香汤先导之。戴复庵云∶七气致病,虽本一气,而所以为气者,随 症而变,《三因方》论最详。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气。有痰在咽喉 间,如绵絮相似,咯不出,咽不下,并宜四七汤,未效,进丁沉透膈汤。(内有热者不宜。) 审知是思虑过度,宜四七汤去茯苓,加半夏、人参、菖蒲。审知是盛怒成疾,面色 青黄,或两胁胀满,宜调气散,或四七汤加枳壳、木香各半钱。因惊恐得疾,心下 怔忡者,见惊悸门。脉滑者,多血少气。涩者,少血多气。大者,血气俱多。小者, 血气俱少。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其或沉滑,气兼痰饮。脉弦软,或虚大,虚滑微弱, 饮食不节,劳伤过度,精神倦怠,四肢困乏,法当补益。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夏月清暑益气汤、四君、四物之类加减。脉结涩,或沉弦,急疾收敛, 四肢腹胁腰胯间牵引疼痛,不能转侧,皆由七情郁滞,HT闪伤损,谨察病原,随证 疏导。《三因七气汤流气饮子大七气汤苏子降气汤化气散四磨汤、大 玄胡汤选用。脉沉滑,气兼痰饮者,二陈汤桔梗半夏汤、四七汤,枳壳、乌药、 紫苏大腹皮桑白皮之类,随证加减。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