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 诸气门] 水肿
《
素问》
汤液醪醴论帝曰∶其有不从亳毛而生,
五脏阳以竭也。
津液充郭,其
魄独居,孤精于内,
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
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
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
权衡,去
宛陈,微动四极,温衣,
缪刺其
处,以复其形;
开鬼门,
洁净府,精以时服,
五阳以布,
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
自盛,骨肉相保,
巨气乃平。释云∶不从
毫毛生者,明其邪不自
腠理入,是水从内
而溢出于外者也。五脏阳以竭者,为由
脾胃虚弱。夫脾胃者土也,法天地,生万物,
故水谷入胃,
清阳化气,
浊阴成味,五脏禀其气曰阳,禀其味曰精,即经之谓五阳
者,
胃脘之阳是也。气和精生。今不得禀水
谷气,则无气以生,不得禀
五味,则无
精以化。
肺主气而魄脏焉,无气则魄独居,肾为阳,故动之,
经脉行则脾胃之水谷得
以化,四脏亦得以禀之,
然后可以施治。其水在表在上者汗之,在下、在里者分
利之。夫如是,此条所治,正与评
热论阴虚者
对待而言也。彼为肾之阴虚,不能敌
夫所凑之阳,此为胃之
阳虚,不能制夫溢水之阴也。仲景法,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
当利
小便,
腰以上肿,当
发汗乃愈。
防己黄汤、
防己茯苓汤、
蒲灰散。(以上利小便。)
越婢汤、
越婢加术汤、
甘草麻黄汤、
麻黄附子汤、
杏子汤。(以上发汗。)观此可见仲景之
法,一出于《
内经》。后世治
水肿方,有
五皮散、
香苏散,中用姜、橘、
紫苏、
大腹
皮辛以散之,
茯苓、防己、
木通、桑皮淡以渗之,是开鬼门洁净府同用也。丹溪云∶
因
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
补脾,气得实则自能健运,自能升降,运
动其
枢机,则水自行,非五苓之
行水也。又云∶《内经》曰,诸
气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
腹胀大,皆属于热。是三者相因而为病。盖湿者土之气,
土者火之子,故湿每生于热,
热气亦能自湿者,
母气感子湿之变也。
湿气盛,
肺气不
行而郁矣。故
水肿病者,脾失运化之职,
清浊混淆,因郁而为水。
脾土既病,肺
为之子,而肺亦虚,荣卫不布,气停
水积,凝聚浊液,渗透
经络,涵流
溪谷,窒碍
津液,久久灌入隧道,血亦化水矣。凡治肿,皆宜以治湿为主,所挟不同,故治
法亦异。更宜
清心经之火,补养脾土,火退则肺气下降而
水道通,脾土旺则运化行,
清浊分,其清者复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其败浊之甚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
以渐而分消矣。卢砥镜治水肿类例,以
肺金盛而生水,水溢妄行,气息闭、枢机壅
而为肿,必欲导肾以决去之,岂理也哉。夫肺者肾之母,其气清肃,若果由肺盛生
水,则将奉行降令,
通调水道,下输
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而何病肿之有。
或问丹溪所论
水病之源,在于脾土。
卢氏论水,宗于水热篇,
阴盛水溢,其源在肾。
所起不同,故治必异。今如丹溪之论,则《内经》非欤?曰不然,试用水热篇三章
之义绎之,则晰然矣。首章问
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曰肾者
至阴也,至阴者
盛水也。肺者
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
积水也。此以少
阴经脉在上,主肾行冬令,至阴盛水
气化之常者而言也。非是为病之因也。当时
若遇邪伤,则二脏之气停而皆积水矣。今卢氏不求其为因所感之邪,而致气停水积,
乃辄以至阴盛水,谓是
脏气有余而生病者,误矣。不然,何乃次章复问,肾何以能
聚水而生病,曰肾者
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
皮肤,故
为肿,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此承上章积水之病,故注文以肾主
下焦,膀胱为
腑,主其分注,
开窍二阴,故
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满,故云肾者胃之关
也。关闭则水积。然而气停水溢之义,尚有可言者焉,当是下焦之气也。何则?《灵
枢》
本输篇曰∶
少阳者属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三焦者,决渎之腑也,水道
出焉,属膀胱,是
孤腑也。宣明
五气篇,下焦溢为水。注文以分注之所,气窒不泻,
则溢而为水也。又曰∶
三焦病者,腹
气满,
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
即为胀。以此观之,其下焦少阳之
经气,当
相火之化,
六气中惟相火有其经,无其
腑脏,游行于五者之间,故曰少阳为
游部,其经脉之在上者,布
膻中,散络
心包,
在下者,出于
委阳,上络膀胱。岂非上佐天道之施化,下佐地道之生发,与
手厥阴为表
里,以行诸经之使者乎。是故
肾经受邪,则下焦之
火气郁矣。火气郁则水精不得四布,
而水聚矣。
火郁之久必发,发则与
冲脉之属火者,同逆而上。盖冲脉者,十二经之
海,其上者,出于项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并少阳下足,渗
三阴,灌诸络。
由是水从火溢,上积于肺,而为
喘呼不得卧;散聚于
阴络,而为肿;随五脏之虚
者,入而聚之,为五脏之胀。夫如是之病,皆相火泛滥其水而生病者也。非相火则
水不溢,而止为积水之病。如《内经》所谓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
石水,
少腹肿;
三阴结寒为水;肾肝并沉为石水之类是也。又尝推其肾气不化之由,多是
四气相乘
害之。盖胃是肾之胜脏,或
湿热盛而伤之,或
胃气不足下陷而害之,或
心火太过下
乘而侮之,或燥金敛涩之,或风木摇撼之,与夫劳役色欲,
七情外感,皆足以致肾
气之不足也。夫胃之关,不惟因肾气不化而后闭,其胃之病者,而关亦自闭矣。其
水不待
肾水而生,所饮之水亦自聚矣。盖胃主
中焦,为
水谷之海,
胃气和则升降出
纳之气行,水谷各从其道而
输泄也。
胃气不和,则出纳之关皆不利,故水谷之津液皆
积聚而变水也。即《
灵枢》经脉篇曰∶胃
所生病,
大腹水肿,
膝膑肿痛。津液篇曰∶
五谷之津液,因阴阳不和,则
气道不通,
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
于肠胃之中,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
水胀。
王叔和《
脉经》
曰∶脾常怀抱其子,子、肺金也。子畏
火伤,下避水中,木畏金乘,下为荆棘,脾
复畏木居一隅,水遂上溢而为胀也。即此诸论观之,所谓关门不利云云者,盖以二
脏相因而然耳。第三章问诸水皆生于肾乎,曰肾者、
牝脏也,
地气上者,属于肾,
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
脏腑,外
不得越于皮肤,客于
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肿,本之于肾,名曰
风水。观是章所
谓地气上者,指人
形体皆禀地之阴以生者而言也。肾居五脏之下,是至阴,主水,
以
生津液,是故津液在百体,犹水在地中行,五气所化之
五液,悉属于肾。今因劳
火迫于肾气之液,发出为汗,因逢风而玄府闭,其汗与风相搏,遂结于皮肤,于是五气
所化新旧之液,则皆类聚而成水矣。用是比例推之,则肾气之劳,不止房事一端而
已,如夜行劳甚,渡水
跌仆,持重远行,极怒惊恐之类,岂无越出肾液于表,亦得
以逢于风者乎。此圣人之言简而意博,举一而可十者也。又按评热篇曰∶有病
肾风者,
面然壅,害于言,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至必
少气时热,
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
手热,
口干苦渴,小便黄,
目下肿,腹中鸣,
身重难以行,
月事不来,烦而
不能食,
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此
肾虚不可妄治,治
之则阴愈虚而阳必凑之,转及五脏,有是
热病状也。用此
比类前后所叙,诸水溢之
病,未有不因肾虚得之。设罔顾虚,辄攻其水,是
重虚其阴也。虚则诸邪可入,而
转生病矣。《内经》又谓肝
肾脉并浮为风水,此尤见是阴虚之甚者也。何则?夫肾肝
二脏,同居下焦。肾为阴主静,其脉沉。肝为阳主动,其脉浮。而
阴道易乏,阳道
易饶,为二脏俱有相火故也。若相火所动,不得其正,动于肾者,犹龙火之于海,
故水附而龙起。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出于地,
疾风暴发,故水如波涌。今水从风,
是以肝肾并浮也。王注以为风薄于下,似若水风之邪,世人莫知
肝木内发之风也。
《灵枢》水胀篇,有水胀、
肤胀、
鼓胀、
肠覃、
石瘕、石水之病。治肤胀、鼓胀者,
先泻其胀之
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观此肤胀,与胀论篇谓
荣气循脉,卫
气逆为脉胀,
卫气并脉循
分肉为肤胀,
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
虚实,
工在疾泻。此篇之鼓胀,亦与腹中论中之鼓胀同其病状,彼则治之以
鸡矢醴,一剂
知,二剂已。若
饮食不节,其病虽已,当
病气复聚于腹也。何与此篇治是二证,皆先
泻其胀之血络,刺去其血,而复调其经,如是之不同何哉?盖彼以气聚之病,此以气
停与血相搏,故血凝于络,气凝于经,而生水液为胀,故治不同也。仲景云∶风水,其
脉自浮,
外证骨节
疼痛,
恶风。(《
针经》
论疾诊尺篇云∶视人之
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
状,其
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又仲景云∶
太阳病脉浮而
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痛,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为风水。)风水,脉浮,身
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汤主之。风水恶风,
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
自汗出,无大热,
越婢汤主之。恶风者,加
附子一枚炮。(续法∶风水,身体
浮肿,发歇不定,
肢节疼痛,
上气喘
急,
大腹皮散主之。风水毒瓦斯,
遍身肿满,
楮白皮散主之。)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肿,按
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又云∶渴而不
恶寒者,此是皮水。盖法当风水
恶寒不渴,皮水不恶寒而渴。
假令皮水不渴,亦当发汗也。)皮水为病,
四肢肿,
水气在
皮肤中,
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续法∶皮水,身体面
目悉浮肿,
木香丸主之。)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
腹满不喘。(大
奇论,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续法石水四肢细瘦,腹独肿大,
海蛤丸主之。石水,病腹
光紧急如鼓,
大小便涩,
槟榔散主之。)
黄汗,其脉沉迟,身
发热,
胸满,四肢
头面肿,久不愈,
必致痈脓。(又云∶
身肿而冷,状如
周痹,
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
不得眠,此为黄汗。
治法见黄胆门。)
里水者,一身面
目黄肿,其脉沉,
小便不利,故令
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
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
无水
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心水者,其身重而
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
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
腹中痛,
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身肿,
小便难,时时
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
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
脐肿,
腰痛不得溺,阴下
湿如
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黄瘦,
大便反坚。诸病水者,渴而不利,
小便数者,
皆不可发汗。问曰∶病者苦水,面目四肢身体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
反言胸中痛,
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
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
寸口脉沉
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
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
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
喉咽塞噎,胁下
急痛。医以为留
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
后重吐之,
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
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
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
胸胁苦痛,象若
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
冲气,令止,乃治咳,咳
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上仲景治水
诸方,皆用脉病为本,然后量
轻重
虚实而施治,皆守圣经之法耳。奈何今世俗之医,因病者急求一时之效,以
破气去
水为功,不知过一二日,则病复至而不可救矣。呜呼!予每痛夫世人病水肿多死不
救者有二,一以病患不善调摄,二以医误投下药之过,竭其阴阳,绝其胃气,故多
死。于是详摘《素》、《灵》、《金匮》之言而稍发明之,有志者当不厌其繁也。
肿病不一,或遍身肿,或四肢肿,
面肿脚肿,皆谓之水气。然有
阳水,有
阴水,
并可先用
五皮饮,或
除湿汤加
木瓜、
腹皮各半钱,如未效,继以
四磨饮兼吞
桂黄丸,
仍用
赤小豆粥佐之。遍身肿,烦渴,
小便赤涩,大便多闭,此属阳水。轻宜四磨饮,
添磨生
枳壳,兼进
保和丸;重则凿
饮子利之,以通为度。亦有虽烦渴而大便已利
者,此不可更利,宜用
五苓散加木通、
大腹皮半钱,以通小便。遍身肿,不烦渴,
大便自调或
溏泄,小便虽少而不赤涩,此属阴水。宜
实脾饮。
小便多少如常,有时
赤,有时不赤,至晚则微赤,却无涩滞者,亦属阴也,不可遽补,
木香流气饮,继
进
复元丹。若大便不溏,气息胀满,宜四磨饮下
黑锡丹。四肢肿,谓之
肢肿,宜五
皮饮加
姜黄、木瓜各一钱,或四磨饮,或用
白术三两,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半,
大枣三枚,拍破,同煎至九分,去查
温服,日三无时,名
大枣汤。面独肿,
苏子降
气汤,兼气急者尤宜,或煎熟去滓后,更磨
沉香一呷。有一身之间,唯面与双脚浮
肿,早则面甚,晚则脚甚。经云∶面肿为风,脚肿为水,乃
风湿所致,须问其大小
腑通闭,别其阴阳二症。前后用药,惟除湿汤加木瓜、腹皮、
白芷各半钱,可通用。
或以
苏子降气汤,除湿汤各半帖煎之。
罗谦甫导滞通经汤,治面目手足浮肿。感湿
而肿者,其身虽肿,而自腰下至脚尤重,腿胀满尤甚于身,气或急或不急,大便或
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为佳。以五苓散吞
木瓜丸。(内犯牵牛,亦不可轻服。)间进除湿汤,
加木瓜、腹皮各半钱,
炒莱菔子七分半。因气而肿者,其脉沉伏,或腹胀,或喘急,
宜
分气香苏饮。
饮食所伤而肿,或胸满,或
嗳气,宜
消导宽中汤。不服水土而肿者,
胃苓汤,
加味五皮汤。有患生疮,用干疮药太早,致遍身肿,宜
消风败毒散。若大
便不通,
升麻和气饮。若大便如常或自利,当导其气,自小便出,宜五皮饮和生料
五苓散。腹若肿,只在下,宜除湿汤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如
泽泻之数。以上数
条为有余之证。大病后浮肿,此系脾虚,宜
加味六君子汤。白术三钱,
人参、黄
各一钱半,
白茯苓二钱,
陈皮、
半夏曲、
芍药、木瓜各一钱,
炙甘草、大腹
皮、木瓜各五分,姜、
枣煎服。小便不利,间入五苓散。有脾
肺虚弱,不能通
调水道者,宜用
补中益气汤补脾肺,
六味丸补肾。有心火克肺金,不能生肾水,以
致小便不利,而成水证者,用
人参平肺散以治肺,
滋阴丸以滋小便。若肾经阴亏,
虚火烁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
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用补中益气汤以培脾土,肺
脾肾之
气交通,则水谷
自然克化。二经既虚,渐成水胀,又误用
行气分利之药,以
致小便不利,喘急痰盛,已成蛊证,宜
加减金匮肾气丸主之。以上数条,为不足之
证。不足者,
正气不足。有余者,
邪气有余。凡邪之所凑,必正气虚也。故以治不
足之法,治有余则可,以治有余之法,治不足则不可。洁古法∶如水肿,因气为
肿者,加
橘皮。因湿为肿者,煎防己黄汤,调五苓散。因热为肿者,
八正散。如以
热燥于肺为肿者,乃绝水之源也。当清肺除燥,水自生矣。于
栀子豉汤中加
黄芩。
如热在下焦
阴消,
使气不得化者,当
益阴而
阳气自化,
黄柏内加
黄连是也。如水胀
之病,当开鬼门、洁净腑也,
白茯苓汤主之。白茯苓汤能变水,白茯苓、泽泻各二
两,
郁李仁五钱,水一碗,煎至一半,
生姜自然汁入药,常服无时,从少至多,服
五七日后,觉腹下再肿,治以
白术散,白术、泽泻各半两,为末,煎服三钱。或丸
亦可,煎
茯苓汤下三十丸。以黄芍药
建中汤之类调养之。平复后,忌房室猪鱼盐
面等物。
香薷熬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日三渐增,以小便利为度。
冬瓜,不
限多少任吃。
鲤鱼一头,重一斤以上者,煮熟
取汁,和冬瓜、
葱白作羹食之。青头
鸭或白鸭,治如食法,细切,和米并五味,煮熟作粥食之,宜空腹时进。何柏斋学
士云∶造化之机,
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水为湿为寒,火为燥为热,
火性炎上,水性
润下,故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则易交也。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
未济,不交之极,则
分离而死矣。
消渴证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气证不交,而水偏
盛也。制其偏而使之交,则治之之法也。小火不能化大水,故必先泻其水,后补其
火。开鬼门,泻在表在上之水也。洁净腑,泻在里在下之水也。水势既减,然后用
暖药以
补元气使水火交,则用药之次第也。又云∶卢氏以水肿隶肝肾胃而不及脾,
丹溪非之似矣,然实则皆非也。盖造化生物,天地水火而已矣。主之者天也,成之
者地也。故曰干知太始,坤作成物,至于天地
交合变化之用,则水火二气也。天运水
火之气于地之中,则物生矣。然水火不可偏盛,太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太涝物亦
不生,水偏盛也。水火和平则物生矣,此自然之理也。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盖
饮食皆入于胃而运以脾,犹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于水火二气,非脾
胃所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病。水肿之证,盖
水盛而火不能化也。火衰则不能化水,故水之入于脾胃者,皆渗入
血脉骨肉,血亦
化水,肉发肿胀,皆自然之理也。导去其水,使水气少减,复补其火,使二气平和
则病去矣。丹溪谓脾失运化,由肝木侮脾,乃欲清心经之火,使肺金得令以制肝木,
则脾土全运化之职,水自顺道,乃不为肿,其词迂而不切,故书此辨之。按何公虽
于
医学未精,其论水火,则医书所未发,是可存也,故附着于此。
【诊】
目窠微肿,如卧蚕之状,曰水。
足胫肿,曰水。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病
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
当愈。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
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寸
口脉浮而迟,
浮脉则热,
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则热,
数脉则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
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
相搏,水走皮肤,则为水矣。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三
因》云∶大抵浮脉带数,即是
虚寒潜止于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
面然浮肿,疼痛,其色黑,
多汗恶风者,属肾风。阳水兼
阳证,脉必沉数。阴水兼
阴证,
脉必沉迟。沉而滑,为风水。浮而迟,弦而紧,皆为肿。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
可治。(又云∶浮大轻者生,沉细虚小者死。又云∶实者生,虚者死。)唇黑则伤肝。
缺盆平
则伤心。脐出则伤脾。
足心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凡此
五伤,必不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