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 诸气门] 积聚
《
内经》论积∶有
寒气客于
小肠募原之间,
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
大经,血气
稽留成积,谓之瘕者。有
小肠移热于
大肠,为
伏瘕,为沉者。有脾传肾为
疝瘕者。
有
任脉为病,女子瘕聚者。有
厥阴司天,
溏泄瘕水闭者。有
二阳三阴脉并绝,浮为
血瘕。有
肾脉小急,亦为瘕。有
伏梁二∶其一谓
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裹大脓
血居肠胃之外。其二谓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
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
《
灵枢经》言积皆生于风雨
寒暑,
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阴
既虚矣,则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生积;清湿袭阴之虚,病起于下而成积。
虚邪
中人始于
皮肤,皮肤缓则
腠理开,开则邪从
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
发立则
淅然,故
皮肤痛。留而不去,传舍于
络脉,则痛于
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
乃代。传舍于经,则洒淅
善惊。传舍于输,则
六经不通,
四肢则
肢节痛,
腰脊乃强。
传舍于
伏冲之脉,则
体重身痛。传舍于肠胃,则贲响
腹胀,多寒则
肠鸣餐泄食不化,
多热则溏出麋。传舍于肠胃之外,
募原之间,(巳上数端,皆
邪气袭虚留而不去,以次相
传,未曾留着,无有定所。若留着而有定所,则不能传矣,下文是也。)留着于脉,稽留而
不去,息而成积,不一其处。或着
孙络之脉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
有寒则满
雷引,故时切痛。或着于
阳明之经者,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或着
于
缓筋者,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或着于肠胃之募原者,痛而外连于缓
筋,饱食则安,饥则痛。或着于伏冲之脉者,
按之应手而动,发手则
热气下于两股,
如汤沃之状。或着于
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或着于
输之脉者,闭塞不通,
津液不下,
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此谓风
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积生也。)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厥气生足,足生胫
寒,胫寒则
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
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
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
衄血。
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
后血。肠胃之络伤,
则
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
汁沫与血相搏,则
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
寒,若
内伤于忧怒,则
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
温气不行,
凝血蕴裹而不
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此谓清湿袭阴之虚,病起于下而成积也。)《内
经》言积始末,明且尽矣。《
难经》
五积,不过就其中析
五脏相传,
分部位以立其名。《金匮
要略》以坚而不移者为脏病,名曰积。以推移而不定者为腑病,名曰聚。然而二者
原其立名之由,亦不过就其
肓膜结聚之处,以
经脉所过部分,属脏者为阴,阴主静,
静则牢坚而不移,属腑者为阳,阳则推荡而不定,以故名之耳。又有
KT气者,即饮食
之气渗注停积之名也。《巢氏病源》于
积聚之外,复立瘕之名,谓由
寒温不调,饮
食不化,与
脏气相搏结所生,其病不动者也。虽有癖而可推移者瘕也。瘕者假也,
虚假可动也。
张子和谓五积者,因受胜己之邪,而传于己之
所胜,适当旺时,拒而
不受,复还于胜己者,胜己者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肝之积得于季夏
戊己日云云。
此皆抑郁不伸而受其邪也。岂待司天克运,
然后为郁哉。故五积
六聚,治同郁断,
如伏梁者火之郁,
火郁则发之是也,复述
九积丸。
食积,酸心
腹满,
大黄、牵牛之
类,甚者
礞石、
巴豆。
酒积,
目黄口干,
葛根、麦之类,甚者
甘遂、牵牛。
气积,
噫气痞塞,
木香、
槟榔之类,甚者
枳壳、牵牛。
涎积,咽如拽锯,
朱砂、腻粉之类,
甚者
瓜蒂、甘遂。
痰积,涕唾稠粘,
半夏、南星之类,甚者瓜蒂、
藜芦。
癖积,两
胁
刺痛,
三棱、
广术之类,甚者甘遂、蝎稍。
水积,足胫胀满,
郁李、
商陆之类,
甚者甘遂、
芫花。
血积,打扑肭瘀、产后
不月,
桃仁、
地榆之类,甚者
虻虫、
水蛭。
肉积,瘤核,腻粉、
白丁香,砭刺
出血,甚者砂、
阿魏。每见子和辩世俗之
讹,必引《内经》为证。若此者,论病是从《难经》五积之名。论治立九积丸,是
从《病源》攻其所食之物。《内经》之义,则未有发明。然则用《内经》之义而治当何
如?曰《内经》分
六淫六邪,喜怒饮食,起居
房劳,各有定治之法。今既论积瘕由
内外邪所伤,岂不以诸邪之
治法,尽当行于其间乎。邪自外入者,先治其外,邪自
内生者,先治其内。然而天人之气,
一阴阳也。是故
人气中外之邪,亦同天地之邪
也。从手经自上而下者,同司天法平之。从足经自下而上者,同
在泉法治之。从五
脏气之相移者,同
五运郁法治之。从肠胃食物所留者,则夺之消之,去菀陈
也。若
气血因之滞者,则随其所在以疏通之。因
身形之虚,而邪得以入客稽留者,
必先补其虚,而后泻其邪。大抵治是病必分国中末
三法,初治其邪入客后
积块之未
坚者,当如前所云,治其始感之邪与留结之,
客者除之、散之、行之,
虚者补之,
约方适其主所为治。及乎积块已坚,
气郁已久,变而为热,热则生湿,
湿热相生,
块日益大,便从中治,当
祛湿热之邪,其块之
坚者削之,咸以之,比时因邪久凑,
正气尤虚,必以补泻迭相为用。若块消及半,便从末治,即住攻击之剂,因补益
其气,兼导达经脉,使荣卫流通,则块自消矣。凡攻病之药,皆是
伤气损血。
故经曰∶
大毒治病,十去其五,
小毒治病,十去其七,不得过也。洁古云∶壮
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皆由脾胃怯弱,气血两衰,
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若遽
以磨坚破结之药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矣。
干漆、砂、三棱、牵牛、大黄之
类,得药则暂快,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疾愈大,竟何益哉。故善治者,当先补
虚,使血气壮,积自消,如满座皆君子,则小人自无容地也。不问何脏,先调
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东垣云∶
许学士云,大抵治积,或以所恶者攻之,
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如砂、阿魏治肉积,
神曲、麦治酒积,水蛭、虻虫
治血积,木香、槟榔治气积,牵牛、甘遂治水积,
雄黄、腻粉治痰积,礞石、
巴豆治食积,各从其类也。若用群队之药分其势,则难取效。须要认得分明,是何
积聚,兼见何证,然后增加佐使之药,不尔反有所损,要在临时通变也。治积当察
其所痛,以知其病有余不足,可补可泻,无逆天时。详
脏腑之高下,如
寒者热之,
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强者夺之,咸以之,苦以泻之,全真
气
药补之,随其所积而行之。节饮食,慎起居,和其中外,可使必已。不然,遽以
大毒之剂攻之,积不能除,反伤正气,终难复也,可不慎欤。肝之积,名曰
肥气,
在左胁下,如
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
呕逆,或
两胁痛,牵引
小腹,
足寒转筋,
久则
如疟,宜
大七气汤煎熟待冷,却以铁器烧通红,以药淋之,乘
热服,兼吞肥气
丸。肺之积,名曰
息贲,在右胁下,大如覆杯,
气逆背痛,或
少气喜忘目瞑,肤寒
皮中时痛,如虱缘针刺,久则
咳喘,宜大七气汤加
桑白皮、半夏、
杏仁各半钱,兼
吞息奔丸。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
心下,久不愈,令人病
烦心
腹热
咽干,甚则
吐血,宜大七气汤加
石菖蒲、半夏各半钱,兼吞
伏梁丸。脾之积,
名曰
痞气,在
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疼,饥减饱见;腹满吐泄,久则
四肢不收,
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足肿肉消,宜大七气汤下
红丸子,兼吞
痞气丸。
肾之积,名曰
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若豚状,或下或上无时,饥见饱减,小腹
急,
腰痛,口干
目昏,骨冷,久不已,令人
喘逆,
骨痿少气,宜大七气汤倍桂加茴
香、炒练子肉各半钱,兼吞
奔豚丸。
杂积通治,
万病紫菀丸,《局方》
温白丸、浓朴
丸。
热积,寒取之,《千金》
硝石丸、
醋煮三棱丸、
神功助化散、
圣散子。
寒积,热
取之,
鸡爪三棱丸、砂煎丸、红丸子。胃弱少食,勿与攻下,
二贤散常服,块亦
自消。
惊风成块者,
妙应丸加
穿山甲炒、
鳖甲烧各三钱,
玄胡索、蓬术各四钱,每
五十丸加至七十丸,以利为度。
胁痛有块,
龙荟丸加
姜黄、桃仁各半两,
蜜丸。龙
荟丸加白
鸽粪,大能消食积,或入
保和丸。肉积,
阿魏丸。有正当积聚处,
内热如
火,渐渐遍及四肢,一日数发,如此二三日又愈,此不当攻其热。又有元得
热病,
热留结不散,遂成癖,此却当用去热之剂。有病瘕腹胀,纯用三棱、
莪术以酒
煨服,下一物如
黑鱼状而愈,或加入
香附子用
水煎,多服取效。又有病此者,用姜
苏汤吞
六味丸。六味者,乃
小七香丸、红丸子、
小安肾丸、
连翘丸、
三棱煎、
理中
丸,六件等也。有
饮癖结成块,在胁腹之间,病类积聚,用破块药多不效,此当行
其饮。宜
导痰汤、
五饮汤。何以知为饮,其人先曾病,瘥,
口吐涎沫
清水,或素来
多痰者是也。又多饮人结成
酒癖,肚腹积块,胀急
疼痛,或全
身肿满,肌黄少食,
宜十味大七气汤,用红
酒煎服。腹中似若瘕癖,随气上下,未有定处,宜
散聚汤。
若气作痛,游走心腹间,攻刺上下,隐若雷鸣,或已成积,或未成积,
沉香降气散。
(戴用
全蝎一个劈破煎汤,调
苏合香丸。)以上磨积之药,必用
补气血药相兼服之,积消及半即止。
若纯用之致死,乃医杀之也。贴块,
三圣膏,
琥珀膏,大黄、
朴硝各
等分为末,大
蒜捣膏和匀贴。熨症方,
吴茱萸碎之,以酒和煮,热布裹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
之,症移走、逐熨之,候消乃止。
【妇人血块】
加减四物汤、
当归丸、
牡丹散。
【
息积】
乃气息痞滞于胁下,不在脏腑荣卫之间,积久形成,气不干胃,故不妨
食,病者
胁下满,气逆息难,频岁不已。
化气汤。
【倒仓法】
用肥嫩黄牡
牛肉二十斤,(必得三十斤方可,宁使多,勿使不及。)切成小块,
去
筋膜,长流水煮
糜烂,以布滤去滓,取净汁再入锅中,慢火熬至
琥珀色则成矣。令病患预
先断欲食淡,前一日
不食晚饭,设密室,令明快而不
通风,置秽桶及瓦盆,贮吐下
之物,置一瓷盆,盛所出之溺。至日病者入室,以汁饮一钟,少时又饮一钟,积数
十钟,寒月则
重汤温而饮之,任其
吐利,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多,
上中下俱有者,欲其吐利俱多,全在活法而
为之缓急多寡也。(连进之急则逆上而吐多,缓则
顺下而利多矣。)视其所出之物,必尽病根乃止。吐利后必渴,不得与汤,以所出之溺饮
之,名轮回酒,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浣濯余垢。行后倦睡觉饥,先与稠米汤饮,
次与淡稀粥,三日后方与少菜羹,次与浓粥软饭调养半月或一月,觉
精神焕发,
形体轻健,沉悉安矣。其后忌牛肉数(一作五年)。夫牛、坤土也,
黄土之色也,以顺
为性,而效法乎干,以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乐也,熟而为液,无形之物
也,横散入肉络,由肠胃而渗透肌肤
皮毛爪甲,无不入也。积聚久而形质成,根据附
肠胃回薄
曲折处,以为栖泊之窠臼,阻碍津液气血,
熏蒸燔灼成病,自非
刮肠剖骨
之神妙,可以铢两丸散,窥犯其藩墙户牖乎。肉液之散溢,肠胃受之,其浓皆倍于
前,有似乎肿,其回薄曲折处,肉液充满流行,有如洪水泛涨,浮槎陈朽,皆推逐
荡漾,顺流而下,不可停留,表者因吐而汗,清
道者自吐而涌,浊道者自泄而去,
凡属滞碍,一洗而空。牛肉全重浓和顺之性,盎然涣然,润泽枯槁,补益
虚损,宁
无精神焕发之乐乎。
【
霞天膏】
即倒仓法。有人指授韩懋天爵投
煎剂治痰,而遂推展之。黄牯牛一
具,选纯黄肥泽无病才一二岁者,上洗净,取四腿项脊,去筋膜,将精肉切作块子
如栗大,秤三十斤,或四五十斤,于静室以大铜锅或新铁锅,加长流水煮之,不时
搅动。另以一新锅煮沸汤旋加,常使水淹肉五六寸,掠去浮沫,直煮至肉烂如泥,
漉去渣,却将肉汁以细布漉入小铜锅,用一色桑柴,文
武火候,不住手搅,不加熟水,
只以汁渐如稀饧,滴水不散,色如琥珀,其膏成矣。(此节
火候,最要
小心,不然坏矣。)大段每
肉十二斤,可炼膏一斤,瓷器盛之。用调煎剂,初少渐多,沸热
自然溶化。用和
丸剂,
则每三分搀白面一分,同煮为糊,或同炼蜜。寒天久收若生霉,用重汤煮过,热天
冷水窨之,可留三日。
【诊】
细而附骨为积,
寸口见之积在
胸中,微出寸口,积在
喉中,关上积在脐
傍,
上关下积在心下,微
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
气街,脉出在右积在右,脉出在
左积在左,脉左右两出,积在中央。沉而有力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
下气
逆,背相引痛,为
肺积。沉而芤,上下无常处,
胸满悸,腹
中热,名
心积。弦而细,
二
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肿寒重,名
肝积。沉而急,苦肾与腰相引痛,饥见饱减,
名
肾积。浮大而长,饥减饱见,腹满泄呕,
胫肿,名
脾积。寸口沉而横,胁下及腹
有横积痛,左手脉横症在左,右手脉横症在右,脉头大者在上,头小者在下。脉弦,
腹中
急痛,为瘕。脉细微者,为。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脉左转而沉重
者,气症在胃中,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症也。脉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若
腹中有伏梁。脉沉小而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即
呕吐。脉沉而紧者,心下
有寒时痛,有积聚。关上脉大而
尺寸细者,必心腹冷积。迟而滑,
中寒有结。弦
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转也,必死不治。虚弱者死,坚强急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