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 诸气门] 咳嗽
咳谓无痰而有声,
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
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经言
脏腑皆有咳嗽,
咳嗽属肺,何为脏腑皆有之?盖咳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而发者,
风寒暑
湿外也,
七情饥饱内也。风寒
暑湿先自
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虽
外邪欲传
脏腑,亦必先从其合而为嗽,此自外而入者也。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
邪气上逆,
肺为气出入之道,故
五脏之邪上蒸于肺而为嗽,此自内而发者也。然风寒暑湿有不
为嗽者,盖所感者重,径
伤脏腑,不留于皮毛。七情亦有不为嗽者,盖病尚浅,止
在本脏,未即上攻。所以
伤寒以有嗽为轻,而七情饥饱之嗽,久而后见,
治法当审
脉证
三因。若
外因邪气,止当发散,又须原其
虚实冷热。若
内因七情,则随其部经,
在与
气口脉相应,当以顺气为先,下痰次之。有
停饮而咳,又须
消化之方,不可用
乌梅、
罂粟酸涩之药。其
寒邪未除,亦不可便用补药。尤忌忧思过度,房室劳伤,
遂成瘵疾,宜养脾生肺也。《
仁斋直指》云∶感风者
鼻塞声重,伤冷者凄清怯寒,挟
热为焦烦,受湿为缠滞,
瘀血则膈间腥闷,停水则
心下怔忪,或实或虚,痰之黄白,
唾之稀稠,从可知也。治嗽大法,
肺脉浮为
风邪所客,以发散取之。肺脉实为气壅
内热,以清利行之。脉濡散为
肺虚,以补肺安之。其间
久嗽之人,曾经解利,以致
肺胃俱寒,饮食不进,则用温中助胃,加和平治嗽之药。至若酒色过度,
虚劳少血,
津液内耗,
心火自炎,遂使
燥热乘肺,咯
唾脓血,
上气涎潮,其嗽连续而不已。唯
夫血不荣肌,故邪在皮毛,皆能入肺,而自背得之尤速,此则
人参、芎、归,所不
可无。一种
传注,病涉邪恶,五脏反克,毒害尤深,近世率用
蛤蚧、
天灵盖、桃、
柳枝,
丹砂、
雄黄、
安息香、
苏合香丸通神之剂。然则咳嗽证治,于此可以问津索
途矣。抑犹有说焉,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凡咳嗽暴重,
动引
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此
肾虚不能
收气归元也。当以破故纸、安肾
丸主之。毋徒从事于宁肺。感风而嗽者,
恶风自汗,或身体
发热,或
鼻流清涕,其
脉浮,宜
桂枝汤加
防风、
杏仁、
前胡、
细辛。感寒而嗽者,
恶寒发热无汗,
鼻流清
涕,其脉紧,宜
杏子汤去
干姜、
五味,加
紫苏、干葛,或二陈加紫苏、
葛根、杏仁、
桔梗。暴感风寒,不恶寒发热,止是咳嗽鼻塞声重者,
宁嗽化痰汤。
薛新甫云∶春
月风寒所伤,咳嗽声重,
头疼,用
金沸草散。咳嗽声重,
身热头痛,用《局方》消
风散。盖
肺主皮毛,
肺气虚则
腠理不密,风邪易入,治法当
解表兼实肺气。肺有火
则腠理不闭,风邪外乘,治宜解表兼清
肺火,邪退即止。若数行
解散,则重
亡津液,
邪蕴而为
肺疽、
肺痿矣。故凡肺受邪不能输化,而
小便短少,
皮肤渐肿,咳嗽日增
者,宜用
六君子汤以
补脾肺,
六味丸以滋
肾水。夏月喘急而嗽,
面赤潮热,其脉洪
大者,
黄连解毒汤。热躁而咳,
栀子汤。咳唾有血,
麦门冬汤。俱吞六味丸,
壮水之主以制
阳光,而保
肺金。秋月咳而身热自汗,
口干便赤,脉虚而洪者,白虎
汤。身热而烦,
气高而短,
心下痞满,
四肢困倦,
精神短少者,
香薷饮。若病邪既
去,宜用
补中益气汤,加干
山药、
五味子以养
元气,
柴胡、
升麻各二分以升
生气。
冬月风寒
外感,
形气病气俱实者,宜
华盖散、
加减麻黄汤。所谓从表而入,自表而
出。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其元气,而佐以解表之药,若专于解表,则肺气益虚,
腠理益疏,外邪乘虚易入,而其病愈难治矣。《
活法机要》云∶夏月嗽而发热者,谓
之
热痰嗽,
小柴胡汤四两,加
石膏一两,
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而发
寒热,谓之寒
嗽,
小青龙加杏仁服之。感湿而嗽者,身体痛重,或
有汗,或
小便不利,此多乘热
入水,或冒雨露,或浴后不解湿衣,致有此患,宜
白术酒。
热嗽,
咽喉干痛,鼻出
热气,其
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缕,或
出血腥臭,或坚如蛎肉,不若风寒
之嗽痰清而白,宜金沸草散,去
麻黄、
半夏,加
薄荷、
枇杷叶、五味、杏仁、
桑根
白皮、
贝母、
茯苓、桔梗,入枣子一个同煎,仍以
辰砂化痰丸,或
薄荷煎、
八风散
含化。有热嗽诸药不效,
竹叶石膏汤,去
竹叶,入
粳米,少加知母,多服五味、杏
仁、枇杷叶,此必审是
伏热在
上焦心肺间可用。
冷热嗽,因增减衣裳,寒热俱感,
遇乍寒亦嗽,
乍热亦嗽,饮热亦嗽,饮冷亦嗽,宜金沸草散、
消风散各一帖和煎,
或
应梦人参散,或
款冬花散,以薄荷代麻黄,或
二母散,仍以辰砂化痰丸、
八风丹
吞化。
七情饥饱嗽,无非伤动脏腑
正气,
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顺气
为先,
四七汤一帖,加杏仁、五味子、
桑白皮、人参、
阿胶、
麦门冬、枇杷叶各一
钱。有饮冷热酒,或饮冷水,伤肺致嗽,俗谓之
凑肺,宜
紫菀饮。有
嗽吐痰与食俱
出者,此盖饮食失节,致
肝气不利,而肺又有
客邪,肝浊道,肺清道,
清浊相干,
宜
二陈汤加
木香、杏仁、细辛、
枳壳各半钱。
食积痰嗽发热,二陈汤加栝蒌、
莱菔
子、
山楂、
枳实、曲。《机要》云∶痰而能食者,大承气微下之。痰而
不能食者,
浓朴汤主之。嗽而
失声,
润肺散,或
清音丸。戴云∶有热嗽失声咽疼,多进冷剂,
而声愈不出者,宜以
生姜汁调消风散,少少进之,或只一味
姜汁亦得,冷热嗽后失
声者尤宜。嗽而失声者,非独热嗽有之,宜审其证用药,佐以
橄榄丸含化,仍浓煎
独味
枇杷叶散热服。
声哑者,寒包其热也,宜细辛、半夏、
生姜辛以散之。亦有痰
热壅于肺者,金空则鸣,必
清金中邪滞,用
清咽宁嗽汤。
劳嗽,有因久嗽成劳者,
有因病劳乃嗽者,其证
寒热往来,或独热无寒,
咽干嗌痛,精神疲极,所嗽之痰,
或浓或淡,或时有血,腥臭异常,语声不出者,
薏苡仁五钱,桑根白皮、麦门冬各
三钱,
白石英二钱,人参、五味子、
款冬花、
紫菀、杏仁、贝母、阿胶、
百合、桔
梗、
秦艽、枇杷叶各一钱,姜、枣、粳米同煎,去渣调
钟乳粉。亦宜
蛤蚧散,或保
和汤、
知母茯苓汤、
紫菀散、宁嗽汤。经年累月,久嗽不已,服药不瘥,余无他证,
却与劳嗽不同。戴用
三拗汤、
青金丸。予谓其不妥,独宜保肺而已,
一味百部膏可
也。《衍义》云∶有妇人患
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
肺劳。以枇杷叶、
木通、
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
等分,
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
蜜丸如
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有风寒者,可用
熏法。有热者,可
用
枳壳汤。有实积者,可用
款气丸、
利膈丸、
马兜铃丸。脾胃如常,饮食不妨者,
加味
人参清肺汤、
参粟汤。《
素问》云∶咳嗽
烦冤者,是
肾气之逆也,
八味丸、安肾
丸主之。有
暴嗽,服诸药不效,或教之进生料
鹿茸丸、
大菟丝子丸方愈。有本有标,
却不可以其暴嗽而疑遽补之非,所以易愈者,亦觉之早故也。
时行嗽,
发热恶寒,
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咳不已。初得病即伏枕一两日即轻,俗呼为
虾蟆
瘟,用
参苏饮加细辛半钱。洁古云∶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
蜜煎生姜汤、蜜
煎
橘皮汤、烧生姜、胡桃,皆治无痰而嗽者。《
本事方》
补肺法,
生地黄二斤,净
洗,杏仁二两,生姜、蜜各四两,捣如泥,入瓦盆中,置饭上蒸五七度,每五更挑
三匙咽下。《金匮》方,咳而上气,
喉中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咳嗽喉中作声,
一味
白前妙。《千金》有
白前汤。一男子五十余岁,病
伤寒咳嗽,喉中声如,与独
参汤一服而声徐,至二三帖咳嗽亦渐退,凡服二三斤,病始全愈。丹溪云∶上半
日嗽多,属胃中有火。
午后嗽多,属
阴虚。
黄昏嗽多,此
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
宜敛而降之。有一咳即出痰者,脾湿胜而痰滑也。有连咳十数不能出痰者,肺燥胜
痰涩也。滑者宜南星、半夏、皂角灰之属燥其脾,若利气之剂所当忌也。涩者
宜枳壳、紫苏、杏仁之属利其肺,若燥肺之剂所当忌也。形肥,或有汗,或脉缓,
体重嗜卧之人咳者,脾湿胜也。宜
白术、
苍术、茯苓之属燥之。形瘦,或夏月无汗,
或脉涩之人咳者,肺燥胜也。宜杏仁、栝蒌之属润之。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
唯于足乍有凉时,其脉洪者,
热痰在胸膈也。宜
小陷胸汤、
礞石丸之类清膈降痰。
甚而不已者,宜吐下其痰热也。
面白悲嚏,或胁急
胀痛,或脉沉弦细迟而咳者,寒
饮在胸腹也。宜辛甘热去之,
半夏温肺汤。丹溪治饮酒伤肺痰嗽,以
竹沥煎入韭汁,
就吞栝蒌、杏仁、
青黛、
黄连丸。按此恐太寒,闭遏热气,不得发舒,不若先以辛
散之,而后以酸收之,甚者吐之。后与五苓甘露,胜湿去痰之剂。吃醋抢喉,咳嗽
不止,用
甘草二两,去赤皮,作二寸,中半劈开,用
猪胆汁五枚浸三日,取出火
上炙干为细末,炼蜜丸。每服四十丸,茶清吞下,临卧服。咸物所伤,哮嗽不止,
用白面二钱,
砂糖二钱,通搜和,用糖饼灰汁捻作饼子,放在炉内炸熟,划出,加
轻粉四钱,另炒略熟,将饼切作四亚,掺轻粉在内,令患人吃尽,吐出病根即愈。
肺咳之状,咳而
喘息有音,甚则
唾血,
麻黄汤。
心咳之状,咳则
心痛,喉仲介
介如梗状,甚则
咽肿喉痹,
桔梗汤。
肝咳之状,咳而
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
则两下满,小柴胡汤。(仲景云∶咳引
胁痛为
悬饮,宜
十枣汤。丹溪云∶咳引胁痛,
宜
疏肝气,用
青皮、枳壳、
香附子等,实者
白芥子之属。)
脾咳之状,咳则
右胁下痛,阴阴引肩
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升麻汤。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麻黄
附子细辛
汤。五脏之久嗽,乃移于
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
长虫出,乌梅
丸。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胆咳之状,咳
呕胆汁,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肺咳不已、则
大肠
受之,
大肠咳状,咳而
遗失,
赤石脂禹余粮汤、
桃花汤。不止用
猪苓分水散。心
咳不已、则
小肠受之,
小肠咳状,咳而
失气,气与咳俱失,
芍药甘草汤。肾咳不已,
则
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
遗溺,
茯苓甘草汤。
久咳不已,则
三焦受之,
三焦咳
状,咳而
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
面浮肿
气逆也,钱
氏
异功散。
【肺痿】
仲景云∶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
或从
呕吐,或从
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
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肺痿,
咳
吐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甘草汤主之。生姜五两,人参二两,甘草四两,大
枣十五枚,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炙甘草汤,治肺痿
涎唾多,心中温温液
液者。用甘草一味,水三升,煮半升,分温三服。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
涎沫。桂技、生姜各三两,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皂荚十枚,去皮弦、炙焦,水七
升,微火煮取三升,分三
温服。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
遗尿,
小便数。
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
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甘草炙四两,干姜炮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
五合,分温再服。若服汤
口渴,属消
渴。肺痿,咳唾咽燥,欲饮水者
自愈。自张口者,
短气也。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
上胎滑,此为浮寒,非肺痿也。肺痿,或咳沫,或
咳血,今编咳沫者于此,咳血者
入
血证门。
【
肺胀】
仲景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脉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又云∶肺胀,
咳而上气,
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
小青龙汤加石膏主之。丹溪治主收敛,
用
诃子为主,佐以海石、香附(童便浸三日)、栝蒌仁、青黛、
半夏曲、杏仁、姜汁、蜜调
噙之。肺胀而嗽,或左或右,
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宜养血以流动乎气,
降火疏肝以清痰,
四物汤加
桃仁、诃子、青皮、竹沥、韭汁之属,壅遏不得眠者,难治。
【诊】
浮为风。紧为寒。数为热。细为湿。浮紧则
虚寒。沉数则
实热。弦涩则
少血。洪滑则多痰。涩为
房劳。
右关濡伤脾。左关弦短伤肝。浮短伤肺。脉出
鱼际,
为
逆气喘息。弦为饮,咳而浮,四十日已。咳而眩,实者吐之愈。咳而脉虚,必苦
冒。脉沉不可
发汗。脾脉微为咳。肺脉微急为咳唾血。浮直而濡者,易治。喘而逆
上气,脉数有热,
不得卧,难治。上气喘,面浮肿,肩,脉浮大者死。久嗽脉弱
者可治,实大数者死。上气喘息低昂,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咳而脱
形,身热脉小,坚急以疾,是逆也,不过十五日死。咳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咳
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生,浮软者生,小沉伏匿者死。咳而呕,腹满泄,弦急欲绝
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