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 诸气门] 喘
喘者,促促气急,
喝喝息数,
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
接续,
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呼吸虽急而无痰声。
逆气者,但
气上而奔急,
肺壅而不下,宜详辨之。或问
喘病之源何如?曰尝考古今
方论,自《巢氏病源》称
为
肺主气,为
阳气之所行,通荣
脏腑,故气有余,俱入于肺,或为
喘息上气,或为
咳嗽。因此至严氏,谓人之
五脏,皆有上气,而肺
为之总,由其居于五脏之上,而
为
华盖,喜清虚而不欲窒碍。调摄失宜,或为
风寒暑湿邪气所侵,则
肺气胀满,发
而为喘,呼
吸促迫,坐
卧不安。或
七情内伤,郁而生痰,
脾胃俱虚,不能摄养一身
之痰,皆能令人发喘。治之之法,当究其源,如感
外邪则祛散之,
气郁则调顺之,
脾
胃虚者温理之。《圣济方》又云∶呼随阳出,气于是升,吸随阴入,气于是降,一
升一降,
阴阳乃和。所谓上气者,盖气上而不下,升而不降,
痞满膈中,
气道奔迫,
喘息有音者是也。本于肺脏之虚,复感
风邪,肺叶胀举,诸脏又上冲而壅遏,此所
以有上气之候也。历代医者,用此
调气之说,以为至当,无复他论,及观
刘河间《原
病式》则以喘病叙于
热淫条下,谓火热为阳,主乎急数,故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
与巢氏所云气为阳,有余则喘较之,则刘氏之言为胜。何则?阴阳各因其
对待而指
之,形与气对,则以形为阴,气为阳。寒与热对,则以寒为阴,热为阳。升与降对,
则以降为阴,升为阳。动与静对,则以静为阴,动为阳。巢氏不分一
气中而有阴阳
寒热升降动静备于其间,一皆以阳为说,致后人止知调气者,调其阳而已。今刘氏
五运所主之
病机,则是一气变动而分者也。其病机如何?曰不独病之有机,于化生
者亦有之,知
生化之机,则可以知为病之机也。盖一气营运,
升降浮沉者,由
生气
根于身中,而神居之,主阴阳动静之机也。其机动而清静者,则生化治,动而烦扰
者,则
苛疾作矣。其动有甚衰,以致
五行六气胜负之变作,故《
内经·至真大要》
篇立病机一十九条,而统领
五运六气之大纲。如喘者,谓诸喘皆属于上。王注以上
乃
上焦气也。炎热薄烁,心之气也。承热分化,肺之气也。又谓
诸逆冲上,皆属于
火。是故河间叙喘病在热淫条下,诚得其旨矣。曰喘病之纲,属热属火,则闻命矣。
亦有节目之可言者乎?曰予尝考之《内经》、《
灵枢》诸篇,有言
喘喝,有言喘息,
有言
喘逆,有言喘嗽,有言喘呕,有言上气而喘。诸喘之
形状,或因热之
微甚,或
邪之所自故也。其独喘者,《内经·逆调》篇谓∶卧则喘,是
水气之客也。
经脉别论
篇谓∶夜行喘出于肾,
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
出于肺,淫气伤心;渡水
跌仆,喘出于肾与骨。痹论谓∶
肺痹者,
烦满喘呕。
肠痹
者,
中气喘争。
大奇论篇谓∶
肺痈者,喘而两满。至真大要论谓∶
太阴司天客胜,
首面肿,呼吸
气喘。
太阴阳明篇谓∶邪入
六腑,
身热喘呼,
不得卧。脉解篇谓∶
阳明之厥,则喘而惋,惋则
恶人,连脏则死,连经则生。其言喘喝者,喝谓大呵出
声。生气
通天篇谓∶阳气者,因于暑,烦则喘喝。
五常政篇∶坚成之纪,喘喝
胸满
仰息。《灵枢》
本神篇∶肺实者,喘喝胸满仰息。经脉篇谓∶肺
所生病,则上气喘喝,
烦心胸满。肾
是动病者,喝喝而喘,坐而欲起。其言喘息者,玉机
真脏篇谓∶
大骨
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
脱肉破,真脏见,
十月死。注云∶是
脾脏也。皆以至其月
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又谓∶秋脉不及,
其气来毛而微,其病在中,令人喘,呼吸
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
病音。注云∶
音是肺
中喘息之声也。举痛篇谓∶劳则喘息汗出,
内外皆越,故
气耗矣。逆调篇∶起
居如故,而息有音。
风论篇∶息而
恶风口干善渴,不能劳事。奇病篇谓∶有病癃
一日数十溲,身热如炭,颈膺如格,
人迎躁盛,喘息
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
如发,此不足也。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厥,死不治。
缪刺篇谓∶邪
客
手阳明之络,令
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热,刺其井。痿论篇谓∶肺者脏
之长,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
肺鸣,鸣则
肺热叶焦,发为痿。
注云∶鸣者,喘息之声也。
阴阳别论篇谓∶阴争于内,阳扰于外,
魄汗未脏,
四逆
而起,起则熏肺,使人
喘鸣。又
二阳之病发心脾,传为
息贲,死不治。注云∶息奔
者,喘息而上奔,脾胃肠肺及心、互相传克故死。《灵枢》
五邪篇谓∶邪在肺,上气
喘汗出。本脏篇谓∶肺高则上气
肩息,肝高则上支贲,切胁,为息贲。
经筋篇谓∶
太阴筋病,甚成息贲,胁急。其言上气而喘逆者,经脉别论篇谓∶
太阳独至,
厥喘虚气逆,是
阴不足,阳有余。至真大要论谓∶阳明
在泉,主胜则
腰重腹痛,少
腹生寒,
寒厥,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痹论篇谓∶
心痹者,烦则
心下鼓,暴
上气而喘。脉解篇谓∶呕咳上气而喘者,
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
从故也。东垣解以此论秋冬之阴阳也。
经气之燥寒在上阳也,
脏气之金水在
下阴也。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
邪客脏腑间,故为水也。脉要篇谓∶
肝脉搏坚
而长,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言
喘咳者,脏气
法时篇谓∶
肺病者,
喘咳逆气,
肩背痛。又
肾病者,腹大
胫肿,喘咳
身重,
寝汗憎风。刺热篇谓∶
肺热
病者,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
胸膺背,
头痛,汗出而寒。五常
政篇谓∶
从革之纪,发喘咳。
气交变篇谓∶岁火太过,
肺金受邪,少气喘咳。
血溢
血泄,
嗌燥,
中热,
肩背热。岁金太过,甚则
火气复之,喘咳逆气,肩背痛,
咳逆
甚而血溢。岁水太过,害在
心火,病在中,上下寒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
憎风。
六元正纪篇谓∶
少阴司天,
三之气,
大火行,
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
咳喘。
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内作
寒中。至真大要论篇
谓∶少阴司天,胸中热,满,寒热喘咳,
唾血。少阴司天,客胜少气
发热,甚则
肿血溢,咳喘。《灵枢·经脉》篇谓∶肺是动病,
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
其言喘呕者,痹论篇谓∶肺痹者,烦满喘而呕。至真大要篇谓∶少阴司天,喘呕寒
热。其言喘咳上气者,
调经篇谓∶风有余喘咳上气。玉机篇谓∶
肺脉不及,喘,
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夫诸篇节目之多如此,然犹是设为凡例者耳,何
则?盖圣人之言,举一邪而诸邪具,举一脏而五脏具,用是推之,其阴阳之变,百
病之生,莫不各有所。穷其理之极致,唯
张仲景得其旨,在
伤寒证中,诸喘症者,
皆因其邪动之机,以致方药务不失其
气宜。若夫从后代集证类方者,不过从巢氏、
严氏之说而已。独
王海藏辩
华佗云∶
肺气盛为喘。活人云∶气有余则喘,气盛当认
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与有余,则清肃下行,岂复为喘。以其火入于
肺,炎烁
真气,衰与不足而为喘焉。所言盛与有余者,非肺气也,肺中之火也。此
语高出前辈,发千古所未发,惜乎但举其端,未尽乎火所兼行之气。何则?如
外感
六淫,郁而成火者,则必与六淫相合,因内伤五邪相胜者,亦必与邪相并,遂有风
热、
暑热、
湿热、
燥热、寒热之分,诸逆冲上之火亦然,而有所从之气在焉。盖相
火出于肝肾,
厥阳之火气起于五脏。夫火生于动,五脏主藏精,宅神乃火也。至若
阴精先有所伤而虚,不能
闭藏其气,遇有妄动,其神至则火随发而炎起,起于肾者,
本脏寒水之气从之;起于肝者,本脏风木之气从之;起于脾者,
湿气从之;起于心
者,
热气从之;起于肺者,
燥气从之;所从者得以附火之炎而逆也。诸逆之气盛,
先入于
所胜之脏,甚而至于上焦,或因火而径冲于肺,此亦火之合并脏气五邪者也。
此外,复有心火因逆气不得下降,奔迫于上者;有脏气之俱不足,其火浮溜于上而
虚者;有离其宫室,而务于取胜,反自虚者。更有人之禀素弱者,有常贵后贱之脱
营;常富后贫之气离守者。夫如是之病,虽有当攻之实,亦不重泻,大抵必从病机。
大要
治法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必先
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凡处治
虚实之法,尽在此数语矣。予
今独引《内经》、《灵枢》诸篇纲目之详如此条者,盖欲令人知是集之百病,尽有纲
目之当察,因书以为例。丹溪云∶喘因
气虚,火入于肺,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阴
虚,自
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气虚而致
气短者,有水气乘肺者。戴复庵云∶痰者,
凡喘便有痰声,火炎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胃中有
实火,膈上
有
稠痰,得食坠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
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以火济火也。一人患此,诸医作胃虚治之不愈,
后以
导水丸,利五六次而愈,此水气乘肺也。若气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
有
胃虚喘者,
抬肩撷肚,喘而不休是也。盖肺主
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
卫,
合阴阳,升降往来,无过不及,何病之有。若内伤于七情,外感于六气,则肺
气不清而喘作矣。外感风寒暑湿,脉人迎大于
气口,必上气急不得卧,
喉中有声,
或声不出,审是风寒者,《局方》
三拗汤、
华盖散、《
三因》
神秘汤。审是湿者,渗
湿汤。审是暑者,
白虎汤。通用秘传
麻黄汤加减,
麻黄、
有汗不去节,
无汗去根节。
川
升麻、
北细辛、
桑白皮、
桔梗、生
甘草各
等分,热加栝蒌根,湿加
苍术、姜、葱
煎,
温热服,或加
川芎、干葛,则群队矣,
暑喘勿用。仲景云∶上气喘而躁者,属
肺胀,欲作
风水,
发汗则愈。又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
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又云∶肺胀,咳而上气,
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
水,
小青龙加
石膏主之。东垣
麻黄定喘汤,
麻黄苍术汤。(以上皆
外因。)七情郁结,上气
喘急,宜
四磨汤、
四七汤。(
内因。)
罗谦甫治石怜吉歹元帅夫人,年逾五十,身体肥盛,
时霖雨不止,又饮酒及潼乳过,
腹胀喘满,声闻舍外,不得安卧,
大小便涩滞,
气口脉大,两倍于人迎,
关脉沉缓而有力。此霖雨之湿,饮食之热,湿热大盛,上
攻于肺,神气躁乱,故为喘满。
邪气盛则实,实者宜下之。故制
平气散以下之,一
服减半,再服喘愈,止有
胸膈不利,
烦热口干,时时咳嗽,再与
加减泻白散全愈。
(内外俱因。)仲景云∶膈间
支饮,其人喘满,
心下痞坚,
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
十日,医吐之不愈,
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
茯苓、
芒硝汤主之。支饮不得息,
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云岐
云∶四七汤治痰涎
咽喉中,上气喘逆甚效。
风痰作喘,
千缗汤,
半夏丸。
经验方定
喘
化痰,
猪蹄甲四十九个净洗控干,每个
指甲内入
半夏、
白矾各一字,装罐子内,
封闭勿令烟出,火通赤,
去火毒,细研,入
麝香一钱匕,
糯米饮下。
人参半夏丸,
化痰
定喘。娄全善云∶予平日用此方治
久喘,未发时服此丸,已发时用
沉香滚痰丸
微下,累效。
槐角利膈丸,亦可下痰。娄全善云∶凡下痰定喘
诸方,施之形实有痰
者神效。若
阴虚而脉浮大,按之涩者,不可下,下之必反剧而死。(以上治痰例。)初虞
世云∶
火喘用白虎汤,加栝蒌仁、
枳壳、
黄芩神效。
双玉散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
寒水石、石膏各等分,为细末,
人参汤下三钱,
食后服。(以上治实火例。)经云∶岁火大
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气咳喘。又热淫所胜,病寒热喘咳。宜以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救肺,童便炒
黄柏、
知母降火。平居则气平和,
行动则
气促而喘者,
此
冲脉之火,用
滋肾丸。仲景云∶
火逆上气,
咽喉不利,止逆
下气,
麦门冬汤主之。
《保命》
天门冬丸。(以上治
虚火例。)丹溪云∶喘须分虚实,久病是气虚,用
阿胶、人参、
五味补之。新病是气实,用桑白皮、
葶苈泻之。《金匮》云∶无寒热,
短气不足以息
者,实也。或又曰
实喘者,气实肺盛,呼吸不利,肺窍壅滞,上寸沉实,宜
泻肺。
虚喘者
肾虚,先觉呼吸气短,两胁胀满,左尺大而虚,宜补肾。
邪喘者,由肺受寒
邪,伏于肺中,
关窍不通,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紧,亦有六部俱伏者,宜发散,则身
热退而
喘定。《三因》又云∶肺实者,肺必胀,上气喘逆,咽中逆,如欲呕状,自
汗。
肺虚者,必
咽干无津,少气不足以息也。《
永类钤方》云∶右手
寸口气口以
前阴
脉,应手有力,肺实也,必上气喘逆,咽塞欲呕,
自汗,皆
肺实证。若气口以前阴
脉,应手无力,必咽干无津少气,此
肺虚证。(右分虚实例。从前皆泻实例。今述补虚例于后。)
东垣云∶肺胀膨膨而喘咳,胸膈满,壅盛而上奔者,于随证用药方中,多加五味子,人
参次之,麦门冬又次之,
黄连少许。如甚则交两手而瞀者,真气大虚也。若气短加
黄、五味子、人参。气盛去五味子、人参,加黄芩、
荆芥穗。冬月去荆芥穗,加
草豆蔻仁。丹溪云∶气虚者,用人参、
蜜炙黄柏、
麦冬、
地骨皮之类。
本草治咳嗽
上气喘急,以人参一味为末,
鸡子清投新水调下一钱。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参,
一不含,俱走三
五里许,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此乃人参之力也。娄全善
治一妇人,五十余岁,素有
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脉浮而洪,
似命绝之状,速用麦门冬四钱,人参二钱,五味子一钱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
三帖后,痰亦渐少,再与前方内加栝蒌仁一钱五分,
白术、
当归、
芍药、黄芩各一
钱,服二十余帖而安。此实麦门冬、五味子、人参之功也。如自汗兼
腹满,脉沉实
而喘者,
里实也。宜下之。(以上治气虚例。)丹溪云∶喘有阴虚,自小腹
下火起而上者,
宜
四物汤加
青黛、
竹沥、
陈皮,入童便煎服。有阴虚挟
痰喘者,四物汤加枳壳、半
夏,
补阴降火。愚谓归、地泥膈生痰,枳、半燥泄
伤阴,不如用
天门冬、桑皮、贝
母、
马兜铃、地骨皮、麦门冬、
枇杷叶之属。(以上治阴虚例。)东垣曰∶病机云,诸
痿喘呕,皆属于上。辩云,伤寒家论喘呕以为火热者,是明有余之邪中于外,
寒变而为热,
心火太旺攻肺,故属于上。又云,膏粱之人,奉养太过,及过爱小儿,亦能
积热于
上而为喘咳,宜以甘寒之剂治之。《
脉经》又云,肺盛有余,则
咳嗽上气喘渴,烦心
胸满短气,皆冲脉之火行于胸中而作也。系在
下焦,非属上也。故
杂病不足之邪,
起于有余病机之邪,自是
标本病传多说。饮食劳役,
喜怒不节,水谷之寒热,感则
害人六腑,皆由
中气不足。其胀腹满,咳喘,呕食不下,皆以大甘辛热之剂治之,
则立已。今立
热喘、
寒喘二方于后。
人参平肺散,治心火刑肺,传为
肺痿,咳嗽喘
呕,痰涎壅盛,胸膈痞闷,
咽嗌不利。
参苏温肺汤,治
形寒饮冷则伤肺,喘,烦心
胸满,短气不能宣畅。
调中益气汤加减法,如秋冬月
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
下
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
加茱萸五分或一钱,汤洗去苦,观
厥气多少而用之。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
此症随
四时为寒热温凉,宜以
酒黄连、
酒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熟汤丸如
桐子大。每服二百丸,
白汤送下,空心服,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膳压之,
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
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大抵治饮食
劳倦所得之病,乃
虚劳
七损症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如时止见寒热病,四时症也。
又或将理不如法,或酒食过多,或辛热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
大寒大热
之处益其病,当临时制宜,暂用大寒大热治法而取效,此从权也。不可以得效之故,
而久用之,必致夭横矣。《
黄帝针经》曰∶从下上者,引而去之。
上气不足,推而扬
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
从阴引阳,宜以入肾肝下焦之药,引甘
多辛少之药,使升发脾胃之气,又从而去邪气于
腠理皮毛也。又曰∶视前痛者,当
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
经络之壅塞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取之,而后治他病。
(以上分寒热例。)胃络不和,喘出于阳明之气逆。(阳明之
气下行,今逆而上行,古人以通利为
戒,如
分气紫苏饮,
指迷七气汤加半夏,
二陈汤加缩砂,施之为当。)真元耗损,喘生于
肾气
之上奔。(
真阳虚惫,肾气不得归
元,固有以金石镇坠,助阳接真而愈者,然亦不可峻骤,且先与
安肾丸、
八味丸辈,否则
人参煎汤,
下
养正丹主之。)肺虚则少气而喘。经云∶秋脉者,肺也,秋脉不及则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
血,下闻病音,其治法则门冬、五味、人参之属是也。肺痹、
肺积则久喘而不已。经云∶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又云∶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是肺痹而喘治法,或表之,或吐之,
使气宣通而
愈也。《
难经》又云∶肺之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如杯,久不已,令人喘咳,发肺痈。治法则
息贲丸,
以磨其积是也。(右治肺喘例。)
胃喘则身热而烦。经云∶胃为气逆。又云∶犯
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又云∶
阳明厥则喘而,则恶人,或喘而死
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是也。,王注谓∶热
内郁而烦。凡此胃喘治法,
宜
加减白虎汤之类是也。(右治胃喘例。)
肾喘则呕咳。经云∶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
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东垣治以
泻白散
是也。(右治肾喘例。)
【喘不得卧】
凡喘而不得卧,其脉浮,按之虚而涩者,为阴虚,去死不远,慎勿
下之,下之必死。宜四物加童便、竹沥、青黛、门冬、五味、枳壳、苏叶服之。《素
问》逆调论∶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
津液而流也,
肾者
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东垣云∶病患
不得眠,眠则喘者,水气逆行,上
乘于肺,肺得水而浮,使气不流通,其脉沉,大宜神秘汤主之。仲景云∶
咳逆倚息
不得卧,
小青龙汤主之。(支饮亦喘不得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青龙汤下已,
多唾口燥,
寸脉沉,
尺脉微,
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因复下流
阴股,
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技五味子
甘草汤,治其
气冲。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
满者,用
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
干姜、
细辛各三两,以治其咳满。咳
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
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于桂苓甘草五味
汤中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是也。)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
杏仁半升主之。其证应纳麻
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
血虚,麻黄发其
阳故也。用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夏、杏仁去皮尖各半
升,上煎去渣,温、日三服。若
面热如醉,此为
胃热所冲,熏其面,加
大黄三
两以利之。《
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息有音,是阳道之逆也。足
三阳者下行,今逆
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
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
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治法已见前。
【哮】
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如《
圣济总录》有名
呷嗽者是也。以胸中
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系,随其呼吸,呀呷于喉中作声。呷者口开,呀者口闭,
乃开口闭口尽有其声。盖
喉咙者,呼吸之气出入之门也。
会厌者,声音之户也。悬
雍者,声之关也。呼吸本无声,胸中之痰随气上升,沾结于喉咙及于会厌
悬雍,故
气出入不得快利,与痰引逆相击而作声也。是痰得之食味咸酸太过,因积成热,由
来远矣,故胶如漆粘于
肺系。特哮出喉间之痰去,则声稍息,若味不节,其胸中未
尽之痰,复与新味相结,哮必更作,此其候矣。丹溪云∶哮主于痰,宜
吐法。治哮
必用薄滋味,不可纯作凉药,必带表散。治哮方,用鸡子略击破壳,不可损膜,浸
尿缸内三四日夜,煮吃效。盖鸡子能去风痰。又方,用猫屎烧灰,沙糖汤调下立效。
哮喘遇冷则发者有二证∶其一属
中外皆寒,治法乃东垣参苏温肺汤,调中
益气加茱
萸汤,及
紫金丹劫寒痰者是也。其二属寒包热,治法乃仲景、丹溪用越婢加半夏汤
等发表诸剂,及预于八九月未寒之时,先用
大承气汤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
自不发者是也。遇浓味即发者,
清金丹主之。
【产后喘】
产后喉中气急喘促者,因所下过多,荣血暴竭,
卫气无主,独聚肺中,
故令喘也。此名孤
阳绝阴,为难治。陈无择云∶宜大料
芎归汤,或用
独参汤尤妙。
若
恶露不快散,血停凝,上熏于肺,亦令喘急,宜
夺命丹、
参苏饮、
血竭散。若因
风寒所伤,宜
旋复花汤。若因忧
怒郁结,用
小调经散,以桑白皮、
杏仁煎汤
调服。
娄全善治浦江吴辉妻,孕时足肿,七月初旬产,后二月洗浴即气喘,但坐不得卧者
五个月,恶风得暖稍宽,
两关脉动,
尺寸皆虚,
百药不效,用
牡丹皮、
桃仁、桂枝、
茯苓、干姜、
枳实、浓朴、桑白皮、
紫苏、五味子、栝蒌仁煎汤服之即宽,二三服
得卧,其痰如失盖作污血感寒治之也。若伤咸冷冻
饮料食而喘者,宜见HT丸。
【诊】
喘者,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冲急喝喝而息数,
张口抬肩,摇身滚肚,是为喘也。喘逆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难治。上气面
浮肿,肩息,脉浮大者危。上气喘息低昂,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
四肢寒者死。
右寸沉实而紧,为肺感
寒邪,亦有六部俱伏者,宜发散,则热退而喘定。右寸沉实
为肺实,左尺大为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