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 诸呕逆门] 呕吐
东垣曰∶夫呕、吐、哕者,皆属于胃,胃者总司也,以其
气血多少为异耳。且
如呕者、
阳明也,阳明多血多气,故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仲景云∶呕多虽有阳
明症,慎不可下。孙
真人曰∶
呕家多服
生姜,乃
呕吐之圣药也。
气逆者必散之,故
以生姜为主。吐者、
太阳也,太阳多血
少气,故有物无声,乃血病也。有食入则吐,
有
食已则吐,以
陈皮去白主之。哕者、
少阳也,少阳多
气少血,故有声无物,乃气
病也。以姜制
半夏为主。故
朱奉议治呕、吐、哕,以生姜、半夏、陈皮之类是也。
究三者之源,皆因
脾气虚弱,或因
寒气客胃,加之
饮食所伤而致也。宜以
丁香、藿
香、半夏、
茯苓、陈皮、生姜之类主之。若但有
内伤而有此疾,宜察其
虚实,
使内
消之,
痰饮者必下之,当分其经,对证用药,不可乱也。《金匮》方,诸呕吐,谷不
得下者,
小半夏汤主之。又云∶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
心下有
支饮故
也,小半夏汤主之。用半夏一升,生姜半斤,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又
云∶卒呕吐,
心下痞,有水眩悸者,
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即前方加茯苓四两
也。然则生姜、半夏固通治呕吐之正剂矣,然东垣云∶辛药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
上焦气壅
表实之病。若
胃虚谷气不行,
胸中闭塞而呕者,唯宜
益胃推扬谷气而已,
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故服小半夏汤不愈者,服
大半夏汤立愈,此仲景心法也。寒
而呕吐,则喜热
恶寒,
四肢凄清,或先觉
咽酸,脉弱小而滑,因胃虚
伤寒饮食,或
伤寒汗下过多,胃中虚冷所致,当以刚壮温之,宜
二陈汤加丁香十粒,或
理中汤加
枳实半钱,或
丁香吴茱萸汤、
藿香安胃散、
铁刷汤,不效则
温中汤,甚则
附子理中
汤,或
治中汤加丁香,并须
冷服。盖冷遇冷则相入,庶不吐出。(
罗谦甫云∶诸药不愈者,红
豆丸神效。)曾有患人用
附子理中汤、
四逆汤加丁香,到口即吐,后去
干姜,只参、附
加丁、木二香,煎熟,更磨入
沉香,立吐定。盖
虚寒痰气凝结,丁、附既温,佐以
沉、
木香则通,干姜、
白术则泥耳。
热呕,食少则出,喜冷
恶热,
烦躁引饮,脉数
而洪,宜二陈汤加
黄连、
炒栀子、
枇杷叶、
竹茹、干葛、生姜,入
芦根汁服。《金匮》
方,呕而
发热者,
小柴胡汤主之。洁古用小柴胡汤加
青黛,以
姜汁打
糊丸,名清镇
丸,治呕吐脉弦
头痛,盖本诸此。
胃热而吐者,
闻谷气即呕,药下亦呕,或伤寒未
解,胸中有热,
关脉洪者是也,并用芦根汁。《金匮》方,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
解,急与之,思水者,
猪苓散主之。呕而
胸满者,
吴茱萸汤主之。呕而渴,煮
枇杷
叶汁饮之。呕而
肠鸣,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
气呕吐,胸满膈胀,
关格不通,
不食常饱,食则常气逆而吐,此因盛
怒中饮食而然,宜二陈汤加枳实、木香各半钱,
或吴茱萸汤,不效则
丁沉透膈汤,及
五膈宽中汤。
食呕吐,多因
七情而得,有
外感
邪气,并
饮食不节而生,大概治以理中为先,二陈汤加枳实一钱,或加南星七分,
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汤,或
导痰汤。又有
中脘伏痰,遇冷即发,俗
谓之
冷痫,或服
新法半夏汤,或
挝脾汤。有痰饮,粥药到咽即吐,人皆谓其番胃,
非也,此乃痰
气结在咽膈之间,宜先以姜苏汤下
灵砂丹,俟药可进,则以顺气之药
继之。外有吐泻及
痢疾,或
腹冷痛,进热药太骤,以致
呕逆,宜二陈汤加
砂仁、白
豆蔻各半钱,沉香少许。呕吐诸药不效,当借镇重之药以坠其
逆气,宜姜苏汤下灵
砂丹百粒,俟药得止,却以
养正丹、
半硫丸导之。呕吐
津液既去,其口必渴,不可
因渴而遽以为热。若
阴虚邪气逆上,窒塞呕哕,不足之病,此
地道不通也。正当用
生地黄、
当归、
桃仁、
红花之类,和血、
凉血、润血,兼用
甘草以补其气,微加大
黄、
芒硝以通其闭,
大便利,邪气去,则气逆呕哕自不见矣。复有胸中
虚热,谷气
久虚,发而为呕哕者,但得
五谷之阴以和之,则呕哕自止。
【漏气】
身背皆热,肘臂牵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闷,食入即先呕而
后下,名曰漏气。
此因上焦
伤风,闭其
腠理,
经气失道,邪气内着,
麦门冬汤主之。
【走哺】
下焦实热,
大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逆不禁,名曰走哺。
人参汤主之。
【吐食】
上焦气热上冲,食已
暴吐,脉浮而洪,宜先
降气和中,以
桔梗汤调
木香散二钱,
隔夜
空腹服之,三服后,气渐下,吐渐去,
然后去木香散,加
芍药二两,黄一两
半,同煎服之,病愈则止。如大腑
燥结,食不尽下,以
大承气汤去芒硝微下之,少
利为度,再服前
药补之。如大便复结,又根据前微下之。《保命集》用
荆黄汤调
槟榔散。
中焦吐食,由
食积与寒气相格,故吐而疼,宜服
紫沉丸。《金匮》
大黄甘草汤,治食
已即吐,又治
吐水。吐食而脉弦者,由肝胜于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虚,宜治风安胃,
金花丸、
青镇丸主之。《金匮》
茯苓泽泻汤,治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
干呕】
《金匮》方,干呕哕,若手足厥者,
陈皮汤主之。卒干呕不息,取
甘蔗汁温服半
升,日三,或入
生姜汁。捣
葛根绞
取汁服。
【
恶心】
恶心干呕,欲吐不吐,心下映漾,人如畏船,宜大半夏汤,或
小半夏茯苓汤,
或理中汤、治中汤皆可用。《金匮》方,病患胸中
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
彻心中
愦愦然无奈者,
生姜半夏汤主之。
胃气虚弱,
身重有痰,恶心欲吐,是
邪气羁绊于脾胃之间,当先实其脾胃,
茯苓半夏汤主之。旧有
风证,不敢见风,眼
涩眼黑,胸中有痰,恶心兀兀欲吐,但遇风觉皮肉紧,手足难举动,重如石,若在
暖室,少出微汗,其证随减,再遇风,病复如是,
柴胡半夏汤主之。仲景云∶病患
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
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
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愦乱而益以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
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无速于大黄者也,故不禁也。兵法曰∶避其锐,
击其惰,此之谓也。丹溪泥之,而曰凡病呕吐,切不可下,固矣夫。
【
呕苦】
经云∶善呕,呕有苦,长
太息,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
口苦,
胃气逆则呕
苦,故曰
呕胆。取
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
血络,以闭胆逆,却调虚实,
以去其邪。又云∶口苦呕宿汁,取
阳陵泉,为胃主呕而
胆汁苦,故独取胆与胃也。
阳明
在泉,燥淫
所胜,病善呕,呕有苦。又云∶阳明之胜,呕苦,治以苦温、辛温。
是
运气呕苦,皆属燥也。
【
吐酸】
(
吞酸附)东垣曰∶
病机云,
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辨云,此上焦受外来
客邪也,胃气不
受
外邪故呕。《
伤寒论》云∶呕家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是未传入里,
三阴不受邪
也,亦可见此症在外也,仲景以生姜、半夏治之。孙真人云∶呕家多用生姜,是呕
家圣药。以
杂病论之。呕吐酸水者,甚则酸水浸其心,不任其苦,其次则吐出酸水,
令上下牙酸涩不能相对,以大辛
热剂疗之必减。吐酸,呕出酸水也。酸味者
收气
也,西方
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实,故用大咸热之剂,泻其子,以辛
热
为之佐,以
泻肺之实。以病机之法作热攻之者误矣,盖杂病
醋心,
浊气不降,欲
为
中满,寒药岂能治之乎。丹溪曰∶或问吞酸,《
素问》明以为热,东垣又以为寒,
何也?曰吐酸与吞酸不同,吐酸似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
气郁而成积,
成积既久,
湿中生热,故从木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积之久,不能自涌
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
风寒则
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
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可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者,
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东垣不言外得风寒,而作收气立说,欲泻肺
金之实。又谓寒药不可治酸,而用
安胃汤、
加减二陈汤,俱犯丁香,且无治热
湿郁
积之法,为未合经意。予尝治吞酸,用黄连、茱萸各制炒,随
时令迭为佐使,
苍术、
茯苓为辅,汤浸
蒸饼为小丸吞之,仍教以食蔬果
自养,则病易安。中脘有饮则嘈,
有
宿食则酸,故常嗳宿腐,气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数口,日间无事者;
亦有膈间常如酸折,皆饮食伤于中脘所致。
生料平胃散加
神曲、
麦芽各一钱,或八
味
平胃散,有热则
咽醋丸。膈间
停饮积久,必吐酸水,神术丸。
酒癖停饮吐酸水,
干姜丸。
风痰眩冒,头痛恶心,吐酸水,半夏、南星、白附生为末,
滴水丸桐子大,
以生面为衣,
阴干。每服十丸至二十丸,姜汤送下。
参萸丸,可治吞酸,亦可治自
利。酸心,用
槟榔四两,陈皮二两,末之。空心生蜜汤下
方寸匕。
【
呕清水】
经云∶
太阴之复,呕而密默,唾吐
清液,治以甘热。是呕水属湿,
一味苍术丸
主之。《金匮》方,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
气满不能食,
茯苓饮主
之。能消痰气,令能食。又云∶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
水逆,
五苓散主之。
《
千金方》治痰饮,水吐无时节者,其原因冷冻
饮料过度,遂令脾胃气羸,不能消于饮食,
饮食入胃则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者,
赤石脂散主之。
赤石脂捣筛服方寸匕,
酒饮时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终身不吐痰水,又不
下利。
【
吐涎沫】
《金匮》方,干呕吐逆,吐涎沫,
半夏干姜散主之。半夏、干姜各
等分,杵为散,
取方寸匕,
浆水一升半,煎至七合,
顿服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
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
治痞,
泻心汤主之。
【
呕脓】
仲景云∶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
自愈。《
仁斋直指》以
地黄丸汤主之。
【呕虫】
仲景以
吐蛔为胃中冷之故,则成
蛔厥,宜理中汤加炒
川椒五粒,槟榔半钱,吞
乌梅丸。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
长虫出,亦用乌梅丸。取胃三里。有呕吐诸药
不止,别无他证,乃蛔在胸膈作呕,见药则动,动则不纳药,药出而蛔不出,虽非
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药,或于治呕药中入炒川椒十粒,蛔见椒则头伏故也。
【诊】
形状如新卧起。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或浮大,皆
阳偏胜阴不能配之也,为格,主吐逆,无阴和之。)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
寸口脉数,其人则
吐。寸口脉细而数,数则为热,细则为寒,数为呕吐。《金匮》问数为热,当
消谷引
食,而反吐者,何也?曰以发其汗,令阳微,
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
胃中虚冷故吐也。
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不利,涩则吐逆,谷不得入。)或浮而涩,(浮则虚,
虚伤脾,脾伤则不磨,
朝食暮吐名
反胃。)寸口脉微而数,(微则
血虚,血虚则胃
中寒。)脉紧而
涩者,难治。关上脉浮大,风在胃中,心下
澹澹,食欲呕。关上脉微浮,
积热在胃中,呕吐
蛔虫。
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脉紧而滑者,吐逆。脉小弱而涩,胃反。浮而洪为气。浮而匿为
积。沉而迟为寒。趺阳脉浮,胃虚,呕而不食,恐怖者难治,宽缓生。(寒气在上,
阴气
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先呕却渴,此为欲解;先渴却呕,为水停心下,属饮。脉弱而呕,
小便复利,身有
微热,见厥者死。呕吐大痛,色如青菜叶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