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 诸呕逆门] 呃逆
呃逆,即《
内经》所谓哕也。或曰
成无己、
许学士固以秽为呃逆,然东垣、海
藏又以哕为
干呕,陈无择又以哕名
咳逆,诸论不同,今子独取成、许二家之说,何
也?曰哕义具在《内经》,顾诸家不察耳。按《
灵枢》
杂病篇末云∶哕以草刺鼻,嚏,
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详此经文
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
按呃逆用
纸捻刺鼻便嚏,嚏则呃逆立止;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亦立已;或作冤盗
贼大
惊骇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许二家之论哕为呃逆,为得经旨也。若以哕为
干呕,设使干呕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无息,或使之大惊,其干呕能立已乎,哕
非干呕也明矣。若以哕名咳逆,按《内经》
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阴阳
应象论曰∶秋伤于湿,冬生
咳嗽。以此论之,则咳逆为咳嗽无疑,以春夏冬三
时比例自见。孙
真人《千金》曰∶咳逆者嗽也,本自明白,后人不知何以将咳
逆误作呃逆,失之远矣。赵以德曰∶成无己云哕者俗谓之咳逆,呃呃然有声,然引咳逆
是哕非也。《内经》以哕与咳逆为两证,哕是
胃病,咳逆是
肺病,谓
胃气逆为哕。注
云∶胃为
水谷之海,肾与为关,关闭不利,则
气逆而上,胃以包容水谷,性喜受寒
寒谷相搏,故为哕也。又谓
阳明之复,咳哕。
太阳之复,呕出
清水及为哕噫。
少阴
之复,哕噫。《灵枢》亦谓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
寒气与新
谷气俱还入于
胃,新故相乱,
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
手太阴泻
足少阴。张仲
景言哕者,皆在阳明证中,谓
湿家下之太早则哕,而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皆因下后
胃气虚而哕者也。至有
风热内壅,气不能通,有
潮热,时时哕者,与小柴
胡汤
和解之。哕而
腹满,视
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者,此皆可治之证。至若病极谵
语,甚者至哕,又不尿腹满加哕者,皆不治。丹溪先生亦尝谓呃逆、气逆也,气自
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内经》谓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东垣谓是阴
火上冲,而吸之气不得入,
胃脉反逆,由
阴中伏阳而作也,从
四时用药法治。
古方
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
丁香、
柿蒂、
竹茹、
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
孰为补虚。人之
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此土败
木贼也。阴为火所
乘,不得内守,木挟
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
病患见此,似为危证。然亦有实者,不可不知。嗟乎!圣人之言胃气逆为哕者,非
由一因而逆,缘
王太仆用《灵枢》之意,竟作肾寒逆上之病注之,由是后代
方论,
或用
热剂治寒,或用辛温
散气。安知脾与胃,
一阴一阳也,二者不和亦逆。肾肝在
下,相凌亦逆,且肾之逆,未可便谓之寒也。左
肾主水,性本
润下,乌能自逆,必
右肾相火炎上,挟其冲逆,须观所挟多寡,分
正治反治以疗之。
肝木之风,从
少阳
相火冲克者,亦必治火,皆当如先生所言者以治。若别有其故而哕者,又必如仲景
法,随其攸利而治之。刘宗浓曰∶呃逆一证,有虚有实,有火有痰,有
水气,不可
专作寒论。盖
伤寒发汗吐下之后,与泻利日久,及大病后、妇人产后有此者,皆脾
胃气血大虚之故也。若
平人食入太速而
气噎,或饮水喜笑错喉而气抢,或因痰水停
隔心中,或因暴怒气逆
痰厥,或伤寒
热病失下而有此者,则皆属实也。夫水性润下,
火性炎上,今其气自下冲上,非火而何。大抵
治法,
虚则补之,
虚中须分
寒热,如
因汗吐下后,误服寒凉过多,当以
温补之。如
脾胃阴虚,
火逆上冲,当以
平补之。
挟热者,凉而补之。若夫实者,如伤寒失下,
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当以寒下之。
如
痰饮停蓄,或暴怒气逆痰厥,此等必
形气俱实,别无恶候,皆随其邪之所在,涌
之泄之,清之利之也。胃
伤阴虚,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者,宜
参术汤下
大补阴丸。
吐利后
胃虚寒者,
理中汤加
附子、丁香、柿蒂。吐利后胃虚热者,
橘皮竹茹汤。《三
因方》云∶凡吐利后多作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或至八九声相连于气不回,
至于惊人者,若伤寒久病得此甚恶,《内》所谓
坏病者是也。丹溪治赵立道年近五
十,质弱多怒,暑月因饥后大怒,得
滞下病,
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痢渐缓,
五七日后,
诊脉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且以参术汤调
益元散与之,痢亦渐收。
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呃,知其因下久而
阴虚也。令守前药,然利尚未止,又以炼蜜与
之,众皆尤药之未当,欲用姜附,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
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
冷水饮多,得无寒乎。曰炎暑如此,饮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数,药力到当自止,
又四日而呃止,滞下亦安。又治陈择仁年近七十,素浓味,有
久嗽病,新秋患滞下,
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呃作,脉皆大豁,众以为难。丹溪曰∶形瘦者尚可为,以参术
汤下
大补丸,七日而安。娄全善治其兄九月得滞下,每夜五十余行,
呕逆食不下,
五六日后加呃逆,与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时又至,遂用
黄连泻心汤加
竹茹饮之,
呃虽少止,滞下未安。若此者十余日,遂空心用御米壳些少涩其滑,日间用参、术、
陈皮之类补其虚。自服御米壳之后,呃声渐轻,滞下亦收而安。(以上吐利后补虚例。)仲景
云∶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大肠结燥,脉沉数者,调胃承
气汤。
大便不通,哕数
谵语,
小承气汤。丹溪治超越陈氏二十余岁,因饱后奔走数
里患哕,但食物则连哕百余声,半日不止,饮酒与汤则不作,至
晚发热,脉涩数,
以血入
气中治之,用
桃仁承气汤加
红花煎服,下污血数次,即减,再用
木香和中丸
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右下例,有实积者宜之。)又治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浓,炎月
因大怒而呃作,作则举身跳动,脉不可诊,
神昏不知人,问之乃知
暴病。视其形气
俱实,遂以
人参芦二两煎汤,饮一碗,大吐
顽痰数碗,
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人参入
手太阴,补阴中之阳者也。芦则反是,
大泻太阴之阳。女子暴怒
气上,肝主怒,肺
主气,经曰怒则气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参芦善吐,痰尽
则气降而火衰,
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上宣例,
痰郁者宜乏。)《
三因》云∶哕而
心下坚
痞眩悸者,膈间有痰水所为,虚不禁吐者,宜
二陈汤、
导痰汤加
姜汁、
竹沥。亦有
污血而哕者,丹溪治超越陈氏用桃仁承气汤是也。虚不
禁下者,于
蓄血门求
轻剂用
之。仲景云∶
哕逆者,
陈皮竹茹汤主之。又云∶干呕哕,若手足厥者,
陈皮汤主之。
《
本事方》用
枳壳五钱,
木香二钱半,细末,每服一钱,
白汤调下。
孙兆方用陈皮二
两去白,
水煎通口服,或加枳壳一两,此皆
破气之剂,气逆者宜之。唯陈皮竹茹汤,
气逆而虚者宜之。水寒相搏者,
小青龙汤。寒甚加附子尖炒。洁古
柿钱散《宝鉴》丁
香
柿蒂散,
羌活附子汤,皆热剂,唯
寒呃宜之。戴复庵以
热呃,唯伤寒有之。其他
病发呃者,皆属寒,用
半夏一两,
生姜一两半,水一碗。煎半碗
热服。或用丁香十粒,
柿蒂十个切碎,
白水一盏半煎。或理中汤加枳壳、
茯苓各半钱,半夏一钱,不效更
加丁香十粒。亦有无病偶然致呃,此缘气逆而生,重者或经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
汤加
枳实半夏汤,或煎汤泡
萝卜子研
取汁,调
木香调气散,乘热服,
逆气用之最佳。
若胃
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加以
呕吐,轻剂不能取效,宜
丁香煮散,及以附子粳
米汤,增炒
川椒、丁香,每服各二三十粒。治呃逆,于脐
下关元灸七壮,立愈,累
验。又方,男左女右,
乳下黑尽处一
韭叶许,灸三壮,甚者二七壮。
【诊】
心脉小甚为哕。
肺脉散者不治。哕声频密相连者为实,可治。若半时哕
一声者为虚,难治,多死在旦夕。
【产后呃逆】
此恶候也。急灸
期门三壮,神效。屈
乳头向下尽处是穴,乳小者,
乳下一指为率。男左女右,与乳正直下一指
陷中动脉处是穴,炷如小豆大,穴真病
立止。
丁香散、
羌活散,桂心五钱,姜汁
三合,水煎服。
参附汤。(上皆热剂。)干柿一
个切碎,以水一盏,煎六分热呷。(内有热,不禁热剂者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