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册 诸痛门] 腹痛
或问
腹痛何由而生?曰邪正相搏,是以作痛。夫
经脉者,乃天真流行出入,
脏腑之道路也。所以
水谷之精悍为荣卫,行于脉之
内外,而统大其用,是故行
六气,运
五行,调和
五脏,洒陈
六腑,法四
时
升降浮沉之气,以
生长化收藏。其
正经之别脉,络在内者,分守脏腑部位,各司其属,与之出纳气
血。凡是荣卫之妙用者,皆
天真也。故经曰∶血气,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养之则邪弗能伤矣。失之则
荣气散解,而诸邪皆得从
其脏腑所虚之舍而入客焉。入客则气停液聚,为积为痰,血凝不行,或瘀或蓄,脉络皆满,邪正相搏,
真气迫促,故作痛也。脾胃内舍心腹,心肺内舍
胸膺、两胁,肝内舍胁、
小腹,肾内舍小腹、
腰脊,
大小肠、冲任皆在小腹,此脏腑所通之部位也。曰举痛论叙腹痛一十四条,属热者止一条,余皆属寒。
后世
方论,因尽作风冷客之攻击而作痛。今子乃云诸邪何哉?曰方论不会通诸篇之旨,因不解篇末,
复谓百病皆生于气,列
九气之状,其间虽不言痛,必亦为或有作痛者故也。不然,何乃出于诸痛篇之
末耶。试以《
灵枢》
百病始生篇观之,其旨则显然矣。所论邪有
三部,风雨伤于上,
清湿伤于下,伤
于上者,病从外入内,从上下也。次第传入,舍于输之时,
六经不通,或着
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
脉,或着
伏冲之脉,或着肠胃之
膜原,皆得成积而痛。伤于下者,病起于足,故积之始生,得寒乃生,
厥乃成积。
厥气生足,生胫寒,胫寒则
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
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
肠外之
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伤于脏者,病起于阴,故卒然多食饮,则肠满,
起居不节,用力
过度,则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
溢则
衄血。
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
后血。肠胃之络伤,则
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
则
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
内伤于忧怒,则
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
温气不
行,
凝血蕴裹而不散,
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自今观之,此篇所谓成积作
痛,未至于瘕结块之积,乃汁沫聚而不散之积也。与举痛论所谓血气稽留不得行而成积同也。岂七
情叙于篇末者之不同然于作痛乎。然推原二篇之意,百病始生篇在乎三部之邪会而为痛,故相连而为
言。举痛论在乎其邪各自为病,所以独引
寒淫一者,亦为
寒邪之能闭塞
阳气最甚故也。用是为例,其
他则可自此而推之矣。至如
七情之
气逆,即伤其荣卫而不行,荣卫不行则液聚血凝,及饮食用力过度
者亦然,皆不待与寒相会,始成积作痛也。且如诸篇有言,
胃气实而
血虚,其
脉软散者,当病
食痹,
谓食则痛也;有言岁土太过,
湿淫所胜,
大腹、
小腹痛者;有言
冲脉之病,其气溢于
大肠,而
着于
膏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有言脾传之肾,
少腹冤热而痛;有言
肝热病者,
腹痛
身热;有言
肾虚者,亦大腹、小腹痛;有言
厥阴之厥,小腹肿胀;
太阴厥逆,
心痛引背;有言六
气司上下之胜之复等邪,各随其所入之部分而痛,岂非诸邪各有自径入作痛,初无与寒
相关者耶。
《
难经》云∶脐上牢若痛,心
内证也。脐下牢若痛,肾内证也。脐右牢若痛,肺内证也。脐左牢若痛,
肝内证也。方论之未备者,不独此而已。至若
厥心痛,
五邪相乘者,亦不能推及四脏,与之无异,岂
五五二十
五阳之相移,独心而已哉。更于五脏之疝,不干涉于
睾丸,止在
腹中痛者,犹未明也。止知
诸脉急者为疝,未知脉滑微有热者,亦病疝也。其详备见疝条。且
刘河间尝解
急脉之意,急脉固是寒
之象,然寒脉当短小而迟,非急数而洪也。由
紧脉主痛,急而为痛甚,所以痛而脉有紧急者,脉为心
之所养也。凡六气为病,则
心神不宁,而紧急不得舒缓,故脉亦从之而见也。欲知何气之为病者,适
其紧急相兼之脉而可知也。如紧急洪数,则为
热痛之类也。此论可谓善推脉理病情者也。曰诸邪之作
痛则闻命矣,然其邪之博也,奈何以治?将亦有所守要约之方乎。曰自博而求约,何患约之无其道,
不自博而从事于约,约必失其道,失其道,宁无实实
虚虚、诛伐无过之患乎。然其道要在于审经脉气
血之
虚实,辨
六淫五邪之有无兼气,于是择至真
大要诸
治法中,并
五郁者之所当施,而后选其经,分祛邪补正,适所宜之药,配
君臣佐使以为方。夫
如是而约之,则犹约囊也,不切中其病矣。东垣云∶夫
心胃痛及腹中诸痛,皆因劳力过甚,饮食失节,
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经言得炅则止,炅者,热也。以热治寒,治之正也。
然腹痛有部分,脏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如厥心痛者,乃寒邪客于
心包络也,前人以良姜、菖
蒲大辛热之味,末之,酒
调服,其痛立止,此直折之耳。
真心痛者,寒邪伤其君也,手足青至节,甚
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中脘痛者、
太阴也,
理中、建中、
草豆蔻丸之类主之。
脐腹痛者、
少阴也,
四逆姜附、
御寒汤之类主之。
少腹痛者、
厥阴也,
正阳散、
回阳丹、
当归四逆汤之类主之。杂证而痛
者,
苦楝汤、
酒煮当归丸、
丁香楝实丸之类主之。是随高下治之也。更循各脏部分
穴俞而
灸刺之,如
厥心痛者,
痛如针刺其心,甚者,脾之痛也。取之
然谷、
太溪,余脏皆然。如腹中不和而痛者,
甘草
芍药汤主之。如
伤寒误下,传太阴
腹满而痛者,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痛甚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夏
月
肌热恶热,脉洪疾而痛者,
黄芩芍药汤主之。又有诸
虫痛者,如心腹懊,作痛聚往来上下行,痛
有休止,腹热善渴涎出,
面色乍青乍白乍
赤,
呕吐水者,蛔咬也。以手紧按而坚持之,无令得脱,以针刺之,
久持之,虫不动,乃
出针也。或
《局方》
化虫丸,及诸虫之药,量虚实用之,不可一例治也。海藏云∶秋腹痛,肌寒
恶寒,脉沉微,
足太阴、
足少阴主之,
桂枝芍药汤。中脘痛、太阴也,理中、建中、
黄汤之类。脐腹痛、少阴也,
四逆、真武、
附子汤之类。小腹痛、厥阴也,重则正阳散、回阳丹之类,轻则当归四逆汤之类。太阴
传少阴痛甚者,当变
下利而止。夏腹痛,肌热恶热,脉洪疾,
手太阴、
足阳明主之,
芍药黄芩汤,治
腹痛脉洪数。肚腹痛者,
芍药甘草汤主之。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
甲己化土,
此仲景妙方也。脉缓伤水,加
桂枝、
生姜。脉洪伤金,加
黄芩、
大枣。脉涩
伤血,加
当归。脉弦
伤气,
加
芍药。脉迟伤火,加
干姜。丹溪云∶有寒、有热、有
食积、有
湿痰、有死血。绵绵痛而无增减,欲
得热手按,及喜热食,其脉迟者,寒也。当用
香砂理中汤,或
治中汤、
小建中汤、
五积散等药。若
冷痛用温药不效,痛愈甚,
大便不甚通,当微利之,用
藿香正气散,每服加官桂、
木香、
枳壳各半钱,
吞下
来复丹,或用
苏感丸,不利,则量虚实用
神保丸。时痛时止,热手按而不散,其脉洪大而数者,
热也。宜二陈平胃、炒芩、连,或四顺清凉
饮、
黄连解毒汤、
神芎丸、
金花丸之类。若腹中常觉有热而痛,此为
积热,宜
调胃承气汤。感暑而痛,
或
泄利并作,其脉必虚豁,宜
十味香薷饮、
六和汤。感湿而痛,
小便不利,大便
溏泄,其脉必细,宜
胃苓汤。
痰积作痛,或时
眩晕,或呕
冷涎,或下白积,或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热汤则暂止,其脉必滑,
宜二陈加
行气之剂,及
星半安中汤。食积作痛,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其脉必弦,或沉滑,宜二陈
平胃加
山楂、
神曲、
麦芽、
砂仁、
草果,
温中丸、
枳术丸、
保和丸、
木香槟榔丸之类。
酒积腹痛,用
三棱、蓬术、
香附、官桂、
苍术、浓朴、
陈皮、甘草、
茯苓、木香、
槟榔主之。多年败
田螺壳,存
性,加三倍于木香槟榔丸中,更加山
茵陈等分,其效甚速。
气滞作痛,痛则
腹胀,其脉必沉,宜木香
顺气散。死血作痛,痛有常处而不移,其脉必涩或芤,宜
桃仁承气汤。虚者加归、地
蜜丸服,以缓除
之。或用
牡丹皮、江西
红曲、麦芽、香附、川
通草、
穿山甲、番
降香、
红花、
苏木、山楂、
玄胡索、
桃仁泥,酒、童便各一钟,煎至一钟,入韭汁服。七情内结,或寒气外攻,
积聚坚牢如杯,心腹
绞痛,
不能饮食,时发时止,发即欲死,宜
七气汤。腹痛有作止者,有块耕起往来者,
吐清水者,皆是虫痛。
或以鸡汁吞
万应丸下之,或以
椒汤吞
乌梅
丸安之。《
金匮要略》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
故有
蛔虫。关上脉紧而滑者,蛔毒。脉沉而滑者,寸白。
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脾
胃虚
而
心火乘之,不能滋荣
上焦元气,遇冬肾与
膀胱之寒水旺时,子能令母实,致
肺金大肠相辅而来克心
乘脾胃,此大复其雠也。经曰∶大胜必大复,故
皮毛血脉
分肉之间,元气已绝于外,又
大寒大燥二气
并乘之,则苦
恶风寒,
耳鸣,及腰背相引
胸中而痛,
鼻息不通,
不闻香臭,额寒
脑痛,目时眩,目不
欲开,腹中为寒水反乘,痰唾涎沫,食入反出,腹中常痛,及心胃痛,胁下急缩,有时而痛,腹不能
努,大便多泻而少秘,
下气不绝或
肠鸣,此脾胃虚之极也。胸中
气乱,
心烦不安,而为
霍乱之渐,膈
咽不通,噎塞极则有声
喘喝闭塞,或日阳中,或暖房内稍缓,口吸
风寒则复作,
四肢厥冷,身体沉重,
不能转侧,不可回顾,
小便溲而时燥,以草豆蔻丸主之。此主秋冬寒凉大
复气之药也。复气乘冬足太
阳寒气、足少阴
肾水之旺,子能令母实。手太阴肺实,反来侮土,火木受邪,腰背胸膈闭塞
疼痛,善
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
浊涕不止,或有肉,不闻香臭,
咳嗽痰沫,上热如火,下寒如水,头
作
阵痛,目中
流火,视物KTKT,耳鸣
耳聋,头
并口鼻或恶风寒喜日阳,夜
卧不安。常觉痰塞膈咽不通,口无滋味,两胁缩急而痛。
牙齿动摇,不能
嚼物,腰脐间及尻臀膝
足寒冷,
阴汗,
前阴冷,行步欹侧,起居艰难,
掌中寒,
风痹麻木,
小便数而
昼多,夜频而少。
气短喘喝,
少气不足以息,卒
遗失无度。妇人
白带,
阴户中大痛,牵心而痛,
黧黑
失色。男子
控睾牵心,阴阴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调。
烦心霍乱,
逆气里急,而
腹皮色白,
后出余气,腹不能努或肠鸣,
膝下筋急,
肩胛大痛。此皆寒水来复火土之雠也。以
神圣复气汤主之。
季秋心腹中大痛,
烦躁,
冷汗自出,宜
益智和中丸。季秋客寒犯胃,心胃大痛不可忍者,
麻黄草豆蔻
丸。
脾胃虚寒心腹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宜浓朴汤。为戊火已衰,不能运化,又加
客气聚
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温,以淡泄之,扶持胃气,以期平也。腹痛或大便利,或用手重按痛处
不痛者为虚,宜于以上治
寒痛方中选用之。无寒者,芍药甘草汤。仲景云∶
虚劳,里急腹中痛,小建
中汤主之。此补例也,温例也。痛而秘者,浓朴
三物汤主之。此泻例也,寒例也。
三阴受邪,于心脐
少三腹疼痛气风等证,
当归丸主之。
失笑散,治心腹痛效。心痛门有
刘寄奴玄胡索方,亦治腹痛,皆
通理气血之剂也。有全不喜食,其人本体素怯弱,
而又加以腹冷疼者,
养胃汤,以
人参、
白术、苍术,仍加桂、茱萸各半钱,木香三分,应
腹冷痛,或
心脾疼者,加生姜,均治之。诸寒作痛,得炅则止者,熨之。用
熟艾半斤,以白纸一张,铺于腹上,
纸上摊艾令匀,又以憨葱数枝,批作两半片,铺于艾上,再用白纸一张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则
易之,觉腹
中热、腹皮暖不禁,以帛三搭多缝带系之,待冷方解。一法用盐炒,布裹熨痛处,神效。
腹痛证治,上条列之详矣。但有因别病而致痛者,不可不明。且如疝致腹痛,必是睾丸肿疼牵引而痛,
或边有一条冲腹而痛。霍乱腹痛,必
吐利兼作,甚有不呕不利,四肢厥冷痛极者,名
干霍乱,又名搅
肠沙。急用
樟木煎汤大吐之;或用
白矾末一钱,清汤调服
探吐之;或用台芎为末,每一钱许入
姜汁半
盏,热汤调服。甚者
面青昏倒不省人事,急以鼠矢
一合,研为细末,滚汤调,澄清,通口服之。或刺
委中并十指
出血。肠内生痈,亦常腹痛,但小便数似淋,脉滑数,身甲错,
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
或绕脐生疮,治法见本门。凡此数证,要当审辨,随其所因而施治,毋苟且而误人也。
【少腹痛】
伤寒
蓄血在
下焦,宜
抵当丸、桃仁承气之类。若因
气郁而痛,以
青皮主之。寒
者,以桂枝、
吴茱萸温之。(苦练丸、酒煮当归丸。)若因疝、
奔豚、症聚者,更检本门施治。若身
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或绕脐生疮者,
小肠痈也。急宜下之,或以
云母膏、
太乙膏作丸服。
【诊】
脉多细小紧急。滑为痰。弦为食。阴弦或紧,或尺紧而实,或伏者,可下。细小迟者生。
坚大疾者,数而紧者,浮大而长者死。痛而喘,脐下或大痛,
人中黑色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