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册 痿痹门] 痹
《
内经》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胜者为
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称为走注疼
痛及
历节之类是也。)
寒气胜者为
痛痹。(痛痹者,
疼痛苦楚,世称为
痛风及白虎、
飞尸之类是也。)
湿气胜者为
着痹。(着痹者,着而不移,世称为
麻木不仁之类是也。痹者闭也,
五脏六腑正气为
邪气
所闭,则痹而不仁。《
灵枢》云∶病患一臂不遂,时复移在一臂者,痹也,
非风也。《要略》曰∶风
病当
半身不遂,若但臂不遂者,痹也。)以冬遇此为
骨痹,以春遇此为
筋痹,以夏遇此为
脉痹,以至
阴遇此为
肌痹,以秋遇此为
皮痹。(凡风寒湿所为行痹、痛痹、着痹之病,又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
而命其名,非此行痹、痛痹、着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也。)陈无择云∶三
气袭
人经络,入于骨则重而不举,入于脉则血凝不流,入于筋则屈而不伸,入于肉则不仁,入于皮则
寒。久不已则入五脏,
烦满喘呕者,肺也。
上气嗌干,厥胀者,心也。多饮数溲,夜卧则惊者,肝也。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者,肾也。
四肢懈惰,发咳呕沫者,脾也。大抵显脏证则难治矣。又有
肠痹、胞
痹,及六腑各有俞,风寒湿所中,治之随其腑俞以施
针灸之法,仍服发散等剂,则病自除。又有
血痹、
周痹、
支饮作痹,皆以类相从也。
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
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
关节,
筋脉弛纵而
不收,宜
防风汤。
寒痹者,
四肢挛痛,关节
浮肿,宜
五积散。
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
四肢缓弱,
皮肤不仁,
精神昏塞,宜
茯苓川芎汤。
热痹者,
脏腑移热,复遇
外邪客搏
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
故
痹,然而闷,
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
皮肤色变,宜
升麻汤。三气合而为痹,则
皮肤顽浓,或肌肉
酸痛,此为邪中周身,搏于
血脉,积年不已,则
成瘾疹
风疮,搔之不痛,头发脱落,
宜
疏风凉血之剂。肠痹者,数饮而
小便不通,
中气喘争,时作
餐泄,宜
五苓散加桑皮、
木通、
麦门冬,
或
吴茱萸散。
胞痹者,
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
小便,上为
清涕,宜
肾着汤、
肾沥汤。血
痹者,邪入于
阴血之分,其状,体常如被风所吹,骨弱劳瘦,汗出,卧则不时摇动,宜
当归汤。周痹
者,在血脉之中,上下游行,周身俱痛也。宜
蠲痹汤。支饮者,手足
麻痹,
臂痛不举,多睡
眩冒,忍
尿不便,膝冷成痹,宜
茯苓汤。
五脏痹,宜
五痹汤。
肝痹,加
酸枣仁、
柴胡。
心痹,加
远志、
茯苓、
麦门冬、
犀角。
脾痹,加浓朴、
枳实、
砂仁、
神曲。
肺痹,加
半夏、
紫菀、
杏仁、
麻黄。
肾痹,加独
活、官桂、
杜仲、
牛膝、黄、萆。痹在五脏之合者可治,其入藏者死。
【诊】
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关中
薄泽为风,
冲浊为痹。
浮络多青则痛,黑则痹。
络脉暴
黑者,留久痹也。脉大而涩,为痹。脉来急,亦为痹。
肺脉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
恶日光。心脉微
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右寸沉而迟涩,为皮痹。
左寸结不流利,为血痹。
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涩,为
肉痹。左关弦紧而数,
浮沉有力,为筋痹。迟为
寒。数为热。濡为湿。滑为痰。豁大、弦小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