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 诸风门] 疠风
《
素问》脉要
精微论曰∶脉风成为疠风。论曰∶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疠风者,荣卫热
,其气不清,故使
鼻柱坏而色败,
皮肤疡溃。又谓
风气与
太阳俱入,行诸
脉俞,散诸
分肉之间,与
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
肌肉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
不仁也。长刺节论曰∶大
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
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王注以泄卫气之
怫热。
刺骨髓,汗出百日。
王注∶以泄
荣气之怫热。二百日,须眉生而止。《
灵枢》曰∶疠风者,数刺其肿上,已刺,以锐
针针其处,按出其
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毋食他食。今观经之论治,分荣卫者如此。若
古方虽
多,但混泻其
风热于荣卫,又无先后之分,至东垣、丹溪始分之。《
活法机要》云∶先
桦皮散,从少
至多,服五七日,灸
承浆穴七壮,
灸疮愈,再灸再愈,三灸之后,服
二圣散泄热,祛血之
风邪,戒房
室,三年病愈。此先治其卫、后治其荣也。《试效方》治段库使用
补气泻荣汤,此治荣多于治卫也。
丹溪云∶须分在上在下,在上者以
醉仙散,取臭
恶血于齿缝中出,在下者以
通天再造散,取恶物
蛔虫
于
谷道中出。所出虽有上下道路之异,然皆不外于
阳明一经而已。看其疙瘩,上先见,在上体多者,
病在上也。下先见,在下体多者,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病在上复在下也。阳明主胃与
大肠,无物
不受,此风之入人也,气受之在上多,血受之在下多,血气俱受者,上下皆多。自非医者神手,病者
铁心,罕有免者。夫气为阳为卫,血为阴为荣,身半以上,阳先受之,身半以下,阴先受之。是故再
造散治其病在阴者,用皂角剌出风毒于荣血中。肝主血,恶血留止,其属肝也。虫亦生于
厥阴,风木
所化,必用是治其
脏气杀虫为主,以
大黄引入肠胃荣血之分,利出瘀恶虫物。醉仙散治其病在阳者,
用鼠粘子出风毒遍身
恶疮,胡麻逐风补肺润皮肤,蒺
藜主恶血身体
风痒,
通鼻气,
防风治诸风,栝蒌根治
瘀血消
热肿,
枸杞消
风热散疮毒,
蔓荆子主贼
风,
苦参治
热毒风,皮肌
烦躁生疮,赤癞眉脱,八味药治功固至矣,然必银粉为使,银粉乃是
下膈通
大肠之要剂,所以用其驱诸药入阳明经,开其风热
怫郁痞隔,逐出
恶风臭秽之毒,杀所生之虫,循经
上行至
牙齿软薄之分,而出其臭毒之涎水。服此药若有伤于齿,则以
黄连末揩之,或先固济以解银粉
之毒。银粉在醉仙散有夺旗斩将之功,遂成此方之妙用,非他方可企及,故丹溪取二方分用之,如破
敌之先锋。至于余邪未除者,但调和荣卫药中少加驱逐剂耳。
薛新甫曰∶大抵此证,多由劳
伤气血,
腠理不密,或醉
后房劳
沐浴,或登山涉水,
外邪所乘,卫
气相搏,
湿热相火,血随火化而致。故淮阳闽广间多患之。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发
紫泡者,毒在
肝。脚底先痛或穿者,毒在肾。遍身如癣者,毒在脾。目先损者,毒在心。此
五脏受病之重者也。一
曰皮死,
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针刺不痛。三曰血死,烂溃。四曰筋死,指脱。五曰骨死,鼻柱坏。
此五脏受伤之不可治也。若
声哑目盲,尤为难治。治当辨本证
兼证,
变证类证,
阴阳虚实而斟酌焉。
若妄投
燥热之剂,脓水淋漓,则
肝血愈燥,风热愈炽,
肾水愈枯,相火愈
旺,反成坏证矣。
本证
治法∶疠疡所患,非止一脏,然其
气血无有弗伤,兼证无有弗杂,况积岁而发现于外,须分
经络之上下,
病势之虚实,不可概施攻毒之药,当先助胃壮气,使
根本坚固,而后治其疮可也。疠疡
当知有变、有类之不同,而治法
有汗、有下、有砭刺、攻补之不一。盖兼证当审
轻重,变证当察先后,
类证当详真伪,而汗下砭刺攻补之法,又当量其人之虚实,究其病之源委而施治焉。盖虚者
形气虚也,
实者
病气实而形气则虚也。疠疡砭刺之法,子和张先生谓一汗抵千针,盖以砭血不如
发汗之周遍也。
然发汗即
出血,出血即发汗,二者一律。若恶血凝滞在肌表经络者,宜刺宜汗,取
委中出血则效。若
恶毒蕴结于脏,非荡涤其内则不能瘥。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处及两臂腿腕,两手
足指缝各出血,
其毒必不能散。若
表里俱受毒者,非外砭内泄,其毒决不能退。若上体患多,宜用醉仙散,取其内蓄
恶血于齿缝中出,及
刺手指缝并臂腕以去肌表毒血。下体患多,宜用
再造散,令恶血陈虫于谷道中出,
仍针足指缝并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为度,如有
寒热头疼等证,当大
补血气。疠疡服
轻粉之
剂,若
腹痛去后兼有脓秽之物,不可用药止之。若口
舌肿痛,秽
水时流作渴,
发热喜冷,此为
上焦热毒,宜用
泻黄散。若
寒热往来,宜用
小柴胡汤加
知母。若口齿缝
出血,发热而
大便秘结,此为热毒内淫,宜用
黄连解毒汤。若
大便调和,用《济生》
犀角地黄汤。若
秽水虽尽,口舌不愈,或发热作渴而不饮冷,此为
虚热也,宜用
七味白术散。疠疡手足或腿臂或各指
拳挛者,由
阴火炽盛亏损气血,当用
加味逍遥散加
生地黄,及
换肌散兼服。疠疡生虫者,
五方风邪翕
合,相火制金,木盛所化,内食五脏,而证见于外也。宜用
升麻汤,送
泻青丸,或桦皮散,以清肺肝
之邪,外灸承浆,以阳明
任脉,则风热息而虫不生矣。
肝经虚热者,佐以加味逍遥散、
六味地黄丸。
兼证治法∶
【头
目眩晕】
若右寸
关脉浮而无力,脾
肺气虚也,用
补中益气汤。若左关
尺脉数而无
力,肝
肾气虚也,用六味地黄丸。若右寸尺脉浮大或微细,
阳气虚也,用
八味地黄丸。
血虚者,四物
汤加参、苓、
白术。
气虚者,
四君子汤加
当归、黄。肝经
实热者,
柴胡清肝散。肝经虚热者,六味
地黄丸。
脾气虚弱者,补中益气汤。
脾虚有痰者,
半夏白术天麻汤。砭血过多者,
芎归汤。
发热恶寒
者,
圣愈汤。大凡发热则
真气伤矣,不可用苦寒药,恐复伤脾胃也。
【口目斜】
若手足牵搐,或
眉棱痒动,属肝经血虚风热,用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以生肝血滋肾水。若寒热往来,或
耳聋胁
痛,属
肝木炽盛,先用
小柴胡合四物汤,以清
肝火生肝血。若
筋挛骨痛,或不能动履,用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汤,以滋
化源。若因服燥药而致者,用
四物汤加生
甘草、
金银花,以解热毒
益阴血。凡此俱
属肝经血燥所致,须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为主。若因怒气
房劳而甚者,用六味地黄丸、十全大
补汤为主。若因劳伤
形体而甚者,用补中益气汤、
十全大补汤为主。
【夏秋湿热
行令】
若饮食不甘,
头目眩晕,遍身酸软,或两腿麻木,
口渴自汗,
气促身热,
小便黄数,大便稀溏,湿热伤
元气也,用
清燥汤。如在夏令,用
清暑益气汤。若自汗
盗汗,
气高而喘,身热脉大,元气
内伤也,用补中益气汤。
若
呕吐少食,肚腹痞闷,大便不实,脾胃受伤也,用
六君子汤。若胸腹不利,饮食少思,吐痰不止,
脾
胃虚痞也,用四君子汤。若形气倦怠,肢体麻木,饮食少思,热伤元气也,用
人参益气汤。
【热渴
便浊】
若夜安
昼热者,热在
气分也,用
清心莲子饮。昼安
夜热者,热在
血分也,用
四物二连汤,俱佐
以六味地黄丸。若寒热往来者,肝经血虚也,用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
【
小便不利】
若因服燥药
而致者,用四物汤加炒
黑黄柏、知母、生甘草,以
滋阴血。若频数而色黄者,用四物汤加参、术、麦
门、
五味子,以
生气血。若短而色黄
者,用补中益气汤加
山药、麦门、
五味,以滋化源。
【
大便不通】
若血虚
内热而涩滞者,用四物汤加
麦门、五味子,以生血
润燥。若因燥热之药而
患者,用四物汤加
连翘、生甘草,以生
血清热。若
服克
伐之药而致者,用四君子汤加芎、归,以助气生血。若作渴饮冷者,
热淫于内也,用
竹叶石膏汤,以
清
胃火。若作渴饮汤者,肠胃虚热也,用
竹叶黄汤,以
补气生津。若内热作渴,
面赤饮汤者,用四
物汤送
润肠丸,以
凉血润燥。若肠胃满胀,燥在
直肠而不通者,用
猪胆汁导之。肠
胃气虚血涸而不通
者,用十全大补汤。若肝
胆邪盛,
脾土受侮,而不能输化者,用小柴胡汤加
山栀、
郁李仁、
枳壳治之。
【
怔忡无寐或兼
衄血便血】
若内热晡热,作渴饮汤,肢体倦怠,此脾血虚而火动也,用四君子加芎、
归。若
思虑伤脾动火而致,用
归脾汤加山栀。若发热晡热,用
八珍汤加
酸枣仁、
茯神、
远志。若因心
血虚损,用
柏子仁散。大抵此证皆心脾血少所致,但调补
胃气,则痰清而神自安,不必专于清热治痰。
【发热恶寒】
若肢体倦怠,烦躁作渴,气高而喘,
头痛自汗者,此内伤气血也,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
麦门。倦怠食少,大便不调,
小便频数,洒淅
恶寒者,此脾肺气虚也,用
升阳益胃汤。烦躁作渴,体
倦少食,或食而不化者,此脾气虚热也,用六君子汤。
【发热】
在午前脉数而有力者,
气分热也,用
清心莲子饮。脉数而无力者,阳
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午后脉数而有力者,
血分热也,用四物汤加
牡丹皮。脉数而无力者,
阴血虚
也,用四物汤加参、术。热从两胁起者,肝虚也,用四物汤加参、术、黄。从脐下起者,
肾虚也,
用四物汤加参、术、
黄柏、知母、五味、麦门、
肉桂,或
六味丸。其热昼见夜伏,夜见昼止,或去来
无定时,或起作无定处,或从脚起者,此无根
虚火也,须用
加减八味丸,及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
更以
附子末唾津调搽
涌泉穴。若形体恶寒,喜热饮食者,阳气
虚寒也,急用
八味丸。
【
口干】
若恶冷
饮食者,胃气虚而不能生津液也,用七味白术散。若喜冷冻
饮料食者,胃火盛而消烁
津液也,须用竹叶石
膏汤。夜间发热口渴者,肾水弱而不能上润也,当用六味地黄丸。若因汗下之后而有前患,胃气虚也,
宜用八珍汤。
【作渴】
若烦躁饮冷者,属上焦实热,用
凉膈散。兼大便秘结者,属
下焦实热,用清凉
饮。若用克伐之药而渴者,气血虚也,急用八珍汤、六味丸。
【耳聋
耳鸣】
若左寸关脉弦数者,心肝
二
经虚热也,用四物汤加山栀、
柴胡生阴血。右寸关脉浮大者,脾肺二经虚热也,用补中益气汤加山
栀、
桔梗培阳气。若因怒便作,用小柴胡汤加山栀、芎、归,清肝凉血。若午前甚,用小柴胡汤加参、
、归、术,补气清肝。午后甚,用四物汤加酒炒黑黄柏、知母、五味,
补阴降火。如两
足心热,属
肾虚,用六味丸以壮水之主。
两足冷属
阳虚,用八味丸以益火之源。
【
项强口噤腰背反张者】
气血虚而发痉也。仲景云∶
足太阳
病,发汗太多则痉,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则加
拘急,
疮家发汗则痉。盖
风能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
曰
柔痉。寒能涩血,故
无汗而恶寒曰
刚痉。皆因
内虚复汗,
亡津血,筋无所养而然。悉属虚象,
非风
证也。当大补气血为主。故
产妇、
溃疡、劳伤气血、湿热相火、误服克伐之剂者,多患之,其义可见。
【妇女
经闭】
若因
郁火伤脾,以归脾汤加山栀、
丹皮。气血俱虚,以八珍汤加山栀、丹皮。若因服燥
药
伤血,以四物汤加生甘草。若
经候过期而来者,气血虚也,八珍汤倍用参、术。先期而来者,血虚
热也,四物汤倍加参、术、牡丹皮。将来而作痛者,气虚血滞也,四物汤加
茯苓、白术、
香附。色紫
而成块者,
血热也,四物汤加山栀、丹皮。作痛而色淡者,血气虚也,用八珍汤。其
血崩之证,肝火
不能脏血者,用加味逍遥散。脾虚不能统血者,用补中益气汤。凡此皆
六淫七情亏损元气所致,当审
其因而调补胃气为善。
变证治法∶
【身起疙瘩搔破脓水淋漓】
若寒热往来者,肝经气血虚而有火也,用
八珍散加丹皮、
柴胡。寒热内热者,血气弱而虚热也,用八珍散倍用参、术。若恶
寒
形寒者,阳气虚寒也,用十全大补汤。若肌肤搔如帛隔者,气血不能
外荣也,用
人参养荣汤。若面
部搔之麻痒者,气血不能上荣也,用补中益气汤。若痿软筋挛者,血气不能滋养也,用补中益气汤,
佐以六味地黄丸。
【口舌生疮或
咽喉作痛】
若饮食喜冷,大便秘结者,实热也,用
四顺清凉饮。
肌热
恶热,烦渴引饮者,血虚也,用
当归补血汤。饮食恶寒,大便不实者,虚热也,用十全大补汤。热从
下或从足起者,肾虚热也,用加减八味丸。若饮食难化,
四肢逆冷者,
命门火衰也,用八味地黄丸。
【牙齿作痛】
或
牙龈溃烂,若喜寒恶热,属胃火,
加味清胃散为主。恶寒喜热属胃虚,补中益气汤为
主。
【自汗】
属气虚,用补中益气汤送六味地黄丸。盗汗属血虚,用
当归六黄汤(内芩、连、黄柏,
炒黑用。)送六味地黄丸。若因劳心而致,以归脾汤倍用茯神、酸枣仁。
【唾痰或作喘】
若右
寸脉浮
缓者,肺气虚也,用六君子汤加桔梗。右寸脉洪滑者,
肺经有热也,用
泻白散。右寸关脉浮缓迟弱者,
脾肺气虚也,用六君子汤加桔梗、黄。右寸关脉洪滑
迟缓者,
脾热传肺也,用
泻白、泻黄二散。右
尺脉微弱者,命门火衰而脾
肺虚也,用
人参理中丸,如不应,用八味地黄丸。右寸脉洪数者,
心火克
肺金也,用
人参平肺散,如不应,用六味地黄丸。左寸关脉洪弦数者,心肝二
经有热也,用柴胡清肝散,如不应,佐以
牛黄清心丸清其风热。仍用六味地黄丸以镇
阳光。左尺脉数
而无力者,肾虚而水泛上也,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以滋阴。如脉微细,或手足冷,或兼
喘促,急用
八味地黄丸以
补阳。
【舌赤裂】
或生芒刺,兼作渴引饮,或小便频数,不时发热,或热无定处,或足
心热起者,乃肾水干涸,
心火亢盛,用加减八味丸主之,佐以补中益气汤。若误用寒凉之剂,必变虚
寒而殁。
【口舌生疮作渴不止不时发热】
或昼热夜止,或夜热昼静,小便频数,其热或从足心,或从
两胁,或从
小腹中起,
外热而无定处者,此足
三阴亏损之证也。用加减八味丸为主,佐以十全大补汤。
若误用寒凉治火之剂,复伤脾胃,胸腹
虚痞,饮食少思,或大便不实,小便不利,胸腹膨胀,肢体患
肿,或手足俱冷者,此足三阴亏损之
虚寒证也。急用
加减金匮肾气丸,亦有复生者。
【肚腹肿胀】
若
朝宽暮急属
阴虚,暮宽朝急属阳虚,朝暮皆急,阴阳俱虚也。阳虚者,朝用六君子汤,夕用加减
肾气
丸。阴虚者,朝用四物汤加参、术,夕用
加减肾气丸。
真阳虚者,朝用八味地黄丸,夕用补中益气汤。
若肚腹
痞满,肢体肿胀,手足并冷,饮食难化,或大便
泄泻,口吸气冷者,此真阳衰败,脾肺肾虚寒,
不能司摄而水泛行也。急用加减肾气丸,否则不救。
【发热恶寒】
若寸脉微,名阳气不足,
阴气上入
阳中则恶寒也,用补中益气汤。尺部脉弱,名阴气不足,阳气
下陷于
阴中则发热也,用六味地黄丸。
若
暑热令而肢体倦怠,此湿热所乘,
属形气虚而病气实也,当专补阳气,用补中益气汤。若发热大渴引饮,
目赤面红,此
血虚发热,属形
病俱虚也,当专补阴血,用当归补血汤。
【发热作渴】
若右寸关脉浮大而无力者,脾肺之气虚也,用
补中益气汤。数而有力者,脾肺之气热也,用竹叶石膏汤。寸脉微数而无力者,肺气虚热也,用竹叶
黄汤。尺脉微细或微数而无力者,命门火衰也,用八味地黄丸。左寸关脉数而有力者,心肝之气热
也,用
柴胡栀子散。数而无力者,心肝之气虚也,用六味地黄丸。尺脉数而无力者,
肾经虚火也,用
加减八味丸。大凡疮愈后口渴,或先渴而患疮,或口舌生疮,或
咽喉肿痛,或
唇裂舌黄目赤,痰涎上
涌者,皆败证也。非此丸不能救。
【眼目】
昏弱,或
内障黑花,属血虚
神劳,用滋阴
肾气丸。若视物
无力,或见非常之状,属
阴精虚弱,用
滋阴地黄丸。若视物无力,或视物皆大,属
阳盛阴虚,用六味
地黄丸。若目紧体倦,或肌肤麻木,属脾肺气虚,用神效黄汤。若至夜目暗,灯下亦暗,属阳虚下
陷,用
决明夜灵散。若
眼暗体倦,内障耳鸣,属脾胃气虚,用
益智聪明汤。盖五脏
六腑之
精气,皆禀
受于脾土,上贯于目,脾为诸阴之首,目为
血脉之宗,当
补脾土为善。
【
鼻衄吐血】
若左寸关脉数而
无力,血虚也,四物加参、术。浮而无力,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尺脉数或无力,肾虚也,六味
地黄
丸。右寸关脉数而有力者,肺
胃热也,犀角地黄汤。数而无力者,肺胃虚热也,先用《济生》
犀角地黄汤,后用四物汤加参、苓、白术。尺脉数无力,阴虚也,用六味地黄丸。若面黄、
目涩眵多、
手麻者,脾肺虚也,用黄
芍药汤。
【饮食少思】
若因胃气虚而
不能食,用四君子汤。若因脾气虚而
不能化,用六君子汤。大便不实,或呕吐者,脾气虚寒也,用六君子汤加
干姜、
木香。若作呕口渴,
或恶冷冻饮料食者,胃气虚热也,用
五味异功散。喜冷冻饮料食者,胃气实热也,用泻黄散。
【
带下】
因经行
产后,外邪入胞,传于五脏而致之。其色青者,属于肝,用加味逍遥散加防风。湿热壅滞,
小便赤涩,
用前散加炒黑
龙胆草。
肝血不足,或燥热、风热,用六味丸、
逍遥散。色赤者,属于心,用小柴胡汤
加黄连、山栀、当归。思虑过伤者,用
妙香散、六味丸。色白者,属于肺,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加
山栀。色黄者,属于脾,用六味丸、六君子汤加山栀、柴胡,不应用归脾汤。色黑者,属于肾,用六
味丸。气血俱虚,用八珍汤。阳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湿痰下注,前汤加茯苓、
半夏、
苍术、黄柏。
气虚痰饮,
四七汤送六味丸。若病久元气下陷,或克伐所伤,但壮脾胃升阳气为善。若拘于人之肥瘦,
而用
燥湿泻火之药,反伤脾胃,为患不浅。
【二便
下血】
若
右关脉浮数,气虚而热也,用四君子加升
麻、当归。尺脉浮大或微弱,元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左关脉洪数,血虚也,用四物汤加炒山栀、
升麻、
秦艽。脉迟缓或浮大,气虚也,用四君子汤加升麻、
炮姜。尺脉洪数或无力者,肾虚也,用六
味地黄丸。
若因房劳伤损精气,阴虚火动而小便下血,诸血病者,不问脉证百端,但用前丸料煎服为善。
【泄泻】
在五更或清晨,乃脾肾虚,五更服
四神丸,日间服
白术散,或不应,或愈而复作,急用八味丸,补命
门火以生脾土,其泻自止。
【大便不通】
属脾肺亏损,大肠津液干涸,或血虚火铄,不可计其日期,
饮食数多,必待
腹满胀,自欲去而不能,乃热在直肠间也,用
猪胆汁润之。若妄服苦寒
辛散之剂,元
气愈伤,或通而不止,或成
中痞之证。若气血虚者,用八珍汤加
麻子仁。肠胃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加
麻子仁。肾液不能滋润,用六味地黄丸加麻子仁。若浓味积壅,小便淋秘者,肝肾虚也,用六味地黄
丸以滋肾水,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胃。若发热晡热,用六君子汤、加味逍遥散,
养阴血清风热。若兼
筋骨痛,先用
透经解挛汤、
秦艽地黄汤,后用八珍散加牡丹皮、柴胡主之。若误服风剂而
伤阴血者,
用易老
祛风丸。若两股或
阴囊或两足,必用
四生散、地黄丸为善。若误服
草乌、
川乌之类,或敷
巴豆、
砒石等味,肌肉腐溃,反成疠证,治者审之。
【面赤搔痒或眉毛脱落】
属肺经风热,用
人参消风散、
桦皮散。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
天麻、
僵蚕。血虚用加味逍遥散加钓藤钩。面发紫泡或成块,或眉毛脱
落,属
肝经风热,先用小柴胡汤加山栀、丹皮、钓
藤钩,后用加味逍遥散。凡证属肝经
血燥生风,但宜滋肾水生肝血,则火自息,风自定,痒自止。
【遍身疙瘩或
瘾疹搔痒】
此风热伤血,用
羌活当归散。气虚者,佐以补中益气汤加山栀、钓藤钩。血
虚者,佐以加味逍遥散加钓藤钩。若手足皴裂,不问黯白,或在手足腿腕,搔起
白皮,此风热而秘涩,
用
清胃散加
芍药。盖
肾开窍于二阴,
精血不足则大便秘塞而不通矣,须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以
滋化源。
【小便不利】
若不渴而不利者,热在下焦血分也,用
滋肾丸。渴而不利者,热在上焦气分也,
用
清肺散。肾经阴虚而不利者,用六味地黄丸。
热结膀胱而不利者,用
五淋散。元气虚而不能输化者,
用补中益气汤。脾肺之气燥而不能化生者,用
黄芩清肺饮。若
转筋便
闭气喘,不问男女孕妇,急用八
味丸,缓则不救。
【
白浊】
足三阴经主之。属浓味湿热所致者,用加味清胃散。肝肾虚热者,用六味
地黄丸为主,佐以逍遥散。脾肾虚热者,用六味丸,佐以六君子汤。肝
脾郁滞者,六味丸佐以归脾汤。
脾肺气虚者,六味丸佐以补中益气汤。湿痰下注者,
益气汤佐以六味丸。
类证治法∶两如癣搔痒,久则脓水淋漓,或搔起白皮者,名
肾脏风也。用四生散以
祛风邪,用
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若头目不清,内热口干体倦,痰热血燥,秋间益甚,故俗名
雁来风。宜用
羌活
白芷散、加味逍遥散。气虚者,佐以补中益气汤,加
皂角刺、钓藤钩。血虚者,佐以
八物汤,加柴胡、
牡丹皮,或加味逍遥散兼服。肢体或腿臂腕间,患而游走不定者,赤曰
赤游风,白曰
白游风,为
血虚阴火内动,外邪所搏之证。白用人参消风散,赤用加味逍遥散。气血俱虚用八珍汤。晡热内热用
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遍身或
头面起疙瘩,或如霞片,或破而脓水淋漓,或痒痛寒热,乃肝火血
虚也,用加味逍遥散。若
口苦胁痛,
小便淋沥,肝火血热也,用柴胡清肝散。若妇女夜间
谵语发热,
热入血室也,用小柴胡汤加山栀、生地黄。血虚者,
四物合小柴胡汤。病退却用逍遥散,以
健脾胃生
阴血。此证多有因怒气而发者,治当审之。妇人肢体瘾疹疙瘩,搔破成疮,脓水淋漓,热渴
眩晕,
日晡益甚者,用四物汤加柴胡、山栀、丹皮,清肝火补肝血。若
烦热体倦,头目不清,用八珍散加丹
皮、山栀,补脾气生阴血。若自汗盗汗,
月水不调,肚腹作痛,用八珍汤、六味丸。若食少体倦,心
忪盗汗,经闭寒热,用八珍汤佐以加味逍遥散。
若病久元气怯弱,用十全大补汤佐以归脾汤。女子十三四或十六七而
天癸未至,或妇人
月经不调,发
赤痒痛,此属肝火血热,用小柴胡汤加山栀、生地黄、牡丹皮、防风。生虫者,乃相火制金,不能
平木而化耳,非风
邪所生也,但滋肾水生肝血,或佐以灸承浆之类,说见本证。敷
砒霜患处作痛,或
腐溃,用湿泥频涂换之。若毒入腹,胸膈苦楚,或作吐泻,饮冷
米醋一二杯即止,多亦不妨。
生绿豆
末、
芝麻油俱可。
敷贴雄黄药,闷乱或吐泻,用
防己煎汤解之。服辛热药而
眉发脱落者,乃肝经血伤
而火动,非风也,用四物汤、六味丸,以滋肝血生肾水。服川乌、草乌等药,闷乱
流涎,或
昏愦呕吐,
或出血吐血,用
大豆、远志、防风、甘草任用一味煎汤解之。大凡服
风药过多,皆宜用之。未应,急
用甘草、
生姜汁。敷贴巴豆之药,患处作痛,肌肉溃烂,以生黄连为末,水调敷之。若毒入内吐泻等
证,更以水
调服一二钱。
大小豆、
菖蒲汁俱可。敷贴
藜芦,毒入内,煎葱汤解之。服祛风克伐之药,呕
吐少食,
胸膈不利,或形气倦怠等证,用六君子汤以补阳气。若烦躁作渴,饮食不思,或晡热内热,
面赤发热,用四物汤加参、术以生阴血,余从各门治之。
薛新甫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世医治疠,止知攻邪,而不知补虚,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故作《
疠疡机要》三卷,循其法,虽不能去病,亦可以延
天年,无夭枉之患,故备述于篇。
乃至去病之法,则前再造、醉仙之外,《千金翼》有耆婆治恶病,
阿魏雷丸散诸方,先服药出虫,看
其
形状,青黄赤白黑,
然后与药疗之。此出西域异人,龙宫所秘,病者能
洗涤身心,告解业障,精虔
修治而用之,万无不瘥也。详具类方中,兹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