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 神志门] 惊悸恐总论
或问
惊悸怔忡恐怖之别,曰悸即怔忡也。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触而
卒动。
张子和云∶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盖惊者闻响即惊,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
及不能独自坐卧,必须人为
伴侣,方不
恐惧,或夜必用灯照,无灯烛亦恐惧者是也。《
内经》无有称
惊怖者,始于《
金匮要略》奔
豚条云有惊怖,继之云惊恐,由是而见,惊怖即惊恐。怖、惧也,恐、亦惧也,于义且同。凡连称其
名以为提纲者,多是
一阴一阳对待而言。如
喜怒并称者,喜出于心,心居于阳;怒出于肝,肝居于阴。
志意并称者,志是静而不移,意是动而不定,静则阴也,动则阳也。惊恐并称者,惊因触于外事内动
其心,心动则神摇;恐因惑于外事,内歉其志,志歉则精却。是故《内经》谓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
归,虑无所定,故
气乱矣。恐则精却,却则
上焦闭,闭则无气还,无气还则
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又
谓尝贵后贱,尝富后贫,悲忧内结,至于
脱营失精,病深无气,则洒然而惊,此类皆是病从外事所动
内之心神者也。若夫在身之
阴阳盛衰而致惊恐者,惊是火热烁动其心,心动则神乱,神用无方,故惊
之
变态亦不一状,随其所之,与
五神相应而动,
肝脏魂,魂不安则为
惊骇,为惊妄。肺脏魄,魄不安
则
惊躁。
脾脏意,意不专则
惊惑。
肾脏志,志慊则惊恐,心
惕惕然。胃虽无神,然为
五脏之海,诸热
归之则
发惊狂,若闻木音亦惕然心欲动也。恐者则是热伤其肾,
肾伤则精虚,精虚则志不足,志本一
定而不移,故恐亦无他状。《内经》于惊之病邪,有火热二淫,
司天在泉胜复之气,有各经
热病所致,
有
三阳积并,有气并于阳,皆为诸惊等病,
故
病机统而言曰,诸病惊骇皆属于火也。于恐病之邪者,有
精气并于肾则恐,有血不足则恐,有阴少
阳入,阴阳相搏则恐,有
胃气热
肾气微弱则恐,肾
是动病者恐。然于肝之惊恐互相作者,以其
脏气属
阳居阴,纳
血脏魂,魂不安则神动,神动则惊。血不足则志歉,志歉则恐。故二者肝脏兼而有之。似
此之类,于火热二淫属感邪之外,余者之惊恐,皆因
人气之阴阳所动而内生者也。虽然亦非独火热二
淫而已,于
阳明脉急,则亦为惊矣。曰惊恐二病,与
内外所因,其
治法同乎?异乎?曰惊则安其神,
恐则定其志,治当
分阴阳之别,何得而同也。夫易之为卦,乾坤交坎离列,坎离交而后为既济,而人
以五脏应之,心为离火,内阴而
外阳,肾为坎水,内阳而外阴,内者是主,外者是用。又主内者五神,
外用者
五气。是故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
及乎
水火既济,全在
阴精上奉以安其神,
阳气下脏以定其志。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
感于中,阴精走于下。既有二脏水火之分,治法安得无少异。所以惊者,
必先安其神,
然后散乱之气
可敛,气敛则阳道行矣。恐者必先定其志,然后走失之精可固,精固则
阴气用矣。于药而有二脏君臣
佐使之殊用,内外所感者,亦少异焉。为外事
惊者,虽子和氏谓
惊者平之,平、常也,使病者时时闻之习熟,
自然不惊,固是良法,不若使其平心
易气以先之,而后药之也。吾谓内气动其神者,则不可用张氏之法,唯当以药平其阴阳之盛衰,而后
神可安,志
可定矣。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
心血一虚,神气
失守,失守则舍空,舍空而痰入
客之,此惊悸之所由发也。或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心
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
状,是则为惊。
心虚而停水,则
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
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
之状,或筑筑然动,是则为悸。惊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悸者与之
逐水消饮之剂。所谓扶虚,调养心
血,和平
心气而已。若一切以刚燥从事,或者心火自炎,又有热生风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