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 神志门] 悸
《
伤寒明理论》释悸字云∶悸、
心忪也。筑筑
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也。则悸即
怔忡,而
今人分为两条谬矣。
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
气虚者,由
阳气内虚,
心下空虚,
火气内动而为悸也。
血虚者亦然。其
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故
为悸也。
有汗吐下后
正气内虚而悸者,有
邪气交击而悸者,有荣卫涸流脉
结代者,则又甚焉。必
生津
液益血以实其虚,此从
伤寒而论者。若
杂病则考诸《
内经》云∶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胆病
者,
口苦呕宿汁,心下
澹澹,恐如人将捕之状。
足阳明是动,闻木音则惕然而惊。
心包络是动病,心
中澹澹大动。肾是动病,
善恐,心惕然如人将捕之。《原病
式》云∶因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动,谓之怔忡,
然后知悸之为病,是
心脏之气不得其正动,而为
火邪
者也。盖心为
君火,
包络为
相火,火为阳,阳主动,君火之
下阴精承之,相火之下
水气承之。夫如是
而动,则得其正而清净
光明,为生之气也。若乏所承,则君火过而不正,变为
烦热,
相火妄动,既热
且动,岂不见心悸之证哉。况心者
神明居之。经曰∶两精相搏之谓神。又曰∶血气者,人之神。则是
阴阳气血在心脏未始相离也。今失其阴,偏倾于阳,阳亦以失所承而散乱,故
精神怔怔忡忡不能自安
矣。如是者,当自心脏中补其不足之
心血,以安其神气。不已则求其属以衰之,壮水之主以制
阳光也。
又包络之火,非惟辅心,而且游行于
五脏,故五脏之气妄动者,皆火也。是以各脏有疾,皆能与包络
之火合动而作悸。如是者,当自各脏补泻其火起之由,而后从包络调之平之,随其攸利而治。若各脏
移热于心,而致包络之火动者,治亦如之。若
心气不足,
肾水凌之,逆上而停心者,必折其
逆气,泻
其水,补其阳。若左肾之
真水不足,而右肾之火上逆,与包络合动者,必
峻补左肾之阴以制之。若内
外诸邪郁其
二火不得发越,隔绝荣卫,不得充养其正气者,则皆以治邪解郁为主。若
痰饮停于
中焦,
碍其
经络不得舒通,而
郁火与痰相击于心下以为怔忡者,必导去其痰,
经脉行,则病自已。丹溪云∶
怔忡,大概属血虚与痰。有虑
便动者,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虚。
肥人多是痰饮。真觉心跳者是血少,宜四物
安神之类。《金匮》云∶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
短气。又云∶
心下悸者,
半夏麻黄丸
主之。亦可用
温胆汤,或
导痰汤加
炒酸枣仁、
下寿星丸,及
茯苓饮子、
茯苓甘草汤、
姜术汤、
五苓散
之类,火盛加
黄连。脉结代而悸,
炙甘草汤。久思所爱,触事不意,虚耗真血,
心血不足,遂成怔忡,
宜
养荣汤。感
风寒暑湿闭塞诸经而怔忡者,各见本门。或有
阴火上冲,怔忡不已,甚者火炎于上,
或
头晕眼花,或齿落头秃,或手指如许长大,或见异物,或腹中作声,此阴火为患也。治宜滋
阴
抑火汤。心不宁者,加养心之剂。日久服降火药不愈,加
附子从治,或入参亦可。有
失志者,由
所求不遂,或过误自咎,懊恨嗟叹不已,
独语书空,若有所失,宜温胆汤去
竹茹,加
人参、
柏子仁各
一钱,下
定志丸,仍佐以酒调辰砂
妙香散。有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地,或倚门后,见
人则惊避,似失志状,此为卑之病,以血不足故耳。宜
人参养荣汤。脾胃不足者,谷神
嘉禾散加当
归、黄各半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