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 杂门] 盗汗
卫气至夜行于阴,或遇天之
六淫在于表,或遇
人气兴衰所变,如天之
五邪六淫
者,
相乘于里,或
脏腑经脉之
阴阳,自相胜负,则皆有以致
阳气之不足。然而非惟
寒湿燥同其阴者,
能伤其阳而已,至若风火热同其阳者,则亦伤之,而
相火出肾肝
表里四经者尤甚。夫火与
元气不两立,
故火盛则阳衰。卫与阳一也,阳衰则卫虚,所虚之卫行阴,当瞑目之时,则更无气以固其表,故
腠理
开
津液泄而为汗。迨寤则目张,其行阴之
气复散于表,则汗止矣。夫如是者,谓之
盗汗,即《
内经》
之
寝汗也。《内经》谓
肾病者,腹大
胫肿,
喘咳,寝汗,憎风。又岁水太过,甚则土气乘之者,病亦
若是。注曰∶
肾邪攻肺,心内微,心液为汗,故寝汗。仲景《
伤寒论》中名盗汗,谓
阳明病当作
里实
而脉浮者,必盗汗。又
三阳合病,目合则汗。
成无己谓
伤寒盗汗,非若
杂病者之责其
阳虚而已,是由
邪在
半表半里使然也。何者,若
邪气一切在表,干于卫则
自汗出,此则邪气侵行于里,外连于
表邪,
及睡则
卫气行于里,乘表
中阳气不致,津液得泄而为盗汗,亦非若自汗,有
为之虚者,有为之实者,
其于盗汗,悉当和表而已。今观仲景二论,似若不同,究其微旨,则一而已矣。何则?《内经》论其
源,则心肾者乃阴阳之主。所以论汗必自心之阳,论寝必自肾之阴。仲景之云,从其邪之所在之阴阳,
便成盗汗,是指阴阳之流者耳。抑究其源流,悉
是卫气之为用。卫气者,由
谷气之所化,肺脏之所布。然天真之阳必得是而后充大,无是则衰微。故
生气通天论所言,阳气者,如
苍天之气,顺之则阳固,与阳因而上,卫外者之类,皆指卫气也。所以
王注以卫气合天地之阳气。若夫成无己之释仲景者固善矣,抑亦未为至当,
虚劳杂病之人,岂可独责
其阳虚,而不有
阴虚之可责者乎。予每察杂病之盗汗,有冷有热,岂无其故哉。因
热邪乘阴虚而发者,
所出之汗必热。因
寒邪乘阳虚而发者,所出之汗必冷。其汗冷之义,即《内经》所谓阴胜则身寒,汗
出,身上清也。非独为自汗,虽盗汗亦然。其温汗之义,殆以所乘之热,将同于伤寒,郁热在表里而
汗者也。虽然邪乘之重者,亢则害,承乃制,兼化水为冷者有之,相火出于肾挟水化而为冷者有之,
此又不可不审也。盖成无己因《
金匮要略》叙杂病云∶
平人脉虚弱微细,善盗汗。又以《巢氏病源》
以虚劳之人盗汗,有阳虚所致,因即谓杂病之盗汗,悉由于阳虚也。且以《金匮要略》言之,脉虚弱
者,乃阳气之虚,细弱者,乃
阴气之虚。何独举阳而遗其阴,亦智士之一失也。然虚劳之病,或得于
大病
后阴气未复,
遗热尚留,或得之劳役
七情色欲之火,衰耗
阴精,或得之饮食药味,积成
内热,皆
有以伤损
阴血,衰惫
形气。阴气既虚,不能配阳,于
是阳气
内蒸,外为盗汗,灼而不已,阳能久存而不
破散乎。
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圣药。宜润剂者,六
黄汤。宜
燥剂者,
正气汤。无内热者,
防风散、
白术散。
肝火,
当归龙荟丸。虚者,
黄连翘汤。实
者,三黄连翘汤。
身热,加
地骨皮、
柴胡、
黄芩、
秦艽。肝虚,加
酸枣仁。肝实,加
龙胆草。右尺实
大,
黄柏、
知母。
烦心,黄连、
生地黄、
当归、辰砂、
麦门冬。
脾虚,
人参、
白术、
白芍药、干
山药、
白扁豆、浮麦。亦可用山药一味为末,临卧酒调下三钱。经霜
桑叶末,茶
调服。
豆豉微炒,酒渍服。外
用
五倍子或
何首乌为末,津唾调填
脐中,以帛缚定。脏腑盗汗皆属肾。经云∶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是也。
运气盗汗皆属寒水。经云∶岁水太过,
寒气流行,甚则
劳汗出,憎风。又云∶
太阳所至,为寝
汗痉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