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本草》
书名:汤液本草朝代:元作者:王好古时间:公元1298年

[卷之五 木部] 桂

    
    桂心、肉桂桂枝
     气温,味甘、辛。有小毒。 入手少阴经。桂枝,入足太阳本草》云∶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 止唾,咳嗽鼻;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 老。生桂阳,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阴干。有菌桂、牡桂、木桂、筒桂、肉桂、板桂、桂 心、官桂之类。用者罕有分别。《衍义》所言,不知何缘而得官之名。予考《本草》有出观 、宾、宜、韶、钦诸州者,佳。世人以笔画多而懒书之,故只作官也。如写黄檗作黄柏, 作姜同意。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木桂生桂阳。从岭至海尽有桂树,惟柳州、 象州最多。《本草》所说菌桂、牡桂、板桂,浓薄不同。大抵细薄者为枝、为嫩,浓脂者为 肉、为老,处其身者为中也。不必黄色为桂心,但不用皮与里,止用其身中者为桂心。不经 水而味薄者,亦名柳桂。易老用此,以治虚人,使不生热也。《衍义》谓桂大热。《素问》 谓辛甘发散为阳,故张仲景桂枝汤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又云∶疗寒 以热。故知三种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止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 一字桂,《本经》谓甘辛大热,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尤知菌桂、牡桂不及也。 然《本经》止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也,其本身粗浓处亦不中用。诸家 之说,但各执一己见,终无证据。今又谓之官桂,不知何缘而立名,虑后世以为别物,故于 此书之。又有桂心,此则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别说交广商人所贩者,及医家见用,惟 陈藏器之说最是。然筒桂浓实,气味浓重者,宜入治脏及下焦药。轻薄者,宜入治眼目发散 药。《本经》以菌桂养精神,以牡桂利关节。仲景伤寒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条也,非身 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一种柳桂,乃小嫩枝条也,尤宜入上焦药。仲景汤液用桂枝发表 ,用肉桂补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理之自然,性分之所不可移也。一有差易, 为效弥远。岁月既久,习以成弊,宜后世之不及古也。桂心通神,不可言之,至于诸桂数等 ,皆大小老壮之不同。观,作官也。《本草》所言有小毒,或云久服神仙不老。虽云小毒, 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 参、麦门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则可久服。可知此药能护荣气而实卫气,则在足太阳 经也。桂心,入心,则在手少阴也。若指荣字立说,止是血药,故经言通血脉也。若与巴豆 、砂、干漆穿山甲水蛭虻虫如此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其类化可知矣。 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小柴胡只云加桂何也。《药象》谓肉桂大辛,补下焦热火不 足,治沉寒痼冷,及治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 《珍》云∶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 《心》云∶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内寒,则肉桂;补阳,则柳桂。桂, 辛热散经寒,引导阳气。若正气虚者,以辛润之。散寒邪,治奔豚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