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三、病能
《至
真要大论》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风者,风病不一也。掉,摇动也。眩,昏花也。风木善动,
肝家之症也,
掉眩虽同,而
虚实有别,不可不察焉);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收,敛束也。引,牵急也。
筋脉挛急本是肝症,而属于肾者,一则以肾肝之症同一治,一则肾主寒水之化,
肾虚则
阳气不充,营卫凝泣;肢
体挛。所谓寒则
筋急也),诸
气郁,皆属于肺(者,喘急上逆。郁者,痞塞不通。
肺主气,气有余者,
本经自伏之火;
气不足者,则
火邪乘之。虚实之分,极易淆误,所当精辨。近世庸者。概指为
肺热而攻其有余,虚
虚之
祸,良可嗟悼);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司
湿化,又主
肌肉,内受
湿淫,肌体肿满,故属于脾,土气太过,
则
湿邪盛行,其病骤至;法当分疏。土气不及,则木乘水侮,其病渐成,法当培补,二者易治,比于操刃);
诸热瞀螈,皆属于火(昏闷曰瞀,抽掣曰螈,
邪热伤神则瞀,
亢阳伤血则螈,虽皆属火,亦有虚实之分。丹
溪曰;
实火可泻。岑连之属;
虚火可补,参之属。仁人之言哉),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热甚则疮痛,热微
则疮痒,
心主热火之化,故痛痒诸疮,皆属于心也),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厥者,自下而逆上也,阴衰于
下,则为
热厥,阳衰于下,则为
寒厥。固者,
二便不通也。
阳虚则无气,而
清浊不化,寒也。火盛则水衰,而
精液干枯,热也。泄者,二便不固也。
命门火衰则阳虚失禁,寒也。肾宫水衰则火迫
注泄,热也。肾
开窍于二
阴,肾主二便,居下故也);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痿废应属下部而属于上者,何也?
肺热叶焦,发为痿。
气急曰喘,病在肺也。有声无物曰呕,肺胃司之,总属在上之症);
诸禁鼓栗,
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禁,即噤
也,寒厥切牙曰噤。鼓,
鼓颔也。栗,
战栗也。
寒战而神不自持,如丧神守,皆火也。
心火亢极,反兼胜己之
化,此火实也,
阳虚阴盛,气不卫外而寒战者,此火虚也);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痉者,
风湿而屈伸不利也。
项属
足太阳寒水,水即湿也,故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喘咳呕吐,
气满逆急。皆冲逆之症,火性
炎上,故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热气内淫,变为
烦满,故曰皆属于热。近世执此一句,因而误人不
可胜数,独不闻经曰∶岁水太过,腹大
胫肿。岁火不及,
胁满腹大。
流衍之纪,病胀。
水郁之发,善胀。
太阳
之胜,
腹满。
阳明之复,
腹胀。又曰∶适寒凉者胀。又曰∶藏寒生满病。又曰,胃
中寒则胀满。此九者,皆言寒
胀也。故东垣曰,大抵
寒胀多,
热胀少,良有本矣),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躁者,
烦躁也。狂者,妄乱也,
越者,如登高而歌之类。火入于肺则烦。火入于肾则躁。又有
阴盛发躁。
成无己曰∶
阴躁欲坐井中,但欲饮水、
不得入口。东垣曰,阴躁欲坐井中,阳已先亡,医犹不悟,重以寒药投之,其死何疑?故曰
内热而躁者,有邪
之热也,属火,
外热而躁者,无根之火也,属寒。经之论狂屡见,属
虚寒者凡四条,是狂亦有
寒热之辨矣);诸
暴
强直,皆属于风(暴,猝也。强者,
筋强。直者,体直而不能屈伸也。
肝主筋,其
化风,故曰属风,非天外
入风也。
内风多燥,若用风剂则益燥,故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也。轻与
疏风则益燥,且
腠理开张,反
招风矣);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有声,谓
肠鸣也,鼓之如鼓,谓腹胀也,皆阳气逆壅,故曰属热。
二症多有属于寒者,尽信不如无书,其是之谓耶);诸病肿,
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肿者,
浮肿也。疼酸
者,火在经也。惊骇者,火在脏也。然肿酸疼,属于
寒湿者不少,惊骇不宁,属于不足者常多也),
诸转反戾,
水液混浊,皆属于火(
转筋挛,
燥热所致,
小便混浊,清化不及,故皆属热,然而寒则筋急,喻如冬月严
寒,则角弓增劲。心肾不足,多有
便浊。经云∶
中气不足,溲便
为之变。读者盖通之可耳);
诸病水液,澄澈
清冷,皆属于寒(澄澈清冷者,寒水之本体,故皆属寒),
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呕逆者,火
炎之象。
吐酸者。
肝木之实,
暴注者,火性疾速,
下迫者,火能燥物。此特道其常耳,虚寒之变,数症常作,
不可不知也)。
按∶经言十九条,道其常也。余每举其反者,尽其变也,
王太仆深明
病机之变,其所注疏,真《
内经》
画龙
点睛手也。启玄曰∶如
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又如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
出,是无火也。暴速
注下,食不及化,是无水也。
溏泄而久。止发无恒,是无水也。故心盛则热,肾盛则寒,
肾虚则寒动于中,
心虚则热收于内。又热不得寒,是无水也,寒不得热,是无火也,夫寒之不寒,责之无水,热
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方有治热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热,
热之而昏躁以生,此为气不疏通,壅而为是也。余以太仆此语为
岐黄传神,常自诵忆,并勉同志。
《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寒,欲如运枢,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阳气不固,
四时之邪乃能干之。经曰∶冬三
月,此谓
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曰∶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皆言冬令宜闭藏也。因者,病
因也。因寒而动者,内而欲心妄动,如运枢之不停,外而起居不节。如惊气之震动,则与天令相违,神气不能
内敛,皆浮越于外矣)∶因于暑,汗,烦则
喘喝,静则多言(此言动而得之,为
中热之候也。炎蒸劳役。病属
于阳,故
多汗而烦,
气高喘喝。即感之轻而静者,亦
精神内乱,言语无伦也),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此言静而
得之。为
中暑之候也。纳凉饮冷,病属于阴,热气抑遏,体如燔炭,必得
发汗,而阴郁之气始散也。
香薷一味为
夏月发汗之要药,其性
温热,止宜于中暑之人。若中热者误服之,反成大害,世所未知);因于湿,
首如裹,湿
热不攘,
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土旺四季之末,发无常期。首如裹者。湿伤则
头面壅重也。
湿久成热,须药以攘夺之,苟为不夺,则热
伤阴血,筋无以荣,大筋拘而不伸,小筋弛而无力矣);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肺金主气,
病因于气者,秋令之邪也。肿者,
气化失宜,乃为肿胀也。四维者,
四肢也。相
代者,言足肿不能行,手代之以扶倚也,气不能治,终归于竭矣)。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辟积于夏,使人
煎厥(阳春主
生发之气,此言春令之邪也。气方生而烦劳太过,
则气张于外,精绝于内。春令邪辟之气,积久不散,至夏未痊,则火旺而
真阴如煎,火炎而虚
气逆上,故曰煎
厥。按《脉解篇》曰
肝气失治,
善怒者名曰煎厥。则此节指春令无疑。旧疏从未及之,岂非千虑一得)。
大怒则
形气绝;而
血菀(菀,茂也,结也)于上,使人
薄厥(怒气伤肝,肝为
血海,
怒则气上,气逆则绝,
所以血菀
上焦,相迫曰薄,气逆曰厥,
气血俱乱,故为薄厥。盖积于上者,势必厥而吐也。薄厥者,气血之
多而盛者也)。有伤于筋,纵,其若
不容(
怒伤而至于
血厥,则筋无以荣,缓纵不收,若不能容矣)。汗出偏
沮,使人
偏枯(偏者,或左或右,止出半边也。沮者。言此既偏出,彼即阻滞矣。久则
卫气不固,
营气失守,当
为偏枯,即
半身不遂也)。汗出见湿,乃生痤(音锄)(音沸,汗出则
玄府开张,若凉水浴之,即见湿矣。留
于肤腠,甚者为痤,微者为痱。痤。小疖也。痱,暑疹也)。
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高粱,即肥甘
也。变,病也。足,能也。浓味不节,蓄为
灼热,能生大疔。日积月累,感发最易,如持虚之器以受物也)。
劳汗当风,寒薄为(音渣)。郁乃痤(形劳汗出,坐卧当风,
寒气薄之,液凝为,即
粉刺也。若郁而稍重,乃若小疖,
其名曰痤)。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
大偻(夏则腠理开而
发泄,冬则腠理阖而闭藏,与时偕行也。若当开不开,当
闭不闭,不得其宜,为寒所袭,留于筋络之间,软急不舒,形为俯偻矣)。
陷脉为,留连
肉腠(陷脉者,寒
气自筋络而陷入脉中也。,鼠之属,邪久不散,则渐深矣)。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寒气渐深,
自脉而流于
经俞,侵及
脏腑,故为
恐畏惊骇也)。营气不从,逆于
肉理,乃生痈肿(营行脉中,
邪气陷脉,则
营气不从,故逆于肉而痈肿生焉)。
魄汗未尽,形弱而
气烁,
穴俞已闭,发为
风疟(
肺主皮毛,汗之窍也,肺
实藏魄,故名魄汗。汗出未透,则
热郁于内,形气俱烁,
俞穴以闭,留止之邪必为风疟矣)。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
洞泄(春伤于风,则肝木侮土,故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夏伤于暑,
伏而不发,秋
气收束,
寒郁为热,故寒热交争而成疟。者,疟之通称,非有别义);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发为
痿厥(土旺于四季之末,秋末亦可
伤湿,秋气通于肺,
湿郁成热,上乘肺金,气逆而咳,曰上逆者,湿从下
受故也);冬伤于寒,春必
温病(冬伤于寒,寒毒藏于阴分,至春始发。名为温病,以
时令得名也。春不发而至
于夏,即名
热病矣)。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曲直作酸,肝之味也。过于食酸,久而增气,木乘
土位,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短肌,
心气抑(咸为肾味,过食则伤肾,
肾主骨,故大骨气劳。咸走血,血伤故肌
肉短缩,咸从水化,水胜则火囚,故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
喘满,色黑,
肾气不衡(甘归土味,过食则缓滞
上焦,故心气喘满。甘从土化,土胜则
水病,故黑色见而肾气不衡矣。衡,平也),味过于苦,脾气不濡,
胃气乃
浓(苦味太过,则
心伤而脾失其养,且苦者性燥,故不濡也。《
五味论》曰∶苦入于胃,
谷气不能
胜苦,苦入
下脘,
三焦之道闭而不通,故变呕。可见苦寒损中,令脾之
正气不濡,胃之邪气乃浓。浓者,胀满
之类也);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味过于辛,则
肺气乘肝,肝主筋,故筋脉沮弛。辛味多散,则精
耗神伤,故曰央。央当作殃)。
《
阴阳别论》曰∶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
隐曲,女子
不月(阳明为二阳,胃伤而心脾受病者,何也?
脾与胃为夫妻,夫伤则妻亦不利也。心与胃为
子母,子伤则母亦不免焉。不得隐曲,
阳事病也,胃为水谷气血
之海,化营卫而润
宗筋。《厥论》曰∶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痿论》曰∶阴阳总宗筋
之会,而阳明为之长。故
胃病则阳事衰也。女子不月者,
心主血,
脾统血,胃为血气之海,三经病而
血闭矣),
其传为
风消,其传为
息贲者,死不治(
胃家受病,久而
传变,则肝木胜土,
风淫而肌体消削,胃病则肺失所养,
故气息奔急。隐曲害者
精伤,精伤则火亢乘金,元本败而
贼邪兴,死不治矣)。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太阳为三阳,属表,故发寒热
与痈肿。足太阳之脉从头下背,贯臀入,循抵足,故足膝无力而痿,逆冷而厥,足肚酸疼而为。表有
寒热,则润泽之气必皆消索。颓疝者,
小腹控引
睾丸而痛也)。
一阳发病,
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
心掣,其传为隔(
少阳为一阳,胆与三焦也。胆属木,三焦属火,
壮火食气,
相火刑金,故少气善咳。木旺则侮土,故善泄。三焦火动,则心掣而不宁。
胆气乘脾,则隔塞而不
利)。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
背痛、善噫、善欠,名曰
风厥(二阳,胃与
大肠也。
一阴,肝与心主也,肝胃
二经皆主惊骇,经曰∶东方通于肝,其病
发惊骇。又曰
足阳明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是也。
手阳明之筋皆
挟脊,故
背痛,噫,
嗳气也,
其主在心。经曰∶上走
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也。欠虽主于肾,而经云足阳明病为
数欠,
则胃亦病欠也。肝主风,
心包主火,
风热相搏,故
病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二阴,心
与肾也。一阳,胆与三焦也。胆乘心则胀,肾乘心则满,
三焦病则上下不通,故善气)。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
枯痿易,
四肢不举(三阳,
膀胱。
小肠也。
三阴,脾、肺也,膀胱之脉自头背下行两足,小肠之脉自两手上行
肩胛,且
脾主四肢,肺主气,
四经俱病,当为偏枯等症。易。变易也。强者,变而为痿也)。
所谓
生阳、
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故曰生阳、死阴也,自肝传心,以
木生火,
得之生气,是谓生阳,不过四日而愈),心之肺谓之死阴(心传肺者,为
火克金,故曰死阴,不过三日死),
肺之肾谓之
重阴(肺金
肾水,虽曰子母相传,而金水俱病,则重阴而
阳绝矣)。肾之脾谓之
辟阴,死不治(土本
制水,而水
反侮脾,是谓辟阴。辟者,放僻也)。
结阳者,肿四肢(阳,
六阳也,
四肢为诸阳之本,故云);
结阴者,
便血一升,再结二升,
三结三升(
阴,六阴也。阴主血,邪结阴分,故当便血。病浅者,一升即愈。若不愈而再结,邪甚于前矣,故便血二升。
更不愈为尤甚,故便血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
石水,
少腹肿(斜。当作邪。六阴六阳诸经皆能结聚水
邪,若多在
阴经,少在
阳经,病生石水。沉坚在下,症则少腹肿也);二阳结谓之消(胃与
大肠经也,
阳邪结
于肠胃,则成
三消之症,多饮而渴不止为
上消,多食而饥不止为
中消。多溲而膏浊不止为
下消);三阳结谓之
隔(膀胱、小肠二经也。邪结膀胱,则气化不行,
津液阻绝。小肠居大肠之上、胃之下,
盛水谷而厘清浊者也。邪
乘之则水液不前,
糟粕不后,二者
皆痞隔之象也),三阴结谓之水(脾肺二经也。
脾土制水,土受邪则水反侮之,肺金生水,
金气病则水不能输,
故
寒结三阴而
水胀之症作矣);
一阴一阳结谓之
喉痹(一阴,肝与心主也,一阳,胆与三焦也。肝胆属木,心
主三焦属火,四经皆亢上,其脉并络于喉,阳邪内结,痹症乃生。痹者,闭也)。
《
灵枢·
经脉》篇曰∶〔肺,
手太阴也〕是动则病
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动者,变也,变常而病也。
肺脉起中
焦,循
胃上膈属肺,故病如此),
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谓
臂厥(缺盆近肺,
肺病则痛。瞀,
麻木也。
肺脉出
腋下行肘臂,故臂厥)。是主肺
所生病者,咳,
上气喘渴,
烦心胸满,臂内
前廉痛厥,
掌中热(喘者,
气上而声粗息急也。渴者,金令燥也。太阴之别,直入
掌中。故为痛厥掌热)。气盛有余,则
肩背痛,
风寒,
汗出
中风,
小便数而欠(肺之
筋结于
肩背,故气盛则痛。肺主皮毛,风寒在表,故汗出中风。母
病传子,故肾
病而小便数且欠也)。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肩背处上焦为阳分,气虚则阳病,故为痛为
寒为少气。金衰则水涸,故溺色变为黄赤)。
〔大肠,
手阳明也〕是动则病
齿痛颈肿(阳明支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大
肠或泄或闭,皆津液病也)。
目黄口干,
鼽衄喉痹,
肩前痛,
大指次指痛
不用(皆本经之脉所过,故如此)。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
热肿,虚则
寒栗不复(不复,不易温也)。
〔胃,足阳明也〕是动则病洒洒
振寒,善伸数欠,颜黑(振寒者,
肝风胜也。伸者,胃之郁也。欠与颜黑,肾象
也,土虚水侮,故肾之象见),病至则
恶人与火,闻
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阳明热甚,则恶人与火。惊闻木音
者,土畏木也。欲闭户者,火动则
畏光明也。上高而歌者,火性上越且
阳盛,则
四肢实也。弃衣而走者,
中外
皆热也)。贲响腹胀,是为厥(贲响者,腹如雷鸣也。,足胫也。阳明之脉,自
膝下胫,故胫厥逆)。是
主血所生病者(阳明为
受谷而多血之经),狂疟
温淫汗出,鼽衄,
口唇胗,颈肿喉痹(热甚则狂,风甚则疟,
且汗出
衄血、口唇疮等症,皆本经经脉之所过也),
大腹水肿,
膝膑肿痛,循膺、乳、
气街、股、
伏兔、外
廉、
足跗上皆痛,
中指不用(
阳明脉从缺盆
下乳挟
脐腹、前阴,由股下足,以入中指,故病状如上)。气盛则身
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
消谷善饥,溺色黄(此阳明
实热,在经在脏之辨也)。气不足则身以前寒栗,胃中
寒则胀满(此
阳明虚寒在经在脏之辨也)。
〔脾,
足太阴也〕是动则病
舌本强,食则呕(脉连
舌本故强,
脾虚不运故呕),
胃脘痛,腹胀善噫(脾
脉入腹络胃,故为痛为胀。阴盛而上走阳明,故
气滞为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后,
大便也。气,转
失气
也,气通故快),身体皆重(
脾主肌肉,脾主湿,湿伤则
体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
不下,烦心,
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
膝内肿厥,足
大指不用(支者,
上膈注心,
故为烦心与痛。溏者,
水泄也。瘕者,
痢疾也。水闭者,土病不能治水也,水闭则
湿热壅而为疸,为不卧。脾
脉起于足拇,以上膝股,肿与厥之所由生也)。
〔心,
手少阴也〕是动则病
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支者,从
心系上咽,故嗌
干心痛,火炎故渴,脉循臂内,故为臂厥),目黄
胁痛,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脉系
目系,故目黄。出
腋下,故胁痛。循臂入掌,故有
热痛等症)。
〔小肠,
手太阳也〕是动则病
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经脉循咽
下膈,支者循颈上颊,循
绕肩,故为病如上)。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肠
分水谷,故主液),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肘臂外后廉痛(皆
经脉所及也)。
〔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
冲头痛(本经脉上额入脑,故邪气冲而
头痛)。目似脱,项如拔,
脊痛腰似
折,髀不可以曲,如结,如裂,是为
踝厥(皆经脉所及之病也)。是主筋所生病者(周身之筋,惟足太阳至
多至大,故凡筋症,皆足太阳水亏也),痔疟狂癫疾(脉入肛,故为痔。经属表,故为疟。邪入太阳,故为狂
癫),头囱
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脚皆痛,
小指不用。(皆本经所过之症)。
〔肾,
足少阴也〕是动则
病饥不欲食(水中有火,为脾之母。
真火不生土则脾虚,虽
饥不能食矣),面如漆
柴,咳唾则有血,
喝喝而喘(肾之本色见者,精衰故也,
吐血与喘,水虚而火刑金也)。坐而欲起,目如无
所见(坐而欲起,
阴虚则不能静也,肾虚则
瞳神昏眩,故无所见也),心如悬若饥状(相火不宁,君主亦不自
安也。如悬若饥,
心肾不交也),气不足则
善恐,心
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
骨厥(
肾志恐,故如捕也,肾主骨,
故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
舌干,
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经脉之病也),黄胆肠(黄胆肠
,咎由湿热,水虚者多有之),脊股内后廉痛,痿厥
嗜卧,足下热而痛(皆经脉所及之病,精竭者
神疲,故嗜卧,身半
以下,肾所主也,故
足痛)。
〔心主,
手厥阴心包络也〕是动则病
手心热,臂
肘挛急,
腋肿,甚则
胸胁支满,心中大动(皆经脉之
所及),
面赤目黄,
喜笑不休(心之华在面,在声为笑,故见症如此)。是主脉所生病者(
心主血脉),烦心
心痛,掌中热(经脉病也)。
〔三焦,
手少阳也〕是动则病耳聋,
浑浑,
嗌肿喉痹(经脉所过之病)。是主气所生病者(三焦为
水府,
水病必由于气),汗出,目锐痛,颊痛,耳后肩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
肤,故为汗出诸病,皆经脉所过也)。
〔胆,
足少阳也〕是动则病
口苦,善
太息(
胆病汁溢,故口苦。
胆郁则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别
脉贯心
循胁),甚则面微有尘,体无
膏泽(别脉散于面,胆受金残,则燥症见矣),足外反热,是为
阳厥(本经脉出
外踝
之前,故足外反热,热上逆,名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胆而主
骨病者,乙癸同元也),头痛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
马刀侠瘿(
马刀,瘰也。侠瘿,侠颈之瘤也),汗出振寒,疟(少阳居三阳之中,
半表半里,故
阳胜则汗出,风胜则振寒而为疟也),
胸胁肋髀
膝外至胫
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
用(皆经脉所过之病)。
〔肝,
足厥阴也〕是动则病
腰痛不可以俯仰(支别者,与太阴、少阳之脉同结腰踝,故腰痛),丈夫疝,妇
人少腹肿(脉绕
阴器,故
控睾而痛为疝症。妇人少腹肿,亦疝也),甚则嗌干,
面尘脱色(脉循喉上额,支者
从目系下颊,故其病如此)。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
飧泄,
狐疝遗溺闭癃(上行者挟胃贯膈,下行者过阴器,
故为是诸病)。
《通评虚实论》曰∶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此二语为医宗之纲领,万世之准绳。其言若浅而易明,其旨实深而
难究。夫邪气者,风、寒、暑,湿,燥,火。
精气,即正气,
乃谷气所化之
精微。盛则实者,邪气方张名为实症,
三候有力名为
实脉。
实者泻之,重则汗吐下,轻则清火降
气是也。夺则虚者,亡精
失血,用力劳神,名为内夺;汗之下之,吐之清之,名为外夺。
气怯神疲名为虚症,
三候无力名为
虚脉。
虚者补之,轻则
温补,重则热补是也。无奈尚子和、丹溪之说者,辄曰泻实,尚东垣、立斋
之说者,辄曰补虚,各成偏执,鲜获圆通,此皆赖病
合法耳,岂所为法
治病乎?精于法者,止辨虚实二字而已。
其中大实大虚,小实小虚,似实似虚,更贵精详。大虚者,补之宜峻宜温,缓则无功也。大实者,攻之宜急宜
猛,迟则生变也。小虚者,七分补而三分攻,开其一面也。小实者,七分攻而三分补,防其不测也。至于似虚
似实,举世淆讹,故曰
至虚有盛候,反泻衔冤;
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辨之不可
不精,治之不可不审也,或
攻邪而正始复,或养正而邪自除,千万法门,只图全其正气耳。嗟乎?实而误补,固必增邪,尚可解救,其祸
犹小;虚而误攻,
真气立尽,莫可挽回,其祸至大。生死关头,良非渺小,司命者其慎之哉)。
《
调经论》∶帝曰∶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
阴盛则内寒……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
受气于上焦,以温
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阳气者,
卫外而为固者也。阳虚则无气以温皮肤,命曰无火。上焦所以不通,独有寒气而已矣)。帝曰∶阴虚生内热奈
何?岐伯曰∶有所
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
胸中,故内热(
阴气营
于内者也。有所劳倦,则脾胃受伤。脾主肌肉,亦
主运化,谷气以生真气,土衰则形肉与
中气俱衰,谷气减少,脾
虚
下陷则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矣。
脾阴不足则
胃热,肺居胸中,热上熏肺则内热也。此言劳倦伤脾,故见症如上。
若色欲所伤,
真水耗竭,火无所畏,亢而刑金,此之内热,尤为难疗)。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
通利,则皮肤
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阳主在上,又主在表,故
阳亢则上壅而
表热,
此
伤寒之候也)。帝曰∶阴盛生
内寒奈何?岐伯曰∶
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
温气去,寒独留,则
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寒气入脏,则阳气去矣。寒独留者,如冬令严寒,万物闭蛰之象,
故脉不通而涩。此
内伤之候也)。
《调经篇》云∶因饮食劳倦,
损伤脾胃,始受
热中,末传
寒中(始受者,病初起也。末传者,久而不愈
也。初起病时,
元气未虚,邪气方实,实者多热,及病之久,邪气日退,正气日虚,虚者多寒。古人立法,于始
受热中者,实则泻其子。夫肺金为脾土之子而实主气,
气有余便是火,故凡
破气清火之剂皆所以泻其子也,于
末传寒中者,虚则补其母。夫
少火为脾土之母而实主营运三焦,熟腐
五谷,故凡温中益火之剂皆所以补其母也。
每见近世不辨虚实,一遇
脾病,如胀满、如停滞,如作痛、如
发热之类,概以清火疏气之药投之,
虚虚之祸可
胜数哉)。
《玉机真藏论》曰∶脉盛,
皮热,腹胀,
前后不通,
闷瞀,此谓
五实(实者,邪气实也。心受邪则脉盛,
肺受邪则皮热,脾受邪则腹胀,肾受邪则前后不通,肝受邪则闷瞀。
肝脉贯膈,气逆上也);脉细,皮寒,
气少,
泄利前
后,饮食不入,此谓
五虚(虚者,正气虚也。心虚则脉细,
肺虚则皮寒,肝虚则气少,肾虚则泄
利
前后,脾虚则饮食不入。五实五虚,皆死候也)。
浆粥入胃,
泄注止,则虚者活(治虚之法,先扶
根本。浆粥入胃则脾土将复,泄注既止则肾水渐固,虽犯虚死,
自可回生也),身汗得
后利,则实者活(治实之法,汗下为要,身既得汗则
表邪解,后既得利则里邪去,虽犯实死
之条,邪退则活矣)。
《举痛论》∶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热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
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肝木
主春升之令,怒伤之,如雷奋九天,故气逆也。血属阴,主
静定而
润下,肝逆而上。且为血海,则
阴血不得安
其静定之常,故呕逆也。木旺侮脾,脾伤则不化谷而飧泄,是以气逆而上也)。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
气缓矣(和达通利,若不为病矣。不知大喜则气散而不收,缓慢不能摄持,故《
本神》篇曰喜乐者神
惮散而
不藏是也)。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
气消矣(悲生于心,故心系急。
并于肺则肺叶举,不通不散则气壅而为火,火主刑金,金主气,故气消也)。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
还,还则
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恐伤肾则精却,却者,退而不能上输也。上焦闭则失上升之路,还而下陷,夫
气以上升为行,下陷则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寒束其外,则腠理闭密,阳气不舒,冻而
收敛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
气泄矣(炅者,热也,如
天行夏令,腠理开通,气从汗散,故曰
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
气乱矣(卒然惊骇则神志飘荡,动而不宁,主不明则天下乱,
即气乱之旨也)。劳则
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
气耗矣(用力太过,则疲劳而气动,内则奔于肺而为喘,外则达于表而为
汗,故曰外内皆越,而气自耗
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
气结矣(思则志凝神聚,气乃留而不散,故名为结)。
《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风属阳而性动,故善行数变),其寒也
则衰食饮,其热也则
消肌肉,故使人栗而
不能食(寒则胃气不能健运,故食衰。热则津液润泽,故
消瘦。
栗,即战栗也)。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
寒中而泣出(风气入胃,
胃脉上行目系,人肥则腠密而邪不得泄。故热中而目黄。人瘦则腠疏而邪气易泄,故
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
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
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
不仁也(
五脏六腑之俞,皆附于背,故风由太阳经入者,邪必行诸脉俞而散于分肉。
分肉者,卫气之所行也,卫气昼行于阳,自太阳始,风与卫相薄,故
气道涩而不利。风气凝结,故愤肿胀而
为
疮疡。卫气因风时或不行,则痹而不仁也)。疠者,有营气热,其气不清,故使
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风寒客于
血脉,则营气热而溃。气者,肺所治也,不清则金化不行,鼻与皮
毛皆肺主之,故鼻柱坏,色败者,
皮毛槁也。《脉要精微论》曰脉风或为疠也。疠者,恶也)。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
脏腑之风,各入其
门户所中,则为
偏风(风入于脏腑之俞,随俞左右而偏中之,则为
偏风,即偏枯也)。风气循
风府而上,则为
脑风(风府,
督脉穴名)。风入系头,则为
目风,
眼寒(太阳之脉起于目内,故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
漏风。(酒性
温散,善开玄府,故醉后易于中风。漏者,言汗漏而风客也)。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内耗其精,外开腠
理,风乘虚犯,名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
首风。久风入中,则为
肠风、飧泄(风久而传入肠胃。热则肠风
下血,寒则飧泄泻利)。外在腠理,则为
泄风(偶当汗泄,而风客于腠,名为泄风)。故风者风病之长也,至
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长者,始也。《
骨空论》曰风为百病之始,风之始入,自浅而
深,至于变化,乃为他病,故为百病之长。无常方者,言风病变化,无常方体,而其致之者,则皆因于
风耳)。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元气充周,病无从入。气虚则不能卫外而为固,玄府不闭,
风邪
因而客焉)。
《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厥音,逆也。
下气逆上,忽
眩仆不知人事,
轻者渐苏,重则即死。阴阳之气衰于下,则寒热二厥由之而生也)。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
也(宗筋者,众筋之所聚也,足之三阴、阳明、少阳及冲,任、督、跷筋脉皆聚于此,独言太阴、阳明之合,
重水谷之脏也。胃为
水谷之海,主润宗筋,又阴阳总
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也)。春夏则阳气
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
之而上也(秋冬之令,
天气收藏,恃壮而喜内,则与令违,此夺于所用也。精竭于下,必上争而求救于
母气,
肾所去者太过,肺所生者不及,故不能复也。既已不足,精气复下,则阳虚而
阴邪胜之,故寒气逆上也);气
因于中(上则肺主气,下则肾纳气,上下之气皆因谷气所化,水谷在胃,土居
中州,故曰气因于中)。阳气衰,
不能渗营其
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胃中之阳气衰,不能充满其经络,
阳败则阴胜,故
手足寒也)。
酒入于胃,则
络脉满而经脉虚(经脉在内深而不见,属阴者也。络脉在外浮而可见,属阳者也。酒者,熟
谷之液,其气悍疾,为阳,故先充络脉。酒热伤阴,故
阳脉满而经脉虚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
则阳气入,阳气入则
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胃受水谷,脾则行其津液,湿热伤脾,
则
阴虚阳亢,胃乃不和,
水谷之精气竭矣,岂能营四肢乎)。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
酒气
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
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
也(醉饱入房,脾肾交伤,阴日竭而阳日亢,故手足热也。按∶厥有寒热,未有不本于酒色,故知慎饮食、远
房帏者,厥其免夫)。
《刺热篇》曰∶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心热病者。额先赤;
脾热病者,鼻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
热病者,颐先赤(肝应东方;故左颊先赤;心应南方,故额庭先赤;脾应中央,故鼻先赤;肺应西方,故右颊先
赤;肾应北方,故两颐先赤)。
《
热论篇》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伤寒者,受冬月
寒邪也。冬三月者为
正伤寒,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不曰至秋变为凉病者,太阳寒水
之邪,遇
长夏之土而胜也)?岐伯对曰∶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巨阳者,太阳也,太阳为
六经之长,总摄诸阳),
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盛不死(寒郁于内,皮肤闭而为热,寒散即愈,故曰
不死),其
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者,一日太
阳与
少阴同病,在膀胱则头痛,在肾则口干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同病,在胃则
身热语,在脾则肢满不欲食,
三日少阳与
厥阴同病,在少阳则耳聋,在厥阴则囊满。三日传遍,再三日则死不待言矣)。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
腰脊强(太阳为三阳之表,而脉连风府,故伤寒多从太阳始。太阳经
脉从头项下肩,挟脊抵腰,故其病如此);二日阳明受之,
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
鼻干,
不得卧也(胃不和则
卧不安是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
胸胁痛而耳聋(邪传少阳
者,三阳已尽,将传太阴,故为半表半里,邪在阴则寒,在阳则热,在半表半里,故
寒热往来也)。三阳经络
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三阳为表,属腑,故可汗而愈也。未入于脏者,深明入脏则不可轻汗
也)。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
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邪在三阳,失于汗解,则传三阴,自太阴始也),
五日少阴受之,
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肾本属水,而
热邪耗之,故燥渴也);六日厥
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
囊缩(传至厥阴而六经遍矣,邪热已极,故为烦满)。
三阴三阳,
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六经传遍而邪不解,脏腑皆受病矣。气血乏竭,营卫不行,
则五脏之经脉不通,不死安待)。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已者,愈也。未满三日,其邪在表,发汗则病已。
满三日者,邪已传里,攻下则病已。此言大概也。日数虽多,脉浮而有三阳证者,当汗之。日数虽少,脉沉而有三阴证
者,当下之,此至要
之法也)。
《疟论》∶帝曰∶夫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凡秋疟皆名,即其皆生于风,皆字知诸疟之通
称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
毫毛,
伸欠乃作,寒栗鼓颔,
腰脊俱痛;寒去则
内外皆热,头痛如破,
渴欲冷冻
饮料。……阴阳上下交争,
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主上行,阴主下行,邪乘之则争矣。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邪入于阴,则阴实阳虚,邪入于阳,则阳实阳虚,故曰更作,曰相移
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阳明虚则阴虚而阴实,故寒栗也。脉循颐颊,故鼓颔
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终始》篇曰,病痛者,阴也,阴盛故头
痛,骨亦痛也),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邪
在阳分,则内外皆热。故喘渴而冷冻饮料)。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
也(夏暑汗泄,何病之有?或凄怆水寒,或
乘风纳凉,是热大盛,不能发越,邪气以营为舍矣)。此令人
汗空
疏,腠理开(此明风邪易客也),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
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
暑邪
既伏,秋风收之,又因浴水而疟作矣)。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
外相薄,是以日作(卫气之行于身也,一日
一周。邪气与卫气并居,与卫气同行,故疟亦一日一作,此卫受邪浅
而易治也)。
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邪之所居者,深入
于脏,是内薄于阴分矣。阳气独发者,
卫阳之行犹故也,而邪之薄于阴者,迟而难出,故间日而作)。
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风府,督脉穴也。膂者,脊两旁也。下者,下行至尾也),卫气一日一夜
大会于风府,其明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卫气之行也。每日一会于风府。若
邪客风府必循膂而下,其气渐深,则日下
一节,自阳就阴,其会渐迟,故其作渐晏也)。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
日入于脊内,注于
伏膂之脉(项骨三节,
脊骨二十一
节,共二十四节。邪自风府日下一节,故二十五日下至尾,复自后而前,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伏膂之脉),
其气上行,九
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邪在伏膂,
循脊而上,无
关节之阻,故九日而出缺
盆。其气日高,则自阴就阳,其邪日退,故作渐早也)。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
寒疟。
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
温疟(时作者,或一日,或间日。不愆其期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
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
瘅疟。
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此即
三日疟也,邪气深重,病在三阴,邪
气不能与卫并出,故休数日乃发。数字当作三字)。
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
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
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
大暑,
脑髓烁,肌肉
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肾主冬令,其应在骨,故
冬受风寒,邪
伏骨髓,至春夏有触而发,自内而达于外者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
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此冬受寒邪,至春发为温疟,即伤寒也。故《
伤寒论》有温疟
一症,盖本诸此)。
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
肉之间而发,发则
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
之间,令人消烁
脱肉,故命曰瘅疟(肺素有热,气藏于心,即此二语,火来乘金,阴虚阳亢,明是不足之症挟
外邪而然,故温疟、瘅疟皆非真疟也)。
《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
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
寒,肺寒则内外
合邪,因而客之,则为
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
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
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五脏六腑皆能成咳,然必肺先受邪而传之于
各经也。邪,寒邪也。所谓
形寒饮冷则伤肺是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轻者浅而在皮毛,重者深而在肠胃。
故咳,外症也,泄,里症也。寒在表则
身痛,寒在里则
腹痛,曰先受之者,次必及乎肺而为咳也)。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
唾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故喘息有音)。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
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心脉上挟于咽,故
喉中如梗,至于痹则痛矣)。
肝咳之状,咳则
两胁下痛,甚则不可
以转,转则两下满(肝之脉布
胁肋,故
胁下痛。,胁之下也)。
脾咳之状,咳则右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
动,动则咳剧(脾脉上膈挟咽,其支
者复从胃别上膈,脾处右,故右下痛,痛引肩背也。脾土喜静,动则违其性,故增剧也)。
肾咳之状,咳则
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肾脉贯脊,系于腰背。故相引而痛。肾属水,主涎,故为咳涎也)。
五脏之
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
长虫出(胃者,脾之妻也,
故脾咳必传于胃而为呕唾。长虫处于胃,呕甚则随气而出也)。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胆咳之状,咳
呕胆汁(胆
汁者,苦汁也)。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
大肠咳状,咳而遗矢(遗矢者,大便不禁也)。心咳不已,则小肠
受之,
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大肠之气由于小肠之化,故小肠咳则气达于大肠,而转失气也)。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膀胱为津液之府,故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
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久咳,则上中下三焦俱病,一身之气皆逆,故腹满不能食饮也)。此皆聚于胃,关于
肺,使人多涕唾而
面浮肿气逆也(聚于胃者,胃为五脏六腑之本也。关于肺者,肺为皮毛之合也。涕唾者,肺
与胃司之。面浮肿者,气上逆而急也)。
《经脉别论》曰∶夜行则喘出于肾,
淫气病肺(夜属于阴。行则劳其身半以下,且夜行多恐,故喘出于肾
也。肾水伤,则无以禁火之炎,而肺金受贼矣)。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堕而恐者,
伤筋损血,故
喘出于肝,肝木伐土,故害脾也)。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且惊且恐,则气衰而神乱。肺主气,心
藏神,故二脏受伤也)。度水
跌仆,喘出于肾与骨(水气通于肾,跌仆伤其骨,故喘出焉)。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
已,怯者着而为病也(勇者气足神全,故一时所动之气,旋即平复,不足之人随所受而成病矣)。
《腹中论》曰∶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
鼓胀(胀甚则
腹皮绷急,
中空无物,鼓之如鼓,故名鼓胀)
……治之以
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鸡胃能消金石,其矢之性等于
巴豆,通利二便,消积下气。但宜于壮实
之人,虚者服之,祸不旋踵。即经云一剂便知其效,二剂便已其病。亦状其
猛利也。用干羯鸡矢一升,炒微焦,
入无灰酒三碗,煎至减半,取清汁,五更热饮即腹鸣,辰巳
时行二三次,皆
黑水也。饮一剂,觉足有皱纹,饮
二次即愈矣)。
《灵枢·胀论》曰∶夫
心胀者,烦心
短气,卧不安;肺胀者,
虚满而喘咳;
肝胀者,
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脾胀者,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
肾胀者,腹满引背
央央然,腰髀痛(此五脏之胀也。闷乱
曰,央央者,困苦之貌)。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
大便难;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
不化;
小肠胀者,小腹胀,引腰而痛∶
膀胱胀者,
少腹满而
气癃;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此六腑之胀也。濯濯,肠鸣水声也。飧泄,
完谷不化也。气癃者,小便不
利也)。
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
真邪相攻,
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厥逆之气自下而上,则营卫之行失
其常度,真气与邪气相攻,合而为胀也)。
《灵枢·水胀》篇曰∶
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目之下为
目窠,如新卧起者,形如卧蚕也),其
颈脉动,
时咳(
颈脉。足阳明
人迎也。阳明之脉自人迎下循腹里,而
水邪乘之,故为颈脉动,水之标在肺,故时咳),
阴股间寒,
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
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此上皆言
水肿之候)。
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鼓声也。寒气客于皮肤,阳气不
行,病在
气分,故有声如鼓。气本无形,故不坚。气无所不至。故腹大、身尽肿而皮浓也),按其腹,而
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气在肤间,按散者不能猝复,故而不起。皮浓,故腹色不变也)。
〔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肤胀,大同小异,只色苍黄、
腹筋起为别耳)。
〔夫
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
恶气乃起,肉乃生(覃之为
义,延布而深也。寒气薄卫,滞而不行,留于肠外,故
癖积起、肉生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
至其成如
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
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离岁,越岁也。邪在肠外,不
在
胞中,故无妨于月事。皆由
汁沫所聚,非血病可知也)。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
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
恶血当泻不泻,(音不)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
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败血凝聚也。子门闭塞,血留止,其坚如石,故名石瘕。月事不以时下,无经可至也,可以导血之剂下之。
按肠覃、石瘕皆言月事,则此二症惟女人有之,故曰皆生于女子也)。
《
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颈脉,乃
结喉旁
动脉,足阳明之人迎也。水气上逆,则侵犯阳
明,故颈脉动。水溢于肺,则喘而咳)。
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目之
下胞曰目裹,胃脉之所至,脾脉
之所主。若微肿如卧蚕状,是水气犯脾胃也)。溺黄赤安卧者,黄胆(溺色黄赤而安卧自如,必成黄胆也)。
已食如饥者,
胃疸(胃热善
消谷,故虽食常饥,此名胃疸)。
面肿曰风(风为阳邪,故曰高巅之上,惟风
可到,此面肿所以属风也)。足胫肿曰水(水为阴邪,润下之品,故足肿,肿者为水也)。目黄者黄胆(诸经
有热皆上熏于目,故黄胆者目黄)。
《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
不通,故卒然而痛(泣者,涩而不利也)。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缩则脉
绌急,绌急则外引
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经脉
受寒则缩,缩则急,故
卒痛。然客于脉外者,其邪浅,故才得
炅气则立止也)。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重者,
重复受寒也。伤之深,故不易愈也)。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营行脉中,血
不足者,脉中常热,新寒与故热相薄,
则邪实而脉满,按之则痛愈甚,故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膜,脂膜与
筋膜也。原者,
肓之原,即腹中空隙之处。血凝则小络
急痛,按着空
处,则寒散络缓,故痛止。非若经脉之无罅隙者,按之愈痛也)。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
之无益也(挟脊者,足太阳经也。其最深者。则伏冲、伏膂之脉;故手按不能及其处也)。寒气客于
冲脉,冲脉
起于
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
喘动应手矣(冲脉起于胞中,即关元也,其脉并
足少阴肾经夹脐上行,会于
咽喉,而肾脉上连于肺,犯寒则脉不通,而气因以逆,故喘。曰应手者,动之甚
也)。寒气客于
背俞之脉脉泣,脉泣则
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
痛止矣(背俞,五脏俞也,皆足太阳
经穴。太阳之脉循膂当心,上出于项,故寒气客之则脉泣血虚,背与心相引
而痛,因其俞注于心也。血虚而痛,故按之而痛止)。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
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少腹,胁肋,皆肝之部分也)。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
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厥气,寒而上逆之气也。阴股、少腹,乃足三阴。冲脉所由行也)。寒气
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
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小肠为受盛之府,化
物出焉,寒气客于膜原及小络,则血涩不得注于大经,化物失职,久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
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五脏皆受邪;厥逆而泄越
于上,阴气暴竭,阳气未能遽入,故卒然痛死,或得炅,则气复反而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
而呕也(胃为水谷之海,肠为水谷之道,皆主行下者也。寒邪伤之,则逆而上出,故痛而呕)。寒气客于小
肠,小肠不得成聚,故
后泄腹痛矣(小肠与丙火为
表里,成聚,即受盛之义也。则失其受盛之常,故泄而腹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
瘅热焦渴则坚干而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大抵营卫脏腑之间,得热即行,遇冷即
凝,故痛皆因于寒也。此一条独言热痛。却由于便闭不通,故痛。仍非火之自为痛也,故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痹论》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不仁也。
六气之中,风寒湿为阴邪。阴气合
病,则闭塞成冬之象。故血气不流。经络壅闭而痹斯作矣)。其风气胜者为
行痹(风属
阴中之阳,善行而数变,
故为行痹。凡走注
历节疼痛之类,俗名
流火是也),寒气胜者为
痛痹(
阴寒之气乘于肌肉筋骨,则凝泣稽留,
闭而不通,故为痛痹,即
痛风也)。
湿气胜者为
着痹也(着痹者,重着不移,湿从土化,故病在肌肉,不在筋
骨也)。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肺在上焦,脉循胃口,故为烦满,喘而且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
心下鼓,暴上
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脉者,心之合也,心受病则脉不通,心脉支者上挟咽,直者却上肺,故其病
如此,厥逆则水邪侮火,故神伤而恐。恐者,肾志也)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肝受邪则
魂不安宁,故夜卧多惊,闭而为热,故多饮数小便也。上为引者,引饮也。如怀者,腹大如怀物也。木邪侮土,
故为病如此)。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肾者
胃之关,肾痹则邪并及胃,故腹善胀,尻以代踵者,足
不能伸也。脊以代头者,身偻不能直也)。
脾痹者,
四肢解惰,发咳
呕汁,上为大塞(脾主四肢,又主困倦,故为解惰,土伤则金亦伤,故咳,妻病故夫亦病,故
呕。坤已不升,干金不降,大塞之象也)。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
喘争,时发飧泄(肠痹则下焦之
气闭而
不行,故数饮而溺不得出,气化不及州都,返而上逆,故喘争也。
小便不利,则水液混于大肠,故飧泄也)。胞
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
清涕(胞,溺之脬也。
膀胱气闭则水液壅满,故按之内
痛也,气闭则热如汤之沃也。膀胱之脉从巅络脑,故小便下涩,清涕上出也)。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则血气凝泣,故痛。《终始》篇曰∶病痛者,阴也)。……病久入深,营
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此言病则营卫涩而必痛,其不痛者经络有疏散之时,则不涩,故不痛也)。皮
肤不营,故为不仁(皮肤之间,无血以和之,故不仁也)。……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痹病本属
阴寒,若阳气不足之人,则寒从内起,与外病相助益,故寒也)。……阳气多,阴气少,
病气胜,阳遭阴,故为
痹热(其人阳气素盛,而遭阴寒之气,病气反为阳气胜矣,故为
热痹)。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
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两气者,身中之气与外客之气。两气皆阴,互相感召,故汗出。《脉
要精微论》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是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寒则
筋挛,故急。热则筋弛,故纵)。
《痿论》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也(火来乘金,在内为肺叶焦枯,在外为皮毛虚
薄。热气着而不去,则为痿,者,足不能行也)。
心气热,则下
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
脉痿,
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心火上炎,则三阴在下之脉亦厥逆而上,
上盛则下虚,乃生脉痿。四肢关节之处如
枢纽之折,而不能提挈。足肿纵缓而不能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
筋痿(
肝热则胆亦热,故汁溢而口苦。血海干枯,筋无以荣,则挛急而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
肌肉不仁,
发为
肉痿(脾与胃为夫妻,而开窍于口,故
脾热则胃干而渴,脾主肌肉,
热淫于内,则脾阴耗损,故肉不仁而
为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
骨痿(腰者
肾之府,脊者肾之所贯也,肾主骨。故骨枯为痿)。
肺者,
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肺位至高,故谓之长。覆于心上,故谓之盖),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
发
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有志不遂,则郁而生火。火来乘金,不得其平则自鸣,肺鸣者,其叶必焦)。
大经空虚,发为
肌痹,传为脉痿(血不足则大经空虚,无以充养肌肉,故先为肌痹,而后传于心为脉痿也)。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
白淫(思而不得,则意淫于外,入房
太过,则精伤于内,阴伤而筋失所养,故为纵为痿。火动于中,水亏于下,乃为白淫,白淫者,男浊女带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渐,染也。以水为事,常
近水也,久于水则有所留矣。居处之地又当卑湿,则肌肉受湿而濡渍,故
顽痹而成肉痿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
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
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远行劳倦则所伤在骨,逢大热者,
或逢天令之热,或
阴不足而本热。火则气太过,水液必耗,故骨枯髓虚而为痿也)。
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
束骨而
利机关也(足阳明胃主纳水谷,
变
化气血。以充一身,故为五脏六腑之海而下润宗筋。宗筋者,前阴所聚之筋,为诸筋之会,一身之筋皆属于
此,故主束骨而利机关)。冲脉者,
经脉之海也,主渗灌
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冲脉为十二经之血海,故主
渗灌溪谷,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阳明脉亦夹脐旁下行,故皆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
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
带脉,而络于
督脉(宗筋聚于前阴,前阴者,足之三阴及阳明、少阳、冲、
任、督、跷九脉之所会也。九脉之中,惟阳明为脏腑之海,冲脉为经脉之海,此一阴一阳总之,故曰阴阳总宗
筋之会。会于气街者,气街为阳明之正脉,故阳明独为之长。带脉起于
季胁,围周一身。督脉起于
会阴,分三
歧为任、冲而上行腹背,故诸经皆联属于带脉,
支络于督脉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足之三阳,
其气皆下行;足之三阴,其气皆上行。此天气下降,
地气上升之义,故阳明以上
行为逆,逆则冲肺,故息有音
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此
之谓也(凡人之寤寐由于卫气,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则动而为寤,夜行于阴,则静而为寐。胃气逆上,则卫气不得入于
阴,故不得卧)。
《灵枢·邪客》篇曰∶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
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
目不瞑。……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
半夏汤一剂,阴阳已
通,其卧立至(不卧之病,有
心血不足者,法当
养阴;有邪气逆上者,法当祛邪。半夏汤者,去邪之法也)。
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千里流水,取其流长源远,有疏
通下
达之义也。扬之万遍,令水珠盈溢,为甘澜水,可以调
和阴阳。炊以苇薪者,取其火烈也),火沸,置
秫米
一升,治
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火沸,言未投药而水先沸也。秫米,糯
小米也,北人呼为小
黄米,
味甘性平,能
养胃和中,用以为君。治半夏,犹言制过半夏也,味辛性温,能下气
化痰,用以为臣)。去其
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知者,病愈也)。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
饮而已也。
《方
盛衰论》曰∶
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籍籍,得其时则梦见兵战(金色本白,故梦白物,斩
者,金之用也。虚者多畏怯,故见斩血籍籍也。得其时者,得金旺之时也)。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
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肾属水,故梦应之,得水旺之时,梦水益大也,恐,肾之志也)。
肝气虚则梦见
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肝之应在木,虽当木旺之时,亦梦伏树下也)。
心气虚则梦救火
阳物,得其时则梦
燔灼(心合火,阳物即火之属也。得火旺之令,梦火益大也)。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仓廪空虚,故思饮食,得土旺之令,则梦高土也)。
《灵枢·
淫邪发梦》篇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
恐惧,阳气盛则梦
大火而燔,阴阳俱盛则梦
相杀(俱盛则
争)。上盛则梦飞,
下盛则梦堕(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
肝气盛则梦怒,
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
飞扬(肺主气,故梦飞扬),
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
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
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
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
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
肠,则梦田野(大肠
曲折纳污,类田野也)。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小肠为
受盛之官,类冲衢也)。客于
胆,则梦斗讼自刳(胆性刚猛。自刳者,自剖其腹也)。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
不能前,及居深地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胞,则梦溲便(胞,即脬也,,
大肠也。在前则梦溲,在后则梦便)。
《脉要精微论》曰∶
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灵枢·痈疽》篇曰∶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
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
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
泄泻,
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始受
寒邪,血脉凝泣,久而不去,寒化为热,痈疽乃成。伤于脏者,死不治)。
痈发于嗌中,名曰
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
而已(猛疽,言其凶恶猛厉也。若脓已泻溃,当服豕膏,即猪脂之炼净者也,万氏方∶治肺热
暴喑,用猪脂一
斤,去筋,入
白蜜一斤,再炼少顷,滤净,冷定,不时挑服一匙,即愈)。发于颈,名曰
夭疽,其痈大以赤黑,
不急治,则热气下入
渊腋,前伤
任脉,内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夭疽者,在
天柱也,俗名
对口。赤者,心之
色,黑者,热极反兼胜己之化也。急须治之可活,若治之稍迟或治之失宜,则毒流肺肝而死矣)。阳气大发,消脑
留项,名曰
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阳大发者,毒太甚也。色不乐者,神伤而色变,
即所谓
色夭也。毒深,故
痛如针刺。邪犯心君,故烦心而死)。发于肩及,名曰
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
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
痈发四五日逞之(
肩膊下软
白肉曰。此肺脉之病,肺主玄府,故遍身得汗也。毒从汗减,且非要害之所,
故不害五脏也。逞者,急也。者,
艾炷也,言宜急灸也)。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
米疽,治之以
砭石,欲细
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砭石欲细者,
恐伤肉也,欲长者,用在深也,故宜疏不宜密。勿裹
之者,欲其气疏泄也。豕
膏者,即
猪油煎
当归,以蜡收者也)。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缨,急治之(挟当作侠,
缨当作瘿。马刀者,瘰也。侠瘿者,侠颈之瘤属也)。发于胸,名曰
井疽,其状如
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
入腹,不治,七日死矣(井者,喻其深而恶也,发于胸者,近犯心主,治之宜早,下入腹,则五脏俱败,死期速矣)。
发于膺。名曰
甘疽,色青,其状如实薮,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膺在胸旁高肉处,
逼近在
乳上也。
穴名膺窗,足阳明胃之脉也。土味甘,故曰甘疽,色青者,肝木克土也。层房累累,状如实
瓜蒌,
软而不溃,中有所蓄
如瓜子也。十岁死者,绵延难愈也)。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
病大痈脓,治之,其
中乃有生肉,大如
赤小豆。锉、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浓衣,坐于釜上,令
汗出至足已(胁者,肝之部也,妇人多郁怒,故患此疮。,芰也。,
连翘
也。二草之根俱能
解毒,强饮者乘其热而强饮之,复浓衣坐于热汤之釜,
熏蒸取汗,汗出至足乃透,已者,愈
也)。发于
股胫,名曰
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股胫,大股也。状不甚变,
外形不显也。痈脓搏骨,即所谓贴骨痈也。毒盛而深,能下蚀三阴,阳明之大经,故不为急治。法当三十
日死矣)。发于尻,名曰
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尻,
尾骨也。穴名
长强,为督脉
之络,一名气之阴,故不
治则死)。发于
股阴。名曰
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
当死(股阴,大股内侧也,当足太阴
箕门、血海及足厥阴
五里、
阴包之间,皆阴气所聚之处,故不治则死,若
两股俱病,则伤阴之极,其死尤速,赤施者,想其当血海,故名)。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
寒热,如坚石,勿石之,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石之者,砭也。色不变者,不红赤也。硬者禁用砭,
软者方可用砭也)。诸痈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诸节者,神气
所游行出入也。相应者,发于上而应于下,发于左而应于右,法在不治。发于三阳之分,毒浅在腑,其死缓,
发于三阴之分者,毒深在脏,不出一月也)。发于胫,名曰
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胫,足胫
也,兔啮,如兔所啮伤也,为其在下,高低等于兔也)。发于
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
而止其寒热,不死(数石者,屡屡砭之也。其输,即肿处也)。发于足上下,名曰
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百
日死(阳受气于
四末,而大痈淫于其间,
阳毒之甚也,
时气更易则真阴日败,逾三月而死矣)。发于足旁,
名曰
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去其黑者而犹不消,反益大焉,则百
日必死矣)。发于
足指,名曰
脱痈,
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六经原皆在于足,所以痈发于足者,多为凶
候。至于足指又皆六井所出,色赤黑者,其毒尤甚。若不
衰退,急斩去其指,庶可保生。若稍缓,毒发伤脏而
死)。
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
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
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痈(痈字从壅,疽字从阻,总是气血稽
留,营卫不通之症。大而浅者为痈,六腑受伤,可无大患;深而恶者为疽,五脏受伤,大可忧畏,治之者顾可
缓乎,顾可忽乎)。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夭者,色枯暗也。
牛皮,喻
其浓也。泽者,光亮也)。
《灵枢·
玉版》篇曰∶
白眼青黑,眼小,是
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
中不便,是
四逆也。
音嘶色脱,是
五逆也。
《灵枢·寒热病》篇曰∶身有
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脏之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伏兔者,胃之
穴名,在
膝上六寸,
阴市上五寸。腓者。足肚
也,即也。肾之脉上内之
筑宾穴。背者,五脏之所系也。者。五脏之所主也。项者。诸阳之要道也。
犯此五者亦名五逆)。
《灵枢·玉版》篇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身热脉大而又腹胀,表里之邪俱盛也),腹鸣而
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腹满而清、泄,阴症也,脉大者,是脉与症反也);衄而不止,脉大,
是三逆也(
鼻衄在阴,脉大为阳,阳实阴虚,死不治);咳且
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而溲血脱形,
正气伤也。脉虽小而劲,邪仍在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脱形,真气已衰。身热,邪气
未化。细小疾数,气血两败之诊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十五日交一节,言不能逾节也)。
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大胀者,邪正甚也。四肢冷而脱形泄甚,脾已绝矣),
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腹胀便血,
阴脱也。脉大时绝;
阳脱也);咳,溲血,
形肉脱,
脉搏,是
三逆也(咳而溲者,气血俱损。形肉脱者,脾已绝。脉搏者,
真脏见矣),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
逆也(呕血而至胸满背曲。病已极矣。脉小属气败,脉疾属血败),咳呕腹胀且飧泄,其
脉绝,是五逆也(上
为咳呕,中为胀满,下为飧泄;三焦俱病,
六脉已绝)。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不及一时者,不能周一日之
时也)。
《
标本病传论》曰∶夫病传者,
心病先心痛(病在心者先心痛),一日而咳(心病传肺,火克金也),
三日
胁支痛(肺复传肝,
金克木也,故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肝传脾,
木克土也,脾病则闭塞不通。
脾主肌肉,故身体重痛),
三日不已,死(再三日不已,则脾又传肾,
土克水也,五脏俱伤故死),冬
夜半,
夏日中(冬月夜半,水旺之
极也。夏月
日中,火旺之极也。火畏水,故冬则死于夜半。阳邪亢极,故夏则死于日中。盖衰极亦死,盛极亦
死也)。
肺病喘咳(肺主息,故病喘咳)。三日而
胁支满痛(三日而之肝,金克木也)。一日
身重体痛(一日之脾,
木克土也)。五日而胀(五日而之胃,脏传腑也),十日不已,死(十日不已,胃复传肾,
五行之数已极,故
死)。冬日入,夏日出(此卯、酉二时,属燥金之化)。
肝病头
目眩,胁支满(
肝开窍于目,而经脉布于胁肋),三日体重身痛(三日传脾),五日而胀(脾传胃
也),三日腰脊
少腹痛,胫(三日传肾也),三日不已,死(三日不已,肾复传心,故死),冬日入。夏
早食(
亦卯、酉时也,燥金主之,木所畏也)。
脾病身痛体重(脾主肌肉),一日而胀(脾传胃也),二日少腹
腰脊痛,胫(胃传肾也),三日背
KT筋痛,
小便闭(三日而胃传膂膀胱也),十日不已,死(十日不已,复传于心,故死)。冬
人定,夏
晏食(此巳、亥
时也,司风木之化,脾病畏之)。
肾病少腹腰脊痛,(肾主下部,经脉行于少腹,腰脊,骨之间),三日背KT筋痛,小便闭(三
日而传膂膀胱也),三日腹胀(三日而传小肠),三日两胁支痛(三日而上传心,
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
入胸中,故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夏伤肺金也),冬
大晨,夏晏脯(此辰、戌时也。土旺四季,为水所
畏,故肾病绝焉)。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五日之肾也),三日背KT筋痛,小便闭(三日之膂膀胱也),五日身
体重(《病传论》曰五日而上之心。此云体重疑误),六日不
已、死(心复传肺),冬夜半后,夏日(丑、未司湿土之化,气通于胃,失守则死)。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
少腹胀,腰脊痛,(五日而之肾也),一日腹胀(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身
体痛(一日而之心,腑传脏也。心主血脉,故为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心病不已,必复传金,故死),冬
鸡鸣,夏
下晡(丑、未时也,土能制水,故膀胱畏之,相传死期各有
远近,脏有要害不同也,以次相传者必死,
间一二脏或三四脏者,可以治矣)。
《灵枢·经脉》篇曰∶
手太阴气绝则
皮毛焦,太阴者
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
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
爪枯毛折,毛折者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肺属金主气,为水之母,故其气
绝则津液去,而爪枯毛折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
面黑如漆柴
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心主血脉,故
心绝则血先死,其症在髦色不泽,面黑如漆,水化见也)。
足太阴
气绝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
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
肌肉软,肌肉软则
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
唇反,唇
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脾主肌肉,故
脾绝则肉先死,其症在舌萎、人中满,唇反也)。足少阴
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
垢
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已死,
土胜水也(肾属水,故为冬脉。肾主骨,故
肾绝则骨先死。其症在骨肉不相亲附,则齿长而垢,精枯发无泽
也)。
足厥阴气绝则
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当作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
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
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
金胜木也(
肝绝者筋先死。其症
在唇青
舌卷而
卵缩囊蜷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
目晕,目晕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五
脏之精上注于目,故
五阴气绝则目转而晕,志先死矣。志藏于肾,真阴已竭,死在周日间耳)。六阳气绝则阴与
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
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阳气不能卫外而为固,则汗泄,绝汗者,其形如
珠,凝而不流,或
气喘不休,汗出如洗者是也)。
《阴阳类论》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
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冬三月阴盛之时,而见阳病
者,至春初阳气发动之令,脉必有死征矣。出春者,交夏也,阳病
当阳盛,则亢极而不可免矣)。冬三月之病,
在理已尽,草与
柳叶皆杀(在理已尽,谓色脉形症皆无生理,则交春草色青、柳叶见,皆其死期也)。春阴阳
皆绝,期在孟春(冬月之病,甫交春而阴阳皆绝,则不待仲季,即于孟春是其死期矣。
阴绝者,脉形不至,阳
绝者,脉形微细,或上不至关为阳绝,下不至关为阴绝)。春三月之病,曰阳杀(杀音赛,阳气衰也,阳气方
生之令,而阳气衰败,不能应令也),阴阳皆绝,期在草干(春令木旺之症,而阴阳俱绝,至秋令草干之时,金胜
木而死矣)。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金匮真言论》曰脾为
阴中之至阴,五脏六腑之本也。
以至阴之脏而当阳极之时,苟犯死症,期在十日),
阴阳交,期在(音廉)水(阴阳交者。
阴脉见于阳,则
阳气失守,阳脉见于阴,则阴气失守。夏月而见此逆象,则仲秋水之期,不能保其生矣),秋三月之病,三
阳俱起,不治自已(秋时阳气渐衰。阴气渐长,虽三阳之病俱起,而阳不胜阴,故自已)。阴阳交合者,立
不能坐,坐不能起(阴阳交合者,阴阳
合病也。起坐不
能者,屈伸不利也)。三阳(阳当作阴)独至,期在石
水(阴病而当阴盛,则孤阴不生矣。冰坚如石之候,不能
再生,即上文三阳俱起,不治
自愈。下文二阴;期在
盛水,则此为三阴无疑)。二阴独至,期在盛水(二阴病比之
三阴病者差缓焉、故期在盛水。盛水者,正月
雨水
也)。
《诊要经终论》曰∶太阳之脉,其终也
戴眼反折螈,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戴眼者,
目睛仰视
而不能转也。反折者,腰脊反张也,筋急曰螈,
筋缓曰。绝汗者,
汗出如油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
额交巅入络脑,下项
夹脊抵腰中,下至足之小指。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臂上肩,其支者循颈上颊,至
目之外,故其病如此。又太阳为三阳之表,故
主色白汗出)。少阳终者,耳聋,
百节皆纵,目绝系,绝系
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手足少阳之脉皆入于
耳中,亦皆至于目锐,故为耳聋目也,者,直
视如惊也,因少阳之系绝,不能旋转也,胆应筋,故百节纵也。木之色青,金之色白,金木相贼,则青白先见
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
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手足阳明之脉皆挟口入目,故口目动
作也。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是阳明善惊也。骂詈不辨亲疏,是阳明妄言也。黄者,土色外见也。上下经盛、谓头、颈、
手、足,阳明之脉皆躁动而盛,是胃之败也。不知痛痒,谓之不仁,是肌肉之败
也)。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手少阴气绝则血败,足少阴气绝则色如,故
面黑也。肾主骨,齿者骨之余,故
齿不固而垢也。手少阴之脉下膈络小肠,足少阴之脉络膀胱贯肝膈,故为腹
胀闭、上下不通,是心肾不交也)。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
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足太阴脉入腹属脾,故为腹胀闭。手太阴脉上膈属肺而主呼吸,故不得息、惟
胀闭不得息,故为噫为呕。气逆于上,故面赤。不逆则脾之地气不上升,肺之天气不下降。上下不通者,天地
不交也。脾败无以制水,故面黑。肺败不能主气,故皮毛焦也)。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
心烦,甚则舌卷
卵上缩而终矣(手厥阴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足厥阴肝脉循
喉咙之后。上入
颃颡,
其下者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故为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等症。舌者
心之官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
而脉络于舌本,故甚则舌卷卵缩也)。
愚按∶人之有病,犹树之有蠹也。病之有能,犹蠹之所在也。不知蠹之所在,遍树而斫之,蠹未必除而树
先槁矣。不知病之所在,广络而治之,病未必去而命先尽矣。故
病能至赜即较若列眉,犹惧或失之,病能未彰
而试之药饵,吾不忍言也。
世医矜家传之秘,时医夸历症之多,悻悻卖俗而不知其非。叩之
三因之自与其所变,
翻以力赘,是不欲知蠹之所在,而弟思斫树以为功者,嘻!亦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