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汇纂》
书名:伤科汇纂朝代:清作者:胡廷光时间:公元1808年

[正文] 针灸

    《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 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谷)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动脉,不已, 刺三毛上各一,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医宗金鉴》注云∶此言恶血为病,有缪刺之法也。人因堕坠,致恶血留内,腹中满胀 后不通,当先用利药。如上伤厥阴肝经之脉,下伤少阴肾经之络,当刺内踝之下、然谷之前 ,有血脉令出血者,盖以此属少阴之别络,而交通乎厥阴也。兼刺足跗上动脉,即冲阳穴, 乃胃经之原也。如病不已,更刺三毛上大敦穴,左右各一,见血立已。缪刺,左刺右大敦 ,右刺左大敦也。但足跗动脉,上关冲脉、少阴、阳明三经,只宜浅刺,不可出血不已也。 《灵枢经·寒热病篇》曰∶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 ,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医宗金鉴》注云∶此言身有所伤,血出多者,及中风寒者,破伤风之属也;或因堕坠 必血出,而四肢懈惰不收者,皆名体惰也。关元,任脉穴名,又足阳明、太阴之脉皆结于此 ,故为三结交也。 《灵枢经·厥病论》曰∶头痛不可取于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 可侧刺,不可远取之也。 《医宗金鉴》注云∶经言恶血在内,头痛不可取其者,盖头痛取以泄其气,则头痛 也;若有所击堕,恶血在内,而取以泄其气,则是血病而治其气矣,故勿取其焉。若所 击仆之肉伤痛不已,虽用刺法,亦只于所伤附近之侧刺之,以出在内之恶血而已;若仍按 经远取诸以疗头痛,则不可也。 耀山云∶此即推类砭去瘀血之意而详言之。 《医宗金鉴》曰∶肝脉搏坚而色不变,必有坠击之事,因肉无破,则恶血必留胁下, 呕逆,根据经针刺然谷、足跗、或三毛等穴出血;或饮利药,使恶血开行,当自愈也。若脉浮 微而涩,当知亡血过多,根据经于三结交关元穴灸之;或饮大补气血之剂而调之,则病已矣。 耀山云∶此针灸服药之总论,即医是症之提纲也。按《刺灸心法要诀》,肩井穴,主治 ,肘臂疼痛不举,针五分,灸五壮,孕妇禁针。环跳穴,主治闪挫腰痛,不能回顾,针一寸 ,留十呼,灸三壮。合谷穴,主治破伤风,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又有隔纸灸法,专治 跌打损伤疼痛极效,方附于后,系古之熨法也。 肩井穴,足少阳经穴也,在肩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陷中者是也。 合谷穴,手阳明经第四穴也,在大指次指岐骨陷中,俗名虎口也。 关元穴,任脉奇经穴也,在脐下三寸是也。 环跳穴,足少阳经穴也,在髀枢之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冲阳穴,足阳明胃经穴也,在足面上动脉处,即足跗也。 然谷穴,足少阳肾经涌泉穴上,内踝前起大骨陷中也。 大敦穴,足厥阴肝经第一穴也,在大趾侧,即三毛穴处也。 《针灸大成》云∶闪挫腰脊强,腰胁痛,取人中穴,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又取委 中穴,针五分,留七呼,禁灸。如打仆疼痛者,取承山穴,针七分,灸五壮。 人中穴,一名水沟,在鼻柱下、沟中央,近鼻孔陷中,乃督脉手足阳明之会也。 委中穴,一名血,足太阳膀胱经穴也,在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面挺伏地,卧取 承山穴,一名鱼腹,一名肉柱,一名肠山足太阳经也。在腿肚分肉间,须用两手高 托按壁上,两足跟离地,用足大趾竖起,上看足锐肠下分肉间而取之。 雷火针法,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 姜、穿山甲各三钱,麝少许,蕲艾二两,以绵纸半尺,先铺艾茵于上,次将药末掺,卷极紧 ,收用。按定痛穴,笔点记,外用纸六、七层隔穴,将卷艾药,名雷火针也。取太阳真火, 用圆珠火镜,皆可燃红,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烧再按,九次即愈。 闪跌灸药∶专治跌打损伤,兼医疯痛。硫黄二两、银朱、明雄黄、辰砂各三钱、川乌、 各一钱五分、生大黄黄柏各一钱、麝香一分。先将硫黄熔化,入诸药末搅匀,地上预铺大 纸一张,将药倾上,再用纸一张盖上,压匾成块,候冷,每纸一寸可裁十块,每用一块点着 ,放粗浓草纸上,不住手以浓纸移熨,药尽又换药点熨,至热气透入肌骨,则气血立刻流通 ,其患如失。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