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雄按∶此与下编相传为陈、薛所着。究难考实。姑从俗以标其姓字。俟博雅正之。
盖闻
外感不外
六淫,而民病当分
四气。治
伤寒家,徒守发表
攻里之
成方,不计辛热苦寒之贻害,遂使
温热之旨,蒙
昧不明,医门缺典,莫此甚焉。祖恭不敏,博览群书,广搜载籍,而恍然于
温热病之不可不讲也。《
内经》云∶冬不藏精,
春必病温。盖谓冬令严寒,
阳气内敛,人能顺天时而固密,则
肾气内充,
命门为
三焦之别使,亦得固
腠理而护
皮毛。虽
当春令升泄之时,而我身之
真气,则
内外弥纶,不随升令之泄而告匮,纵有
客邪,安能内侵?是《内经》所以明致病之
原也。然,但云冬不藏精,而不及他时者,以冬为水旺之时,属北方寒水之化,于时为冬,于人为肾。井水温而坚冰至,
阴
外阳内,有习坎之义。故立言归重于冬,非谓冬宜藏而他时可不藏精也。
雄按∶喻氏云∶春夏之病,皆起于冬,至秋
冬二时之病,皆起于夏,夏月藏精,则
热邪不能侵,与冬月之藏精,而
寒邪不能入者无异也。故丹溪谓夏月必独宿淡味,
保养金水二脏,尤为摄生之仪式焉。即春必病温之语,亦是就近指点,总见
里虚者表不固,一切
时邪,皆易感受。学人
可因此而悟及
四时六气之为病矣。
雄按∶此论冬不藏精,春易病温之理甚通,惟不知有
伏气为病之温,是其蔽也。陈氏
此篇与鞠通《条辨》,皆叶氏之功臣,然《
幼科要略》明言有伏气之温热,二家竟未细绎,毋乃疏乎?二家且然,下此者
更无论矣。《
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伤寒。
雄按∶
麻黄汤证是也。有
中风。
雄按∶
桂枝汤证是也。有
风温。
雄按∶
冬温春温之外受者。有
热病。
雄按∶即
暑病也,又谓之。有
湿温。
雄按∶即暑兼湿为病也,亦曰
湿热。夫统此
风寒湿热之
邪,而皆名之曰伤寒者,亦早鉴于寒脏受伤,
外邪得入,故探其本而皆谓之伤寒也。
雄按∶仲景本论,
治法原有区别,
界画甚严,后人不察,罔知所措,多致误人,兹余辑此专论,以期了然于学人之心目也。独是西北风高土燥,
风寒之为
病居多。
雄按∶亦不尽然。东南地卑水湿,湿热之伤人独甚。从来风寒伤形,伤形者定从表入。湿热
伤气,伤气者不尽
从表入。故治伤寒之法,不可用以治温热也。夫温者,暖也、热也,非寒之可比也。
风邪外束,则曰风温。
湿邪内侵,
则曰湿温。纵有微寒之兼袭,不同栗冽之严威,是以发表宜辛凉,不宜辛热。清里宜泄热,不宜逐热。
雄按∶亦有宜逐
者,总须
辨证耳。盖风不兼寒,即为风火,湿虽
化热,终属
阴邪。
雄按∶湿固阴邪,其兼感热者,则又不可谓之阴矣。
自昔仲景着书,不详温热,遂使后人各呈家伎,漫无成章。而凡大江以南,病温多而病寒少。
雄按∶北省
温病,亦多于
伤寒。投以
发表不远热,
攻里不远寒诸法,以致死亡接踵也。悲夫!
雄按∶篇中非伏气之说,皆为节去,弃瑕录瑜,后
皆仿此。
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
恶风,或不恶风,必
身热,
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
自注。春月风邪用事,冬初,气暖多风。
雄按∶冬暖不藏,不必定在冬初也。故风温之病,多见于此,但风邪属阳,
阳邪从阳,必伤
卫气。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薄,肺胃内应。风温内袭,肺胃受病。其
温邪之
内外有异形,而肺胃之专司无二致。故恶风为或有之证,而热、渴、咳嗽,为必有之证也。三复仲景书,言温病者再,
一则曰“
太阳病,
发热而渴,不
恶寒者为温病”,此不过以不恶寒而渴之证,辨伤寒与温病之异,而非专为风温叙证也。
雄按∶此言伏气发为春温,非冬春所感之风温。故曰太阳病,以
太阳为
少阴之表也。再则曰∶
发汗已,
身灼热者,名曰
风温。夫
灼热因于发汗,其误用辛热发汗可知,仲景复申之曰∶风温为病,脉
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鼻息
必鼾,语言难出。凡此,皆误汗劫液后变见之证,非温病固有之证也。续云∶若被下者,直视
失溲;若被火者,
发黄色,
剧则如
惊痫状,时;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亦止详用下、用火之
变证,而未言风温之本来见证也。
雄按∶此言温病误汗,
热极生风,故曰风温,乃
内风也。非冬春外感之风温,陈氏不知有
伏气春温之病,强为引证,原
可删也。然病之内外虽殊,证之属温则一。姑存之以为后学比例。然从此细参,则知风温为
燥热之邪,燥令从金化,燥
热归
阳明,故肺胃为温邪必犯之地。且可悟风温为燥热之病,燥则
伤阴,热则
伤津,泄热和阴,又为
风温病一定之治法
也,反此即为逆矣。用是不辞僭越,而于仲景之无文处求文,无治处索治,叙证施治,列为条例,知我罪我,其在斯乎?
雄按∶
外感温病,仲圣虽未言,而叶氏已详论矣。
风温证,身热畏风,
头痛咳嗽,
口渴,脉浮数,
舌苔白者,邪在表也。当用
薄荷、
前胡、
杏仁、
桔梗、
桑叶、
川贝
之属,凉
解表邪。杨云∶前胡、桔梗,一降一升,以泄
肺邪。诚善,然桔梗宜少用。
自注风属阳邪,不挟寒者为风温。阳邪必
伤阳络,是以头痛畏风;邪郁肌表,肺胃内应,故咳嗽、口渴、苔白;邪
留于表,故脉浮数。表未解者当先解表,但不同于伤寒之用麻、桂耳。
雄按∶何西池云∶
辨痰之法,古人以黄稠者为热,稀白者为寒,此特言其大概,而不可泥也。以外感言之,
伤风咳
嗽,痰随嗽出,频数而多,色皆稀白,误作寒治,多致困顿。盖火盛壅逼,频咳频出,停留不久,故未至于黄稠耳?迨
火衰气平,咳嗽渐息,痰之出者,半日一口,反黄而稠。缘火不上壅,痰得久留,受其煎炼使然耳。故黄稠之痰,
火气
尚缓而微;稀白之痰,火气反急而盛也。此皆当用辛凉
解散,而不宜于温热者,推之
内伤亦然。孰谓稀白之痰,必属于
寒哉?总须临证细审,更参以脉,自可见也。
风温证∶身热,咳嗽,自汗,口渴,烦闷,脉数,舌苔微黄者,热在肺胃也。当用川贝、
牛蒡、桑皮、
连翘、
橘皮、
竹叶之属,凉泄
里热。
此温邪之内袭者,
肺热,则咳嗽汗泄。
胃热,则口渴烦闷。苔白转黄,风从火化,故以清泄肺胃为主。
雄按∶苔黄不甚燥者,杨云∶故条中言微黄,亦具见斟酌。治当如是。若黄而已干,则桑皮、橘皮,皆嫌其燥,须
易栝蒌、
黄芩,庶不转伤其液也。
风温证∶身灼热,口大渴,咳嗽烦闷,
谵语如梦语,脉弦数,
干呕者,此热灼肺胃,风火内旋。当用
羚羊角、川贝、
连翘、
麦冬、
石斛、
青蒿、
知母、
花粉之属,以泄热和阴。
此温邪袭入肺胃之络,灼烁阴津,引动木火,故有烦渴
呕逆等证,急宜泄去络中之热,庶无
风火相煽,走窜
包络之
虞。
雄按∶嗽且闷,麦冬未可即授,嫌其滋也,汪按。徐洄溪谓麦冬能满
肺气。非实嗽所宜是也。以为大渴耶。已有知
母、花粉,足胜其任矣。木火上冲而干呕,则青蒿虽清
少阳,而嫌乎升矣。宜去此二味,加以
栀子、
竹茹、
枇杷叶,则
妙矣。杨云∶议药细极微芒,读者不可草草读过。
风温证∶身热,咳嗽,口渴,
下利,苔黄,谵语,
胸痞,脉数,此温邪由肺胃下注
大肠。当用黄芩、桔梗、煨葛、
豆卷、
甘草、橘皮之属,以升泄温邪。
大肠与胃相连属,与肺相
表里,温邪内逼,下注大肠则下利,治之者宜清泄温邪,不必专于治利。按《
伤寒论》∶“下
利谵语者,有
燥矢也,宜
大承气汤”,是
实热内结,逼液下趋,必有舌
燥苔黄刺,及
腹满痛证兼见,故可下以逐热。若温
邪下利,是
风热内迫,虽有谵语一证,仍是无形之热,蕴蓄于中,而非实满之邪,盘结于内,故用
葛根之升提,不任硝、
黄之下逐也。汪按。升提亦所不任。
雄按∶伤寒为阴邪,未曾传腑化热,最虑
邪气下陷,治必升提温散,而有早下之戒。温热为阳邪,火必克金,故先
犯肺,
火性炎上,难得下行。若肺气肃降有权,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升提胡可妄投?杨云∶小儿患疹,必下
利,与此正同。故温病多有发疹者,误升则邪入肺络,必喘吼而死?既云∶宜清泄其邪,不必专于治利矣。况有咳嗽胸
痞之
兼证,岂葛根、豆卷、桔梗之所宜乎?当易以
黄连、桑叶、银花。须知利不因寒,润药亦多可用。仲圣以
猪肤、白
蜜治温病下利,《
寓意草》论肺热下利最详,学人宜究心焉。且伤寒与温热,邪虽不同,皆属无形之气。伤寒之有燥矢,
并非是
气结,乃寒邪化热,
津液耗伤,
糟粕炼成燥矢耳。温热病之
大便不闭为易治者,以脏热移腑,邪有下行之路,所
谓腑气通则
脏气安也。设大便闭者,热烁
胃津,日久亦何尝无燥矢宜下之证哉?惟伤寒之大便不宜早解,故必邪入于腑,
始可下其燥矢。温热由肺及胃,虽不比疫证之下不嫌早,而喜其便通,宜用清凉,故结成燥矢者较少耳。忆嘉庆己卯春,
先君
子病温而大便自利,彼时,吾杭诸名医咸宗陶节庵书以治伤寒,不知所谓温证也,见其下利,悉用柴葛升提,提而
不应,或云是漏底证,渐投
温补,病日以剧,将治木矣。父执翁七丈,忘其字矣。似是“立贤”二字。荐浦
上林先生来
视,浦年甚少,诊毕,即曰是温证也,殆误作伤寒治,而多服
温燥之药乎?幸而自利不止,热势尚有宣泄,否则早成灰
烬,奚待今日耶?即用大剂
犀角、
石膏、银花、花粉、鲜生地、麦冬等药,嘱煎三大碗,置于榻前频频灌之。药未煎成
之际,先笮蔗浆恣饮之。诸戚长见方,相顾莫决,赖金履思丈力持煎其药,至
一周时服竣,病有起色,遂以渐愈。时(雄)
年甫十二,聆其言而心识之,逾二年先君捐馆,(雄)糊口远游,闻浦先生以善用清凉,为众口所铄,乃从事于景岳,而
以温补称。枉道徇人,惜哉然!(雄)之究心于温热,实浦先生有以启之也。浦今尚在,因其远徙于乡,竟未遑往质疑义
为恨,附记于此,聊志感仰之意云尔。
风温证∶热久不愈,咳嗽,唇肿,口渴,
胸闷,不知饥,身发
白疹如寒粟状,自汗脉数者,此风邪挟
太阴脾湿,发
为
风疹。杨云∶白疹乃肺胃湿热也,与脾无涉,亦与风无涉。用牛蒡、
荆芥、
防风、连翘、橘皮、甘草之属凉解之。
风温本留肺胃,若太阴旧有伏湿者,风热之邪,与湿热相合,流连不解,日数虽多,仍留
气分,由
肌肉而外达皮毛,
发为白疹。盖风邪与阳明营热相并,则发斑。与太阴湿邪相合,则发疹也。又有病久中虚,气分大亏而发白疹者,必脉
微弱而气倦怯,多成死候,不可不知。汪按∶前说即白如水晶色之白,后说即
白如枯骨之白也。
雄按∶白疹即白也,虽挟湿邪久不愈而从
热化,且汗渴脉数,似非荆防之可再表,杨云∶此湿亦不必用橘皮之燥。
宜易
滑石、苇茎、
通草,杨云∶精当。斯合凉解之法矣。若有虚象,当与甘药以滋气液。
风温证∶身热,咳嗽,口渴,胸痞,头目胀大,面
发泡疮者,风毒上壅
阳络。当用荆芥、薄荷、连翘、
元参、牛蒡、
马勃、
青黛、银花之属,以
清热散邪。
此即世俗所谓大头病也,古人用
三黄汤主治。然风热壅遏,致
络气不宣,头肿如斗,终不若仿
普济消毒饮之宣络涤
热为佳。汪按∶方附见九十五。
风温证∶身大热,口大渴,
目赤唇肿,气粗
烦躁,
舌绛齿板,
痰咳,甚至
神昏谵语,下利
黄水者,风温
热毒,深入
阳明
营分,最为危候。用犀角、连翘、葛根、元参、
赤芍、
丹皮、麦冬、
紫草、川贝、
人中黄,
解毒提斑,间有生者。
杨云∶葛根、麦冬俱与证不甚登对。
此风温热毒,内壅肺胃,侵入营分,上下内外,充斥肆逆。若其毒不甚重,或
气体壮实者,犹可挽回,否则必坏。
风温毒邪,始得之,便身热口渴,目赤
咽痛,卧起不安,
手足厥冷,
泄泻,脉伏者,热毒内壅,络气
阻遏。当用升
麻。杨云∶凡涉咽痛者,一用
升麻,则邪入肺络,必喘吼而声如曳锯,陈氏想未之见耳。黄芩、犀角、银花、甘草、豆
卷之属,升散热毒。
此风温毒之壅于阳明气分者,杨云∶仍是
肺病。即仲景所云
阳毒病是也,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乘其邪犯气分,
未入营阴,故可升散而愈。
风温证∶身热自汗,
面赤神迷,身重难转侧,多眠睡,
鼻鼾,语难出,脉数者,温邪内逼,阳明
精液劫夺,
神机不
运。用石膏、知母、麦冬、
半夏、竹叶、甘草之属,泄热救津。
鼻鼾、面赤,胃热极盛。人之
阴气,根据胃为养,热邪内灼,
胃液干枯,阴气复有何资,而能渗诸阳灌诸络,是以筋
骨
懈怠,
机关失运,急用甘凉之品以清热濡津,或有济也。
雄按∶宜加
西洋参、
百合、
竹沥。
风温证∶身热痰咳,口渴神迷,手足,状若惊痫,脉弦数者,此热劫津液,金囚木旺。当用羚羊、川贝、青蒿、
连翘、知母、麦冬、
钩藤之属,以息风清热。
肺属金而畏火,赖胃津之濡养,以肃降令而溉
百脉者也。热邪内盛,胃津被劫,肺失所资。木为火之母,子能令母
实,火旺金囚,木无所畏,
反侮所不胜。是以
筋脉失养,风火内旋,惊痫,在所不免,即俗云发痉是也。故以息风
清热为主治。
雄按∶可加元参、栀子、
丝瓜络。
风温证∶热渴烦闷,
昏愦不知人,不语如
尸厥,脉数者,此热邪内蕴,走窜
心包络。当用犀角、连翘、焦
远志、鲜
石菖蒲、麦冬、川贝、
牛黄、至宝之属,泄热通络。
热邪极盛,与三焦
相火相煽,最易内窜
心包,逼乱
神明,闭塞
络脉,以致
昏迷不语,其状如尸,俗谓发厥是也。闭
者宜开,故以香开
辛散为务。热邪极盛,三焦相火相煽,最易内窜心包,逼乱神明,闭塞络脉,虽是喻氏之言,而法以
香开辛散。然热极似水,一派烟雾尘天,蒙住心胸,不知不识,如人行烟尘中,口鼻皆燥,非两解不能散其势。再入温
热之处,则人当燥闷死矣。且温热多燥,辛香之品尽是燥,燥与热斗,立见其败。且心神为热邪蒸围,非闭塞也。有形
无形,治法大异。遇此每在败时,故前人不能探其情。今补薛生白先生一法于后∶汪按∶此乃驳香开辛散之法。而别立
一法,与本书异趣,盖此条当是他人附赘之评语,非本书也。极明
雄黄一两,研极细,入铜勺内。又研
提净牙硝六钱,
微火熔化,拨匀如水时,杨云∶雄黄多而牙硝少,何能匀拨如水?两字、钱字,必有一误。急滤清者于碗,粗渣
不用,
凝定,此丹灶家秘制也。凡遇前证,先用陈
雨水十碗,
内取出一碗,煎
木通一钱,通草三钱,倾入九碗冷水内。又取犀
角磨入三钱,或旋磨旋与亦可,每碗约二三分。再将制雄挑二三厘入碗,冷与服。时时进之,能于三日内进之尽,必有
清痰吐出数碗而愈,杨云∶据此用法,当是黄一分,硝六分也。十救七八。盖此证死期最缓,而医人无他法,每每付之
天命,牛黄
清心而已,可胜长叹!
雄按∶炼雄黄法,于游宦纪闻,见《知不足斋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