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归》
书名:医学指归朝代:清作者:赵术堂时间:公元1851年

[卷上 脾经第四] 治法解

    土实泻之 脾胃俱为仓廪之官,而脾主运化脾气太实,则中央杼轴不灵,故用泻,下分三法。 泻子∶金为土之子,土满则肺气壅遏,泻肺气所以消满。 诃子(泄气消痰,开胃调中。)防风(泻肺,散头目滞气。)桑皮(泻肺行水下气消痰。)葶苈(下气 行水,大能泻肺。) 吐∶经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痰血食积壅塞上焦,涌而去之,其势最便,故用吐法胃实不言吐者,胃主 容受,脾主消化,积虽在胃,而病生于脾也。 豆豉(能升能散,得盐则吐。)栀子(苦寒泻火,吐虚烦客热。)萝卜子(长于利气,能吐风痰。)常山( 引吐行水,祛老痰积饮。)瓜蒂(吐风热痰涎,上膈宿食。)郁金行气破血,轻扬上行,同升麻服能吐。)齑 汁(吐诸痰饮宿食。)藜芦(吐上膈风涎。)苦参(泻火燥湿祛风逐水。)赤小豆(行水散血,清热解毒。) 盐汤(能涌吐。)苦茶(泻热清痰,下气消食,浓茶能引吐。) 下∶下法不止去结除热,凡驱逐痰水皆是也。盖脾恶湿脾病则湿胜,土不足以制水,每生积饮之证,故 与肠胃、三焦热结之法稍异。 大黄(泻血分实热,下有形积滞。)芒硝(荡涤实热,推陈致新。)青礞石体重沉坠,下气利痰。)大戟 (泻脏腑水湿。)续随子(下积饮,治水气。)芫花(去水气,消痰癖。)甘 遂(泻隧道水湿。) 土虚补之 土为万物之母,而寄旺于四时。土虚则诸脏无所禀承,故用补,下分三法。 补母∶土生于火,益心火所以生脾土也。 桂心(苦入心经,益阳消阴。)茯苓(安心益气,助阳补脾。) 气∶气属阳,阳气旺,则湿不停而脾能健运。 人参(大补元气,益土生金。)黄(补中气,壮脾胃。)升麻(升阳气,补卫气,脾胃引经药。)葛根 (升胃气,兼入脾经。)甘草(补脾胃不足。)陈皮(调中快膈,脾胃气分之药。)藿香(入脾经去恶气。)葳 蕤(补中益气,治风湿。)砂仁和胃醒脾,快气调中。)木香疏肝和脾,三焦气分药。)扁豆(调脾暖胃, 消暑除湿。) 血∶脾统血,喜温而恶寒寒湿伤脾,则气病而血亦病。甘温益脾,则阳能生阴,所以和血而补血也, 与他脏养血之法不同。 白术(甘温和中,同血药用则补血。)苍术(甘温辛烈,燥胃强脾。)白芍泻肝安脾,为太阴行经药。) 胶饴(温补脾,甘缓中。)大枣(甘温补中,入脾经血分。)干姜(辛温燥湿,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木 瓜(伐肝理脾,调营卫,利筋骨。)乌梅(酸涩而温,脾肺血分之药。)蜂蜜(甘温补中,调和营卫。) 本湿除之 不言寒热者,实兼寒热也,下分二法。 燥中宫∶脾恶湿,燥湿所以健脾。脾喜温,故只言寒湿,不言湿热,且湿去而热自除也。 白术(苦燥湿。)苍术(除寒湿。)橘皮理气燥湿。)半夏(除湿化痰。)吴茱萸(燥脾除湿。)南星 (燥湿除痰。)白芥子(温中开胃,利气豁痰。) 洁净府∶水乃湿之原,行水乃以除湿,故治湿必利小便木通(通膀胱,导湿热。)赤茯苓利湿热,赤胜于白。)猪苓(利湿行水。)藿香(去恶气则正气通畅, 气化则小便利。) 标湿渗之 脾之经络受伤者,不止于湿。外感湿中人,不止脾之一经。脾专言湿,举一以概其余也。以湿属脾,从 其类也。 开鬼门∶湿从汗解,风能燥湿。 葛根(解肌开腠。)苍术(发汗除湿。)麻黄(辛温发汗。)独活(搜风去湿。) (以上所举四药,或入阳明。或入太阳,或入少阴,非专入脾经也。盖湿与热合,伤在肌肉,则用阳明药 。湿与风合,伤在皮肤,则用太阳药。湿与寒合,伤在筋骨,则用少阴药。湿土于五行寄旺,故兼诸经药也, 推之他经,湿在太阳,则用麻黄;湿在阳明,则用葛根、苍术;湿在少阴,则用独活。触类引伸,方得作者本 旨,不可泥看,余仿此。)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