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肝经第十二] 治法解
有余泻之
肝实则为有余,故用泻,下分五法。
泻子∶心为肝之子,泻
心火所以泻子也。
甘草(泻丙火。)
行气∶肝主血,而气者所以行乎血,
气滞则血凝,行血中之气,正以行血也。
香附(血
中气药,
调气开郁。)
川芎(
行气散瘀,血中气药。)
瞿麦(
破血利窍。)牵牛(泻
气分湿热,
通下焦郁遏。)
青皮(入肝
胆气分,
破气散血。)
行血∶血凝滞不行则为实,旧血不去则新血不流,破血乃所以行血也。
红花(入
肝经,破瘀活血。)
鳖甲(色青入肝,治
血瘕经阻。)
桃仁(
厥阴血分药,泄血滞,生新血。)
莪术(入肝经血分,破血消积。)
三棱(入肝经血分,破血消积。)
穿山甲(专能行散,入厥阴
通经。)
大黄
(
大泻血分
实热,下积通经。)
水蛭(逐
恶血、
瘀血,破血、
积聚。)
虻虫(破血积坚痞瘕。)
苏木(入
三阴血分,破瘀血。)
丹皮(破积血,通经脉。)
镇惊∶邪入肝经,则魂不安而
善惊。逐
风热、坠痰涎,皆所
以镇之也。
雄黄,(得正阳之气,入肝经
气分,
泻肝风。)
金箔(金制木,重镇怯,治肝胆风热之病。)
铁落(平肝
去怯,治
善怒发狂。)
珍珠(泻热定惊,镇心
安神。)
代赭石(镇虚逆,治
血热。)
夜明砂(泻热散结。)胡粉
(坠痰消胀。)
银箔(镇心
明目,主风热
癫痫。)
铅丹(坠痰去怯。)
龙骨(收敛浮越之
正气,安神镇惊。)石
决明(除
肝经风热。)
搜风∶肝主风木,故诸风属肝,搜风之法,于肝经独详。
羌活(搜
肝风。)
荆芥(入肝经,散风热。)
薄荷(搜肝风,散风热。)槐子(入肝经气分,疏导风热。)
蔓荆子(散上部
风邪。)
白花蛇(透骨搜风。)
独活(搜肝去风。)
皂荚(搜
风泄热。)
乌头(大燥去风。)
防风(搜肝去风。)
白附子(去
头面游风。)
僵蚕(
治风化痰。)
蝉蜕(除风热,治
皮肤。)
不足补之
肝虚则为不足,故用补,下分
三法。
补母∶肾为肝之母,故云肝无
补法,补肾即所以补肝也。
枸杞(清肝滋肾,
益气生精。)
杜仲(甘
温补肾。)
狗脊(
平补肝肾。)
熟地黄(滋
肾水,补
真阴。)苦
参(
燥湿胜热,
补阴益精。)萆(固
下焦,补肝虚。)
阿胶(养肝滋肾,和血补阴。)
菟丝子(
强阴益精,
平补三阴。)
补血∶血宜流通而恶壅滞,补血之中,兼以活血,乃善用补者也。
当归(和血补血,为血中气药。)
牛膝(益肝肾,生用破
恶气。)
续断(补肝肾,宣通
血脉)。
白芍药(补
血泻肝。)
血竭(
散瘀生新,和血圣药。)
没药(通滞血,补肝胆。)川芎(
补血润燥,散瘀通经。)
补气∶木性条达,郁遏之则其气不扬,辛以补之,所以达其气。
天麻(辛温入肝经气分,益气强阴。)
柏子仁(
滋肝明目,肝经气分药。)
苍术(
升气散瘀。)
菊花(去
风热,明目。)
细辛(
辛散风热,补益肝胆。)
密蒙花(润肝明目。)决明(入肝经,除风热。)
谷精草(辛
温去风热,入厥阴肝经。)
生姜(辛温散寒,宣气解郁。)
本热寒之
不言本寒者,不足即为
虚寒,温补之法,已见上条,省文也。
泻木∶木中有火,泻木亦不外泻火。但酸以泻木,咸以泻火,泻中有补,与下泻火
攻里,有
虚实之分;与
上补母补气血,又有
寒温之辨。
芍药(酸泻肝,大补
肝血。)
乌梅(酸敛肺,补金以制木。)
泽泻(咸泻肾火,起
阴气。)
泻火∶苦
寒泻火,亦是泻其有余,但
不用攻伐,止用寒凉,亦是
和解之法。
黄连(泻肝
胆火,
猪胆汁炒。)
龙胆草(益肝胆而泻火,除
下焦湿热。)
黄芩(泻
少阳相火。)苦茶(泻
热
下气。)猪胆(泻肝胆火。)
攻里∶行血亦用大黄,是行血亦攻里,但攻里不必行血,故另立攻里一条,皆所以泻
实火也。
大黄(入肝经血分,下
燥结而去瘀热。)
标热发之
肝主筋,在
肌肉之内,邪入肝经,
寒变为热,故不言标病。
和解∶肝之表,少阳也,故用少阳和解之法。
柴胡(少阳表药。)
半夏(辛散发表开郁。)
解肌∶邪入筋而用解肌法,解肌而用
太阳发表药,盖邪已深入,引之从肌肉而达
皮毛也。
桂枝(
发汗解肌。)
麻黄(发汗解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