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周身名位经脉骨度
头头为诸阳之首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
脑脑者
头骨之髓也
足太阳膀胱脉络脑
足少阴肾属
髓海脑为髓海髓海足头轻多力不足脑
转
耳鸣目眩胫酸怠卧
巅巅者
头顶也
足厥阴肝脉与
督脉会于巅足太阳膀胱脉交巅
足少阳胆脉亦交巅巅顶之首
俗名
天灵盖
囟囟者巅前之头骨也小儿初生未阖名曰
囟门已阖名曰
囟骨即天灵盖后之骨
头角额两旁棱处之骨也足少阳胆
筋脉皆上头角
额颅额
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名曰额一曰颡
足阳明胃脉至额颅
手阳明大肠筋上额左角手
少阳三焦筋结额上角足太阳膀胱筋上额
发足少阴肾主发又为血之余
面凡前曰面凡后曰背
五脏之
精气皆上熏于面故
面白应肺
脱气脱血脱
津液面皆白
面赤应
心面黄应脾
面青应肝
面黑应肾故黑者
阴气阳去面
为之黑
颧骨之下
迎香穴之外为面中央应手阳明
大肠两颧之内
面王之上应
手少阳小肠小肠脉循颊上斜络于颧
小肠气血盛面多肉而
平气血
少
面瘦色恶
颜颜者眉目间名也眉心曰关上应
咽喉
眉属肝肝脉从
目系上额肝胆相
表里足少阳
风热与痰则
眉棱骨痛此症多伤目至两耳出
脓则危
又应膀胱足太阳血气盛眉佳有
毫毛
目目者司视之窍也肝窍在目故论目必首肝
睛窠
眼珠也
脏腑精气皆上注目而为睛血之精为
目窠之总络
瞳神骨之精为童神属肾
肾水亏不能养肝英华不敛
瞳神散大无光
黑珠即瞳外黑轮属肝为筋之精内连目系目
内廉深处为目系
肝火上冲两轮红痛
白珠气之精为
白眼黑轮外四围白处皆属肺
肺火上腾白有红筋
两外决面者为锐内近鼻者为内皆属心小肠三焦筋脉俱至目锐胆脉起目锐筋
亦结目锐小肠支脉至目内出膀胱脉起目内
眼皮上下皆属脾
肌肉之精主合同束胃细筋散于
目下为
目下纲膀胱细筋为
目上纲目纲即
上下
目胞之两睑边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
睫毛属脾脾
胃气虚目紧皮缩
眼楞急小睫毛倒入眼中谓之
倒睫拳毛
目泪泪为肝液风
行水流
肝风动则泪出又
肝热多泪如烧
竹沥遇火沥出
迎风出泪风火合也
悲哀
动中
心气与
肝气相迫致泪
目眵眵属
肺气结硬
目眶骨目眶者目窠四围之骨也上曰
眉棱骨下即骨骨之外即颧骨
目下之眶骨颧骨内下连
上牙床者也
者
鼻梁即
山根也
鼻鼻者司臭之窍也
山根
足阳明脉交山根山根曰
下极应心
鼻柱在山根下相家曰
年寿应肝年寿左右应胆
面王在鼻柱下相家曰
准头亦曰
明堂属土应脾明堂两旁为
方上在迎香上曰
鼻隧相家曰兰
台廷尉应胃胃脉起鼻两旁筋亦结鼻旁即此
鼻孔大肠脉挟鼻孔小肠脉抵鼻膀胱筋结鼻下两旁
颧颧为骨本两颧发赤主肾败膀胱胆大肠筋皆结颧胃筋合颧
小肠经颧穴在下
锐骨端
陷中人中下应膀胱
子宫平浅无髭多
无子大肠脉交人中督脉
水沟穴在人中
内鼻旁间近生
门牙之骨也
俗呼为腮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也
耳司听之窍也
肾气通耳肾元足则
耳聪有病当于
肾脉推之
蔽
耳门也
耳郭耳叶也胃脉上耳前筋结耳前胆脉三焦脉俱走耳前筋从耳前属目小肠膀胱筋俱结
耳后
完骨胃脉之支胆脉三焦脉俱过耳后
颊耳前颧侧面两旁之称也大肠筋脉俱上颊小肠脉上颊胃筋循颊而上胆筋脉俱过颊肝脉
下颊三焦当
曲颊脉亦交颊胃
颊车穴在耳下分
曲颊颊之骨也曲如环形受
颊车骨尾之钩者也
颊车
下牙床骨也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
口司言食之窍也属脾胃大肠脉交口毕竟脾为主盖味入口藏于胃脾乃运化
精液以养五脏
故五脏之气皆统于脾五脏偏盛皆验于口
唇口端也肝脾胃三经所主热则红甚寒则淡红实则红活虚则黄白脾燥唇干
脾热唇裂肝风
唇
动不止
脾寒唇青或揭
七情动
火伤血或
心火传脾或浓味积伤脾唇肿
白皮皱裂如
蚕茧或唇下
肿如
黑枣
吻口之四周也口上有髭大肠主之
颐
口角后之下也颐上有须胆主之
颏口之
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把壳颏上有髯胃主之
颔颏下
结喉上两侧肉之空软处也小肠筋结颔胆筋脉俱过颔
齿口龈所生之骨也
内床曰齿
外板曰牙
牙齿肾之标齿病宜归肾而治齿先分病在
牙床病在
牙齿上床属
胃喜寒
恶热下床属大肠喜热
恶寒床病治齿齿病治床诸不应
舌
舌为心苗司味之窍也脾肾膀胱三焦筋脉所系
舌本舌之根也
颃颡口内之上二孔司
分气之窍也
悬壅垂张口视喉上似
乳头之
小舌俗名碓嘴
喉通声息之路也在咽前通肺主出气故曰
肺系又曰喉气
通天肺热甚喉哑胃肾二脉循喉
咽饮食之路也在喉后通胃主纳食胃口在膈膜下咽至胃长一尺六寸通谓之
咽门咽门下有膈膜
咽气通地心脾二脉挟咽令
咽干肝脉循喉后令咽干
喉咙肺之系也
嗌胃之系也咽之低处曰嗌小肠脉循咽令
嗌痛三焦脉由喉令
嗌肿
会厌覆喉管之
上窍似皮似膜上司开阖为声音之户食下咽不掩则错凡舌抵上则会厌能
掩喉
喉咽嗌会厌四者缺一则饮食废而死
结喉喉之管头也其人瘦者多外见颈前
肥人则隐于肉内多不见也
上横骨在喉前宛宛中
天突穴之外小湾
横骨旁接
拄骨之骨
拄骨膺上
缺盆之外俗名骨
锁子骨内接横骨外接
肩解
肩解肩端之骨
节解处也
骨肩端之骨也即
肩胛骨头臼之
上棱骨也其臼
接骨上端俗曰
肩头其外曲卷翅骨
肩后
之棱骨也其
下棱骨在背肉内
肩胛即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
肩膊俗名板子骨
大小肠三焦筋脉俱至肩胆脉至肩上肩
井穴属胆膀胱筋肺筋皆结肩
臂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
胳膊胳膊
中节上下骨
交接处名曰肘肘上之骨曰
骨肘下之骨曰
臂骨臂有正辅二骨
辅骨在上短细偏外
正骨居下长大偏内俱下接
腕骨也
腕臂
掌骨接交处以其宛屈故名也当外侧之骨名曰
高骨一名锐骨亦名
踝骨
鱼在掌外侧之上
大指节后肥鱼陇起处其形如鱼故谓之鱼
手手者上体所以持物也
掌中为
手心手之表为
手背
掌骨手众指之本也掌之众骨名壅骨合凑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手大指属肺
肺脉自腋入至大指出其端肺筋即起于大指端
少商穴之次穴在大指内侧去
爪甲
如
韭叶循手掌直上大指
本节后有
鱼际穴为肺荣
掌后横纹头有
太渊穴为肺太渊后有
经渠穴为
肺经手腕后一寸五分有
列缺穴为肺络臂腕曲中有
尺泽穴为肺合循内侧上入腋其散筋复自腋
上肩结于肩端骨罅中
食指属大肠大肠筋脉皆起于食
指端商阳穴之次穴
去爪甲如韭叶为大肠井溜于本节前内
侧名
二间穴为大肠荥注于本节后
三间穴为大肠过于
合谷穴为大肠原上侧腕中有
阳溪穴为
大肠经
腕后三寸有
偏历穴为大肠络肘曲纹头尽处有
曲池穴为大肠合由是历
三里肘
五里三穴直上结
于肩之前
中指属
包络包络之脉自腑循入肘臂至中指出其端其筋即起于中指内廉之末
中冲穴之
次穴
去爪甲如韭叶为心之井心为天君其井等俱在包络屈中指
无名指两者之间取
劳宫穴为心荣掌
后两筋之间有
大陵穴为心去腕二寸两筋间有
内关穴为
心主之络去腕三寸有
间使穴为
心经
上至肘曲中央陷中有
曲泽穴为心合上循
天泉穴之次结
腋下
无名指属三焦三焦筋脉俱起无名指
外廉关冲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叶为三焦井溜于
小指
次指
本节陷中名
液门穴为三焦荣注于腑下一寸名
中渚穴为三焦结于手腕中之
阳池穴为三焦原直
上腕后二寸名
外关穴为三焦络腕后三寸名
支沟穴为
三焦经结于肘外
大骨陷中名
天井穴为三焦
合上至
肩穴包络脉之支别掌中循无名指出其端
小指内侧属心外侧属小肠心脉循下肘出小指之端
心筋起小指之端内侧
少冲穴之次穴
去爪
甲如韭叶直上入掌内后廉历
神门穴在掌后锐骨中又历
通里穴为心络在腕后一寸陷中又历
少海
穴在
肘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头得之又历
极泉穴在臂内腑下筋间小肠筋脉俱起小指外
侧
少泽穴之次穴去爪甲一分为小肠井溜于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名
前谷穴为小肠荥注于小指外
侧本节后名
后溪穴为小肠直上至于脘起骨陷中有腕骨穴为小肠原
踝下有
阳谷穴为小肠经腕
后五寸有
支正穴为小肠络肘下锐骨之后有
小海穴为小肠合从是上历肩解肩胛交肩上
爪甲指之甲也足趾同
肝主筋爪者筋之余
岐骨凡骨之两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肺喉下为肺喉在咽前主出
气喉系坚空连接肺管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经云肺者相傅之
官治
节出焉其形四垂附着于脊之第
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
分布以行诸藏之气为藏之长为心之盖又
曰是经常多
气少血
难经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魂
中藏经曰肺为
生气之原
乃五脏
之
华盖张介宾曰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覆诸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
吸
消息自然司
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HT龠
膺胸上两旁高处曰膺胃脉到膺胆脉系膺
胸结喉下曰缺盆缺盆下曰胸在膺之下肺脉布
胸中肺心筋
结胸中脾筋脉皆散胸中肝脉上
至胸胆脉下胸中肾脉入肺注胸中包络脉起胸中筋散胸中
心心者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心居肺管之
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
五椎其合脉也其荣色
也开
窍于耳又曰
开窍于舌又曰是经
少血少气难经曰心重十二两有七孔
三毛盛精汁
三合主藏神张介
宾曰
心脏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孔多寡不同以
导引天真之
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
脏心外有黄赤脂裹是为
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周回相着遮蔽
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
膻中也
心包位居心之四旁以捧护心即两孔之中膻中穴也凡筋脉由胸下膈自膈贯胸如肺心脾肝胆肾
心包络七
经筋脉皆从此过三焦脉亦布膻中张介宾曰心包一脏难经言其无形
滑寿曰心包一名手
心主以
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HT之外有细
筋膜
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此说为是凡言无形者非灵兰秘典论有
十二官独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
者
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二句今考心包藏居膈上
经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
相火代君行事实臣使
也此一官即此经之谓与
胸之众骨名也
乳膺上突起两肉有头妇人以乳儿者也
乳房属胃乳头属肝
鸠尾即
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之下岐骨之间
膈胸下腹上之界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遭着脊所以遮隔浊气俗名罗膈十
二
经脉惟膀胱脉不贯膈余皆能令
膈痛
肝经云肝者
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又云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是经常多血少气其合筋也
其荣
爪也主藏魂开窍于目其系上络心肺下无窍难经曰肝重二斤四两左
三叶右四叶凡
七叶肝之为藏
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
第九椎
胆经云胆者
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云是经多血少气又曰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也难经曰胆
在肝
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长三寸盛精汁三合中藏经曰胆者
清净之府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
胆寒不眠
胆热喜睡
脾经云脾胃者
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云
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又云
脾藏意又云形如刀镰与胃
同膜
而附其上之左当
十二椎下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
主运化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又云是经
常多气少血难经曰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
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
中脏经曰脾主消磨
五谷养于四旁
胃胃者
水谷之海五脏
六腑之大原故
胃气为一
身之本咽系柔空下接胃为饮食之路咽至胃
长一
尺六寸通曰咽门胃
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而满又云是经多气多血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张介宾曰胃之上口名曰
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
于脾肺宣布于诸脉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曰
幽门
三焦经云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溃又云三焦者
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中藏
经云三焦者人之
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
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
则内外上下左右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
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腹膈之下曰腹俗名曰肚脐之下曰
少腹亦名
小腹
脐人之初生胞蒂之处也脐上五寸
上脘穴分即
上焦脐上四寸为
中脘即
中焦肺脉起中焦在
此脐
上二寸为
下脘即胃下口属下焦是为幽门传入小肠旧说分
三部正分此上中下三脘今乃曰
中脘痛
属脾
当脐痛属肾
小腹痛属肝肝脾是矣当脐何以属肾心脾筋结脐胃筋脉挟脐当脐明属脾胃若肾
之筋脉从腰贯脊并不及脐脐痛治肾舛谬误人
肾经云肾者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又云肾附于脊之
十四椎下是经常少血多气其
合骨也其荣
发也
开窍于
二阴难经曰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藏精与志中藏经曰肾者
精神之舍
性命之根张介宾云
肾有两枚形如
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里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
心下条趋脊下大骨在
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二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
脊髓至脑中连于髓海
命门人身之中有命门附脊骨对脐其右旁一小窍乃三焦之气所自出即
先天无形之火曰肾
间动
气左旁一小窍乃
真阴水气所自出亦无形随相火而潜行周身以荣
四末命门居中各开一寸五分分
左右肾两肾中间一点
真阳乃生身之根
蒂中有相火代心君行
事故又曰
小心
小肠经云小肠者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累积十
六曲大二
寸半
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
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又云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
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
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
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
大肠又云是经多血少气难经曰小肠重三斤十四两
大肠经云大肠者
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
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
一尺
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又云
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
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经多气少血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
肛门重十二两张介宾曰按回肠者以其
回叠也广肠者即回肠之更大者
直肠者又广肠之末节下连肛门也
膀胱经云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又云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
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入其出入皆
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
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
下窍而为癃肿是经多血少气难经曰膀胱
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
宗筋肝筋脉
结阴器络诸筋脾胃筋聚
阴器肾筋结阴器
溺孔即
前阴督脉起处
毛际宗筋上小腹
下横骨间
丛毛之际也下横骨俗名
盖骨任脉由
会阴上毛际
冲脉起于
气街
即
气冲阳明经穴在毛际两旁阳明血气盛毛美而
长气血少则无毛肝筋脉入毛际胆脉绕毛际
睾丸男子
外肾宗筋
下阴囊中两丸也
篡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
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
屏翳穴会阴穴即男女
阴气之所也
脑后骨俗呼
脑杓
枕骨脑后骨之下陇起者是也其骨或棱或平或长或圆不一
完骨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两旁之棱骨也
颈项颈之茎也又曰颈者茎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俗名
脖项颈前有缺盆穴属胃在横骨上左
右各
一为十二经道路大小肠胃胆三焦脉俱入缺盆肺胃胆膀胱筋俱结缺盆缺盆之中即任脉之天突
穴为颈前居中第一行脉缺盆之上有
人迎穴喉间开一寸五分属胃即颈前第二行脉人迎:后一
寸五分名
扶突穴属大肠即
颈中第三行脉扶突穴后名
天窗属小肠即颈中第四行脉天窗后为胆
脉颈中无穴乃第
五行脉足少阳后名
天牖穴属三焦即颈中第六行脉天牖后名
天柱穴属膀胱
为颈中第七行脉颈之中央督脉也
穴名风府自前中一行至此为第八行
颈骨头之茎骨
肩骨上际之骨俗名
天柱骨也
项骨头后茎骨之上三节圆骨也
背后身
大椎以
下腰以上之通称也
脊骨脊
膂骨也俗名
脊梁骨督脉主脊大肠脉
挟脊心脉与脊里
细脉相连贯脾筋着脊肾筋脉
贯脊
膀胱筋脉挟脊分左右上项其分左右也从脊开寸五分为第二行对第三椎曰
肺俞对第五椎曰
心俞
对
第七椎曰
膈俞对第九椎曰
肝俞对第
十椎曰
胆俞对第十一椎曰
脾俞对第十二椎曰
胃俞对第十
三椎曰
三焦俞对第十四椎曰肾愈对第十
六椎曰
大肠俞对第十八椎曰
小肠俞对第十九椎曰膀胱
俞从脊开三寸为第三行
魄门对肺俞故
肺藏魄神堂对心俞故
心藏神魂门对肝俞故
肝藏魂意舍对
脾俞故脾藏意
志舍对
肾俞故
肾藏志膏肓对第
四椎
膂
夹脊骨两旁肉也膀胱脉肾脉循膂
腋肩之下胁之上际俗名
胳肢窝肺筋脉入腋心小肠筋结腋胆筋走腋包络脉抵腋
胁肋胁者腑下至
肋骨尽处之统名也曰肋者胁之单条骨之谓也总胁肋之总又名曰肝胆
脉布胁
胞络筋脉挟胁脾筋结肋肝脉布肋
季胁胁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软肋肺脉抵季胁胆筋脉乘季胁
胁下无肋骨空软处也胆脉乘
腰骨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间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宽下窄方圆二三寸许两旁四
孔下接
尻骨上际肾脉入腰膀胱脉抵腰
胂腰下两旁踝骨上之肉也
臀胂下尻旁
大肉也膀胱
脉贯臀筋结于臀
尻腰骨下
十七椎至二十一椎五节之骨也上四
节纹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内凹如瓦长四五
寸
许上宽下窄末节更小如
人参芦名
尾闾一名端一名
橛骨一名
穷骨在肛门后其骨上外两旁形如
马
蹄附着两踝骨上端俗名骨胆筋结于尻
肛大肠下口也肛门接直肠直肠接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肺气充足方能传送
下横骨髁骨楗骨
下横骨在少腹下其形如盖故名盖骨其骨左右两大孔上两分出向后之骨首如张扇下寸许附
尻骨之上形如
马蹄之处名曰髁骨下两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于臀内名曰楗骨与尻骨成鼎足
之势为坐之主骨也妇人俗名
交骨其骨面名曰髋侠髋之臼名曰机又名
髀枢外接股之
髀骨也即环
跳穴处此一处五名也
股下体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
大腿小腿中节上下交接处名曰膝
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
也
膝下之骨曰骨胫之大骨也股肉属脾筋属肝骨属肾
阴股股之内侧曰阴股脾肝肾筋脉俱循阴股
髀骨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于髀枢下端如锤接于骨
骨俗名
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
成骨又名骨形粗
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
形细
膝内侧之小骨也
伏兔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伏兔故名
膝解膝之节解也膝属脾肾肝凡人逸则痿软无力劳则
痛如针刺脉洪数有力皆
肝肾阴虚火
盛所致痿软无力真病之形作痛如锥
邪火之象
膑骨膝上盖骨也
连骸膝外侧二高骨也
膝后屈处俗名
腿凹
下
腿肚也一名
腓肠俗名
小腿肚属足太阳膀胱
踝骨踝者骨之下足附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在外为
外踝在内为
内踝
足下体所以趋步也俗名脚
跗骨足背也一名
足趺俗称脚面跗骨者足趾本节之众骨也
足心即踵之中也
跟骨足后跟之骨也
三毛足大指爪甲后为三毛毛后横纹为
聚毛
踵足下面着于地之谓也俗名脚底板
足趾趾者足之指也其数五名为趾者别于手也
大趾之本节后内侧圆骨形突者名
核骨
足大指外侧属肝内侧属脾脾筋脉皆起于足大指
隐白穴为脾井溜于节后陷中
大都穴为脾荥
于内侧核骨下
太白穴为脾俞循大指本节后一寸
公孙穴为脾络历内踝前三分陷中商邱穴为脾经
由足循经骨后结于膝内辅骨陷中
阴陵泉之次为脾合从此直上
至阴股结于髀
箕门穴之次臀下曰
肝筋脉皆起于足大指外侧丛毛之际
大敦穴为肝井溜于大指缝中
行间穴为肝荥行
跗上注于本节
后二寸
动脉中
太冲穴为肝俞结于内踝前一寸
中封穴之次为肝经循踝上五寸
蠡沟穴为肝络直上
内辅骨
下横纹尽处
曲泉穴为肝合上阴股五里
阴廉之次
(旧说)足中指属胃胃筋起于中指内侧
厉兑穴为胃井溜于次指外侧陷中
内庭穴为胃荥
后二寸
陷谷穴为胃俞过于跗上去内庭五寸
冲阳穴为胃原故
胃病足跗肿痛足中指
不用自足跗直
上循足胫历腕上系草鞋处
解溪穴为
胃经又历
外踝上八寸
丰隆穴为胃络结于膝下三寸三里穴为
胃合上膝循伏兔结于髀髀前膝上起肉处为伏兔后为
髀关其脉自伏兔直下抵足跗入中指内间其
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按足阳明是足大指之次指不是中指必传写之误胃脉起于鼻之交
中下行至陷谷陷谷穴在足
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中内庭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厉兑穴在足
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三穴明是次指与中指不属以是知中字之误然则中指何属经云
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行而下入中指外间与前之内庭厉兑合是中指亦属胃也
足四指属胆胆筋起足四指外端
窍阴穴之次为胆井指岐骨间有侠鸡穴为胆荣侠鸡上寸半有
临泣
穴为胆俞
侠溪上四寸五分有邱墟穴为胆原外踝上四寸
阳辅穴为胆经外踝上五寸
光明穴为胆络
循胫至膝外廉下膝一寸
阳陵泉穴为胆合从是上走髀分为两岐前者结伏兔后者结于尻直者上季
胁其脉自
髀阳直下出膝外廉循胫抵外踝至足跗入第四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贯爪甲后三
毛故足少阳血气盛胫毛长外踝肥血气少胫无毛外踝瘦病则膝胫外踝及
大节诸节皆痛
足小指指下属肾外侧属膀胱肾筋脉俱起小指之下斜趋足心
涌泉穴为肾井又侧趋内侧内
一寸大骨下有
然谷穴为肾荥结于跟踵踵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硬筋处陷中有大
溪穴为肾俞自
跟别至跟后踵中大骨上两筋间有
大钟穴为肾络踝上二寸
复溜穴为肾经上出内廉结于内辅
骨下阴谷穴之次为肾合从是并
大阴之筋上循阴股膀胱筋起小指外侧去爪甲一
分至阴穴之次为
膀胱井历本节之前陷中有
通谷穴为膀胱荥本节之后陷中有
束骨穴为
膀胱俞外侧大骨之下有京
骨穴为膀胱原外踝后骨跟上有
昆仑穴为膀胱经循跟直上至外踝上七寸有
飞阳穴为膀胱络贯
结于即
委中在膝脘内
约纹中为膀胱合由直上结于臀其脉从腰抵出小指外侧故
膀胱病
似结如裂足小指不能举用